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確實要上奏,陛下,臣心意已決。”
說完,秦揚就抬起頭,目光正好迎上天心,兩人對視一陣,確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意。
“好,嚴祿,把這個奏折在這裏念出來。”
嚴公公接過奏折,最後上前一步,打開後,慢條斯理的念了起來。
“當今秦國,稅務冗雜,官吏混亂,急需改革,正本清源,為朝廷節約開支,精簡吏治損耗,陳提議以下四策,請陛下決斷——”
原本有些困倦的官員們,聽了這個開頭,瞬間就都精神起來,全都豎起耳朵,一個字一個字的聽。
嚴公公將所有政策念完,卻是越念越心驚,最後竟然汗如雨下。而在場官員先是鴉雀無聲,隨後突然爆發,如同加了水的油鍋,天心知道會有這個現象,所以都沒有阻止。
這四條政策,簡單來說,就是:
第一條,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這個想法之前兩個人在東北三城就提出來過,取消掉丁稅,增加畝稅,讓失去土地,隻能為豪紳們種地子的百姓可以生得起孩子,不用擔心家中人口數而交不起稅,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所盈餘。但這一下就讓豪紳士族們需要繳納更多的稅,等同於將百姓的壓力,轉嫁到了這些人身上,而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豪紳士族,多多少少會跟官員們有所聯係,甚至可以說,就是因為跟官員沾親他們才能成為豪紳士族,所以說這條政策,實際上是攻擊整個官紳階級。
第二條政策,軍功封爵,世襲一代。這個政策更加要命,意思就是,之前祖上有個功勞而獲得封爵的人,最多隻能讓兒子這代享受世襲,從孫子那代就沒有任何特權,仍需要去服役當差,和普通百姓一樣繳稅納糧。秦國之前一直是軍功製,這一刀下去,恐怕就是跟整個朝廷開戰了,甚至說,就連嶽誠他們家都會因為這個政策受損。當然,如果這麽做,收益的人就是天心,以及整個秦國。
第三條政策,以商止亂,以工代賑。這一條比起前兩個,簡直就是柔和太多,說白了,就是不要過度抑製商人,通過商人來調節國內的不平衡,同時,增加稅收。秦揚並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給出了很多具體可行的策略,比如,在各地多設商館,讓南來北往的商人更方便,降低本地民生物資的商務稅,鼓勵百姓多去做買賣,但是加重跨城,跨區域的商務稅,在一定程度上遏製投機倒把,以及高利潤的囤積居奇。本質上,就是讓商多去服務於百姓,而對於大官顯貴的商就要加以重稅。在某種程度上,這又是針對官紳階級的狠狠的一刀,這些人想要享樂肯定就要花錢,增加了這方麵的稅,就等於讓他們成本更高。同時,秦揚還建議朝廷成立專門的商稅司,印製朝廷頒發的吊牌,所有經商者,必須持有吊牌才能經商,並且記錄所經營種類區域,以此作為憑證,進行收稅,以及處罰。至於以工代賑,就是字麵意思,對於災民,其既然無法生產,不如雇傭製來作為賑災勞工,用勞務費用,來代替賑災銀兩,充分發揮災民的價值,也為朝廷節省開支。
第四條政策,煉鐵製鹽,全部國營。之前鐵和鹽,一直都沒有在朝廷手中,這也有些曆史淵源,因為最早開始,這兩樣東西就始終在秦國的王侯手裏,多年來,也並沒有讓朝廷管控,久而久之,反而成了一種安撫王侯的手段,畢竟鐵和鹽的利潤太高,而且還是民生所需。但現在,門閥貴族基本被消滅殆盡,鐵和鹽卻依然沒有收迴來,不知背後又成了幾家官員的斂財聚寶盆。這一次,秦揚希望天心能夠一勞永逸,徹底把這兩個民生命脈牢牢的抓在自己手裏,將其中利潤盡數歸國家。
這四條政策一出,任誰聽了都膽戰心驚,嶽老先生說的一點錯沒有,此時的無極殿已經比菜市場好不了哪去了,議論紛紛的,破口大罵的,陰陽怪氣的,看熱鬧不嫌事大,眾生吃相可謂精彩至極。
“好了,別吵了,有什麽想說的,現在說。”
天心此話一出,眾人瞬間安靜下來,就算這奏折影響再大,那也沒皇帝大,看似一切都平靜了,可知眾人心裏,卻都跟脫韁的野馬一樣。
最先發難的,就是那個叫李進的禮部尚書,他上前一步道:“陛下,秦揚此時楚人,並不是大秦臣民,在此如此惡意批改我國古製,居心叵測,奸臣也。”
不等天心說話,秦揚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說:“李大人這麽說,就是說政策本身利國利民,是在質疑我的身份了。好說好說,我現在將這奏折讓給你,算是你寫的,由你來名正言順推行利國利民的好事,你敢嗎?”
李進被噎的啞口無言,不隻是他,所有人都明白一件事,這四條政策如果是站在皇帝和百姓角度看,絕對是大大的有利,但是對於這些官員來說,卻是沉重的打擊,是在挖他們的心肝,可這話誰敢明說呢?誰要是說出來不就是公然和天心作對嗎?所以李進也隻敢去借著身份來質疑一下,誰知道秦揚借力打力,就讓他難看的下不來台了。
這時候,又有一個官員站了出來,指著秦揚說:“姓秦的,你聽好了,老子的曾祖父,可是跟著過太祖皇帝出征的,老子的爺爺戰死在晉國,按你的說法,到了我這一代,是不是就要去幹苦力了?”
這番話看似在指責秦揚,實際上說給天心聽,這也是天心最為為難的地方,秦國這幾十年一直打仗,包括對內和對外,所以很多人是有軍功,而這幫人天心也必須籠絡,但是子孫越多,就會尾大不掉。
秦揚正準備反駁,天心卻說到:“人之有理,這政策確實有些太粗暴,卻是傷了功臣們的心。但是,若功臣幾世後代碌碌無為,屍位素餐,還數量繁多,朕也不能由得他們吃空國家。朕建議,不如將那世襲一世,改為三世,各位意下如何?”
官員們麵麵相覷,誰也不敢反對,畢竟天心當眾批評了秦揚又緩和了政策,縱然他們還是希望能夠迴歸原樣,可是誰敢直接說?說出來不就等於貪得無厭不給皇上麵子嗎?
說完,秦揚就抬起頭,目光正好迎上天心,兩人對視一陣,確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意。
“好,嚴祿,把這個奏折在這裏念出來。”
嚴公公接過奏折,最後上前一步,打開後,慢條斯理的念了起來。
“當今秦國,稅務冗雜,官吏混亂,急需改革,正本清源,為朝廷節約開支,精簡吏治損耗,陳提議以下四策,請陛下決斷——”
原本有些困倦的官員們,聽了這個開頭,瞬間就都精神起來,全都豎起耳朵,一個字一個字的聽。
嚴公公將所有政策念完,卻是越念越心驚,最後竟然汗如雨下。而在場官員先是鴉雀無聲,隨後突然爆發,如同加了水的油鍋,天心知道會有這個現象,所以都沒有阻止。
這四條政策,簡單來說,就是:
第一條,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這個想法之前兩個人在東北三城就提出來過,取消掉丁稅,增加畝稅,讓失去土地,隻能為豪紳們種地子的百姓可以生得起孩子,不用擔心家中人口數而交不起稅,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所盈餘。但這一下就讓豪紳士族們需要繳納更多的稅,等同於將百姓的壓力,轉嫁到了這些人身上,而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豪紳士族,多多少少會跟官員們有所聯係,甚至可以說,就是因為跟官員沾親他們才能成為豪紳士族,所以說這條政策,實際上是攻擊整個官紳階級。
第二條政策,軍功封爵,世襲一代。這個政策更加要命,意思就是,之前祖上有個功勞而獲得封爵的人,最多隻能讓兒子這代享受世襲,從孫子那代就沒有任何特權,仍需要去服役當差,和普通百姓一樣繳稅納糧。秦國之前一直是軍功製,這一刀下去,恐怕就是跟整個朝廷開戰了,甚至說,就連嶽誠他們家都會因為這個政策受損。當然,如果這麽做,收益的人就是天心,以及整個秦國。
第三條政策,以商止亂,以工代賑。這一條比起前兩個,簡直就是柔和太多,說白了,就是不要過度抑製商人,通過商人來調節國內的不平衡,同時,增加稅收。秦揚並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給出了很多具體可行的策略,比如,在各地多設商館,讓南來北往的商人更方便,降低本地民生物資的商務稅,鼓勵百姓多去做買賣,但是加重跨城,跨區域的商務稅,在一定程度上遏製投機倒把,以及高利潤的囤積居奇。本質上,就是讓商多去服務於百姓,而對於大官顯貴的商就要加以重稅。在某種程度上,這又是針對官紳階級的狠狠的一刀,這些人想要享樂肯定就要花錢,增加了這方麵的稅,就等於讓他們成本更高。同時,秦揚還建議朝廷成立專門的商稅司,印製朝廷頒發的吊牌,所有經商者,必須持有吊牌才能經商,並且記錄所經營種類區域,以此作為憑證,進行收稅,以及處罰。至於以工代賑,就是字麵意思,對於災民,其既然無法生產,不如雇傭製來作為賑災勞工,用勞務費用,來代替賑災銀兩,充分發揮災民的價值,也為朝廷節省開支。
第四條政策,煉鐵製鹽,全部國營。之前鐵和鹽,一直都沒有在朝廷手中,這也有些曆史淵源,因為最早開始,這兩樣東西就始終在秦國的王侯手裏,多年來,也並沒有讓朝廷管控,久而久之,反而成了一種安撫王侯的手段,畢竟鐵和鹽的利潤太高,而且還是民生所需。但現在,門閥貴族基本被消滅殆盡,鐵和鹽卻依然沒有收迴來,不知背後又成了幾家官員的斂財聚寶盆。這一次,秦揚希望天心能夠一勞永逸,徹底把這兩個民生命脈牢牢的抓在自己手裏,將其中利潤盡數歸國家。
這四條政策一出,任誰聽了都膽戰心驚,嶽老先生說的一點錯沒有,此時的無極殿已經比菜市場好不了哪去了,議論紛紛的,破口大罵的,陰陽怪氣的,看熱鬧不嫌事大,眾生吃相可謂精彩至極。
“好了,別吵了,有什麽想說的,現在說。”
天心此話一出,眾人瞬間安靜下來,就算這奏折影響再大,那也沒皇帝大,看似一切都平靜了,可知眾人心裏,卻都跟脫韁的野馬一樣。
最先發難的,就是那個叫李進的禮部尚書,他上前一步道:“陛下,秦揚此時楚人,並不是大秦臣民,在此如此惡意批改我國古製,居心叵測,奸臣也。”
不等天心說話,秦揚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說:“李大人這麽說,就是說政策本身利國利民,是在質疑我的身份了。好說好說,我現在將這奏折讓給你,算是你寫的,由你來名正言順推行利國利民的好事,你敢嗎?”
李進被噎的啞口無言,不隻是他,所有人都明白一件事,這四條政策如果是站在皇帝和百姓角度看,絕對是大大的有利,但是對於這些官員來說,卻是沉重的打擊,是在挖他們的心肝,可這話誰敢明說呢?誰要是說出來不就是公然和天心作對嗎?所以李進也隻敢去借著身份來質疑一下,誰知道秦揚借力打力,就讓他難看的下不來台了。
這時候,又有一個官員站了出來,指著秦揚說:“姓秦的,你聽好了,老子的曾祖父,可是跟著過太祖皇帝出征的,老子的爺爺戰死在晉國,按你的說法,到了我這一代,是不是就要去幹苦力了?”
這番話看似在指責秦揚,實際上說給天心聽,這也是天心最為為難的地方,秦國這幾十年一直打仗,包括對內和對外,所以很多人是有軍功,而這幫人天心也必須籠絡,但是子孫越多,就會尾大不掉。
秦揚正準備反駁,天心卻說到:“人之有理,這政策確實有些太粗暴,卻是傷了功臣們的心。但是,若功臣幾世後代碌碌無為,屍位素餐,還數量繁多,朕也不能由得他們吃空國家。朕建議,不如將那世襲一世,改為三世,各位意下如何?”
官員們麵麵相覷,誰也不敢反對,畢竟天心當眾批評了秦揚又緩和了政策,縱然他們還是希望能夠迴歸原樣,可是誰敢直接說?說出來不就等於貪得無厭不給皇上麵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