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救援武鄉縣
兌換裝置在東漢的正確用法 作者:之子未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黎城城西五十餘裏的山道,一支部隊正在向西快速行軍,人數足足有五千餘人,隻是這些士卒的武器裝備有些差,且很是複雜。隻有位於中軍的幾百弓箭手還算正常,其餘的都是長槍短刀,木盾弓箭長矛鉤鎖一古腦的背在身上,像極了一堆撿破爛未歸的。
這支軍隊就是黃巾軍,由中郎將劉辟統令。自從劉辟投降了王剛之後,便奉命駐紮在潁川,一個月前,戲誌才帶著王剛的兵符來到潁川,告知了王剛的命令。五千黃巾士卒,便急衝衝的向著雁門而來。
進入並州有兩條官道,一個是壺關。另外一條就是北麵的居庸關。而戲誌才為了不引人注意,選擇走了黎城縣。
幾個哨探飛奔而來,來到劉辟的麵前,下跪稟告道。
“劉將軍,前麵有大批匈奴騎兵,正在攻打武鄉縣,城門已經被攻破”
劉辟聽了大吃一驚,原本還以為會一路順利到達雁門郡,沒想到才剛進入並州,就碰到匈奴騎兵攻城了。又詢問了哨探一些細節,當下也不敢怠慢,命令士卒先原地休整,調轉馬頭快步向著中軍而去。
“戲先生不好了,匈奴在進攻武鄉縣,城門已經被攻破了”
戲誌聽到也有些吃驚,匈奴人在上黨郡的消息他是知道的,原本以為這幾日匈奴便會撤迴陰山以北,沒想到竟然進攻武鄉縣。
戲誌才又沉思了一會問道。
“這裏到武鄉縣還有多遠,匈奴騎兵有多少人”
劉辟急忙將行軍圖攤開,指著上麵的一座小山說道。
“我們在伏牛穀,翻過前麵的伏牛山便是武鄉縣,不足十裏。哨探稟告說匈奴大約萬餘人,武鄉縣的北城門已破,隻是不知道為什麽,匈奴人一直在城外”
“城門破了,匈奴人卻不進城,看來是受到阻擊了,張楊手中有兩千騎兵,而且今日才攻城,應該是被裏應外合騙開城門的”戲誌才想了一會緩緩說道。
如果張楊在旁邊可定會很驚訝,戲誌才單靠猜測,就能將事情猜的八九不離十,這份智謀,著實令人佩服。
“那我們現在該怎麽辦,是去救援還是繞道去雁門”劉辟焦急的問道。
“此去雁門郡隻有經過武鄉,沽縣再入太原,要是繞道的話,隻有再迴河內郡走壺關,一來一迴至少要耽誤二十天”
“那我們去救援,可我們隻有五千多步卒,正麵對上一萬匈奴軍,怕是……”
劉辟沒說,意思很明顯,五千步卒去應對一萬匈奴騎兵,和送死沒什麽區別。
“容我思索一番,先讓士卒們加快腳步,我們先翻過伏牛山再說,派哨探從武州縣東門,看看能不能和張楊取得聯係”
軍隊再次出發,腳步比之從前加快了不少,伏牛山山勢平坦,且海拔較低。一條官道在伏牛山盤旋而過。
武鄉縣北城門的廝殺還在繼續,張楊在後麵指揮並州騎兵抵禦,不斷的嘶吼,嗓子都喊的嘶啞了,卻見一個士卒衝衝跑到麵前稟告說道。
“張太守,有個自稱是安東將軍賬下的斥候說要見你”
張楊聽了一愣,安東將軍王剛他是知道的,而且他也見過。以前是雁門郡的太守,後來去了洛陽,去豫州平叛黃巾之亂有功,升了個安東將軍。前段時間還娶娉婷郡主,鬧的沸沸揚揚,令人羨慕嫉妒恨。前幾天又聽說皇帝已經下旨,讓他來並州抵禦匈奴,隻是沒給他什麽兵卒,張楊聽了也沒在意。
“帶他過來見我”
這個王剛到底想幹什麽,奪權嘛。現在整個上黨就要落到匈奴人手裏了,我手裏這點並州鐵騎也要全軍覆沒了,你來奪我兵權又有什麽意義呢。
不一會親衛將一個士卒帶了過來,士卒看了遠處一眼,又看了看腳下,一攤血水緩緩流淌,顏色變得有些異常。
“安東將軍有何吩咐”張楊心情不好,言語間也不怎麽客氣。
“安東將軍……小的是劉將軍的斥候,我們是從潁川過來的,前去雁門郡,路過武鄉縣。現在軍隊在伏牛山,劉將軍讓我進來告知張太守,是否需要支援”士卒說完,小心翼翼的看了張楊一眼。
張楊半天才迴過神來,怎麽會有人從潁川千裏迢迢的去雁門,還正巧這個時間路過武鄉縣。不過既然是漢軍,那麽能幫助自己抵禦匈奴騎兵,那再好不過了,不過醜話要說在前麵。
“先替我謝過劉將軍,不過匈奴軍勢大,不知你們有多少人。若是太少,還是保全自身,省的到時無法向安東將軍交代”張楊說完,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士卒,隨即想明白了。
王剛在豫州平叛黃巾的時候,有五千士卒投降朝廷,看來就是這些士卒了,過人士卒的迴答,應征的張楊的猜測。
“我們有五千多人”
這也是讓張楊最糾結的地方,如果隻有一兩千人,直接哪裏來的迴哪裏,省的白白送人頭。若是有個一兩萬人,直接裏應外合,將這支匈奴人殲滅在武鄉縣,那再好不過。可偏偏是五千人,讓他一時間難以抉擇。看著城門口還在激烈的廝殺,一個個並州健兒的倒下,張楊開口說道。
“劉將軍大恩,我張楊記下了,你們從東門進入武鄉縣”
士卒告辭離去,快馬迴到黃巾軍駐紮的地方,將情況向劉辟和戲誌才匯報。
“兩位將軍的意思呢”戲誌才開口問道。
“當然是和匈奴人痛痛快快的幹上一場,反正我們來就是和匈奴人幹仗的,在那不是幹”管亥大大咧咧的說道。
劉辟卻瞪了管亥一眼,才開口說道。
“我們聽先生的”劉辟要謹慎許多,他雖說是中郎將,而戲誌才是長使。可戲誌才一直跟在王剛的身邊,深的王剛的信任,此事還需要戲誌才拿主意。
“那就進入武鄉縣吧,武鄉若被匈奴人攻破,再攻下沽縣,可進入雁門,屆時雁門將三麵受敵,對將軍防守雁門也極為不利”
隊伍再次開拔,向著武鄉縣而去。
伏牛山到武鄉縣不過兩三裏,快速行軍一盞茶便至,城門上的守軍看到他們到來,將吊橋放下,東城門也緩緩打開。
這支軍隊就是黃巾軍,由中郎將劉辟統令。自從劉辟投降了王剛之後,便奉命駐紮在潁川,一個月前,戲誌才帶著王剛的兵符來到潁川,告知了王剛的命令。五千黃巾士卒,便急衝衝的向著雁門而來。
進入並州有兩條官道,一個是壺關。另外一條就是北麵的居庸關。而戲誌才為了不引人注意,選擇走了黎城縣。
幾個哨探飛奔而來,來到劉辟的麵前,下跪稟告道。
“劉將軍,前麵有大批匈奴騎兵,正在攻打武鄉縣,城門已經被攻破”
劉辟聽了大吃一驚,原本還以為會一路順利到達雁門郡,沒想到才剛進入並州,就碰到匈奴騎兵攻城了。又詢問了哨探一些細節,當下也不敢怠慢,命令士卒先原地休整,調轉馬頭快步向著中軍而去。
“戲先生不好了,匈奴在進攻武鄉縣,城門已經被攻破了”
戲誌聽到也有些吃驚,匈奴人在上黨郡的消息他是知道的,原本以為這幾日匈奴便會撤迴陰山以北,沒想到竟然進攻武鄉縣。
戲誌才又沉思了一會問道。
“這裏到武鄉縣還有多遠,匈奴騎兵有多少人”
劉辟急忙將行軍圖攤開,指著上麵的一座小山說道。
“我們在伏牛穀,翻過前麵的伏牛山便是武鄉縣,不足十裏。哨探稟告說匈奴大約萬餘人,武鄉縣的北城門已破,隻是不知道為什麽,匈奴人一直在城外”
“城門破了,匈奴人卻不進城,看來是受到阻擊了,張楊手中有兩千騎兵,而且今日才攻城,應該是被裏應外合騙開城門的”戲誌才想了一會緩緩說道。
如果張楊在旁邊可定會很驚訝,戲誌才單靠猜測,就能將事情猜的八九不離十,這份智謀,著實令人佩服。
“那我們現在該怎麽辦,是去救援還是繞道去雁門”劉辟焦急的問道。
“此去雁門郡隻有經過武鄉,沽縣再入太原,要是繞道的話,隻有再迴河內郡走壺關,一來一迴至少要耽誤二十天”
“那我們去救援,可我們隻有五千多步卒,正麵對上一萬匈奴軍,怕是……”
劉辟沒說,意思很明顯,五千步卒去應對一萬匈奴騎兵,和送死沒什麽區別。
“容我思索一番,先讓士卒們加快腳步,我們先翻過伏牛山再說,派哨探從武州縣東門,看看能不能和張楊取得聯係”
軍隊再次出發,腳步比之從前加快了不少,伏牛山山勢平坦,且海拔較低。一條官道在伏牛山盤旋而過。
武鄉縣北城門的廝殺還在繼續,張楊在後麵指揮並州騎兵抵禦,不斷的嘶吼,嗓子都喊的嘶啞了,卻見一個士卒衝衝跑到麵前稟告說道。
“張太守,有個自稱是安東將軍賬下的斥候說要見你”
張楊聽了一愣,安東將軍王剛他是知道的,而且他也見過。以前是雁門郡的太守,後來去了洛陽,去豫州平叛黃巾之亂有功,升了個安東將軍。前段時間還娶娉婷郡主,鬧的沸沸揚揚,令人羨慕嫉妒恨。前幾天又聽說皇帝已經下旨,讓他來並州抵禦匈奴,隻是沒給他什麽兵卒,張楊聽了也沒在意。
“帶他過來見我”
這個王剛到底想幹什麽,奪權嘛。現在整個上黨就要落到匈奴人手裏了,我手裏這點並州鐵騎也要全軍覆沒了,你來奪我兵權又有什麽意義呢。
不一會親衛將一個士卒帶了過來,士卒看了遠處一眼,又看了看腳下,一攤血水緩緩流淌,顏色變得有些異常。
“安東將軍有何吩咐”張楊心情不好,言語間也不怎麽客氣。
“安東將軍……小的是劉將軍的斥候,我們是從潁川過來的,前去雁門郡,路過武鄉縣。現在軍隊在伏牛山,劉將軍讓我進來告知張太守,是否需要支援”士卒說完,小心翼翼的看了張楊一眼。
張楊半天才迴過神來,怎麽會有人從潁川千裏迢迢的去雁門,還正巧這個時間路過武鄉縣。不過既然是漢軍,那麽能幫助自己抵禦匈奴騎兵,那再好不過了,不過醜話要說在前麵。
“先替我謝過劉將軍,不過匈奴軍勢大,不知你們有多少人。若是太少,還是保全自身,省的到時無法向安東將軍交代”張楊說完,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士卒,隨即想明白了。
王剛在豫州平叛黃巾的時候,有五千士卒投降朝廷,看來就是這些士卒了,過人士卒的迴答,應征的張楊的猜測。
“我們有五千多人”
這也是讓張楊最糾結的地方,如果隻有一兩千人,直接哪裏來的迴哪裏,省的白白送人頭。若是有個一兩萬人,直接裏應外合,將這支匈奴人殲滅在武鄉縣,那再好不過。可偏偏是五千人,讓他一時間難以抉擇。看著城門口還在激烈的廝殺,一個個並州健兒的倒下,張楊開口說道。
“劉將軍大恩,我張楊記下了,你們從東門進入武鄉縣”
士卒告辭離去,快馬迴到黃巾軍駐紮的地方,將情況向劉辟和戲誌才匯報。
“兩位將軍的意思呢”戲誌才開口問道。
“當然是和匈奴人痛痛快快的幹上一場,反正我們來就是和匈奴人幹仗的,在那不是幹”管亥大大咧咧的說道。
劉辟卻瞪了管亥一眼,才開口說道。
“我們聽先生的”劉辟要謹慎許多,他雖說是中郎將,而戲誌才是長使。可戲誌才一直跟在王剛的身邊,深的王剛的信任,此事還需要戲誌才拿主意。
“那就進入武鄉縣吧,武鄉若被匈奴人攻破,再攻下沽縣,可進入雁門,屆時雁門將三麵受敵,對將軍防守雁門也極為不利”
隊伍再次開拔,向著武鄉縣而去。
伏牛山到武鄉縣不過兩三裏,快速行軍一盞茶便至,城門上的守軍看到他們到來,將吊橋放下,東城門也緩緩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