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記黃埔。
林誌超和高層們正在開會,林瑞寰依舊沒有參與和記黃埔的事務當中,所以沒有出席會議。
林誌超左右兩側,分別是行政總裁馬世民、副總裁霍建寧,其餘為英籍高層。
實際上,和記黃埔的英國資本(股東)已經不多,大約占25%左右;畢竟長實集團一直在增持,足足持有55.5%。
馬世民會議室講道:“nova集團已經扛不住了,願意以17.6億港幣的資金,出售他們手中的43%股權!”
他的話語當中,也有一些不自信,不知道這筆投資這樣下去是不是太過冒險。
事實上馬世民明白,林誌超看似放權,實則又非常不放權,大項目都會牢牢抓在手中;比如去年他們的團隊看中一筆30億美金的垃圾債券投資(利息高,風險大),他們團隊進行了很多限製——例如一旦下跌10%,原來公司要以八折買迴去,但林誌超依舊毫不猶豫的拒絕這項投資。
雖然林誌超分析到——美國已經進入一個經濟萎靡階段,垃圾債券將變得‘一文不值’,甚至需要政府來出麵解決這些垃圾債券,這些最終說服所有高層(說不服也是會決定的)。
但也讓管理層明白,誰才是和記黃埔真正的老大!
林誌超說道:“安排和記黃埔接過來,無需猶豫!”
在和記黃埔的主導下,赫斯基抄底加拿大油氣資源的步伐,遠比前世李家成的的野蠻;正因為如此,赫斯基負債情況不容樂觀,nova集團心知不妙,就乖乖低價交出剩下的43%股權。
原來57%赫斯基股權,總代價是29億港幣;如今43%赫斯基股權,僅17.6億港幣,可謂非常的劃算。
馬世民說道:“嗯不過赫斯基現在的情況,怕是要我們立即進行注資!”
林誌超點點頭,說道:“這個沒有問題,和記黃埔不是從日本迴籠了8億美金嘛,現金流應給是非常充足的吧。”
霍建寧馬上說道:“是的,目前我們賬上的現金流,已經高達90多億港幣,債務情況非常低,所以可以投資的規模超過15~20億美金。”
馬世民說道:“英國最大貨櫃港口——菲力杜斯港口,收購工作已經初步達成,需要支出11.5億港幣。”
不錯,好消息一陣一陣的。
接下來,林誌超說道:“注入一筆資金進入赫斯基,不是穩定當前的規模,而是要繼續發展能源資源。我最近考察到一個情況,那就是90年代歐美對環保的看重,可能會出現大熱潮。所以,美國的天然氣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項目,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需要你們盡快給出專業的方案。傑森,一個月後,我要看到一個完整的投資方案,動作要快!”
他直接點名一個英籍高層傑森,此人是負責能源的高層。像馬世民、霍建寧則負責整個公司的管理和財務。
傑森被林誌超的氣勢鎮住,不敢有絲毫的怠慢,馬上點點頭,說道:“好,林爵士!”
林誌超決定大舉投資美國天然氣,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首先,90年代歐美對天然氣確實非常看重,主要是重視環保起來;其次,據林誌超所知,埃克森石油公司正在出售油田和天然氣井,所以正是赫斯基去抄底的時候。
此時大家對天然氣井的重視度,遠沒有重視起來,正是一個大好機會。
而赫斯基在被收購的這幾年裏,除了大量收購油氣井以外(也收購了兩家石油企業),還對設備、技術進行了革新。正因為如此,此時赫斯基才債務巨大,讓人都害怕一不注意就倒閉了。
如今,投資美國天然氣,勢必赫斯基將更加的規模龐大。
4月初旬,亞洲衛星一號順利在西昌發射成功,這是華夏第一次發射外國衛星,實際上也是發射的第一顆商業衛星。
在1970年發射的衛星,不算是商業衛星,因為隻運營了28天時間。
亞洲衛星1號是美國生產的商業衛星,在發射失敗後,由保險公司進行了迴收,最終賣給了‘亞洲衛星公司公司’。這家公司有三個股東,分別是和記黃埔、中信、英國大東電報。
雖然在1987年就已經談妥購入,當時美國和華夏是蜜月期;而1988年時,是雙方的技術上的蜜月期,但到了1989年,這筆交易差點被美國政府否決,幸虧布什最終同意這筆交易。
事實上,布什家族對華夏還是比較友好的!
亞洲衛星一號發射成功,可謂舉國歡騰,香港也是一片歡悅。
不僅僅是國家的大事,而且這顆衛星的三分之一股權,是一家地地道道的香港企業;而接下來這顆商業衛星的經營,實際上也是以和記通訊為主,當然主動權僅限這一顆衛星。
以後,亞洲衛星公司還會繼續發射衛星,屆時主導權將移交給中信公司。
與此同時。
傳媒集團立即宣布,將投資4億美金投資‘亞洲衛視’。
4億美金的投資,也才32億港幣,比起有線電視需要投資55億港幣,其實也不算什麽。
有線電視之所以貴,是因為港府要的‘專利費’實在是高。
作為‘亞洲衛視’的擔大梁,林瑞楷可謂最近工作繁忙起來,他雖然是傳媒集團的總裁,但最近將更多的工作中心,轉移到‘亞洲衛視’上。
主要是東方出版社、東方報社、亞洲電視、嘉禾電影都已經走上正規,四個總裁都是獨當一麵的人物;如今僅剩下sm娛樂公司、亞洲衛視,還在籌備階段,在外人看來,這兩家公司也相當於是林瑞楷創立的。
這兩家公司能不能成功,關係著林瑞楷以後的威望問題!
事實上,不少人不看好亞洲衛視能成功(和亞洲電視獨立運行),各方輿論一致認為:在香港辦衛視是一個沒有前途的事業,無法成功。
正因為如此,林瑞楷就想做出成績給大家看。
早晨八點,林瑞楷就在亞視的會議室,和同事們一起開會。左右兩邊坐著行政總裁陳慶祥、副總裁施南生,兩人都是傳媒領域的好手。
林瑞楷說道:“亞洲衛視一共是五個頻道,如果全部采用自製節目,投資迴報周期長。北美許多電視台的運作手法是,主攻新聞節目,其餘節目則通過購買。亞視可以學習這種模式,五個頻道中,有兩個是英文台,三個是中文台。三個中文台則分別是:娛樂台、新聞台、影視台,中文三台主要是自製節目,以及從亞洲電視購買節目;兩個英文台在購買節目上,要盡可能挑選英美過時的熱門劇,在英美雖然已經過時(曾經是熱門劇),但在我們亞洲畢竟是一次沒有看到過”
三個中文台,主要是宣傳港流文化,但目前港流文化還在萌芽階段,所以隻能購買亞洲電視的節目,自製的話不可能一下投入很多的。
兩個英文台,選那些播了很多遍、老過時的‘熱門節目’,價格便宜,但收視率不會受影響。
施南生接著說道:“例如,美國已經重播多次的《sanbarbara》,以及美國田間肥皂劇《hillstreetblues》等,這些節目都非常的不錯.”
林瑞楷點點頭,說道:“嗯,就是這類節目。”
對於父親為他選的這個副總裁,林瑞楷是非常重視的,以後購買電視節目、海外市場推廣、拉廣告商等,都少不了施南生的幫助。
而施南生如今雖然是傳媒集團高層,但她對徐克的幫助反而更大,畢竟接觸的人脈更高一個級別了。
而陳慶祥更傾向內部管理和內容製作,當然作為總裁,相當於實權一把手,隻不過如今林瑞楷這個集團總裁是直接插手亞洲衛視。
但不管怎麽說,林瑞楷很快就會放權給他,畢竟集團總裁怎麽可能盯著一家公司。傳媒集團六家一級子公司,可謂威風凜凜。
會議開到最後,林瑞楷信心的說道:“那好,我們爭取8月份啟播,年底正式開播!時間很緊,所以請大家多多努力!”
“是,林生!”
一眾手下也是非常服氣林瑞楷的,畢竟‘林氏五虎’的威名遠揚,沒有一個是庸才,反而都是個個繼承其父親在商業領域的本領,在各行各業中大展身手。
林瑞楷今年36歲,但擔任傳媒集團的總裁,也有五年時間了,所有高層都非常佩服。
中銀大廈舉行了揭幕儀式,林誌超應邀前來參加。
這座大廈在3月份便已經投入使用,如今5月份才舉行揭幕儀式,邀請了一些內地權力人物以及一些海內外政商名流。
當然,林誌超才是最尊貴的客人,畢竟他平常都是和一國總統首相打交道,就是去了內地,也是有多人的私人電話。
中銀大廈的70層‘七重廳’是舉行大型宴會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觀景台樓層,酒宴便在此舉行。
“林生,我們以後兩家可就是鄰居。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以後多多合作!”中銀香港總裁劉祖斌,端著酒杯過來敬酒道。
在座的人紛紛關注起來!
長江集團中心,今年也將投入使用,此時已經是外觀全部搞定,透過窗戶就可以看到雄偉的長江集團中心。
而如今的香港,最讓人關注的三座大廈,便是匯豐銀行大廈、中銀大廈、長江集團中心。有人將這三座大廈視為:英資、華資、港資的三方代表,更是從大廈上麵‘大作文章’,把故事編排得津津有味。
匯豐銀行大廈,造價高,足足50億港幣,被列為世界名廈;外型像石油鑽井平台,未采用混凝土澆灌,全部由巨大的鋼管構成,外表全部用鋁板和玻璃,材料都在英國製作好,然後拉迴香港進行組裝。
中銀大廈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征華夏;進一步分析,整座大廈呈現出‘刀鋒逼人’,殺氣十足,更像一把直插雲霄的寶劍。
長江集團中心,又被稱之為‘自由塔(媒體好事)’,整座大廈底座四四方方,上麵則八麵三角狀,頂上裝有鐵塔;‘自由塔’象征著香港最早由自由貿易港發展如今的的世界自由經濟的典範,底座‘四四方方’象征長江實業集團的‘根基雄厚’,上麵的‘八麵三角形造型’則象征長實集團四麵八方出擊,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麵。
三座大廈當中,論外觀造型,最讓美國媒體欣賞的,便是‘長江集團中心’;很多美國人都認為,這座大廈是典型的美式大廈。
林誌超笑道:“我和中銀一直有著不錯的合作,期待我們以後有更多的合作!”
內地的基建項目,如果能一成投入,林誌超當然不會投兩成(首付款);其餘部分采用貸款,是最好的辦法。
而內地的項目貸款,則在香港尋求各大銀團的貸款;林誌超雖然也開銀行,但也要組合進行貸款。可能一個項目的貸款方,多大十幾家,甚至幾十家。
劉祖斌說道:“林先生說得對!”
他可沒有在林誌超麵前挑撥是非,話裏並沒有影射什麽。畢竟以林誌超的地位,不是他一個地方分行行長可以亂來的,林誌超一個電話,可以直達天庭。
這時候,有人好奇的說道:“林先生,聽說長江集團大廈,比中銀大廈低一米,是不是真的?”
林誌超笑著說道:“是真的!我們如果比中銀大廈建得高,這樣對香港中銀不公平,畢竟他們先出方案,我們若是再高一米,顯然不公平。所以,加上觀光塔也就矮一米,如果不加,那就低了不少。”
眾人恍然大悟,紛紛稱讚林誌超人品好!
中銀大廈先出的方案,長江集團中心想超過它,易如反掌。如今加上觀光塔也矮一米,隻能是林誌超這個人做事講究,而不是林誌超怕中銀什麽。
與此同時,林誌超在80年代建‘長江集團中心’,外人看來也是有‘一較高低’的意思。畢竟林誌超家族可謂富可敵國,又怎麽會怕匯豐銀行、中銀呢?
香港人都知道,匯豐銀行當年出售和記黃埔,算不上施恩給林誌超,據說是林誌超幫匯豐銀行打入美國,以此交換的。
至於中銀,林誌超更不用怕了,當年他可是在報紙上批評一些人,一度差點遭到死亡威脅;但七十年代後期,林誌超又是第一批迴內地的人,可謂膽量十足。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林誌超這個人‘剛正不阿’、‘眼光獨到’。
(本章完)
林誌超和高層們正在開會,林瑞寰依舊沒有參與和記黃埔的事務當中,所以沒有出席會議。
林誌超左右兩側,分別是行政總裁馬世民、副總裁霍建寧,其餘為英籍高層。
實際上,和記黃埔的英國資本(股東)已經不多,大約占25%左右;畢竟長實集團一直在增持,足足持有55.5%。
馬世民會議室講道:“nova集團已經扛不住了,願意以17.6億港幣的資金,出售他們手中的43%股權!”
他的話語當中,也有一些不自信,不知道這筆投資這樣下去是不是太過冒險。
事實上馬世民明白,林誌超看似放權,實則又非常不放權,大項目都會牢牢抓在手中;比如去年他們的團隊看中一筆30億美金的垃圾債券投資(利息高,風險大),他們團隊進行了很多限製——例如一旦下跌10%,原來公司要以八折買迴去,但林誌超依舊毫不猶豫的拒絕這項投資。
雖然林誌超分析到——美國已經進入一個經濟萎靡階段,垃圾債券將變得‘一文不值’,甚至需要政府來出麵解決這些垃圾債券,這些最終說服所有高層(說不服也是會決定的)。
但也讓管理層明白,誰才是和記黃埔真正的老大!
林誌超說道:“安排和記黃埔接過來,無需猶豫!”
在和記黃埔的主導下,赫斯基抄底加拿大油氣資源的步伐,遠比前世李家成的的野蠻;正因為如此,赫斯基負債情況不容樂觀,nova集團心知不妙,就乖乖低價交出剩下的43%股權。
原來57%赫斯基股權,總代價是29億港幣;如今43%赫斯基股權,僅17.6億港幣,可謂非常的劃算。
馬世民說道:“嗯不過赫斯基現在的情況,怕是要我們立即進行注資!”
林誌超點點頭,說道:“這個沒有問題,和記黃埔不是從日本迴籠了8億美金嘛,現金流應給是非常充足的吧。”
霍建寧馬上說道:“是的,目前我們賬上的現金流,已經高達90多億港幣,債務情況非常低,所以可以投資的規模超過15~20億美金。”
馬世民說道:“英國最大貨櫃港口——菲力杜斯港口,收購工作已經初步達成,需要支出11.5億港幣。”
不錯,好消息一陣一陣的。
接下來,林誌超說道:“注入一筆資金進入赫斯基,不是穩定當前的規模,而是要繼續發展能源資源。我最近考察到一個情況,那就是90年代歐美對環保的看重,可能會出現大熱潮。所以,美國的天然氣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項目,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需要你們盡快給出專業的方案。傑森,一個月後,我要看到一個完整的投資方案,動作要快!”
他直接點名一個英籍高層傑森,此人是負責能源的高層。像馬世民、霍建寧則負責整個公司的管理和財務。
傑森被林誌超的氣勢鎮住,不敢有絲毫的怠慢,馬上點點頭,說道:“好,林爵士!”
林誌超決定大舉投資美國天然氣,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首先,90年代歐美對天然氣確實非常看重,主要是重視環保起來;其次,據林誌超所知,埃克森石油公司正在出售油田和天然氣井,所以正是赫斯基去抄底的時候。
此時大家對天然氣井的重視度,遠沒有重視起來,正是一個大好機會。
而赫斯基在被收購的這幾年裏,除了大量收購油氣井以外(也收購了兩家石油企業),還對設備、技術進行了革新。正因為如此,此時赫斯基才債務巨大,讓人都害怕一不注意就倒閉了。
如今,投資美國天然氣,勢必赫斯基將更加的規模龐大。
4月初旬,亞洲衛星一號順利在西昌發射成功,這是華夏第一次發射外國衛星,實際上也是發射的第一顆商業衛星。
在1970年發射的衛星,不算是商業衛星,因為隻運營了28天時間。
亞洲衛星1號是美國生產的商業衛星,在發射失敗後,由保險公司進行了迴收,最終賣給了‘亞洲衛星公司公司’。這家公司有三個股東,分別是和記黃埔、中信、英國大東電報。
雖然在1987年就已經談妥購入,當時美國和華夏是蜜月期;而1988年時,是雙方的技術上的蜜月期,但到了1989年,這筆交易差點被美國政府否決,幸虧布什最終同意這筆交易。
事實上,布什家族對華夏還是比較友好的!
亞洲衛星一號發射成功,可謂舉國歡騰,香港也是一片歡悅。
不僅僅是國家的大事,而且這顆衛星的三分之一股權,是一家地地道道的香港企業;而接下來這顆商業衛星的經營,實際上也是以和記通訊為主,當然主動權僅限這一顆衛星。
以後,亞洲衛星公司還會繼續發射衛星,屆時主導權將移交給中信公司。
與此同時。
傳媒集團立即宣布,將投資4億美金投資‘亞洲衛視’。
4億美金的投資,也才32億港幣,比起有線電視需要投資55億港幣,其實也不算什麽。
有線電視之所以貴,是因為港府要的‘專利費’實在是高。
作為‘亞洲衛視’的擔大梁,林瑞楷可謂最近工作繁忙起來,他雖然是傳媒集團的總裁,但最近將更多的工作中心,轉移到‘亞洲衛視’上。
主要是東方出版社、東方報社、亞洲電視、嘉禾電影都已經走上正規,四個總裁都是獨當一麵的人物;如今僅剩下sm娛樂公司、亞洲衛視,還在籌備階段,在外人看來,這兩家公司也相當於是林瑞楷創立的。
這兩家公司能不能成功,關係著林瑞楷以後的威望問題!
事實上,不少人不看好亞洲衛視能成功(和亞洲電視獨立運行),各方輿論一致認為:在香港辦衛視是一個沒有前途的事業,無法成功。
正因為如此,林瑞楷就想做出成績給大家看。
早晨八點,林瑞楷就在亞視的會議室,和同事們一起開會。左右兩邊坐著行政總裁陳慶祥、副總裁施南生,兩人都是傳媒領域的好手。
林瑞楷說道:“亞洲衛視一共是五個頻道,如果全部采用自製節目,投資迴報周期長。北美許多電視台的運作手法是,主攻新聞節目,其餘節目則通過購買。亞視可以學習這種模式,五個頻道中,有兩個是英文台,三個是中文台。三個中文台則分別是:娛樂台、新聞台、影視台,中文三台主要是自製節目,以及從亞洲電視購買節目;兩個英文台在購買節目上,要盡可能挑選英美過時的熱門劇,在英美雖然已經過時(曾經是熱門劇),但在我們亞洲畢竟是一次沒有看到過”
三個中文台,主要是宣傳港流文化,但目前港流文化還在萌芽階段,所以隻能購買亞洲電視的節目,自製的話不可能一下投入很多的。
兩個英文台,選那些播了很多遍、老過時的‘熱門節目’,價格便宜,但收視率不會受影響。
施南生接著說道:“例如,美國已經重播多次的《sanbarbara》,以及美國田間肥皂劇《hillstreetblues》等,這些節目都非常的不錯.”
林瑞楷點點頭,說道:“嗯,就是這類節目。”
對於父親為他選的這個副總裁,林瑞楷是非常重視的,以後購買電視節目、海外市場推廣、拉廣告商等,都少不了施南生的幫助。
而施南生如今雖然是傳媒集團高層,但她對徐克的幫助反而更大,畢竟接觸的人脈更高一個級別了。
而陳慶祥更傾向內部管理和內容製作,當然作為總裁,相當於實權一把手,隻不過如今林瑞楷這個集團總裁是直接插手亞洲衛視。
但不管怎麽說,林瑞楷很快就會放權給他,畢竟集團總裁怎麽可能盯著一家公司。傳媒集團六家一級子公司,可謂威風凜凜。
會議開到最後,林瑞楷信心的說道:“那好,我們爭取8月份啟播,年底正式開播!時間很緊,所以請大家多多努力!”
“是,林生!”
一眾手下也是非常服氣林瑞楷的,畢竟‘林氏五虎’的威名遠揚,沒有一個是庸才,反而都是個個繼承其父親在商業領域的本領,在各行各業中大展身手。
林瑞楷今年36歲,但擔任傳媒集團的總裁,也有五年時間了,所有高層都非常佩服。
中銀大廈舉行了揭幕儀式,林誌超應邀前來參加。
這座大廈在3月份便已經投入使用,如今5月份才舉行揭幕儀式,邀請了一些內地權力人物以及一些海內外政商名流。
當然,林誌超才是最尊貴的客人,畢竟他平常都是和一國總統首相打交道,就是去了內地,也是有多人的私人電話。
中銀大廈的70層‘七重廳’是舉行大型宴會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觀景台樓層,酒宴便在此舉行。
“林生,我們以後兩家可就是鄰居。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以後多多合作!”中銀香港總裁劉祖斌,端著酒杯過來敬酒道。
在座的人紛紛關注起來!
長江集團中心,今年也將投入使用,此時已經是外觀全部搞定,透過窗戶就可以看到雄偉的長江集團中心。
而如今的香港,最讓人關注的三座大廈,便是匯豐銀行大廈、中銀大廈、長江集團中心。有人將這三座大廈視為:英資、華資、港資的三方代表,更是從大廈上麵‘大作文章’,把故事編排得津津有味。
匯豐銀行大廈,造價高,足足50億港幣,被列為世界名廈;外型像石油鑽井平台,未采用混凝土澆灌,全部由巨大的鋼管構成,外表全部用鋁板和玻璃,材料都在英國製作好,然後拉迴香港進行組裝。
中銀大廈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征華夏;進一步分析,整座大廈呈現出‘刀鋒逼人’,殺氣十足,更像一把直插雲霄的寶劍。
長江集團中心,又被稱之為‘自由塔(媒體好事)’,整座大廈底座四四方方,上麵則八麵三角狀,頂上裝有鐵塔;‘自由塔’象征著香港最早由自由貿易港發展如今的的世界自由經濟的典範,底座‘四四方方’象征長江實業集團的‘根基雄厚’,上麵的‘八麵三角形造型’則象征長實集團四麵八方出擊,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麵。
三座大廈當中,論外觀造型,最讓美國媒體欣賞的,便是‘長江集團中心’;很多美國人都認為,這座大廈是典型的美式大廈。
林誌超笑道:“我和中銀一直有著不錯的合作,期待我們以後有更多的合作!”
內地的基建項目,如果能一成投入,林誌超當然不會投兩成(首付款);其餘部分采用貸款,是最好的辦法。
而內地的項目貸款,則在香港尋求各大銀團的貸款;林誌超雖然也開銀行,但也要組合進行貸款。可能一個項目的貸款方,多大十幾家,甚至幾十家。
劉祖斌說道:“林先生說得對!”
他可沒有在林誌超麵前挑撥是非,話裏並沒有影射什麽。畢竟以林誌超的地位,不是他一個地方分行行長可以亂來的,林誌超一個電話,可以直達天庭。
這時候,有人好奇的說道:“林先生,聽說長江集團大廈,比中銀大廈低一米,是不是真的?”
林誌超笑著說道:“是真的!我們如果比中銀大廈建得高,這樣對香港中銀不公平,畢竟他們先出方案,我們若是再高一米,顯然不公平。所以,加上觀光塔也就矮一米,如果不加,那就低了不少。”
眾人恍然大悟,紛紛稱讚林誌超人品好!
中銀大廈先出的方案,長江集團中心想超過它,易如反掌。如今加上觀光塔也矮一米,隻能是林誌超這個人做事講究,而不是林誌超怕中銀什麽。
與此同時,林誌超在80年代建‘長江集團中心’,外人看來也是有‘一較高低’的意思。畢竟林誌超家族可謂富可敵國,又怎麽會怕匯豐銀行、中銀呢?
香港人都知道,匯豐銀行當年出售和記黃埔,算不上施恩給林誌超,據說是林誌超幫匯豐銀行打入美國,以此交換的。
至於中銀,林誌超更不用怕了,當年他可是在報紙上批評一些人,一度差點遭到死亡威脅;但七十年代後期,林誌超又是第一批迴內地的人,可謂膽量十足。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林誌超這個人‘剛正不阿’、‘眼光獨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