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林誌超會同鄭裕彤、榮智等商議成立greatstgle公司,作為收購恆昌的旗艦。該公司由9位股東組成:中信景豐占36%、林誌超基金會19%、鄭裕彤18%、百富勤8%、郭鶴年的嘉裏貿易占7%、榮智個人6%、何厚鏘兄弟4%、洗為堅1%、馮景禧遺孀馮梁寶琛占1%。


    這天。


    greatstgle公司的股東聚集在香格裏拉酒店的包廂,一起商議收購策略,財務顧問即是同時又是股東的百富勤財務公司。


    林誌超雖然加盟greatstgle公司,實則是替榮智站台,所以這個團隊還是以鄭裕彤來唱主角。現場,大家坐在沙發上談論起來。


    鄭裕彤幹勁十足的說道:“我前麵加入的備怡公司,失敗原因是市場傳出‘拆股’,以及出價偏低,對其他股東缺乏吸引力。所以這一次,隻要我們不重蹈覆轍,便成功性大增。”


    他很是熱衷這一次的收購,認為就算中信景豐占大頭,他也可以長期作為分紅的投資;殊不知,內地來的人,是不講‘武德’的,榮智可能心裏早已經想好獨吞。


    至於林誌超,就算知道榮智的真實想法,也不會有意見,這場收購隻要可以讓他賺到錢,那麽最終讓出股分又何妨,權當一次性投資了。


    榮智說道:“恆昌那邊估價390港幣每股,這個價格實在太高!”


    言下之意,不希望出太高的價格。


    鄭裕彤馬上說道:“這是當然!我們出的價格,隻需要對其它股東有吸引力,一旦小股東攻破,那麽大股東也會隨市。”


    何善衡、梁球瑤、何添三人是大股東,但絕不是鐵板一塊。畢竟三人都無意繼續經營恆昌,那麽也算不上背叛,隻要其中一人出售股票,那麽剩下的兩人很快也會放手。而要想其中一人出售,又得讓那些小股東心動,價格得好好的控製。


    眾人點點頭,讓鄭裕彤倒戈加入,是林誌超的意見,畢竟鄭裕彤和恆昌元老接觸過。


    “價格多少合適?”大家紛紛問百富勤的梁博韜。


    百富勤也是林誌超扶持起來的,梁博韜和杜輝廉都算是他的顧問團成員,實質上,這就是香港的財團效應。


    梁博韜說道:“我們研究了一下,覺得330港幣每股比較合理,涉及資金為69.4億港幣。”


    大家紛紛思考起來。


    恆昌年利潤是10.22億港幣,差不多是七年迴本。唯獨可惜的是,恆昌賬戶上的大量現金流,已經被何善衡等人瓜分了兩次,否則更加劃算。


    但話又迴來,恆昌企業做的業務,是‘沒有前景和更大空間’的;所以這個價格,確實已經是最大的誠意了。


    “我同意”


    “我同意”


    之後。


    greatstgle公司的核心成員即與恆昌的元老洽商。


    與此同時,林秀峰兄弟與徐展堂另組財團競購,但陣營不如greatstgle公司強大。greatstgle公司的出價是330港元/股,涉及資金69.4億港元。這比恆昌的重估資產的393港元/股,縮水63元。但收購財團信誓旦旦保證恆昌將不會被拆骨,亦不會解聘員工,恆昌的機製將一如既往,老一輩開創的恆昌將會在新領導機構經營下發揚光大。


    何善衡、梁球瑤雖嫌出價仍低,卻有些心動。


    重要的是恆昌創業元老兼大股東何添,在關鍵時刻救了greatstgle公司一命,許諾將所持的股權讓出。


    另外,恆昌的小股東,認為greatstgle公司的出價尚可,陸續有人將股份出售套現。


    事情發展到這個程度,greatstgle公司的收購已經取得緊張,隨即和何善衡、梁球瑤展開談判。


    九龍倉集團。


    林誌超坐在辦公室裏,看著《亞洲日報》刊登的一片文章——《地產發展商賺錢知多少》。


    文章內容大概是:做牛做馬為瓦片,有人窮一生精力,才可以自己擁有物業,樓價已占去家庭收入的七成,究竟地產發展商在建樓及賣樓之間,賺去外麵多少血汗,難以統計。但從香港有數的富豪,都是經營地產業務,上市公司中,逾五成的市值均是地產建築公司,可見做地產的賺錢能力。


    該文接下來以樓市盈利大戶——長實集團,發展茶果嶺的麗港城為例,剖析並估算‘林超人’在這個地產項目中,將如何獲得111億港幣的驚人巨額利潤。


    與此同時,該文還以‘一將成萬骨枯’為喻,來調整地產商的輝煌業績,是由置業租房市民的血汗錢堆砌而成。


    林誌超緩緩的放下報紙,感歎了一句:“我還是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曾經,他又何嚐不是最討厭房地產商、高價賣地的政府,他曾經也是高房價的受害者,如今卻成為‘加害者’。


    不過,林誌超很快搖搖頭,高房價絕不是地產商的主要責任(站的角度不一樣)。目前內地和港府簽署的合約就是——每年賣地不能超過50英畝(182萬平方尺),造成地少人多的局麵(新界很多地方不開發);還有,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半是靠賣地、地產課稅、補地費等地產相關的稅收。


    至少,地產商不是主要元兇。


    林誌超很快堅定自己的信念,他必須在地產事務上,和香港地產商站在同一陣營,這是毋庸置疑的。


    “爸”


    林瑞海來到辦公室,好奇的看著父親手中的報紙,他發現父正在出神。


    林誌超放下報紙說道:“地產漲幅越大,大家對我們的怨言就越大,這種矛盾會越積越深的。”


    林瑞海拿起報紙看了看,隨後說道:“這和我們有多少關係,地產漲跌是隨市的行為,我們也不能控製價格走勢。更何況,香港人多地少,香港人又喜歡賭博式的投資方式,炒樓是市場上的自發行為”


    林誌超笑道:“你說的再有理,難道能給大家講通?所以,低調一些,避免生出不必要的麻煩。”


    林瑞海點點頭,說道;“嗯”


    林誌超知道,在他五個純華人血脈的兒子當中,林瑞寰、林瑞海是最為低調穩重的,很少接受采訪,媒體也很難從他們嘴裏套到什麽話,更不要說幽默了。林瑞江、林瑞楷,情況稍微好一些,會在媒體上宣傳;而林瑞誠這個兒子,完全是記者們的鍾愛,經常會在被記者遇到。


    接下來,林瑞海匯報道:“爸,我們在東南亞的投資迴報斐然,泰國、馬來在1988~1991年這段期間,整個物業價值漲了三倍左右。因此,我們在東南亞,不含新加坡的地產投資上,淨資產已經高達百億港幣。”


    相當次,九龍倉集團僅注入東南亞市場20億投資(不含新加坡),如今相當於淨賺80億。當然,這是賬麵上的資產。


    林誌超滿意的點點頭,九龍倉集團的債務也下跌是40億港幣,還坐擁十幾億的現金流。實際上,已經是擁有龐大的投資實力,哪怕是百億資金也不在華夏。


    “你現在要多去內地考察,特別是魔都的情況,待時機成熟,我們則調轉方向,去內地投資。”


    “嗯,魔都那邊發展潛力不錯,大家的思想開放等各方麵能和粵省相提並論。”


    明年是投資內地關鍵的一年,可能未來的很多項目,都要在明年談攏。


    九龍倉集團會在內地投資很多商業項目,並將東南亞的資金從1994年逐步抽迴,投向內地。


    一周後,長實集團旗下的長江基建宣布:將紅磡隧道管理權移交給港府,正式結束本該40年的合約(2008年到期)。


    這個計劃是林誌超一直以來的想法,畢竟紅磡隧道已經賺了不少,平均在每年8%的迴報率。以23年的管理期限,實際上已經獲利不菲。


    至於長江實業是上市公司這種事,以林誌超的影響力,自然做出這種決定,不會有任何阻攔和批評的聲音。


    長實集團那些非經常性盈利,不都是股民的意外之驚喜;林誌超本該每年領取幾百萬或上千萬的董事長袍金,他也從未收過一分錢,全數交給公司。


    在捐贈儀式上,林誌超、蒲偉士、李嘉誠等人,和港府代表簽署了正式的捐贈穩居,記者們紛紛按下快門。


    蒲偉士是代表匯豐銀行,也決定捐出股份。


    當初修建紅磡隧道,除了長實集團最大股權外,還有匯豐銀行、和記黃埔、會德豐集團等,如今和記黃埔到了林誌超手裏,自然他可以做出決定。


    至於匯豐銀行和會德豐集團,在林誌超提出建議後,也沒有反駁。畢竟林誌超都捐了大部分股權,他們也不好繼續分紅下去。


    大家都賺到了錢,也沒有必要繼續。當年簽署40年合約,實際上也是港府沒有經驗,一般三十年已經足夠投資方賺很多了。基建行業一般可以在10~12年迴本,收益相當的不錯。


    之後到了記者提問環節。


    記者:“林先生,你這次帶頭將紅磡隧道管理權捐出,是出於什麽樣的想法?”


    有坑,意思是和最近的輿論有關嗎?


    林誌超坦然說道:“當初我提議投資紅磡隧道時,實際上已經想到了今天的事情。畢竟投資紅磡隧道的最初想法,僅僅是為了連接港九,實現經濟發展。如今我們各股東一致認為,既然已經獲得了不錯的迴報率,便將這個重要的基建交給港府管理。合情合理,沒有太多的想法!”


    記者見林誌超不上當,繼續問道:“那最近關於地產漲勢過於兇猛,你有什麽看法嗎?”


    林誌超說道:“這是市場的行為,我沒有太多的看法!香港地產的問題,實際上是諸多原因造成的。”


    他迴避這個問題。


    畢竟,還沒有到‘開戰’的時候!


    等到後麵,他這個地產領頭羊,將受到更多的輿論影響。(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港島家族的誕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任豬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任豬飛並收藏港島家族的誕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