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兩王論
穿越大唐:當個閑王這麽難 作者:悟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的話讓在場的眾人一陣莞爾,不過也都對紀王佩服不已,他們誰都沒有想到紀王來此是為了劉洎的事來的。
更加沒有想到的事紀王隻不過是來借個錢,耍個脾氣,就把劉洎的事情輕描淡寫的給解決了。
雖然陛下沒有直接說褚遂良的錯,但是把它從黃門侍郎調離就已經說明褚遂良的錯。
這紀王的手段現在都已經如此高明了,著實讓幾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其中最為感動的莫過於劉洎了,他這次死裏逃生全是紀王的功勞,若是沒有紀王,他完全可以想象會有什麽後果。
剛剛陛下已經要對他宣判死罪,就在這時紀王趕到化解了他的危機,真乃千鈞一發。
“陛下,紀王雖然年幼,但謀略過人,將來必成大器。”長孫無忌誇讚道。
李世民聞言看了長孫無忌一眼,然後說道:
“輔機,你這可就謬讚了,那個逆子謀略還是有一點的,但是成大器那是不可能的,
就連他自己都不會同意自己成大器,
朕已經幾次三番讓他去東宮輔佐太子,都被這個逆子以各種理由拒絕。
所以朕已經對他不抱有希望,隻願他少給朕惹事就好,將來若是願意就讓他進宗正寺。
若是不願意,他愛幹什麽幹什麽吧。”
其他人聽後對紀王李慎又有了新的改觀,居然拒絕幾次陛下的要求,不願意輔佐太子。
這是多好的機會啊,這個敗家子居然還不要。
“陛下,人各有誌,可能紀王殿下誌不在此而已,紀王生性灑脫,不拘小節,自幼就不喜歡被約束。”
長孫無忌說道,這裏麵就屬他接觸李慎多,他也算是看著李慎成長起來的。
其他大臣雖然略有耳聞但是很少接觸到紀王。
“陛下,臣想要去一趟紀王府,感謝一下紀王殿下。”劉洎詢問道。
劉洎這次嚇的不輕,所以做事開始小心謹慎起來。
要不然也不會去紀王府也要詢問李世民的意見。他是怕李世民在以為他與紀王結黨那就壞了。
“劉愛卿,不是朕不讓你去,你去了也不一定能見到那個逆子,你沒有發現他從來都不與朝廷大臣接觸麽?
朕知你的心即可,隻要你一心輔佐教導太子,紀王那裏不去也罷,不信你可以去試一試。”
李世民含笑的迴道,他太了解這個兒子了,這麽多年有幾個朝廷命官去過紀王府的,
基本上沒有,去的次數最多的還是韋貴妃的四個堂兄弟,也就是李慎的舅舅。
這十年來也不是沒有官員想要上紀王府的船,就算是喝湯都夠喝一輩子,
但是無一人能夠見到紀王,都是王玄策出麵婉拒。
劉洎聽了李世民的話後,仔細想了想還真就是這樣,於是也隻能作罷。
劉洎的事情告一段落,但是消息卻傳了出去,所有人都知道是紀王入宮諫言,
才使得陛下沒有偏聽偏信,讓劉洎枉死。
而李慎進宮講的故事也被一些人抄寫下來做成了典故,甚至史官都有記載。
大家紛紛對紀王表示誇讚和欽佩。
但是作為本次事件的主人,李慎自從那日迴家後,就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再也沒有出現過,隻看到紀王府的車隊從早到晚往返於皇宮和紀王府,整整三天時間。
這足以看出紀王從皇宮中拿出來的錢財一定數額不菲,最少也是堆積如山。
有人知道這是紀王從陛下那裏借來的,但是民間不少百姓都以為是陛下賞賜給紀王。
在一次茶樓的二樓,李泰跟李治麵對而坐,看著下麵整條街的馬車。
“四哥,阿耶對十弟真不錯,一百萬貫說借就借了,這要是換成你我兄弟,
別說一百萬貫,就是十萬貫都借不來。”李慎喝了一口茶水滿是嫉妒的說道。
李泰對外看了一眼,
“嗬嗬,九弟你這是看著眼紅啊,四哥我可不嫉妒,就算是阿耶借我,我也還不起。”李泰微笑的說道。
他當然知道李治這是在挑撥他,估計是想讓他陛下那裏去鬧一鬧。
“哦?看來四哥現在是一點野心都沒有了啊,莫非四哥準備去封地做一個快活的王爺?”李治也不生氣,繼續笑道。
“要是真能做一個快活王爺,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你看看老十,整日過的多麽奢華,
雖然你我都是親王,一年也有萬貫俸祿,但是跟老十一比,我們也隻能算是普通人。
有時候細想想,若真的如老十那樣,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老十曾經說過一句話,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為何不及時行樂呢?”
李泰感慨的說道。
太子如今地位穩固,若不犯錯,根本就不可能有其他變故,他們這些想要爭儲的哪裏有什麽機會。
還不如迴自己的封地,過一世榮華富貴。
“看來四哥是已經悟透了,準備去封地做一個逍遙王爺。”李治嘲笑道。
對於李治的嘲笑李泰不為所動,繼續微笑的說道:
“老九,你是什麽心思四哥心中一清二楚,四哥也不瞞你,我還真就有這個心思,
如今大哥這個太子穩如泰山,阿耶對大哥是越來越滿意,你還小,你不知道如今的大哥跟當年的阿耶很像。
尤其是這次從高句麗迴來,大哥帶過兵打過仗,為大唐打下大半個高句麗,
這是不世之功你知道麽?
現在朝廷還沒有對外大肆宣揚此事,那是因為朝廷還沒有徹底接管高句麗。
等朝廷的官員全部到達各處的州縣,明年組織高句麗百姓耕種生產,阿耶再下一道恩旨,免高句麗百姓三年的賦稅,
到時候高句麗就正式叫做遼東道。
這個時候朝廷在下發榜文,通知全國百姓太子出征,征戰高句麗,逼迫高句麗王東遷,占領大半高句麗領土,
你想想天下的百姓會如何的擁戴大哥。”
李泰如今已經把自己的位置擺到了另一個位置,就是旁觀者的位置,所以他現在看待事情,看的就比以前真切。
他知道如今朝廷一直在做這件事情,派往高句麗的各州府官員很快就會抵達。
元正以後李世民的聖旨也會隨著消息一起昭告天下。
更加沒有想到的事紀王隻不過是來借個錢,耍個脾氣,就把劉洎的事情輕描淡寫的給解決了。
雖然陛下沒有直接說褚遂良的錯,但是把它從黃門侍郎調離就已經說明褚遂良的錯。
這紀王的手段現在都已經如此高明了,著實讓幾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其中最為感動的莫過於劉洎了,他這次死裏逃生全是紀王的功勞,若是沒有紀王,他完全可以想象會有什麽後果。
剛剛陛下已經要對他宣判死罪,就在這時紀王趕到化解了他的危機,真乃千鈞一發。
“陛下,紀王雖然年幼,但謀略過人,將來必成大器。”長孫無忌誇讚道。
李世民聞言看了長孫無忌一眼,然後說道:
“輔機,你這可就謬讚了,那個逆子謀略還是有一點的,但是成大器那是不可能的,
就連他自己都不會同意自己成大器,
朕已經幾次三番讓他去東宮輔佐太子,都被這個逆子以各種理由拒絕。
所以朕已經對他不抱有希望,隻願他少給朕惹事就好,將來若是願意就讓他進宗正寺。
若是不願意,他愛幹什麽幹什麽吧。”
其他人聽後對紀王李慎又有了新的改觀,居然拒絕幾次陛下的要求,不願意輔佐太子。
這是多好的機會啊,這個敗家子居然還不要。
“陛下,人各有誌,可能紀王殿下誌不在此而已,紀王生性灑脫,不拘小節,自幼就不喜歡被約束。”
長孫無忌說道,這裏麵就屬他接觸李慎多,他也算是看著李慎成長起來的。
其他大臣雖然略有耳聞但是很少接觸到紀王。
“陛下,臣想要去一趟紀王府,感謝一下紀王殿下。”劉洎詢問道。
劉洎這次嚇的不輕,所以做事開始小心謹慎起來。
要不然也不會去紀王府也要詢問李世民的意見。他是怕李世民在以為他與紀王結黨那就壞了。
“劉愛卿,不是朕不讓你去,你去了也不一定能見到那個逆子,你沒有發現他從來都不與朝廷大臣接觸麽?
朕知你的心即可,隻要你一心輔佐教導太子,紀王那裏不去也罷,不信你可以去試一試。”
李世民含笑的迴道,他太了解這個兒子了,這麽多年有幾個朝廷命官去過紀王府的,
基本上沒有,去的次數最多的還是韋貴妃的四個堂兄弟,也就是李慎的舅舅。
這十年來也不是沒有官員想要上紀王府的船,就算是喝湯都夠喝一輩子,
但是無一人能夠見到紀王,都是王玄策出麵婉拒。
劉洎聽了李世民的話後,仔細想了想還真就是這樣,於是也隻能作罷。
劉洎的事情告一段落,但是消息卻傳了出去,所有人都知道是紀王入宮諫言,
才使得陛下沒有偏聽偏信,讓劉洎枉死。
而李慎進宮講的故事也被一些人抄寫下來做成了典故,甚至史官都有記載。
大家紛紛對紀王表示誇讚和欽佩。
但是作為本次事件的主人,李慎自從那日迴家後,就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再也沒有出現過,隻看到紀王府的車隊從早到晚往返於皇宮和紀王府,整整三天時間。
這足以看出紀王從皇宮中拿出來的錢財一定數額不菲,最少也是堆積如山。
有人知道這是紀王從陛下那裏借來的,但是民間不少百姓都以為是陛下賞賜給紀王。
在一次茶樓的二樓,李泰跟李治麵對而坐,看著下麵整條街的馬車。
“四哥,阿耶對十弟真不錯,一百萬貫說借就借了,這要是換成你我兄弟,
別說一百萬貫,就是十萬貫都借不來。”李慎喝了一口茶水滿是嫉妒的說道。
李泰對外看了一眼,
“嗬嗬,九弟你這是看著眼紅啊,四哥我可不嫉妒,就算是阿耶借我,我也還不起。”李泰微笑的說道。
他當然知道李治這是在挑撥他,估計是想讓他陛下那裏去鬧一鬧。
“哦?看來四哥現在是一點野心都沒有了啊,莫非四哥準備去封地做一個快活的王爺?”李治也不生氣,繼續笑道。
“要是真能做一個快活王爺,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你看看老十,整日過的多麽奢華,
雖然你我都是親王,一年也有萬貫俸祿,但是跟老十一比,我們也隻能算是普通人。
有時候細想想,若真的如老十那樣,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老十曾經說過一句話,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為何不及時行樂呢?”
李泰感慨的說道。
太子如今地位穩固,若不犯錯,根本就不可能有其他變故,他們這些想要爭儲的哪裏有什麽機會。
還不如迴自己的封地,過一世榮華富貴。
“看來四哥是已經悟透了,準備去封地做一個逍遙王爺。”李治嘲笑道。
對於李治的嘲笑李泰不為所動,繼續微笑的說道:
“老九,你是什麽心思四哥心中一清二楚,四哥也不瞞你,我還真就有這個心思,
如今大哥這個太子穩如泰山,阿耶對大哥是越來越滿意,你還小,你不知道如今的大哥跟當年的阿耶很像。
尤其是這次從高句麗迴來,大哥帶過兵打過仗,為大唐打下大半個高句麗,
這是不世之功你知道麽?
現在朝廷還沒有對外大肆宣揚此事,那是因為朝廷還沒有徹底接管高句麗。
等朝廷的官員全部到達各處的州縣,明年組織高句麗百姓耕種生產,阿耶再下一道恩旨,免高句麗百姓三年的賦稅,
到時候高句麗就正式叫做遼東道。
這個時候朝廷在下發榜文,通知全國百姓太子出征,征戰高句麗,逼迫高句麗王東遷,占領大半高句麗領土,
你想想天下的百姓會如何的擁戴大哥。”
李泰如今已經把自己的位置擺到了另一個位置,就是旁觀者的位置,所以他現在看待事情,看的就比以前真切。
他知道如今朝廷一直在做這件事情,派往高句麗的各州府官員很快就會抵達。
元正以後李世民的聖旨也會隨著消息一起昭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