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觀愣住了,不知詹同是什麽意思。


    高啟在一旁站著,眉頭微皺,代替魏觀問出了疑惑:“敢問老尚書,可是朝中出了什麽變故?”


    詹同看了一眼高啟,禮貌性地笑了笑,然後對魏觀說:“昨晚入城之後,徽兒打探消息,聽聞你不僅在疏浚錦帆徑,還打算將府治遷至張士誠王宮故基之上,甚至已經動了土,當真如此?”


    魏觀坦然承認:“確實如此,眼下饑荒中不少百姓沒了出路,朝廷賑貸雖有些糧食,可畢竟隻能解一時之困,不少百姓將糧食留給父母妻兒,自己出來做點工,也好省下口糧。我見百姓流民較多,便打算以工代賑……”


    詹同端起茶碗,對魏觀的決策表示理解。


    疏浚河道,確實可以方便許多,走船運貨總好過毛驢與騾子運貨,何況還可以緩解城內澇害。搬遷府治是為了方便治理,為了朝廷的臉麵,誰家府衙住在潮濕的低窪地段,跟被地牢一般?


    可問題是,你魏觀治理的不是杭州,是蘇州。


    你是其他府的知府,想遷府治隨便遷,不用給朝廷打招唿,直接開建就行,可這裏是蘇州,你要遷的地方是張士誠曾經的王宮!


    詹同看著侃侃而談的魏觀,他是勤勉為民,是廉潔奉公,是一個深得民心的好知府,可他缺乏對帝王心思的考慮,對事件危險性的預判,過於關注以工代賑與遷移府治本身,根本沒考慮其他。


    若不是顧正臣提醒,他會死在這件事上,絕對會。


    魏觀見詹同一直盯著自己,目光有些異樣,便止住話語問道:“同文兄,難道我說錯了?”


    詹同抬了抬手,詹徽識趣地退了出去,高啟見狀,也隻好退開。


    周圍沒了其他耳目。


    詹同抓住魏觀的手,一臉嚴肅地說:“你是一個好官員,可你不應該忘記,要為百姓做更多的事,前提是需要活下去。你忘記了,當年蘇州府的百姓是如何支持張士誠,那十個月的攻城戰,你以為張士誠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沒有這裏百姓的全力支持,僅憑著高牆孤城,能擋得住陛下的大軍?”


    “蘇州府重稅,可不僅僅是因為朝廷缺糧,這背後隱藏著的帝王微妙心思,你難道不明白?這些年來,多少禦史想為這裏的百姓開罪,可他們現在人呢,還有一個人站在朝堂之上嗎?你怎麽敢在張士誠的王宮之上修建府衙,這不是取死之道,又是什麽?”


    魏觀驚愕不已:“不就是一座府衙,怎麽就成了取死之道?難道說,張士誠居住過的地方不是大明的土地,大明官員還不能居其之上?”


    詹同微微搖了搖頭,直接點明:“在你這裏,是大明官員踩著張士誠王宮,彰顯新朝氣象,可在你的敵人那裏,這就是興滅王之基,奪天下龍氣,心存二心,意在謀反!”


    魏觀嘴角動了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一件簡單的房子問題,竟然成了謀反問題?難不成就讓內城一直荒廢著,如此好的地段,不利用起來怎麽行,就因為一個死成渣渣的張士誠,什麽都不幹了?


    “你無其他心思,但要你命的人有其他心思。我來的路上,遇到了禦史張度,他出現在這裏,想來有陳寧的授意,你要小心謹慎為上。”


    張度?


    魏觀皺了皺眉。


    張度的官評並不差,他為人清廉,秉公辦事,幾次上書彈劾開國勳貴,不畏權貴,算得上是一個厲害禦史。但與此同時,他確實也與陳寧關係頗近,而自己與陳寧的關係,可以說是水火不容。


    詹同起身,對魏觀繼續說:“若是你不在了,這裏再出現一個陳烙鐵之類的官員,這裏的百姓可就真的沒活路了,話說到這裏,你應該清楚該怎麽辦了吧?”


    魏觀深施一禮,對詹同道:“多謝同文兄提醒。”


    “謝我?嗬嗬,那可就謝錯人了。”


    詹同見魏觀並沒有固執,欣慰地笑了。


    魏觀疑惑不已:“不謝同文兄,還能謝誰?”


    詹同搖了搖頭,終沒有說出顧正臣的名字,雖說這件事是顧正臣的功勞,說出來有利於魏觀與顧正臣結好,日後朝堂上有個照應,可這件事同樣存在著風險,倘若出了事,魏觀點出了顧正臣的名字,那顧正臣恐怕也就完了。


    出於對顧正臣的保護,詹同選擇了隱瞞,轉而說:“這其實是一個機會,一個反擊陳寧與政敵的機會……”


    兩個時辰後,詹同上了船,坐在船艙裏聽著不遠處的琴聲,端起一杯清茶,低聲喃語:“願蒼天保佑蒼生與賢臣……”


    潺潺的溪流被突兀出現的石頭擋住了去路,隻好轉了個彎,從石頭一旁流淌過去。


    句容。


    顧正臣鋪開紙張,心事重重。


    張希婉輕柔地研磨,見顧正臣情緒低落,便問道:“還在想市舶司的事?”


    顧正臣靠在椅子上,歎息道:“太子讓秦鬆帶來話,說市舶司的問題不小,不僅連年沒有半點收益,還出現了大量虧空。”


    張希婉盈盈一笑:“朝廷薄來厚往之策已行多年,能有收益才是怪事。”


    顧正臣苦澀不已:“沒有收益並不緊要,可現在棘手的問題是,泉州市舶司提舉魏洪上書,直言海外貿易誤國誤民,建議封禁大海,甚至將矛頭對準了沿海地區的百姓,說百姓與海外之國勾連,有成為海盜之嫌,要求朝廷下嚴令,徹查百姓私自出海之事,以重刑加以處置。”


    是什麽原因直接導致朱元璋下令停罷寧波、泉州、廣州三市舶提舉司,曆史上並沒有明確的記錄,但現在,顧正臣可以肯定,市舶司的上書與海寇問題,很可能是促使朱元璋下決斷的關鍵原因。


    魏洪!


    顧正臣根本就想不起來大明有這麽一號官員,興許他連上史書的資格都沒有,可偏偏在這個時間點上冒了出來,成為了影響事態走向的人。


    張希婉看著憂愁的顧正臣,輕柔地問:“前段時日夫君不是說,讓靖海侯幫忙說話,改變朝廷禁海之策。如今事態發生改變,太子也沒了對策,想來是陛下更傾向於禁海吧?”


    顧正臣重重點頭,看著聰慧的張希婉:“你說得沒錯,陛下缺乏對海洋之外的雄心,對他來說,禁海,一了了之,什麽事都清淨了,沒了這些煩心事,他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國事身上。隻是,大海禁不得,且不說數以百萬的海邊漁民如何生活,就是禁了大海也無法解決海寇問題。”


    張希婉走至顧正臣身後,抬起手按捏顧正臣的肩膀:“太子都沒法子的事,夫君能有什麽法子。再說了,陛下心意是禁海,夫君若是相反,主張陛下開海,豈不是忤逆了陛下?”


    忤逆?


    有時候忤逆也是不得不為之的事,何況主要背鍋的是太子,自己隻不過是個小跟班,哪怕老朱發火,也不至於多嚴重。


    現在老朱的態度尚不明朗,至少還沒拍板落錘,還有轉圜的餘地。


    隻是用什麽方法來改變老朱的意誌?


    顧正臣尋思良久,決定用swot法試試。


    所謂的swot法,指的是優勢、弱勢、機會、威脅,是一類分析矩陣,在後世廣泛應用於企業戰略決策環節。


    告訴老朱,開大海的優勢在哪裏,現實機會與未來收益可能,同時給出不足與問題所在,然後提出彌補不足,解決問題,抓住機會,擴大優勢。


    為了讓老朱一目了然,顧正臣特意將文書內容做成了表格形式,這並非正式遞給中書與朝廷的文書,而是寫給太子,讓太子轉上去的文書,可以不遵循朝廷文書規範。


    等顧正臣寫完,張希婉已是哈欠連連,手中的團扇都掉在了地上,眉頭與鼻尖透著細密的汗珠。


    終還是天太熱了,夜晚也涼不下來多少。


    翌日。


    張希婉與顧正臣分開忙碌,前往裁縫大院。


    張希婉很喜歡現在的日子,不需要每日待在閨房裏麵,能夠指揮一眾人做事,看到這些辛勞的婦人拿到錢糧時燦爛的笑容。


    考慮到戰術背包的需求越來越大,朝廷催得緊,而今年朝廷又不打算折色棉布,張希婉在與顧正臣商議之後,決定在織造大院中調一批人手加入戰術背包的縫製之中。


    顧正臣自是沒有意見,隻讓張希婉自己看著辦,隻要確保質量,想如何運作就如何運作。婦人的事,顧正臣不想參與太多,縣衙的事都忙不過來……


    夏收在即,縣衙將要停止放告,而在這之前,縣衙必須安排好一應事宜,比如召見裏長、老人,讓他們催促百姓做好夏收,該收糧的時候,需要抓緊點,莫要壞在了地裏。


    顧正臣雖然不太樂意做這種事,百姓不比誰清楚糧食的重要,不用人一天天叨叨,可這偏偏是知縣的本職工作,如果連個流程也不走,一旦被人抓住可就是掉官的問題……


    顧正臣看著一幹裏長,嚴肅地說:“夏收之後,很快便會安排秋種。這一次,句容會挑選出三千戶百姓貸肥,以增土地肥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寒門輔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梅驚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梅驚雪並收藏大明:寒門輔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