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臣冷冷地看著吳雄,待吳雄撲通跪下來之後,目光投向吳瘸子:“他搶了你家的田?”
吳雄冷汗頓時冒了出來,連忙說:“太爺,我已經將田契還給他了,那,現在還在他手裏……”
“沒問你!”
顧正臣怒斥一聲,看向吳瘸子。
吳瘸子見吳雄不斷使眼色哀求,低頭看了看手中的紙張,雖說這上麵的字沒幾個認識的,但這是田契無疑。
眼前的年輕人,是句容知縣!
吳瘸子眼珠子轉了下,將田契往腰間一塞,嗬嗬笑道:“太爺,吳裏長沒搶我家田。”
吳雄差點眼淚掉了出來,看著醜陋的吳瘸子第一次感覺如此親切。
顧正臣凝眸:“據實迴話。”
吳大稱見狀,連忙走至吳瘸子一旁,拉著說:“大膽地說,縣太爺會為你做主。”
吳雄眼前有些黑,吳大稱你妹啊,這裏有你什麽事……
吳瘸子彎下腰,將一旁的鐮刀撿了起來,不緊不慢地說:“這是咱家的地,我要割稻子了,幾位若是沒事就散了吧。”
吳大稱有些錯愕,剛想勸說,顧正臣淡然一笑:“這樣也好。”
吳雄抬袖子擦著額頭的汗,咧嘴笑了起來。
顧正臣深深看了一眼吳瘸子,對吳雄警告兩句,喊上吳大稱轉身離開。
看著滿臉疑惑的吳大稱,顧正臣平和地說:“沒什麽好疑惑的,吳瘸子是個聰明人,他很清楚這樣做最為有利。吳雄畢竟是此處大戶,徹底得罪了,日後少不了被人使絆子,現如今賣個好處給吳雄,達成和解,自此相安無事。”
吳大稱恍然。
顧正臣歎了一口氣:“雖說這樣一來,等同於放過了這些為惡之人,可對於百姓來說,他們願意收下錢財,息事寧人。百姓不上告,不遞狀紙尋求翻案,本官也不好幹涉。”
吳大稱想了想,確實如此,有錢能使人閉嘴。
顧正臣有些釋然。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鄉裏地方問題本就多,若地方大戶所犯隻是小錯,知錯就改,以錢財安撫了受委屈的百姓,這個結果也不是不能接受。
精力有限,時間有限,若真是一一受理,那自己就徹底被困在了縣衙之中。
多年前的案件調查起來又繁複漫長,當年的證據、證人還在不在都已不確定,與其被堆積如山的小案件纏住手腳,不如讓他們自行商討解決。
雖說這種想法有些“不作為”的惰政思想,但對於現如今困頓的句容,已不能再繼續停留過去,而是需要麵向未來。
縣衙隻需要受理人命大案,民間協商解決不了案件便是。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加大對地方鄉裏的施壓,建立起問詢製度,還得找機會,好好敲打敲打這些大戶。
顧正臣決定借郭家大案的風,整頓句容地方。
隻不過,現在不是召集裏長、地方大戶的時候,因為深謀遠慮的劉基與深不可測的毛驤要到句容來了。
等顧正臣迴到縣丞時的傍晚,劉基、毛驤已帶韃靼俘虜抵達了句容西北三十裏的驛站。
雖說這兩人身份地位遠遠不是顧正臣可比,但按照朝廷規製,奉命差辦官員無需送迎十裏,顧正臣自然不會去三十裏外接人。
這一條規定到了張居正時期已經是廢成了渣渣,什麽送迎十裏,開嘛玩笑,人家送迎都是千裏級的,跨省迎接,跨省送別,那個情真意切,遠不是初出茅廬的顧正臣可以理解的……
因為俘虜人多,還有軍隊護送,自不可能一日強行百裏,大明也沒那麽多馬給俘虜騎乘,隻好在外麵宿營一晚,二日清晨繼續行軍。
天不亮,顧正臣帶了周茂、林山、駱韶、陶貞,另姚鎮陪伴,隻六個人便出了縣城,出十裏,至長亭處等候。
不是顧正臣不想多帶點人迎接,至少顯得熱鬧與器重,問題是縣衙裏人手少了許多,縣丞、主簿、典史都沒了,衙役又都在忙著抄家,累得很,實在是沒空出來接人,就這樣吧。
“有馬來!”
姚鎮聽到動靜。
顧正臣看向西北方向。
官道漫遠而去,晨霧剛散,不見人的蹤跡。深秋的風有些冷意,到了該添衣的時節。
在這一刻,顧正臣想起了母親,妹妹,想起了胡大山,自從中秋之後托付,此人向北而去,時間一晃已月餘,不知他有沒有順利抵達滕縣,母親與妹妹有沒有看到報平安的書信……
就在顧正臣出神時,兩匹馬猶如突兀地出現在官道之上,馳騁而至,為首的軍士看了看顧正臣等人,皺了皺眉:“毛同知、誠意伯帶隊已至五裏外,你們的人為何還沒到齊?莫要因為失禮惹了災禍,趕緊讓人趕來!”
軍士說完,撥轉馬頭便又奔迴。
周茂苦著臉看向顧正臣:“縣尊,咱們就來這幾人,若他們以為縣衙輕慢,有了芥蒂,豈不是……”
顧正臣收迴望遠的目光,淡然地說:“若全縣衙的人都來,有人會不高興,以為我們想要投效巴結這兩人。可他們身份不一般,一個是智謀無雙的誠意伯,一個是皇帝親衛之一的指揮同知,保持點距離,總好過太過親密令人放心。”
周茂、林山對視了一眼,有些不明所以。
縣尊啊,你隻是一個小小的知縣,沒必要擔心這點小事吧?再說了,你又不是朝廷重臣,哪怕是示好這兩人,那又如何,誰會在意……
顧正臣沒辦法解釋,現在的自己和東宮綁在一起,雖然不是明麵上的太子黨,但在老朱眼裏估計已經是了。
一個太子黨的人與皇帝親衛指揮同知走近,聊得還不錯,這背後會不會有什麽小心思?
雖說老朱未必如此敏感,如此狐疑,但顧正臣不能不提防,老朱揣測人心起來,根本不給人活路,摳出一個字眼就能把人腦袋砍掉……
不久之後,軍士又騎馬到了長亭,一看還是這幾個人,不由得愣住,提醒道:“已至二裏外!”
顧正臣微微點頭,命人整理衣冠,垂手站在路邊。
一麵紅色的三角旗幟在軍士的揮舞下迎風獵獵,飄動著的紅,如初升的東方紅日!
二十騎軍士分四列前進,馬蹄踩踏在大地之上,發出噠噠的聲響,威武雄壯的軍士,一臉冷峻,如海的煞氣滾滾而動。
劉基坐在馬車裏,掀開簾子看向一旁戰馬之上的男人,臉略寬長,透著堅毅與冷峻,一雙不算大的眼睛裏,總是透著一股子陰冷,如他身上漆黑的甲胄冰涼,在他的額頭右側,留有一道駭人的刀疤,如一條蚯蚓,隨著眉頭抬落活動著。
“劉同知,你這傷從何處來?”
劉基幾年前見過毛驤,並沒有這一道傷。
毛驤抬手撫摸了下傷疤處,目光中閃爍過一道殺機:“這道傷,是倭寇留給我的!”
“倭寇?”
劉基皺眉。
毛驤手持馬鞭,正色道:“誠意伯這些年來休養在家,可能並不知倭寇之事。”
大明開國六年來,確實麵臨著倭寇的威脅。
洪武二年,倭寇夥同方國珍和張士誠餘部,劫掠了溫州等地,永嘉、樂清、玉環、中界都被搶掠。
洪武五年,倭寇進犯溫州等地越發頻繁。
六月二十五日,溫州衛千戶陳旺追擊進犯倭寇,結果遭遇埋伏,損失巨大。
六月二十七日,毛驤帶兵趕至,俘獲倭寇船隻十二艘,俘虜倭寇一百五十餘人。
也正是憑借著這一次軍功,毛驤晉升為了羽林左衛指揮同知,隻不過在殺倭寇的時候,毛驤太過兇狠,追到海裏還不放過,硬是幹死了才收兵,因為太過冒進,差點丟了性命。
從這個角度來看,毛驤算是一個抗倭英雄,戚繼光的前輩。
劉基還想說話,軍士已來通報:“句容縣衙官吏已在前麵迎候。”
毛驤了然,看向劉基:“來之前陛下可是交代過,讓咱們好好看看句容,看看這位顧先生,這件事還需要誠意伯多費點心思,我一個粗鄙之人,可不善觀人。”
劉基微微搖頭,嚴肅地說:“你既知我會觀人,又何必說自己是個粗鄙之人?嗬嗬,毛同知,讓咱們好好會會這個顧先生吧。江山代有才人出,不知這江山有多少傑出之人尚未出世,隨四方安定,百姓休養,大明定會迎來鼎盛。”
毛驤眉頭微動。
是啊,江山代有人才出!
自己生在這個時代,也應該留下濃墨重彩!
軍隊停了下來,長長的俘虜隊伍停下腳步。
顧正臣看著驅馬而出的武將,看著從馬車裏走出來的蒼蒼老者,肅然行禮:“句容知縣顧正臣,迎候誠意伯、毛同知。”
毛驤看著顧正臣身旁寥寥幾人,眉頭微皺,側頭看向沉吟不語的劉基,開口道:“誠意伯,這知縣隻帶了幾個人迎接咱們,你看他誠意幾多?”
劉基走上前,伸出老弱的手,將作揖的顧正臣扶起,仔細打量著顧正臣的容貌,連連點頭,麵帶笑意:“顧先生,久仰大名。東宮中秋夜論之言,至今尤令人振聾發聵,一日三省啊!”
吳雄冷汗頓時冒了出來,連忙說:“太爺,我已經將田契還給他了,那,現在還在他手裏……”
“沒問你!”
顧正臣怒斥一聲,看向吳瘸子。
吳瘸子見吳雄不斷使眼色哀求,低頭看了看手中的紙張,雖說這上麵的字沒幾個認識的,但這是田契無疑。
眼前的年輕人,是句容知縣!
吳瘸子眼珠子轉了下,將田契往腰間一塞,嗬嗬笑道:“太爺,吳裏長沒搶我家田。”
吳雄差點眼淚掉了出來,看著醜陋的吳瘸子第一次感覺如此親切。
顧正臣凝眸:“據實迴話。”
吳大稱見狀,連忙走至吳瘸子一旁,拉著說:“大膽地說,縣太爺會為你做主。”
吳雄眼前有些黑,吳大稱你妹啊,這裏有你什麽事……
吳瘸子彎下腰,將一旁的鐮刀撿了起來,不緊不慢地說:“這是咱家的地,我要割稻子了,幾位若是沒事就散了吧。”
吳大稱有些錯愕,剛想勸說,顧正臣淡然一笑:“這樣也好。”
吳雄抬袖子擦著額頭的汗,咧嘴笑了起來。
顧正臣深深看了一眼吳瘸子,對吳雄警告兩句,喊上吳大稱轉身離開。
看著滿臉疑惑的吳大稱,顧正臣平和地說:“沒什麽好疑惑的,吳瘸子是個聰明人,他很清楚這樣做最為有利。吳雄畢竟是此處大戶,徹底得罪了,日後少不了被人使絆子,現如今賣個好處給吳雄,達成和解,自此相安無事。”
吳大稱恍然。
顧正臣歎了一口氣:“雖說這樣一來,等同於放過了這些為惡之人,可對於百姓來說,他們願意收下錢財,息事寧人。百姓不上告,不遞狀紙尋求翻案,本官也不好幹涉。”
吳大稱想了想,確實如此,有錢能使人閉嘴。
顧正臣有些釋然。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鄉裏地方問題本就多,若地方大戶所犯隻是小錯,知錯就改,以錢財安撫了受委屈的百姓,這個結果也不是不能接受。
精力有限,時間有限,若真是一一受理,那自己就徹底被困在了縣衙之中。
多年前的案件調查起來又繁複漫長,當年的證據、證人還在不在都已不確定,與其被堆積如山的小案件纏住手腳,不如讓他們自行商討解決。
雖說這種想法有些“不作為”的惰政思想,但對於現如今困頓的句容,已不能再繼續停留過去,而是需要麵向未來。
縣衙隻需要受理人命大案,民間協商解決不了案件便是。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加大對地方鄉裏的施壓,建立起問詢製度,還得找機會,好好敲打敲打這些大戶。
顧正臣決定借郭家大案的風,整頓句容地方。
隻不過,現在不是召集裏長、地方大戶的時候,因為深謀遠慮的劉基與深不可測的毛驤要到句容來了。
等顧正臣迴到縣丞時的傍晚,劉基、毛驤已帶韃靼俘虜抵達了句容西北三十裏的驛站。
雖說這兩人身份地位遠遠不是顧正臣可比,但按照朝廷規製,奉命差辦官員無需送迎十裏,顧正臣自然不會去三十裏外接人。
這一條規定到了張居正時期已經是廢成了渣渣,什麽送迎十裏,開嘛玩笑,人家送迎都是千裏級的,跨省迎接,跨省送別,那個情真意切,遠不是初出茅廬的顧正臣可以理解的……
因為俘虜人多,還有軍隊護送,自不可能一日強行百裏,大明也沒那麽多馬給俘虜騎乘,隻好在外麵宿營一晚,二日清晨繼續行軍。
天不亮,顧正臣帶了周茂、林山、駱韶、陶貞,另姚鎮陪伴,隻六個人便出了縣城,出十裏,至長亭處等候。
不是顧正臣不想多帶點人迎接,至少顯得熱鬧與器重,問題是縣衙裏人手少了許多,縣丞、主簿、典史都沒了,衙役又都在忙著抄家,累得很,實在是沒空出來接人,就這樣吧。
“有馬來!”
姚鎮聽到動靜。
顧正臣看向西北方向。
官道漫遠而去,晨霧剛散,不見人的蹤跡。深秋的風有些冷意,到了該添衣的時節。
在這一刻,顧正臣想起了母親,妹妹,想起了胡大山,自從中秋之後托付,此人向北而去,時間一晃已月餘,不知他有沒有順利抵達滕縣,母親與妹妹有沒有看到報平安的書信……
就在顧正臣出神時,兩匹馬猶如突兀地出現在官道之上,馳騁而至,為首的軍士看了看顧正臣等人,皺了皺眉:“毛同知、誠意伯帶隊已至五裏外,你們的人為何還沒到齊?莫要因為失禮惹了災禍,趕緊讓人趕來!”
軍士說完,撥轉馬頭便又奔迴。
周茂苦著臉看向顧正臣:“縣尊,咱們就來這幾人,若他們以為縣衙輕慢,有了芥蒂,豈不是……”
顧正臣收迴望遠的目光,淡然地說:“若全縣衙的人都來,有人會不高興,以為我們想要投效巴結這兩人。可他們身份不一般,一個是智謀無雙的誠意伯,一個是皇帝親衛之一的指揮同知,保持點距離,總好過太過親密令人放心。”
周茂、林山對視了一眼,有些不明所以。
縣尊啊,你隻是一個小小的知縣,沒必要擔心這點小事吧?再說了,你又不是朝廷重臣,哪怕是示好這兩人,那又如何,誰會在意……
顧正臣沒辦法解釋,現在的自己和東宮綁在一起,雖然不是明麵上的太子黨,但在老朱眼裏估計已經是了。
一個太子黨的人與皇帝親衛指揮同知走近,聊得還不錯,這背後會不會有什麽小心思?
雖說老朱未必如此敏感,如此狐疑,但顧正臣不能不提防,老朱揣測人心起來,根本不給人活路,摳出一個字眼就能把人腦袋砍掉……
不久之後,軍士又騎馬到了長亭,一看還是這幾個人,不由得愣住,提醒道:“已至二裏外!”
顧正臣微微點頭,命人整理衣冠,垂手站在路邊。
一麵紅色的三角旗幟在軍士的揮舞下迎風獵獵,飄動著的紅,如初升的東方紅日!
二十騎軍士分四列前進,馬蹄踩踏在大地之上,發出噠噠的聲響,威武雄壯的軍士,一臉冷峻,如海的煞氣滾滾而動。
劉基坐在馬車裏,掀開簾子看向一旁戰馬之上的男人,臉略寬長,透著堅毅與冷峻,一雙不算大的眼睛裏,總是透著一股子陰冷,如他身上漆黑的甲胄冰涼,在他的額頭右側,留有一道駭人的刀疤,如一條蚯蚓,隨著眉頭抬落活動著。
“劉同知,你這傷從何處來?”
劉基幾年前見過毛驤,並沒有這一道傷。
毛驤抬手撫摸了下傷疤處,目光中閃爍過一道殺機:“這道傷,是倭寇留給我的!”
“倭寇?”
劉基皺眉。
毛驤手持馬鞭,正色道:“誠意伯這些年來休養在家,可能並不知倭寇之事。”
大明開國六年來,確實麵臨著倭寇的威脅。
洪武二年,倭寇夥同方國珍和張士誠餘部,劫掠了溫州等地,永嘉、樂清、玉環、中界都被搶掠。
洪武五年,倭寇進犯溫州等地越發頻繁。
六月二十五日,溫州衛千戶陳旺追擊進犯倭寇,結果遭遇埋伏,損失巨大。
六月二十七日,毛驤帶兵趕至,俘獲倭寇船隻十二艘,俘虜倭寇一百五十餘人。
也正是憑借著這一次軍功,毛驤晉升為了羽林左衛指揮同知,隻不過在殺倭寇的時候,毛驤太過兇狠,追到海裏還不放過,硬是幹死了才收兵,因為太過冒進,差點丟了性命。
從這個角度來看,毛驤算是一個抗倭英雄,戚繼光的前輩。
劉基還想說話,軍士已來通報:“句容縣衙官吏已在前麵迎候。”
毛驤了然,看向劉基:“來之前陛下可是交代過,讓咱們好好看看句容,看看這位顧先生,這件事還需要誠意伯多費點心思,我一個粗鄙之人,可不善觀人。”
劉基微微搖頭,嚴肅地說:“你既知我會觀人,又何必說自己是個粗鄙之人?嗬嗬,毛同知,讓咱們好好會會這個顧先生吧。江山代有才人出,不知這江山有多少傑出之人尚未出世,隨四方安定,百姓休養,大明定會迎來鼎盛。”
毛驤眉頭微動。
是啊,江山代有人才出!
自己生在這個時代,也應該留下濃墨重彩!
軍隊停了下來,長長的俘虜隊伍停下腳步。
顧正臣看著驅馬而出的武將,看著從馬車裏走出來的蒼蒼老者,肅然行禮:“句容知縣顧正臣,迎候誠意伯、毛同知。”
毛驤看著顧正臣身旁寥寥幾人,眉頭微皺,側頭看向沉吟不語的劉基,開口道:“誠意伯,這知縣隻帶了幾個人迎接咱們,你看他誠意幾多?”
劉基走上前,伸出老弱的手,將作揖的顧正臣扶起,仔細打量著顧正臣的容貌,連連點頭,麵帶笑意:“顧先生,久仰大名。東宮中秋夜論之言,至今尤令人振聾發聵,一日三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