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舟子最近的生活非常滋潤。
吃完晚飯,袁舟子掃視了一下自己開辟的幾個戰場,對熱度和反響都相當滿意。
他依靠打假起家,最近兩年逐漸愛上了當杠精博取流量那一套。
這也不能怪他,隻能怪去年那場戰鬥,給他帶來的好處太大了。
袁舟子其人,裏程碑事件之一就是和知名青年作家那一場關於“你怎麽證明你的作品是你自己寫的”的大亂鬥。
2012年前,韓涵作為青年作家,青年意見領袖,風頭一時無二。在blog,圍脖的號召力和粉絲量都冠絕全場。
隻可惜文人總是容易得意忘形,韓涵12年陷入被質疑代筆的風波,本來大勝質疑者麥子。
結果一時間高興極了,言辭之間沒有注意尺度,惹上了袁舟子。
再次陷入被質疑的風波後,韓涵進退失據,總是想著自證清白,結果疑點也越來越多,越描越黑。
這件事情到最後,都沒有一個能夠令所有人信服的定論,徹底變成爛賬。
支持雙方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袁舟子依靠此事獲取了巨大的熱度和流量。
韓涵事件之後,袁舟子隱藏在“打假鬥士”稱號下的杠精屬性暴露無遺。嚐到甜頭的他,操作也開始變形。
今年年初的時候,袁舟子和羅勇浩兩人不知怎麽打了起來,纏鬥至今。今年遲些時候,就在上個月,袁舟子還和央視主持人崔勇元就是否支持轉基因一事,展開了激烈地爭鬥。
這次撰文攻擊教育體製,僅僅是他忙裏偷閑,夾帶的私貨罷了,都算不上是他的主戰場。
收錢辦事罷了,袁舟子一擊即脫,發文之後甚至都沒有太關注這件事情。
此時他仍在國內戰場,因而還算有些分寸,隻是偷偷夾帶一些私貨。在孟繁岐的印象中,此人躲到美國去之後,直接造謠抹黑華國的操作可多了去了。
隻是順帶黑了一下,卻不曾想效果還不錯,袁舟子樂得合不攏嘴,嘴巴的弧度險些將那張大方臉一分為二。
燕京電力大學針對自己文章引發的風波,發布了一則聲明。但這種官方的聲明一般效果也就那樣,起到的作用隻能說是聊勝於無。
被自己打了先手,落入被動的境地。吃瓜群眾們先入為主,這種非常書麵的東西是很難讓吃瓜群眾買賬的。
也就是這時候反轉還不夠多,群眾們容易輕信袁舟子。孟繁岐看到圍脖的澄清下麵仍舊“悲哀”聲不斷,歎了口氣。
等再過幾年,來迴反轉的事情多了。網民們才會對這些事情更謹慎些,看熱鬧的時候會等一等,讓子彈飛一飛。
燕京電力大學的聲明圍脖下烏煙瘴氣,不得已鎖了評論,這下子讓圍觀的群眾更加堅信了自己的猜測。
不讓我留言,肯定有問題啊!
袁舟子吃晚飯沒事做,看到燕京電力大學的聲明評論區鎖了,連忙編輯了一則圍脖,把這些無法留言的熱度引到自己這邊來。
“燕京電力大學給出了迴複聲明,非常官方的迴應,絲毫不提教育方式方法的問題。通告下麵還禁止留言去迴複討論,難道這就是我們大學的理念嗎?懼怕交流討論,對於提出問題的人直接讓他們住嘴了事。我可以閉嘴,但問題就得到解決了嗎?”
微博發出之後,熱度迅速上升。
在學校聲明區裏無法留言的人紛紛跑來袁舟子這裏發泄。
不一會的功夫,就有了好幾萬的點讚和數千條評論。
“真是太悲哀了,我們的教育。”
“如果是在國外,一定......”
好!好啊!
袁舟子看到這數據增長的速度,高興壞了。
和羅勇浩,崔勇元還有韓涵爭鬥,總是需要高強度對抗,經常還有許多粉絲來攻擊自己。
雖然袁舟子的臉皮厚度可以繞地球兩圈,但人挨罵了總會有些不舒服。
沒想到引導暗示這種內容竟然如此有市場,實在是一舉兩得!
一邊打著飽嗝,袁舟子一隻手摸著自己的肚皮,另一隻手刷著自己的圍脖評論區,時不時地刪除一兩條不利於自己的評論,以引導整體的風向。
突然,他注意到相關的評論區開始有不少人在轉發一篇文章。
點進去一看,發現是自己用來攻擊燕京電力大學的工具人,孟繁岐本人的澄清文章。
“哈哈,區區本科生還是太嫩了。一旦你要協助學校聯合澄清,你就會被吃瓜群眾打成一個群體。”袁舟子顛倒黑白的事情幹得多了,起初用這個學生當工具人的時候,就想到了這一點。
“學校拉學生出來澄清,很容易可以被我包裝成壓迫或者收買。”袁舟子根本毫不在意,他前一篇文章可以說他是蒙塵的明珠,下一篇文章也可以把他說成被學校收買的墮落小人。
“隻要稍稍暗示他從學校那裏獲得了利益,則很輕鬆又可以拉開角度繼續攻擊。”
袁舟子已經開始醞釀下一次攻擊的角度了,但繼續往下看這篇文章,卻發覺情況有些不大對勁。
這小子用的好像是以退為進的手法。
孟繁岐壓根沒有用澄清的方式和邏輯去寫這篇文章,新媒體的話術每年都在迭代,他太清楚正兒八經的公告是沒人看的了。
他響應學校發的這篇短文叫《每個人都可能是蒙塵的珍珠》。
采取的招式是推己及人,引起共鳴。
文中開篇先講述自己高考時選取專業的迷茫和無知,大一大二時興趣缺缺,成績不理想。
這些事情是大部分經曆過高考的人都有共鳴的,無形之中已經拉進了這些讀者和寫作者的距離。
而後,孟繁岐簡述了自己休學是為了專心在感興趣的領域取得成績,陳述了一些成果,並重點突出了付院長對自己的啟迪和幫助。
文章的中端部分主要對大學專業的重要性進行強調,反思和討論了現在大學對更換專業的限製。
最後,則提倡學生和家長要關注學科專業和學生的興趣,唿應標題,隻要能夠發掘學生的興趣,選擇正確的學科,那麽每個人都可能是蒙塵的珍珠。
全文不刻意去解釋和聲明,反而對學校的一些製度和想法進行了反思和討論,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但卻將袁舟子的核心依據完全瓦解,並引導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大學專業和人生的關聯上去。
吃完晚飯,袁舟子掃視了一下自己開辟的幾個戰場,對熱度和反響都相當滿意。
他依靠打假起家,最近兩年逐漸愛上了當杠精博取流量那一套。
這也不能怪他,隻能怪去年那場戰鬥,給他帶來的好處太大了。
袁舟子其人,裏程碑事件之一就是和知名青年作家那一場關於“你怎麽證明你的作品是你自己寫的”的大亂鬥。
2012年前,韓涵作為青年作家,青年意見領袖,風頭一時無二。在blog,圍脖的號召力和粉絲量都冠絕全場。
隻可惜文人總是容易得意忘形,韓涵12年陷入被質疑代筆的風波,本來大勝質疑者麥子。
結果一時間高興極了,言辭之間沒有注意尺度,惹上了袁舟子。
再次陷入被質疑的風波後,韓涵進退失據,總是想著自證清白,結果疑點也越來越多,越描越黑。
這件事情到最後,都沒有一個能夠令所有人信服的定論,徹底變成爛賬。
支持雙方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袁舟子依靠此事獲取了巨大的熱度和流量。
韓涵事件之後,袁舟子隱藏在“打假鬥士”稱號下的杠精屬性暴露無遺。嚐到甜頭的他,操作也開始變形。
今年年初的時候,袁舟子和羅勇浩兩人不知怎麽打了起來,纏鬥至今。今年遲些時候,就在上個月,袁舟子還和央視主持人崔勇元就是否支持轉基因一事,展開了激烈地爭鬥。
這次撰文攻擊教育體製,僅僅是他忙裏偷閑,夾帶的私貨罷了,都算不上是他的主戰場。
收錢辦事罷了,袁舟子一擊即脫,發文之後甚至都沒有太關注這件事情。
此時他仍在國內戰場,因而還算有些分寸,隻是偷偷夾帶一些私貨。在孟繁岐的印象中,此人躲到美國去之後,直接造謠抹黑華國的操作可多了去了。
隻是順帶黑了一下,卻不曾想效果還不錯,袁舟子樂得合不攏嘴,嘴巴的弧度險些將那張大方臉一分為二。
燕京電力大學針對自己文章引發的風波,發布了一則聲明。但這種官方的聲明一般效果也就那樣,起到的作用隻能說是聊勝於無。
被自己打了先手,落入被動的境地。吃瓜群眾們先入為主,這種非常書麵的東西是很難讓吃瓜群眾買賬的。
也就是這時候反轉還不夠多,群眾們容易輕信袁舟子。孟繁岐看到圍脖的澄清下麵仍舊“悲哀”聲不斷,歎了口氣。
等再過幾年,來迴反轉的事情多了。網民們才會對這些事情更謹慎些,看熱鬧的時候會等一等,讓子彈飛一飛。
燕京電力大學的聲明圍脖下烏煙瘴氣,不得已鎖了評論,這下子讓圍觀的群眾更加堅信了自己的猜測。
不讓我留言,肯定有問題啊!
袁舟子吃晚飯沒事做,看到燕京電力大學的聲明評論區鎖了,連忙編輯了一則圍脖,把這些無法留言的熱度引到自己這邊來。
“燕京電力大學給出了迴複聲明,非常官方的迴應,絲毫不提教育方式方法的問題。通告下麵還禁止留言去迴複討論,難道這就是我們大學的理念嗎?懼怕交流討論,對於提出問題的人直接讓他們住嘴了事。我可以閉嘴,但問題就得到解決了嗎?”
微博發出之後,熱度迅速上升。
在學校聲明區裏無法留言的人紛紛跑來袁舟子這裏發泄。
不一會的功夫,就有了好幾萬的點讚和數千條評論。
“真是太悲哀了,我們的教育。”
“如果是在國外,一定......”
好!好啊!
袁舟子看到這數據增長的速度,高興壞了。
和羅勇浩,崔勇元還有韓涵爭鬥,總是需要高強度對抗,經常還有許多粉絲來攻擊自己。
雖然袁舟子的臉皮厚度可以繞地球兩圈,但人挨罵了總會有些不舒服。
沒想到引導暗示這種內容竟然如此有市場,實在是一舉兩得!
一邊打著飽嗝,袁舟子一隻手摸著自己的肚皮,另一隻手刷著自己的圍脖評論區,時不時地刪除一兩條不利於自己的評論,以引導整體的風向。
突然,他注意到相關的評論區開始有不少人在轉發一篇文章。
點進去一看,發現是自己用來攻擊燕京電力大學的工具人,孟繁岐本人的澄清文章。
“哈哈,區區本科生還是太嫩了。一旦你要協助學校聯合澄清,你就會被吃瓜群眾打成一個群體。”袁舟子顛倒黑白的事情幹得多了,起初用這個學生當工具人的時候,就想到了這一點。
“學校拉學生出來澄清,很容易可以被我包裝成壓迫或者收買。”袁舟子根本毫不在意,他前一篇文章可以說他是蒙塵的明珠,下一篇文章也可以把他說成被學校收買的墮落小人。
“隻要稍稍暗示他從學校那裏獲得了利益,則很輕鬆又可以拉開角度繼續攻擊。”
袁舟子已經開始醞釀下一次攻擊的角度了,但繼續往下看這篇文章,卻發覺情況有些不大對勁。
這小子用的好像是以退為進的手法。
孟繁岐壓根沒有用澄清的方式和邏輯去寫這篇文章,新媒體的話術每年都在迭代,他太清楚正兒八經的公告是沒人看的了。
他響應學校發的這篇短文叫《每個人都可能是蒙塵的珍珠》。
采取的招式是推己及人,引起共鳴。
文中開篇先講述自己高考時選取專業的迷茫和無知,大一大二時興趣缺缺,成績不理想。
這些事情是大部分經曆過高考的人都有共鳴的,無形之中已經拉進了這些讀者和寫作者的距離。
而後,孟繁岐簡述了自己休學是為了專心在感興趣的領域取得成績,陳述了一些成果,並重點突出了付院長對自己的啟迪和幫助。
文章的中端部分主要對大學專業的重要性進行強調,反思和討論了現在大學對更換專業的限製。
最後,則提倡學生和家長要關注學科專業和學生的興趣,唿應標題,隻要能夠發掘學生的興趣,選擇正確的學科,那麽每個人都可能是蒙塵的珍珠。
全文不刻意去解釋和聲明,反而對學校的一些製度和想法進行了反思和討論,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但卻將袁舟子的核心依據完全瓦解,並引導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大學專業和人生的關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