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嚴的皇宮,湧動著一股子陰森氣息。
李善長見朱元璋臉色不對勁,連忙上前詢問:“陛下,可有何不妥?”
朱元璋坐了下來,眯著眼看著大殿之內,耳邊依舊傳出刀兵交鋒的聲音,眯著眼看向房梁處,沉聲道:“何人在作怪?”
鄭泊見狀,對張煥使了個眼色。
張煥了然,站在一根粗大的柱子之下,如一隻靈敏的貓,攀登而上,至房梁處掃視著周圍,房梁之上,並無任何人影。
鄭泊在下麵警戒,也不見任何異動。
朱元璋凝眸,看向李善長:“你可聽到了什麽異響?”
李善長微微搖頭:“陛下,臣並沒聽到異響。”
朱元璋見張煥、鄭泊也沒發現情況,靠在椅子上,眯著眼看了看房梁,兵器交鋒的聲音小了許多,沉聲道:“韓國公,這大殿之中有蹊蹺啊,你可有什麽事瞞著朕?”
李善長不知道突然到來中都的朱元璋到底知道什麽,聽到過什麽,但很清楚,朱元璋這個人的氣度並不大,尤其是不喜歡被人欺瞞、欺騙與背叛。
“陛下!”
李善長麵色凝重起來,肅然行禮道:“臣倒是聽聞過一些事,隻不過是傳聞,不可信罷了。”
朱元璋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講!”
李善長感覺到一股壓力,低下頭道:“傳聞,匠人不甘役使,在修建中都奉天殿時,留下了壓鎮之術。臣曾與中立行大都督府徹查此事,逮捕與詢問過參與奉天殿的匠人,皆說並無此事。然謠傳卻在中都流傳開來……”
“並無此事?”
朱元璋陰沉著臉。
李善長連忙說:“陛下,中都奉天殿乃是未來主政天下之地,我等不敢有半點疏忽,裏裏外外,盤查數次,皆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物。殿內一應細節,皆是依圖紙而作,沒有半點添減,更無詛咒符號,壓鎮惡法。”
中都奉天殿是何等重要,可以說是未來大明王朝的政務中心,作為監工頭子的李善長自然不敢馬虎。若坐實存在壓鎮之術,那自己也會因監工不力被懲罰。
朱元璋耳邊再次傳來了兵器的交鳴聲,仔細聽聽,似乎更像是鐵錘敲打在鐵釺之上的聲音,似是匠作鐵器的碰觸聲。
若無壓鎮詛咒,怎會有如此怪異聲響?
“丁玉,此事到底如何?”
朱元璋看向丁玉。
丁玉急忙行禮,直言道:“陛下,壓鎮之事臣也有所聽聞,但如韓國公所言,這奉天殿內並無如此之事,想來匠人畏死,也不敢下此詛咒之事。”
朱元璋起身,厲聲喊道:“不敢?嗬,他們被役使連命都快沒了,還有什麽不敢?朕看,他們不僅敢,還做了!來人,將參建奉天殿的匠人全都給朕抓起來,一一審問!另外,中都營造暫緩,匠人、百姓就地安置妥當,發給一個月口糧!”
“啊?”
李善長毫無防備,驚訝不已。
幾十萬人參與的工程,說暫緩就暫緩,這損失將是何等巨大?
“陛下,不能停啊!”
李善長連忙勸說。
如此規模的大型工程,如此龐大的人力,停工一日,都是極大的損失,何況老朱連什麽時候複工都沒說。
讓給匠人、百姓一個月口糧,這是想幹嘛,他難道不知道,給了這一個月口糧,中都就沒多少存糧了?
再說了,眼下中都工程已完工近七成,隻要再給個一年半,中都完工可期!百尺竿頭,正是需要鉚足勁的時候,怎麽能鬆懈,怎麽能暫緩?
李善長連連勸說。
朱元璋打斷了李善長:“韓國公,領旨辦事!”
李善長見朱元璋打定主意,無奈地答應下來:“臣領旨。”
朱元璋揮退眾人,坐在龍椅之上,看著空蕩蕩的大殿,目光盯著房梁,嘴角微微動了動。
震驚中都的消息傳出。
多達五千匠人被抓!
正在人心惶惶時,暫緩營造中都的消息傳出,隨後是安撫人心的糧食被搬運出來,無論是匠人還是百姓,亦或是參與建城的軍士,都領到了一個月的口糧,然後迴到了各自臨時居所,等待著下一步的安排。
朱元璋坐鎮中都皇宮之內,不斷召集官員詢問各類事宜,並發出旨意,要求在金陵諸地加大調糧力度,紓困鳳陽百姓。
李善長憂愁不已,站在殿外來迴踱步,對朱輔、丁玉說:“陛下此番前來,到底是何心思?”
丁玉板著臉:“陛下心思誰敢揣測。”
朱輔也不敢正麵迴話,隻勸道:“韓國公,既然陛下下了決斷,便暫且如此吧。要我說,現在暫緩一段時日也不見得是壞事,眼下中都內外怨氣很重,給人喘口氣也好。”
“你懂什麽!”
李善長怒斥一聲,臉色很是難看:“在這種情況下,就得一鼓作氣,若是拖延日久,反而不利大局。更令人擔憂的,還是陛下的態度,你們說,陛下該不會是想放棄遷都吧?”
丁玉眉頭一皺。
朱輔難以相信,錯愕不已,連忙說:“這應該不太可能吧。”
暫緩與放棄是兩碼事,眼下中都皇城可都是建好了的,隻剩下外圍城牆等沒有建造完成,耗時多年,耗財無數,動員百姓百萬巨,怎麽可能說放棄?
李善長想不明白老朱到底怎麽想的,若是放棄遷都,那淮西黨派可就虧大了,在這幾年中,多少淮西勳貴都在鳳陽置地置辦家產,雖說鳳陽很多地方窮困,幹旱的不行,但也並非沒有沃土之地,比如河流兩岸。
眼下絕大部分好的田地,城中好的地段,都被淮西勳貴瓜分了個七七八八,若老朱突然放棄遷都,這耗費巨大的不動產,豈不是瞬間沒了價值?
一幹侯爺,總不能手握中都的房子,人卻在金陵待一輩子吧?
李善長也一樣,一幹灰色收入大部都壓在了中都,何況作為監工,預留一些好的地段,還是做得到的,而這可全都是財產,遷都之後,這裏將會寸土寸金,日後子孫後代也不愁吃不愁穿了。
朱元璋並沒有停罷中都營造的意思,至少現在還沒有。
對於匠人是否使用了壓鎮之術,朱元璋似乎也沒太在意,隻是命人審問,卻沒有主動過問過結果,也沒有催促。
當朱元璋收到金陵抓獲海寇餘黨的消息之後,安排李善長、丁玉總理中都事宜,然後在憑吊家人之後便離開了中都,留下了一頭霧水的李善長、丁玉等人。
鳳陽距離金陵算不得遠,四百多裏路程,朱元璋沒有急著返迴金陵,在滁州停留了幾日,詢問了馬政之後,才迴到金陵。
而在此時,暫緩營造中都的消息已在百官之中傳開,費聚、唐勝宗等人在朱元璋迴到宮裏之後立即入宮求見,打探口風。
誠意伯府。
劉基坐在樹下,手中握著一卷《字海注解》,認真地翻看著。
劉璟端著茶碗走了過來,在劉基身旁低聲說:“陛下迴京了。”
“也該迴來了。”
劉基淡然的迴答。
劉璟垂手,問出了心中疑惑:“父親,你說陛下到底安的什麽心思,若停罷中都,直接停罷,遣散百姓與匠人便是,若不停罷,又緣何暫緩營造,空耗財孥?”
劉基將書放在腿上,端起茶碗:“陛下什麽心思,嗬嗬,恐怕陛下還沒拿定心思吧,茲事體大,免不了左右權衡。”
劉璟擔憂地彎下身:“父親,這件事對咱們恐怕不利啊。”
“哦?”
劉基看向劉璟,目光深邃。
劉璟左右看了看,低聲說:“陛下英明神武,自不肯認錯。想當初,陛下執意以中都為國都,舉全國匠人與民力,晝夜營造,這眼看中都營造到了尾聲,若是突然停罷,陛下臉上豈不是無光,難堪之下,想起父親當年反對之言,心中定不是滋味,說不得會因此遷怒於父親……”
劉基品了一口茶,平靜地說:“換一杯燙熱的茶來吧。”
劉璟接過茶碗,隻好轉身離開。
劉基目光中閃現出一抹哀傷。
兒子說的並不是沒有道理,皇帝是一個要臉麵的人,他果決英明,頗是自負,自認沒有犯下過大錯。
可這一次不一樣了。
鳳陽不僅是他的錯,還是他極大的錯。
自洪武二年開始,舉全國財力、人力與物力,至今已過去五個年頭。
五年!
他知道這五年之中死了多少人,耗費了多少嗎?
結果什麽都沒做成,空空得到了一個毫無用處的恢宏皇城,落得一個天大笑話!
為了這個笑話,會有人死去。
到底會死多少人,誰會死,目前還說不清楚。
但劉基總感覺,自己活著,就等同於朱元璋耳邊始終存在著嘲笑的聲音,他是不會容許自己活多久的。
一旦停罷中都,興許自己活不過去三個月,甚至是一個月都難。
劉基哀歎不已。
中都將死,自己也要死嗎?
劉基低頭,看向《字海注解》,微微眯了眯眼睛:“這是顧正臣推崇的文教之法,或許,我該離開金陵一段時日了,是非之地,不宜久留啊……”
李善長見朱元璋臉色不對勁,連忙上前詢問:“陛下,可有何不妥?”
朱元璋坐了下來,眯著眼看著大殿之內,耳邊依舊傳出刀兵交鋒的聲音,眯著眼看向房梁處,沉聲道:“何人在作怪?”
鄭泊見狀,對張煥使了個眼色。
張煥了然,站在一根粗大的柱子之下,如一隻靈敏的貓,攀登而上,至房梁處掃視著周圍,房梁之上,並無任何人影。
鄭泊在下麵警戒,也不見任何異動。
朱元璋凝眸,看向李善長:“你可聽到了什麽異響?”
李善長微微搖頭:“陛下,臣並沒聽到異響。”
朱元璋見張煥、鄭泊也沒發現情況,靠在椅子上,眯著眼看了看房梁,兵器交鋒的聲音小了許多,沉聲道:“韓國公,這大殿之中有蹊蹺啊,你可有什麽事瞞著朕?”
李善長不知道突然到來中都的朱元璋到底知道什麽,聽到過什麽,但很清楚,朱元璋這個人的氣度並不大,尤其是不喜歡被人欺瞞、欺騙與背叛。
“陛下!”
李善長麵色凝重起來,肅然行禮道:“臣倒是聽聞過一些事,隻不過是傳聞,不可信罷了。”
朱元璋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講!”
李善長感覺到一股壓力,低下頭道:“傳聞,匠人不甘役使,在修建中都奉天殿時,留下了壓鎮之術。臣曾與中立行大都督府徹查此事,逮捕與詢問過參與奉天殿的匠人,皆說並無此事。然謠傳卻在中都流傳開來……”
“並無此事?”
朱元璋陰沉著臉。
李善長連忙說:“陛下,中都奉天殿乃是未來主政天下之地,我等不敢有半點疏忽,裏裏外外,盤查數次,皆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物。殿內一應細節,皆是依圖紙而作,沒有半點添減,更無詛咒符號,壓鎮惡法。”
中都奉天殿是何等重要,可以說是未來大明王朝的政務中心,作為監工頭子的李善長自然不敢馬虎。若坐實存在壓鎮之術,那自己也會因監工不力被懲罰。
朱元璋耳邊再次傳來了兵器的交鳴聲,仔細聽聽,似乎更像是鐵錘敲打在鐵釺之上的聲音,似是匠作鐵器的碰觸聲。
若無壓鎮詛咒,怎會有如此怪異聲響?
“丁玉,此事到底如何?”
朱元璋看向丁玉。
丁玉急忙行禮,直言道:“陛下,壓鎮之事臣也有所聽聞,但如韓國公所言,這奉天殿內並無如此之事,想來匠人畏死,也不敢下此詛咒之事。”
朱元璋起身,厲聲喊道:“不敢?嗬,他們被役使連命都快沒了,還有什麽不敢?朕看,他們不僅敢,還做了!來人,將參建奉天殿的匠人全都給朕抓起來,一一審問!另外,中都營造暫緩,匠人、百姓就地安置妥當,發給一個月口糧!”
“啊?”
李善長毫無防備,驚訝不已。
幾十萬人參與的工程,說暫緩就暫緩,這損失將是何等巨大?
“陛下,不能停啊!”
李善長連忙勸說。
如此規模的大型工程,如此龐大的人力,停工一日,都是極大的損失,何況老朱連什麽時候複工都沒說。
讓給匠人、百姓一個月口糧,這是想幹嘛,他難道不知道,給了這一個月口糧,中都就沒多少存糧了?
再說了,眼下中都工程已完工近七成,隻要再給個一年半,中都完工可期!百尺竿頭,正是需要鉚足勁的時候,怎麽能鬆懈,怎麽能暫緩?
李善長連連勸說。
朱元璋打斷了李善長:“韓國公,領旨辦事!”
李善長見朱元璋打定主意,無奈地答應下來:“臣領旨。”
朱元璋揮退眾人,坐在龍椅之上,看著空蕩蕩的大殿,目光盯著房梁,嘴角微微動了動。
震驚中都的消息傳出。
多達五千匠人被抓!
正在人心惶惶時,暫緩營造中都的消息傳出,隨後是安撫人心的糧食被搬運出來,無論是匠人還是百姓,亦或是參與建城的軍士,都領到了一個月的口糧,然後迴到了各自臨時居所,等待著下一步的安排。
朱元璋坐鎮中都皇宮之內,不斷召集官員詢問各類事宜,並發出旨意,要求在金陵諸地加大調糧力度,紓困鳳陽百姓。
李善長憂愁不已,站在殿外來迴踱步,對朱輔、丁玉說:“陛下此番前來,到底是何心思?”
丁玉板著臉:“陛下心思誰敢揣測。”
朱輔也不敢正麵迴話,隻勸道:“韓國公,既然陛下下了決斷,便暫且如此吧。要我說,現在暫緩一段時日也不見得是壞事,眼下中都內外怨氣很重,給人喘口氣也好。”
“你懂什麽!”
李善長怒斥一聲,臉色很是難看:“在這種情況下,就得一鼓作氣,若是拖延日久,反而不利大局。更令人擔憂的,還是陛下的態度,你們說,陛下該不會是想放棄遷都吧?”
丁玉眉頭一皺。
朱輔難以相信,錯愕不已,連忙說:“這應該不太可能吧。”
暫緩與放棄是兩碼事,眼下中都皇城可都是建好了的,隻剩下外圍城牆等沒有建造完成,耗時多年,耗財無數,動員百姓百萬巨,怎麽可能說放棄?
李善長想不明白老朱到底怎麽想的,若是放棄遷都,那淮西黨派可就虧大了,在這幾年中,多少淮西勳貴都在鳳陽置地置辦家產,雖說鳳陽很多地方窮困,幹旱的不行,但也並非沒有沃土之地,比如河流兩岸。
眼下絕大部分好的田地,城中好的地段,都被淮西勳貴瓜分了個七七八八,若老朱突然放棄遷都,這耗費巨大的不動產,豈不是瞬間沒了價值?
一幹侯爺,總不能手握中都的房子,人卻在金陵待一輩子吧?
李善長也一樣,一幹灰色收入大部都壓在了中都,何況作為監工,預留一些好的地段,還是做得到的,而這可全都是財產,遷都之後,這裏將會寸土寸金,日後子孫後代也不愁吃不愁穿了。
朱元璋並沒有停罷中都營造的意思,至少現在還沒有。
對於匠人是否使用了壓鎮之術,朱元璋似乎也沒太在意,隻是命人審問,卻沒有主動過問過結果,也沒有催促。
當朱元璋收到金陵抓獲海寇餘黨的消息之後,安排李善長、丁玉總理中都事宜,然後在憑吊家人之後便離開了中都,留下了一頭霧水的李善長、丁玉等人。
鳳陽距離金陵算不得遠,四百多裏路程,朱元璋沒有急著返迴金陵,在滁州停留了幾日,詢問了馬政之後,才迴到金陵。
而在此時,暫緩營造中都的消息已在百官之中傳開,費聚、唐勝宗等人在朱元璋迴到宮裏之後立即入宮求見,打探口風。
誠意伯府。
劉基坐在樹下,手中握著一卷《字海注解》,認真地翻看著。
劉璟端著茶碗走了過來,在劉基身旁低聲說:“陛下迴京了。”
“也該迴來了。”
劉基淡然的迴答。
劉璟垂手,問出了心中疑惑:“父親,你說陛下到底安的什麽心思,若停罷中都,直接停罷,遣散百姓與匠人便是,若不停罷,又緣何暫緩營造,空耗財孥?”
劉基將書放在腿上,端起茶碗:“陛下什麽心思,嗬嗬,恐怕陛下還沒拿定心思吧,茲事體大,免不了左右權衡。”
劉璟擔憂地彎下身:“父親,這件事對咱們恐怕不利啊。”
“哦?”
劉基看向劉璟,目光深邃。
劉璟左右看了看,低聲說:“陛下英明神武,自不肯認錯。想當初,陛下執意以中都為國都,舉全國匠人與民力,晝夜營造,這眼看中都營造到了尾聲,若是突然停罷,陛下臉上豈不是無光,難堪之下,想起父親當年反對之言,心中定不是滋味,說不得會因此遷怒於父親……”
劉基品了一口茶,平靜地說:“換一杯燙熱的茶來吧。”
劉璟接過茶碗,隻好轉身離開。
劉基目光中閃現出一抹哀傷。
兒子說的並不是沒有道理,皇帝是一個要臉麵的人,他果決英明,頗是自負,自認沒有犯下過大錯。
可這一次不一樣了。
鳳陽不僅是他的錯,還是他極大的錯。
自洪武二年開始,舉全國財力、人力與物力,至今已過去五個年頭。
五年!
他知道這五年之中死了多少人,耗費了多少嗎?
結果什麽都沒做成,空空得到了一個毫無用處的恢宏皇城,落得一個天大笑話!
為了這個笑話,會有人死去。
到底會死多少人,誰會死,目前還說不清楚。
但劉基總感覺,自己活著,就等同於朱元璋耳邊始終存在著嘲笑的聲音,他是不會容許自己活多久的。
一旦停罷中都,興許自己活不過去三個月,甚至是一個月都難。
劉基哀歎不已。
中都將死,自己也要死嗎?
劉基低頭,看向《字海注解》,微微眯了眯眼睛:“這是顧正臣推崇的文教之法,或許,我該離開金陵一段時日了,是非之地,不宜久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