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
顧正臣很清楚,不是自己的事別瞎叨叨,叨叨多了容易被刀掉身體的某個部分,除非為了心中的信念、堅持的信仰、生民蒼生與江山社稷。
土司的事也值得問?
喊上百個人,砍幾棵樹喊幾句口號就能鬧事,在明代著實算不得什麽心腹大患,這種事自然有人會處理,值得在這裏開會研究嘛。
胡惟庸也真是,將自己當作了官場菜鳥,認為自己年輕所以什麽事都不懂,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僭越”這些道理都不知道?
未免太小看自己了吧。
胡惟庸看著顧正臣,嗬嗬笑了笑,側身看了一眼朱元璋,然後說:“陛下也在這裏,想聽聽你的看法,是對你的考校。”
顧正臣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微微點了點頭,抬手讓顧正臣起身,然後說:“既然胡愛卿開了口,朕也想聽聽你如何想。”
顧正臣看了一眼胡惟庸,對此人極是忌憚。
後世很多人隻關注了胡惟庸案,關注老胡帶走了一批人,很多人不知道此人的可怕。
胡惟庸是受寵的,這是真實存在的。
要知道大明朝廷運作,皇帝之下最關鍵的就是中書省,所有官員與地方奏折(密奏除外)都需要集中到中書省,所有皇帝批複的奏折都需要經中書省下發。
而此時掌控中書省的隻有一個人,這個人正是胡惟庸!
不管朱元璋是不是出於真心,但此時對胡惟庸的寵信無疑超出了任何朝臣。
“愛卿”兩個字在朱元璋口中不輕易出現,他擅長的是“爾等”、“汝等”。
胡惟庸之所以能贏得朱元璋的寵信,成為大明洪武時期最大的權臣,靠的並不完全是揣摩聖意、溜須拍馬,還有辦實事。
可以說胡惟庸是一個極有才幹的大臣,其處理政務的能力非同小可!若非如此,朱元璋定不會放心將中書省交給他來打理,還是七年之久!
顧正臣恭謹地看向朱元璋,正色道:“既然陛下開口,那臣鬥膽說幾句。”
“但說無妨。”
朱元璋麵色平和。
顧正臣細細思考,打了腹稿後徐徐道:“貴州穀峽剌向關土司作亂,當做兩手準備。第一手,武力鎮壓與討伐,以雷霆之勢,毀其力量與根基,旨在警示其他土司,以下犯上,作亂地方不得善終。”
朱元璋連連點頭。
這樣才對,麵對造反作亂,怎麽都不可以手軟,武力鎮壓是必然的事。若大明軟綿綿地派人和談招降,那其他土司看到了會怎麽想?
他們會想,原來對抗大明的後果竟是這樣——沒後果,還能撈到不少“招安”的好處,索性自己也造個反,混不下去再投降,左右都有好處不是。
殺一儆百,才能最大程度上減少類似事發生。
“第二手呢?”
朱元璋問。
顧正臣繼續說:“至於這第二手,微臣以為,當明確朝廷對土司的政策,扶持與拉攏當地親近朝廷的土司勢力,廣泛宣傳朝廷之策,化解各地土司對朝廷的敵意,並加強教化,將土司化為大明子民。”
樂韶鳳嗬嗬冷笑兩聲,打斷了朱元璋臉上的笑意:“加強教化?顧先生怕是沒去過蠻荒之地吧,那裏的人哪裏有半點可教化的可能?退一萬步,即使推行教化之道,讓幾百幾千百姓識字知道大明又如何,還能解決土司作亂不成?”
吳琳站了出來:“陛下,臣倒認為顧知縣所言頗有道理。當年陛下派軍遠征大都,發檄文收攏人心,才有了大都克,百姓安其業的景象。如今西南土司屢屢作亂,其中有不法之徒,也有畏懼朝廷,不明朝廷土司方略對策之人,廣布消息,約束軍士,可消部分土司不安。”
“再說教化之道,更是治理長久之計。唯有讓其知大明文字,曉大明律令,通大明風俗,才可讓其歸心華夏,去夷入漢。若這‘兩手’可並行,土司之亂定會逐年減少。”
朱元璋消失的笑意再次浮出:“吳尚書所言有理,隻是顧正臣,樂尚書所言你如何看?”
顧正臣看了一眼樂韶鳳,然後對朱元璋說:“教化之道也有先後次序,土司歸順朝廷,陛下應宏恩於下,可召土司之子至金陵國子學修習課業,一來讓其了解大明,知大明之強盛,二來代為傳播大明之策,作為朝廷與土司的溝通橋梁。”
胡惟庸皺眉:“你這是公然索要土司家眷做質子!”
朱元璋也有些憂慮。
這法子確實好,隻不過讓人家兒子到金陵當質子,恐怕沒幾個土司會答應。
顧正臣笑了笑,直言道:“陛下,胡相,土司未必不會答應,大明未必一定要讓土司的長子進入金陵國子學,可以說次子,也可以是三子,甚至可以是子侄。朝廷要的是土司內部更了解大明,不需要強其長子入金陵。當其決定與大明起衝突時,定會召來熟悉大明的人問一句是否可行,這就是教化的目的。”
朱元璋眼神一亮,貌似是這個道理。
胡惟庸深吸一口氣,不得不說,顧正臣的想法與其他人的想法很不一樣,原以為他隻是提出質子約束土司的辦法,不成想他真正想要讓土司了解大明,他希望的是在土司內部培養一股知道大明,了解大明,臣服大明的力量!
“還厲害的手段。”
胡惟庸不由驚歎出來。
朱標很是滿意,看向顧正臣的目光滿是欣賞之色。
土司造反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心理準備。顧正臣之策若是實施,其所幹預的正是土司的心理準備。
很多土司造反,全憑的是兩個字:
無知。
他們不知道大明的強大,不知道大明的兵力與人口,自大狂傲,以為自己幾百人幾千人,打個縣城,占個城,喊一幫人造反就能分疆裂土。
越是無知的人,越是有一種莫名的勇氣。
讓他們知道真相,知道現實,這種勇氣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
顧正臣看向朱元璋,嚴肅地說:“陛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隻有如此,才能為日後改土歸流做好準備。”
顧正臣很清楚,不是自己的事別瞎叨叨,叨叨多了容易被刀掉身體的某個部分,除非為了心中的信念、堅持的信仰、生民蒼生與江山社稷。
土司的事也值得問?
喊上百個人,砍幾棵樹喊幾句口號就能鬧事,在明代著實算不得什麽心腹大患,這種事自然有人會處理,值得在這裏開會研究嘛。
胡惟庸也真是,將自己當作了官場菜鳥,認為自己年輕所以什麽事都不懂,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僭越”這些道理都不知道?
未免太小看自己了吧。
胡惟庸看著顧正臣,嗬嗬笑了笑,側身看了一眼朱元璋,然後說:“陛下也在這裏,想聽聽你的看法,是對你的考校。”
顧正臣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微微點了點頭,抬手讓顧正臣起身,然後說:“既然胡愛卿開了口,朕也想聽聽你如何想。”
顧正臣看了一眼胡惟庸,對此人極是忌憚。
後世很多人隻關注了胡惟庸案,關注老胡帶走了一批人,很多人不知道此人的可怕。
胡惟庸是受寵的,這是真實存在的。
要知道大明朝廷運作,皇帝之下最關鍵的就是中書省,所有官員與地方奏折(密奏除外)都需要集中到中書省,所有皇帝批複的奏折都需要經中書省下發。
而此時掌控中書省的隻有一個人,這個人正是胡惟庸!
不管朱元璋是不是出於真心,但此時對胡惟庸的寵信無疑超出了任何朝臣。
“愛卿”兩個字在朱元璋口中不輕易出現,他擅長的是“爾等”、“汝等”。
胡惟庸之所以能贏得朱元璋的寵信,成為大明洪武時期最大的權臣,靠的並不完全是揣摩聖意、溜須拍馬,還有辦實事。
可以說胡惟庸是一個極有才幹的大臣,其處理政務的能力非同小可!若非如此,朱元璋定不會放心將中書省交給他來打理,還是七年之久!
顧正臣恭謹地看向朱元璋,正色道:“既然陛下開口,那臣鬥膽說幾句。”
“但說無妨。”
朱元璋麵色平和。
顧正臣細細思考,打了腹稿後徐徐道:“貴州穀峽剌向關土司作亂,當做兩手準備。第一手,武力鎮壓與討伐,以雷霆之勢,毀其力量與根基,旨在警示其他土司,以下犯上,作亂地方不得善終。”
朱元璋連連點頭。
這樣才對,麵對造反作亂,怎麽都不可以手軟,武力鎮壓是必然的事。若大明軟綿綿地派人和談招降,那其他土司看到了會怎麽想?
他們會想,原來對抗大明的後果竟是這樣——沒後果,還能撈到不少“招安”的好處,索性自己也造個反,混不下去再投降,左右都有好處不是。
殺一儆百,才能最大程度上減少類似事發生。
“第二手呢?”
朱元璋問。
顧正臣繼續說:“至於這第二手,微臣以為,當明確朝廷對土司的政策,扶持與拉攏當地親近朝廷的土司勢力,廣泛宣傳朝廷之策,化解各地土司對朝廷的敵意,並加強教化,將土司化為大明子民。”
樂韶鳳嗬嗬冷笑兩聲,打斷了朱元璋臉上的笑意:“加強教化?顧先生怕是沒去過蠻荒之地吧,那裏的人哪裏有半點可教化的可能?退一萬步,即使推行教化之道,讓幾百幾千百姓識字知道大明又如何,還能解決土司作亂不成?”
吳琳站了出來:“陛下,臣倒認為顧知縣所言頗有道理。當年陛下派軍遠征大都,發檄文收攏人心,才有了大都克,百姓安其業的景象。如今西南土司屢屢作亂,其中有不法之徒,也有畏懼朝廷,不明朝廷土司方略對策之人,廣布消息,約束軍士,可消部分土司不安。”
“再說教化之道,更是治理長久之計。唯有讓其知大明文字,曉大明律令,通大明風俗,才可讓其歸心華夏,去夷入漢。若這‘兩手’可並行,土司之亂定會逐年減少。”
朱元璋消失的笑意再次浮出:“吳尚書所言有理,隻是顧正臣,樂尚書所言你如何看?”
顧正臣看了一眼樂韶鳳,然後對朱元璋說:“教化之道也有先後次序,土司歸順朝廷,陛下應宏恩於下,可召土司之子至金陵國子學修習課業,一來讓其了解大明,知大明之強盛,二來代為傳播大明之策,作為朝廷與土司的溝通橋梁。”
胡惟庸皺眉:“你這是公然索要土司家眷做質子!”
朱元璋也有些憂慮。
這法子確實好,隻不過讓人家兒子到金陵當質子,恐怕沒幾個土司會答應。
顧正臣笑了笑,直言道:“陛下,胡相,土司未必不會答應,大明未必一定要讓土司的長子進入金陵國子學,可以說次子,也可以是三子,甚至可以是子侄。朝廷要的是土司內部更了解大明,不需要強其長子入金陵。當其決定與大明起衝突時,定會召來熟悉大明的人問一句是否可行,這就是教化的目的。”
朱元璋眼神一亮,貌似是這個道理。
胡惟庸深吸一口氣,不得不說,顧正臣的想法與其他人的想法很不一樣,原以為他隻是提出質子約束土司的辦法,不成想他真正想要讓土司了解大明,他希望的是在土司內部培養一股知道大明,了解大明,臣服大明的力量!
“還厲害的手段。”
胡惟庸不由驚歎出來。
朱標很是滿意,看向顧正臣的目光滿是欣賞之色。
土司造反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心理準備。顧正臣之策若是實施,其所幹預的正是土司的心理準備。
很多土司造反,全憑的是兩個字:
無知。
他們不知道大明的強大,不知道大明的兵力與人口,自大狂傲,以為自己幾百人幾千人,打個縣城,占個城,喊一幫人造反就能分疆裂土。
越是無知的人,越是有一種莫名的勇氣。
讓他們知道真相,知道現實,這種勇氣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
顧正臣看向朱元璋,嚴肅地說:“陛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隻有如此,才能為日後改土歸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