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鎮,都司公署。
馬雲看著顧正臣迴複的文書,臉色有些冰冷地對葉旺說:“看來這個定遠伯並不打算聽從都司調遣。”
葉旺不以為然,平靜地迴了句:“他初來遼東時,陛下已經給了他獨立作戰之權,無需聽命都司,之前我便不建議給他送去文書。”
馬雲指了指桌上的輿圖,肅然道:“顧正臣沒來遼東時,都司還能調動海州衛,他來了之後,都司的能調動的兵力反而少了一個衛!如此一來,我們想要在遼東打開局麵談何容易?”
葉旺眉頭微皺:“話是如此,可規製便是如此,都司調不動海州城內的一兵一卒。依我看,目前並不是向東北延伸的最佳時機,不妨再等上幾年。”
馬雲搖頭:“等幾年,你我未必還在遼東!”
葉旺這才明白馬雲的擔憂,他渴望封侯,原本寄希望於遼東戰場,可這些年來納哈出過於強大,遼東的明軍兵力又少,朝廷給的支持少,以至於遼東明軍隻能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幾年了還沒太大進展。
雖說柞河之戰朝廷給了封賞,但這個封賞還夠不著爵位。如今顧正臣異軍突起,突然獲封定遠伯,這對驕傲且自負的馬雲來說並不是一件好接受的事。
超過顧正臣率先封侯,這是馬雲的心思。
而要做到這一步,最好的辦法就是打幾次漂亮仗,給朝廷多發報捷文書。可問題是,元軍並不好打,尤其他們多是騎兵,都司這裏主要是步卒,正麵對抗沒什麽贏麵,除非——新火器第一軍配合行動,可都司沒有調動新火器第一軍的權力。
新火器第一軍不出手,都司就缺乏遏製騎兵的手段,很難重創元軍。達不到殺傷元軍,搶占更多地盤的目的,馬雲想要封侯的希望就會落空。
最讓馬雲不安的,是顧正臣的成長速度,他現在已經是都指揮僉事了,再向上就是都指揮使!一個都司隻能有兩個都指揮使,一旦顧正臣再立新功,是馬雲走還是葉旺走?
一旦離開熟悉的遼東,哪裏還有封侯的機會?大同、北平、開平、宣府、甘肅等地,都有國公或侯爺鎮守著,頭等軍功是他們的,不是自己的……
葉旺深深看著馬雲,直言道:“他不答應,我們確實無法。這件事就此作罷,再等待新的時機吧。”
馬雲一拍桌案,喊道:“他這是隻顧自己,鼠目寸光,不顧全局!”
葉旺無語。
你讓他出手,也不完全是為了全局吧……
葉旺搖了搖頭,以巡城為借口離開了公署。
“那顧正臣憑什麽封定遠伯,咱們馬都指揮使、葉都指揮使還沒封伯!論軍功,顧正臣哪裏比得過他們?”
“可不是,朝廷賞罰不公啊。”
“去年時顧正臣弄到不少戰馬,也沒有交給都司一匹。”
“此人太過驕橫了,一個小小的衛竟然比都司的戰馬還多,都司駐地不是他海州城。”
葉旺看著坐在街道口閑聊的軍士走了過去,陰沉著臉喊道:“定遠伯之事是你們這些可以嚼舌根的嗎?若管不住自己的嘴,小心軍法懲治!”
軍士見是葉旺,連忙起身告罪。
葉旺哼了聲,甩袖朝著城牆走去。
身後的護衛餘暉開口道:“葉都指揮使,自顧正臣得封定遠伯之後,城內軍士不滿者眾,開年之後,這種不滿愈演愈烈,大家都在為兩位都指揮使打抱不平。”
葉旺停下腳步,轉身看向餘暉:“打抱不平,何來不平?”
餘暉認真地說:“我們在柞河之戰中,可是消滅了納哈出大部,殺敵近萬,俘虜八千。顧正臣才殺多少敵人,滿打滿算不過是全殲了速哥帖木兒所部八千!”
葉旺嘴角動了下,冰冷地問:“柞河之戰,我們占據天時地利,布置周全,動用了多少大軍你想過沒有?是一萬五千餘!顧正臣用了多少人手,是五千!我們是利用冰牆、河道、疑兵、重軍聯合出手,可顧正臣利用了什麽?他沒用半點地利,直麵騎兵!”
“再說迴來,我們打納哈出,陣亡軍士一百七十八人,你再看看海州衛,陣亡多少,二十來個!若不是他去了柳河,幾是無人陣亡!你見過哪個將領正麵作戰,迎擊衝鋒的敵人是如此少的戰損?我是沒見過,更沒聽過!”
餘暉這才想起來,顧正臣的軍功似乎被表麵的殺敵數量掩蓋了,其十分低的傷亡確實令人震撼。
不過——
“可軍功是看砍下來敵人腦袋多少……”
餘暉還是有些不服氣。
葉旺嗬嗬一笑:“顧正臣哪怕就砍下速哥帖木兒所部的腦袋,也足夠他封爵了。在我看來,封伯爵才是對他的不公,應該封侯!”
“啊?”
餘暉震驚不已。
葉旺搖了搖頭,說了句:“等有朝一日,你們也擁有火器時就會想起來,締造新戰法,將騎兵打得落花流水大勢之人,正是你們此時不滿的定遠伯,不知會不會羞愧。”
餘暉心頭一顫。
終究還是自己無知。
葉旺明白道理,但許多軍士不明白。
隨著有人在暗中推波助瀾,隨著不滿一日日發酵,遼東鎮的軍士逐漸對顧正臣產生了偏見,連帶著對新火器第一軍也頗是不滿。
進入二月,天氣終不再那麽寒,可依舊還是偏冷。
顧正臣考慮到隻有三千多戰馬,無法發揮新火器第一軍的全部實力,很容易在作戰中落入下風。
說到底,就是擔心無法實現飽和覆蓋……
為此,顧正臣寫了一封文書,交給沈勉、莊貢舉,言道:“給都司借用一千三百匹戰馬,三個月後,歸還他們兩千戰馬!此事重大,務必要說服兩位都指揮使。”
沈勉、莊貢舉欣然領命,騎馬出城直奔遼東鎮。
在顧正臣看來,這筆交易對都司並沒什麽壞處,三個月淨賺七百戰馬,沒道理不同意,反正都司的人一時半會也用不著戰馬。可讓顧正臣始料不及的是,這一封文書竟成了導火索……
馬雲看著顧正臣迴複的文書,臉色有些冰冷地對葉旺說:“看來這個定遠伯並不打算聽從都司調遣。”
葉旺不以為然,平靜地迴了句:“他初來遼東時,陛下已經給了他獨立作戰之權,無需聽命都司,之前我便不建議給他送去文書。”
馬雲指了指桌上的輿圖,肅然道:“顧正臣沒來遼東時,都司還能調動海州衛,他來了之後,都司的能調動的兵力反而少了一個衛!如此一來,我們想要在遼東打開局麵談何容易?”
葉旺眉頭微皺:“話是如此,可規製便是如此,都司調不動海州城內的一兵一卒。依我看,目前並不是向東北延伸的最佳時機,不妨再等上幾年。”
馬雲搖頭:“等幾年,你我未必還在遼東!”
葉旺這才明白馬雲的擔憂,他渴望封侯,原本寄希望於遼東戰場,可這些年來納哈出過於強大,遼東的明軍兵力又少,朝廷給的支持少,以至於遼東明軍隻能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幾年了還沒太大進展。
雖說柞河之戰朝廷給了封賞,但這個封賞還夠不著爵位。如今顧正臣異軍突起,突然獲封定遠伯,這對驕傲且自負的馬雲來說並不是一件好接受的事。
超過顧正臣率先封侯,這是馬雲的心思。
而要做到這一步,最好的辦法就是打幾次漂亮仗,給朝廷多發報捷文書。可問題是,元軍並不好打,尤其他們多是騎兵,都司這裏主要是步卒,正麵對抗沒什麽贏麵,除非——新火器第一軍配合行動,可都司沒有調動新火器第一軍的權力。
新火器第一軍不出手,都司就缺乏遏製騎兵的手段,很難重創元軍。達不到殺傷元軍,搶占更多地盤的目的,馬雲想要封侯的希望就會落空。
最讓馬雲不安的,是顧正臣的成長速度,他現在已經是都指揮僉事了,再向上就是都指揮使!一個都司隻能有兩個都指揮使,一旦顧正臣再立新功,是馬雲走還是葉旺走?
一旦離開熟悉的遼東,哪裏還有封侯的機會?大同、北平、開平、宣府、甘肅等地,都有國公或侯爺鎮守著,頭等軍功是他們的,不是自己的……
葉旺深深看著馬雲,直言道:“他不答應,我們確實無法。這件事就此作罷,再等待新的時機吧。”
馬雲一拍桌案,喊道:“他這是隻顧自己,鼠目寸光,不顧全局!”
葉旺無語。
你讓他出手,也不完全是為了全局吧……
葉旺搖了搖頭,以巡城為借口離開了公署。
“那顧正臣憑什麽封定遠伯,咱們馬都指揮使、葉都指揮使還沒封伯!論軍功,顧正臣哪裏比得過他們?”
“可不是,朝廷賞罰不公啊。”
“去年時顧正臣弄到不少戰馬,也沒有交給都司一匹。”
“此人太過驕橫了,一個小小的衛竟然比都司的戰馬還多,都司駐地不是他海州城。”
葉旺看著坐在街道口閑聊的軍士走了過去,陰沉著臉喊道:“定遠伯之事是你們這些可以嚼舌根的嗎?若管不住自己的嘴,小心軍法懲治!”
軍士見是葉旺,連忙起身告罪。
葉旺哼了聲,甩袖朝著城牆走去。
身後的護衛餘暉開口道:“葉都指揮使,自顧正臣得封定遠伯之後,城內軍士不滿者眾,開年之後,這種不滿愈演愈烈,大家都在為兩位都指揮使打抱不平。”
葉旺停下腳步,轉身看向餘暉:“打抱不平,何來不平?”
餘暉認真地說:“我們在柞河之戰中,可是消滅了納哈出大部,殺敵近萬,俘虜八千。顧正臣才殺多少敵人,滿打滿算不過是全殲了速哥帖木兒所部八千!”
葉旺嘴角動了下,冰冷地問:“柞河之戰,我們占據天時地利,布置周全,動用了多少大軍你想過沒有?是一萬五千餘!顧正臣用了多少人手,是五千!我們是利用冰牆、河道、疑兵、重軍聯合出手,可顧正臣利用了什麽?他沒用半點地利,直麵騎兵!”
“再說迴來,我們打納哈出,陣亡軍士一百七十八人,你再看看海州衛,陣亡多少,二十來個!若不是他去了柳河,幾是無人陣亡!你見過哪個將領正麵作戰,迎擊衝鋒的敵人是如此少的戰損?我是沒見過,更沒聽過!”
餘暉這才想起來,顧正臣的軍功似乎被表麵的殺敵數量掩蓋了,其十分低的傷亡確實令人震撼。
不過——
“可軍功是看砍下來敵人腦袋多少……”
餘暉還是有些不服氣。
葉旺嗬嗬一笑:“顧正臣哪怕就砍下速哥帖木兒所部的腦袋,也足夠他封爵了。在我看來,封伯爵才是對他的不公,應該封侯!”
“啊?”
餘暉震驚不已。
葉旺搖了搖頭,說了句:“等有朝一日,你們也擁有火器時就會想起來,締造新戰法,將騎兵打得落花流水大勢之人,正是你們此時不滿的定遠伯,不知會不會羞愧。”
餘暉心頭一顫。
終究還是自己無知。
葉旺明白道理,但許多軍士不明白。
隨著有人在暗中推波助瀾,隨著不滿一日日發酵,遼東鎮的軍士逐漸對顧正臣產生了偏見,連帶著對新火器第一軍也頗是不滿。
進入二月,天氣終不再那麽寒,可依舊還是偏冷。
顧正臣考慮到隻有三千多戰馬,無法發揮新火器第一軍的全部實力,很容易在作戰中落入下風。
說到底,就是擔心無法實現飽和覆蓋……
為此,顧正臣寫了一封文書,交給沈勉、莊貢舉,言道:“給都司借用一千三百匹戰馬,三個月後,歸還他們兩千戰馬!此事重大,務必要說服兩位都指揮使。”
沈勉、莊貢舉欣然領命,騎馬出城直奔遼東鎮。
在顧正臣看來,這筆交易對都司並沒什麽壞處,三個月淨賺七百戰馬,沒道理不同意,反正都司的人一時半會也用不著戰馬。可讓顧正臣始料不及的是,這一封文書竟成了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