第240章 南中作布,勾畫錦繡
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 作者:龍孫繞鳳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國:從刷好感開始興漢力挽狂瀾第240章南中作布,勾畫錦繡老劉的親筆授權可謂來得正是時候,現如今不同於曆史上的諸葛亮平定南中,彼時諸葛亮身為丞相總攬軍政大權,他在南中所有事務皆可一言而決。
比如對南中部落首領的封賞,對南中行政區域的重新劃分,對人事任免的安排……等等。
可如今老劉還活著,這些大事便不可能擅作主張,然而諸事若要一一向身在成都的老劉匯報,而後再開始實施效率實在太低,怕不是要在南中呆到明年事情都幹不完。
老劉不是庸主,對兒子和軍師麵臨的情況自然心中有數,於是大筆一揮,便將涉及南中的所有權力一並暫時下放了,這是極高的魄力與絕對的信任。
而大權一朝在手,劉禪與諸葛亮首先實施的第一步,便是如曆史一般擬定重新劃分南中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域的重新劃分,看似好像都是同一片地方,你就算把原本的四個郡改成六個郡,地盤、人口、資源又不會因此變多?
但其實,行政區域劃分要考慮到當地百姓的民族、宗教、曆史、文化等,不能想怎麽劃就拿尺在地圖上一劃就完了。
典型的反例便是後世的非洲,感謝殖民者們的大缺大德,拿尺在地圖上用直線把非洲劃成了整齊的一個個國家,國境線筆直。
然而帶來的後果就是許多同宗同源,擁有共同文化傳承、宗教信仰的民族被一分為二,分屬兩個國家。
而衝突激烈的兩個世仇民族,又被迫成了一國同胞……許多地方因此衝突不斷,何談發展。
“太子如能由此處將越嶲郡一分為二,重新劃分為南北兩郡,各派官吏管轄,當可減少南北衝突……”諸葛亮手指地圖道。
越嶲郡南以青羌三部為主要勢力,靠北則是“叟人”也就是越嶲夷的各個部族。
像以前一樣都歸同一個郡管轄,則很難做好利益平衡,難免厚此薄彼,不但容易引發不同部族間的衝突,還容易在有心人的煽動下,將矛頭最終指向中央政府。
劉禪點點頭,示意諸葛亮繼續說。
“越嶲郡北平原多些,水係豐沛,可教授越嶲夷牛耕種稻、種桑養蠶、織錦織布。
“越嶲郡南則多高山草甸,但同樣不缺水,此地草木豐美,有牛群、馬群,可鼓勵畜牧,培育耕牛戰馬。此地又多生罕見藥材,可教授夷人辨識采集草藥販售……”
劉禪接過話頭道:“要想富,先修路。如此安排之後,如再能有一條道路貫通越嶲郡南北,而後直達成都,便能將越嶲郡的南北優勢,更高效的轉化成財富。
“同時如有道路,鼓勵通商,也能更高效的將耕牛、戰馬、藥材等等資源輸送到巴蜀。”
諸葛亮聞言笑了起來:“哈哈哈,好一個‘要想富,先修路’,太子此話雖糙,卻一語道破其中關鍵。道路一通,越嶲郡夷民可借此獲利,巴蜀則可獲得此地的稀缺資源,實乃一舉兩得。”
隻是若從零開始修路,遇山開山、遇河搭橋,實在是個極其耗費民力的大工程,而且可能勞民數年都不見功效,甚至引發暴動。
若是能有可以借用的古道,稍加整修,便可大大降低成本……
諸葛亮看向地圖,不一會兒便眼前一亮:“太子且看,先秦時,便有自成都發出,經臨邛而達越嶲郡北旄牛的古道。而後又逐漸修至越嶲郡南,直抵永昌境內,稱為旄牛道。
“隻是天下大亂之後,此道已廢棄絕道近百年之久。若整修打通此道,則可大大節省民力時間。”
劉禪不禁在心中給始皇帝點了個大大的讚,我政哥雖然搞基建的步子邁得有點大,但無可否認許多工程皆是利在千秋之舉。try{ggauto;} catch(ex){}
比如對南中部落首領的封賞,對南中行政區域的重新劃分,對人事任免的安排……等等。
可如今老劉還活著,這些大事便不可能擅作主張,然而諸事若要一一向身在成都的老劉匯報,而後再開始實施效率實在太低,怕不是要在南中呆到明年事情都幹不完。
老劉不是庸主,對兒子和軍師麵臨的情況自然心中有數,於是大筆一揮,便將涉及南中的所有權力一並暫時下放了,這是極高的魄力與絕對的信任。
而大權一朝在手,劉禪與諸葛亮首先實施的第一步,便是如曆史一般擬定重新劃分南中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域的重新劃分,看似好像都是同一片地方,你就算把原本的四個郡改成六個郡,地盤、人口、資源又不會因此變多?
但其實,行政區域劃分要考慮到當地百姓的民族、宗教、曆史、文化等,不能想怎麽劃就拿尺在地圖上一劃就完了。
典型的反例便是後世的非洲,感謝殖民者們的大缺大德,拿尺在地圖上用直線把非洲劃成了整齊的一個個國家,國境線筆直。
然而帶來的後果就是許多同宗同源,擁有共同文化傳承、宗教信仰的民族被一分為二,分屬兩個國家。
而衝突激烈的兩個世仇民族,又被迫成了一國同胞……許多地方因此衝突不斷,何談發展。
“太子如能由此處將越嶲郡一分為二,重新劃分為南北兩郡,各派官吏管轄,當可減少南北衝突……”諸葛亮手指地圖道。
越嶲郡南以青羌三部為主要勢力,靠北則是“叟人”也就是越嶲夷的各個部族。
像以前一樣都歸同一個郡管轄,則很難做好利益平衡,難免厚此薄彼,不但容易引發不同部族間的衝突,還容易在有心人的煽動下,將矛頭最終指向中央政府。
劉禪點點頭,示意諸葛亮繼續說。
“越嶲郡北平原多些,水係豐沛,可教授越嶲夷牛耕種稻、種桑養蠶、織錦織布。
“越嶲郡南則多高山草甸,但同樣不缺水,此地草木豐美,有牛群、馬群,可鼓勵畜牧,培育耕牛戰馬。此地又多生罕見藥材,可教授夷人辨識采集草藥販售……”
劉禪接過話頭道:“要想富,先修路。如此安排之後,如再能有一條道路貫通越嶲郡南北,而後直達成都,便能將越嶲郡的南北優勢,更高效的轉化成財富。
“同時如有道路,鼓勵通商,也能更高效的將耕牛、戰馬、藥材等等資源輸送到巴蜀。”
諸葛亮聞言笑了起來:“哈哈哈,好一個‘要想富,先修路’,太子此話雖糙,卻一語道破其中關鍵。道路一通,越嶲郡夷民可借此獲利,巴蜀則可獲得此地的稀缺資源,實乃一舉兩得。”
隻是若從零開始修路,遇山開山、遇河搭橋,實在是個極其耗費民力的大工程,而且可能勞民數年都不見功效,甚至引發暴動。
若是能有可以借用的古道,稍加整修,便可大大降低成本……
諸葛亮看向地圖,不一會兒便眼前一亮:“太子且看,先秦時,便有自成都發出,經臨邛而達越嶲郡北旄牛的古道。而後又逐漸修至越嶲郡南,直抵永昌境內,稱為旄牛道。
“隻是天下大亂之後,此道已廢棄絕道近百年之久。若整修打通此道,則可大大節省民力時間。”
劉禪不禁在心中給始皇帝點了個大大的讚,我政哥雖然搞基建的步子邁得有點大,但無可否認許多工程皆是利在千秋之舉。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