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英殿發完火還不夠,朱元璋當即召開了朝會,廷議對策。
朱元璋威嚴的目光掃過眾文武官員,語氣森冷地說道:“倭寇進犯,東莞流血!你們如何看?”
藍玉率先走出,行禮道:“陛下,倭寇之患日久,臣請旨發兵征討!給其一個顏色看看!”
禮部侍郎高信走出:“臣附議,當立即發兵征討,並整頓廣東諸衛,調南洋水師協防沿海,追剿倭寇,不給其喘息,以昭大明國威!”
藍玉轉頭看向高信,然後對朱元璋喊道:“咱說的是征討日本國,小打小鬧,算得了什麽!不將其打疼了,這倭寇問題,十年,百年也未必能解決!”
“東南水師連廣州都防不住,連沿海百姓都護不了,如何能遠渡大海,前往日本國?”高信反問之後,對朱元璋道:“陛下,臣以為,不僅要追剿倭寇,還需要調查清楚,東南水師到底在幹什麽,為何讓倭寇上了岸!故此,臣——彈劾東南水師總兵顧正臣,參將張赫、趙海樓等人!”
李文忠板著臉走了出來:“今日論的是倭寇虐殺東莞百姓之事,為何又將這事扯到定遠侯身上?”
高信盯著李文忠,沉聲道:“敢問曹國公,若不追究東南水師的責任,誰敢保證明日不會再有一個東莞遭遇倭寇入侵?唯有問責到底,一查到底,方可整頓軍紀,加強沿海布防,護百姓周全!難不成,殺了這一批倭寇,就沒有下一批倭寇了嗎?東南水師耗著大量國帑,卻沒有護住百姓,難道不應該為此等血案負責嗎?”
李文忠憤怒地喊道:“東南水師,東南水師!好像在你嘴裏,有一個東南水師就能包打天下了,護了東南所有海域了?東南水師一共才多少人,他們既要護衛商隊,又要遊弋各地,還要坐鎮南洋,還有一支在定遠侯的帶領下出了大海去尋找治療癭病的藥物!你來告訴我,讓你去當東南水師總兵,你能確保哪裏都能安全,哪裏都沒有賊寇進去嗎?若是你敢保證,我李文忠這就給陛下請旨,讓你掛印!”
高信沒想到李文忠的火氣這麽大,他平日裏算是脾氣好的了。
可事已至此,高信也不好退,隻好對朱元璋道:“東南水師有責,便該問責!”
朱元璋嗬了聲,厲聲道:“東莞百姓為倭寇所害,還是為東南水師所害,朕看你是沒想清楚啊。怎麽,韓宜可的公文看不懂,還是說那一張張令人心驚的圖畫看不明白?東南水師的責任,朕自會安排人查辦!現在,要論的是倭寇,是倭人!你們凡事——都朝著顧正臣身上掛。”
高信感覺到了朱元璋的殺意,不敢再說什麽,隻好退了迴去。
李文忠進言:“陛下,倭寇行徑,天地不容!若不懲戒以雷霆,百姓何以歸心,朝廷還以有顏麵告慰百姓?臣認為,一應該命令各地沿海衛所,加強防備。二應讓東南水師總兵自南洋抽調兵力,協助沿海衛所追剿倭寇。三應該給日本國一個教訓,讓其知我大明國威!”
兵部侍郎李澄皺了皺眉頭,走出來道:“陛下,曹國公所言一二並無問題,但第三點,臣不讚同。”
李文忠開口:“怎麽,隻準倭人殺大明百姓,我大明將士就殺不得倭人?”
李澄有些不安,但還是堅定地看向朱元璋:“對於東莞血仇,臣恨不得進入軍伍,殺倭寇報國!但殺倭寇,隻在近海或沿海不遠島嶼,可要給日本國教訓,必然需要派兵前往,那日本國在茫茫東海深處,遠征極其困難,稍有不慎,便會折損慘重。早在一百多年前,忽必烈便曾兩次派遣船隊征討日本,結果損兵折將,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
朱元璋緊鎖眉頭。
元日之戰的事,朱元璋是知道的。
至元十一年,元朝與高麗組成聯軍四萬,占領對馬、壹岐二島,登陸博多,遭到日本九州武士反擊,重創敗走。
至元十八年,元廷發動十四萬大軍,準備徹底征服日本國,但因為龍吸水,損失過半,除少數人跑出去外,剩下大部元軍不是被殺便是被俘。
大明與日本國不接壤,想要打到其本土,必須經過大海。而過大海,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的事,畢竟茫茫東海風高浪急,船一旦進去,可不是在沿海附近那麽輕鬆。
一直沉默的太子朱標走了出來,對朱元璋喊了聲:“父皇。”
朱元璋抬頭看向朱標,凝眸道:“講。”
朱標側身看了看李澄,又將目光掃向一眾文官,肅然道:“洪武二年四月,倭人入寇山東海濱郡縣,掠民男女三百而去!三年三月,父皇曾遣萊州府同知趙秩持詔,告諭日本國王良懷,言說倭人為寇,日本國王沒作任何迴複!四年八月,倭人殺入膠州,劫掠沿海人民,超過二百人罹難!”
“七年六月,倭寇再次進入膠州,殺百姓七十餘。同樣是六月,倭寇至海州,受害百姓七百餘!七月時,大任海口遭遇倭寇入侵,百戶許彰等二十餘將士戰死,百姓受倭殘害者三百餘!十年四月,廣東惠來遭遇倭寇……十三年六月,東莞百姓遭倭寇之害,四百餘百姓慘死!”
“孤今日在此所講這些,隻不過是這些年來地方奏報倭患的一部分,絕非全部。曆數下來,開國十三年中,因倭患倭害死傷的百姓,沒有一萬,也有七八千了吧。如此多的百姓身死家滅,你們能無動於衷嗎?那圖紙上畫出來的慘狀,若有朝一日落在你們身上,死的是你們的父母妻兒,掠走的是你們的妻女,你們還會站在這裏說——遠征難嗎?”
“退一步說,開國時,打陳友諒不難嗎?打元廷不難嗎?這些年來,多少難大明沒經曆過!隻要為了百姓安寧,為了江山社稷,難——該打也要打!所以——”
朱標轉身看向朱元璋,行禮道:“兒臣以為,唯有對日本國動刀兵,以加威懾,方可止倭人入海,還百姓太平,還死難者公道!”
朱元璋威嚴的目光掃過眾文武官員,語氣森冷地說道:“倭寇進犯,東莞流血!你們如何看?”
藍玉率先走出,行禮道:“陛下,倭寇之患日久,臣請旨發兵征討!給其一個顏色看看!”
禮部侍郎高信走出:“臣附議,當立即發兵征討,並整頓廣東諸衛,調南洋水師協防沿海,追剿倭寇,不給其喘息,以昭大明國威!”
藍玉轉頭看向高信,然後對朱元璋喊道:“咱說的是征討日本國,小打小鬧,算得了什麽!不將其打疼了,這倭寇問題,十年,百年也未必能解決!”
“東南水師連廣州都防不住,連沿海百姓都護不了,如何能遠渡大海,前往日本國?”高信反問之後,對朱元璋道:“陛下,臣以為,不僅要追剿倭寇,還需要調查清楚,東南水師到底在幹什麽,為何讓倭寇上了岸!故此,臣——彈劾東南水師總兵顧正臣,參將張赫、趙海樓等人!”
李文忠板著臉走了出來:“今日論的是倭寇虐殺東莞百姓之事,為何又將這事扯到定遠侯身上?”
高信盯著李文忠,沉聲道:“敢問曹國公,若不追究東南水師的責任,誰敢保證明日不會再有一個東莞遭遇倭寇入侵?唯有問責到底,一查到底,方可整頓軍紀,加強沿海布防,護百姓周全!難不成,殺了這一批倭寇,就沒有下一批倭寇了嗎?東南水師耗著大量國帑,卻沒有護住百姓,難道不應該為此等血案負責嗎?”
李文忠憤怒地喊道:“東南水師,東南水師!好像在你嘴裏,有一個東南水師就能包打天下了,護了東南所有海域了?東南水師一共才多少人,他們既要護衛商隊,又要遊弋各地,還要坐鎮南洋,還有一支在定遠侯的帶領下出了大海去尋找治療癭病的藥物!你來告訴我,讓你去當東南水師總兵,你能確保哪裏都能安全,哪裏都沒有賊寇進去嗎?若是你敢保證,我李文忠這就給陛下請旨,讓你掛印!”
高信沒想到李文忠的火氣這麽大,他平日裏算是脾氣好的了。
可事已至此,高信也不好退,隻好對朱元璋道:“東南水師有責,便該問責!”
朱元璋嗬了聲,厲聲道:“東莞百姓為倭寇所害,還是為東南水師所害,朕看你是沒想清楚啊。怎麽,韓宜可的公文看不懂,還是說那一張張令人心驚的圖畫看不明白?東南水師的責任,朕自會安排人查辦!現在,要論的是倭寇,是倭人!你們凡事——都朝著顧正臣身上掛。”
高信感覺到了朱元璋的殺意,不敢再說什麽,隻好退了迴去。
李文忠進言:“陛下,倭寇行徑,天地不容!若不懲戒以雷霆,百姓何以歸心,朝廷還以有顏麵告慰百姓?臣認為,一應該命令各地沿海衛所,加強防備。二應讓東南水師總兵自南洋抽調兵力,協助沿海衛所追剿倭寇。三應該給日本國一個教訓,讓其知我大明國威!”
兵部侍郎李澄皺了皺眉頭,走出來道:“陛下,曹國公所言一二並無問題,但第三點,臣不讚同。”
李文忠開口:“怎麽,隻準倭人殺大明百姓,我大明將士就殺不得倭人?”
李澄有些不安,但還是堅定地看向朱元璋:“對於東莞血仇,臣恨不得進入軍伍,殺倭寇報國!但殺倭寇,隻在近海或沿海不遠島嶼,可要給日本國教訓,必然需要派兵前往,那日本國在茫茫東海深處,遠征極其困難,稍有不慎,便會折損慘重。早在一百多年前,忽必烈便曾兩次派遣船隊征討日本,結果損兵折將,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
朱元璋緊鎖眉頭。
元日之戰的事,朱元璋是知道的。
至元十一年,元朝與高麗組成聯軍四萬,占領對馬、壹岐二島,登陸博多,遭到日本九州武士反擊,重創敗走。
至元十八年,元廷發動十四萬大軍,準備徹底征服日本國,但因為龍吸水,損失過半,除少數人跑出去外,剩下大部元軍不是被殺便是被俘。
大明與日本國不接壤,想要打到其本土,必須經過大海。而過大海,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的事,畢竟茫茫東海風高浪急,船一旦進去,可不是在沿海附近那麽輕鬆。
一直沉默的太子朱標走了出來,對朱元璋喊了聲:“父皇。”
朱元璋抬頭看向朱標,凝眸道:“講。”
朱標側身看了看李澄,又將目光掃向一眾文官,肅然道:“洪武二年四月,倭人入寇山東海濱郡縣,掠民男女三百而去!三年三月,父皇曾遣萊州府同知趙秩持詔,告諭日本國王良懷,言說倭人為寇,日本國王沒作任何迴複!四年八月,倭人殺入膠州,劫掠沿海人民,超過二百人罹難!”
“七年六月,倭寇再次進入膠州,殺百姓七十餘。同樣是六月,倭寇至海州,受害百姓七百餘!七月時,大任海口遭遇倭寇入侵,百戶許彰等二十餘將士戰死,百姓受倭殘害者三百餘!十年四月,廣東惠來遭遇倭寇……十三年六月,東莞百姓遭倭寇之害,四百餘百姓慘死!”
“孤今日在此所講這些,隻不過是這些年來地方奏報倭患的一部分,絕非全部。曆數下來,開國十三年中,因倭患倭害死傷的百姓,沒有一萬,也有七八千了吧。如此多的百姓身死家滅,你們能無動於衷嗎?那圖紙上畫出來的慘狀,若有朝一日落在你們身上,死的是你們的父母妻兒,掠走的是你們的妻女,你們還會站在這裏說——遠征難嗎?”
“退一步說,開國時,打陳友諒不難嗎?打元廷不難嗎?這些年來,多少難大明沒經曆過!隻要為了百姓安寧,為了江山社稷,難——該打也要打!所以——”
朱標轉身看向朱元璋,行禮道:“兒臣以為,唯有對日本國動刀兵,以加威懾,方可止倭人入海,還百姓太平,還死難者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