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臉上浮現出疲憊之色,與張和談論了半個時辰之後,話鋒一轉:“眼下胡惟庸把控中書,吏部尚書的位置是越來越難坐了。”
張和聽出了吳琳的退意,挽留道:“吏部諸位尚書之中,唯你與詹同是幹臣。詹同才藻華麗,承旨多稱上意,操行尤為耿介。而你通經學古,以古為鑒,所提策略多利朝廷,為人更是清廉。你們二人在,胡相無法幹涉吏部。可若你離去,詹尚書想必獨木難支……”
吳琳搓了搓枯老的手,感歎道:“老了,再不走,恐怕就要死在任上嘍。”
“吳兄怎可說如此喪氣話。”
張和心頭一驚。
吳琳起身,深深看著張和:“胡鉉臨走之前舉薦你入弘文館,這對你來說確實最為合適,那裏沒有風波。隻是朝堂之上不同,暗湧無數,一步踏錯,很可能便是不歸路。你安心待在弘文館,少言時政,多做實事。”
張和近前,攙著吳琳的胳膊:“看來,你已經下了決心。”
吳琳嗬嗬兩聲:“是啊,我打算迴黃岡,家裏還有五畝地,過幾日插秧秋收的日子,也好享個晚年清福。”
張和知道挽留不住:“何時,我送你。”
吳琳想了想,嚴肅地說:“過了元旦,給陛下賀過新春之後,我會再次上書請辭。”
張和點了點頭,頗為惋惜:“你這一走,我在金陵可就少了一個談心之人。眼下朝堂事確實不好說,既然你去意已決,那就隨心而行吧。”
吳琳微微點頭,在張和的陪伴下走出張府。
遠處傳來了吹吹打打的聲音,喜慶的隊伍裏,一個年輕人穿著紅袍,騎著高頭大馬,在眾人的簇擁下春風而去。
見到這一幕,吳琳突然想起什麽:“縱觀當今文武,不是開國勳貴,便是背景深厚之人,因征戰未休,禍福難明。然年輕一輩之中,我觀那顧正臣有奇才,兼此人與沐府、東宮、華蓋殿皆有關聯,陛下對其似是看重,此人弱冠之年,並無婚配。敬嶽,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敬嶽,是張和的字。
張和聽聞,眉頭皺眉:“吳兄是想讓張家與顧家結親?”
吳琳哈哈笑了笑:“若我有女待字閨中,怕是已經找媒婆說合了。若我沒有看錯,此人日後雖少不了風波,但遲早會成大器,不會讓婉丫頭吃虧。”
張和沉默了。
吳琳拱了拱手告辭,畢竟非是自家事,說多了也不合適。
在送走吳琳之後,張和迴到府中,剛至後院,便聽到了悠悠琴聲,站在原地仔細聽來,竟是《高山流水》之中的《高山》曲。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
《高山流水》本是一曲,隻不過在元代時,被人一分為二,成了《高山》與《流水》,頗有割裂之感。
張和聽著琴音,信步走去,至窗外停下,看著閣樓上彈琴的女兒張希婉,待一雙手撫平琴弦,琴音消散時,張和開口道:“相知可貴,知音難覓,女兒這曲調總不會是彈的顧青青吧?”
張希婉見父親在外麵,連忙起身下了閣樓,對張和行禮:“父親,女兒不過是打發時日,偶翻琴弦罷了,沒那麽多心思。”
張和仔細看著女兒,直至張希婉低下頭,才開口道:“自從你娘走了之後,為父對你管教頗嚴,轉眼之間,你已過及笄之年,也該談婚論嫁了。”
張希婉緊張起來,連忙說:“女兒還想留在父親身邊多陪伴幾年。”
張和擺了擺手:“你有這心思為父自是欣慰,隻是——女大當嫁,在這金陵城中,有不少青年才俊,早日為你挑一良婿,父親也少一樁心事。”
張希婉臉色有些蒼白,嘴微微張了幾次,又不敢說,隻好低著頭說了句:“聽憑父親安排。”
張和微微點頭,轉身離開。
丫鬟小荷站在張希婉身旁,急切地說:“小姐不是已有意中人,緣何還要答應老爺?”
張希婉走迴閣樓,坐在琴桌後,纖柔的手指撫著琴弦:“我與那顧正臣不過一麵之緣,哪裏來的意中人一說?”
小荷有些著急:“可小姐與顧青青說話時,總圍繞著顧正臣問來問去。”
“有嗎?”
張希婉有些詫異。
小荷連連點頭:“當然,十句話離不開他。”
張希婉抬手拍了下小荷:“莫要亂說。”
小荷見張希婉不承認,將一旁的銅鏡拿了過來:“小姐你看,你把心慌都寫在了臉上。”
張希婉看向銅鏡。
鏡中,是一張沒有多少血色的臉,神情之中滿是不安,一雙眼裏,充滿了悲傷與痛苦。
心慌意亂,不知所措。
可自己能怎麽做?
作為女子,除了聽父親安排,還能怎麽?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人能違。
即使告訴父親自己見過顧正臣,對他有好感,那又如何?
顧正臣說不得早就忘了曾經的驚鴻一瞥,自己也沒有深入了解過顧正臣,他是一個怎麽樣的人,全都是憑著顧青青的言說與自己的想象堆出來的。
可,自己能甘心聽從父親的話,嫁給一個完全陌生,甚至是連聽都沒聽過的人嗎?
張希婉躺在床榻上,這一夜,輾轉反側。
張和沒有留意到張希婉的疲憊與不安,又匆匆去了弘文館。
臘月終還是來了。
朝廷百官中大部都很高興,因為衙署封印,隻留下少數人值守便可,大部官員都可休息一個月。
整整一個月的假期,自然是令官員舒坦的。
隻不過胡惟庸沒有辦法休息,整個中書省就一個胡惟庸當丞相,連平章政事、左右丞都沒有,僅僅隻是兩個連話都不敢大聲說的參知政事——丁玉與馮冕。
胡惟庸是一個權利欲與危機感很強的人,空閑與休息反而會讓他不安,掌控局勢,才讓他有安全感。
而在胡惟庸眼中,顧正臣是一個不容易掌控的人!
張和聽出了吳琳的退意,挽留道:“吏部諸位尚書之中,唯你與詹同是幹臣。詹同才藻華麗,承旨多稱上意,操行尤為耿介。而你通經學古,以古為鑒,所提策略多利朝廷,為人更是清廉。你們二人在,胡相無法幹涉吏部。可若你離去,詹尚書想必獨木難支……”
吳琳搓了搓枯老的手,感歎道:“老了,再不走,恐怕就要死在任上嘍。”
“吳兄怎可說如此喪氣話。”
張和心頭一驚。
吳琳起身,深深看著張和:“胡鉉臨走之前舉薦你入弘文館,這對你來說確實最為合適,那裏沒有風波。隻是朝堂之上不同,暗湧無數,一步踏錯,很可能便是不歸路。你安心待在弘文館,少言時政,多做實事。”
張和近前,攙著吳琳的胳膊:“看來,你已經下了決心。”
吳琳嗬嗬兩聲:“是啊,我打算迴黃岡,家裏還有五畝地,過幾日插秧秋收的日子,也好享個晚年清福。”
張和知道挽留不住:“何時,我送你。”
吳琳想了想,嚴肅地說:“過了元旦,給陛下賀過新春之後,我會再次上書請辭。”
張和點了點頭,頗為惋惜:“你這一走,我在金陵可就少了一個談心之人。眼下朝堂事確實不好說,既然你去意已決,那就隨心而行吧。”
吳琳微微點頭,在張和的陪伴下走出張府。
遠處傳來了吹吹打打的聲音,喜慶的隊伍裏,一個年輕人穿著紅袍,騎著高頭大馬,在眾人的簇擁下春風而去。
見到這一幕,吳琳突然想起什麽:“縱觀當今文武,不是開國勳貴,便是背景深厚之人,因征戰未休,禍福難明。然年輕一輩之中,我觀那顧正臣有奇才,兼此人與沐府、東宮、華蓋殿皆有關聯,陛下對其似是看重,此人弱冠之年,並無婚配。敬嶽,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敬嶽,是張和的字。
張和聽聞,眉頭皺眉:“吳兄是想讓張家與顧家結親?”
吳琳哈哈笑了笑:“若我有女待字閨中,怕是已經找媒婆說合了。若我沒有看錯,此人日後雖少不了風波,但遲早會成大器,不會讓婉丫頭吃虧。”
張和沉默了。
吳琳拱了拱手告辭,畢竟非是自家事,說多了也不合適。
在送走吳琳之後,張和迴到府中,剛至後院,便聽到了悠悠琴聲,站在原地仔細聽來,竟是《高山流水》之中的《高山》曲。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
《高山流水》本是一曲,隻不過在元代時,被人一分為二,成了《高山》與《流水》,頗有割裂之感。
張和聽著琴音,信步走去,至窗外停下,看著閣樓上彈琴的女兒張希婉,待一雙手撫平琴弦,琴音消散時,張和開口道:“相知可貴,知音難覓,女兒這曲調總不會是彈的顧青青吧?”
張希婉見父親在外麵,連忙起身下了閣樓,對張和行禮:“父親,女兒不過是打發時日,偶翻琴弦罷了,沒那麽多心思。”
張和仔細看著女兒,直至張希婉低下頭,才開口道:“自從你娘走了之後,為父對你管教頗嚴,轉眼之間,你已過及笄之年,也該談婚論嫁了。”
張希婉緊張起來,連忙說:“女兒還想留在父親身邊多陪伴幾年。”
張和擺了擺手:“你有這心思為父自是欣慰,隻是——女大當嫁,在這金陵城中,有不少青年才俊,早日為你挑一良婿,父親也少一樁心事。”
張希婉臉色有些蒼白,嘴微微張了幾次,又不敢說,隻好低著頭說了句:“聽憑父親安排。”
張和微微點頭,轉身離開。
丫鬟小荷站在張希婉身旁,急切地說:“小姐不是已有意中人,緣何還要答應老爺?”
張希婉走迴閣樓,坐在琴桌後,纖柔的手指撫著琴弦:“我與那顧正臣不過一麵之緣,哪裏來的意中人一說?”
小荷有些著急:“可小姐與顧青青說話時,總圍繞著顧正臣問來問去。”
“有嗎?”
張希婉有些詫異。
小荷連連點頭:“當然,十句話離不開他。”
張希婉抬手拍了下小荷:“莫要亂說。”
小荷見張希婉不承認,將一旁的銅鏡拿了過來:“小姐你看,你把心慌都寫在了臉上。”
張希婉看向銅鏡。
鏡中,是一張沒有多少血色的臉,神情之中滿是不安,一雙眼裏,充滿了悲傷與痛苦。
心慌意亂,不知所措。
可自己能怎麽做?
作為女子,除了聽父親安排,還能怎麽?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人能違。
即使告訴父親自己見過顧正臣,對他有好感,那又如何?
顧正臣說不得早就忘了曾經的驚鴻一瞥,自己也沒有深入了解過顧正臣,他是一個怎麽樣的人,全都是憑著顧青青的言說與自己的想象堆出來的。
可,自己能甘心聽從父親的話,嫁給一個完全陌生,甚至是連聽都沒聽過的人嗎?
張希婉躺在床榻上,這一夜,輾轉反側。
張和沒有留意到張希婉的疲憊與不安,又匆匆去了弘文館。
臘月終還是來了。
朝廷百官中大部都很高興,因為衙署封印,隻留下少數人值守便可,大部官員都可休息一個月。
整整一個月的假期,自然是令官員舒坦的。
隻不過胡惟庸沒有辦法休息,整個中書省就一個胡惟庸當丞相,連平章政事、左右丞都沒有,僅僅隻是兩個連話都不敢大聲說的參知政事——丁玉與馮冕。
胡惟庸是一個權利欲與危機感很強的人,空閑與休息反而會讓他不安,掌控局勢,才讓他有安全感。
而在胡惟庸眼中,顧正臣是一個不容易掌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