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梁貞背負雙手,看向天上白玉盤,走至庭院之中,肅然沉聲:“秋思當為國,何必歸入家。殿下,微臣以為,治國之道,當為政以德。《論語》中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又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施政以德,收攬萬民之心。萬民順服,堯舜盛世將至……德為大器,匡民心,夯社稷之基!如此施政,當是天下之幸!”


    朱標連連點頭,稱讚:“為政以德,是仁君之本。”


    秦庸、張昌等人紛紛稱讚。


    梁貞高興不已,看向顧正臣:“顧先生以為如何?”


    顧正臣將瓜片放到桌子上,伸手又拿起一塊,笑著說:“梁賓客是吧,說得在理,在理。太子殿下,這瓜不錯,你也嚐嚐。”


    梁貞臉色鐵青。


    朱標見狀,看向王儀:“王先生多才,不妨也說上一說。”


    王儀將目光從瓜果上移開,吞咽了下口水,要禮儀,不能在這種場合吃東西,起身清了清嗓子:“治國之道,當德主刑輔,明德慎罰。孟子有雲,治之經,禮與刑。董仲舒曾提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助。微臣以為,治理天下,當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


    朱標深以為然。


    王儀說罷,坐了迴去。


    梁貞看著自顧自吃東西,毫無教養的顧正臣:“顧先生以為王賓客所言如何?”


    “是極,是極。”


    顧正臣簡單地迴答,低頭繼續吃瓜。


    梁貞咬牙切齒,太子啊,你這都請的什麽人,就一吃貨,邀他來這裏作甚,不是破壞氣氛嗎?


    “李先生。”


    朱標看向李希顏。


    李希顏嗬嗬笑了笑,走向中庭,對月思索片刻,認真地說:“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治國一道,當識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陛下開國以來,重民生,興水利,固國本,才有今日國泰民安之大局……”


    眾人紛紛稱讚。


    不同主張,不同觀點,在滿月東宮中暢談碰撞。


    每個讀書人都對盛世有著自己的理解,也有著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渴望,何況這種暢談事關每個人在太子心中的印象,日後太子登基,必會選擇與他心思契合的理念治國。


    到那時,東宮屬官將會成為朝廷重臣。


    無論是太子賓客還是太子諭德,皆表達著自己的觀點,唯有眾人拿不準深淺與背景的顧正臣,吃吃喝喝,重複著在理,是極,佩服……


    如此之人,怎可居太子一側!


    梁貞很是不滿,待所有人說過之後,便盯著顧正臣:“顧先生想來有大才,不妨說說治國之道,也好讓我等開開眼界。”


    那意思是說,你有啥本事就亮出來,沒本事,就自覺點讓開位置,別丟人現眼。


    顧正臣拿出手帕擦了擦嘴與手,終於吃飽了,太子也真是寒酸,你不請客吃飯,好歹等我用過晚飯再來請,就這幾個瓜幾個餅,算什麽中秋宴……


    朱標看著顧正臣,緩緩說道:“顧先生,東西也吃了,桂花酒也喝了,是不是應該說說你心中的治國之道了,莫要忘記了你出的那道難題。”


    難題?


    眾人疑惑。


    顧正臣清楚,朱標說的是“王朝不朽、國祚永延”的難題,這件事自己隻給朱元璋說過,看來老朱曾與朱標討論過自己,說起過大中橋的事。


    “太子殿下,我並沒有什麽好的治國之道。”


    顧正臣坦然直言。


    朱標凝眸,深深看著顧正臣。


    李希顏不言,目光盯在顧正臣臉上。


    梁貞已是坐不住,起身嘲諷:“連治國之道都沒有,你有什麽資格坐在此處?”


    顧正臣看向梁貞,冷冷地說:“我坐在這裏的資格,不是我擁有的,而是太子殿下給的。梁賓客似乎認為,你能在此處,全靠你的能力與學識?”


    “你!”


    梁貞語塞,臉憋得通紅。


    李希顏看著言辭鋒利的顧正臣,也不願梁貞受辱,畢竟是東宮賓客,開口道:“太子既給了你位置,你是不是也應該對得起太子的器重?”


    顧正臣起身,對朱標輕施一禮,走至中庭之中,正色道:“我說了,我沒什麽好的治國之道。隻是受太子邀請而來,又坐於太子之右,若不說個一二,你們質疑我的學問無所謂,若是質疑太子的眼光,倒是我的罪過。既如此,那我就說幾句吧。”


    朱標拉了下衣襟,認真地看向顧正臣。


    李希顏注意到了朱標的動作,不由得暗自驚歎,太子除了麵對皇帝與宋濂時,很少如此正襟危坐,他竟為了一個不起眼的年輕人,做了這個動作。


    此人到底是誰?


    太子又是在哪裏遇到過此人,身為東宮賓客的自己,竟毫無所知!


    梁貞冷笑地看著顧正臣,看你能說出個什麽花樣來。


    顧正臣看向眾人,直言道:“你們諸位的治國之論皆是字字珠璣,令人敬佩。隻是我有點不同的看法,治國的目的是什麽?是國泰民安,是盛世宏圖,還是基業永存?治國一道,是寬,是嚴,是刑,是德,在我看來,並無太大關係!”


    梁貞頓時笑出聲來:“嗬,聽聽,這算什麽說辭,太子殿下,如此之人,豈能坐在東宮中秋宴會之上,當叉出去!”


    張昌等人也議論紛紛。


    治國之道,怎麽可能與寬嚴、刑德無關?


    此人空談妄談,若影響了太子,豈不是害太子行為不正,害大明施政無法?


    盧德明站出來怒斥:“胡說八道,不知所雲!”


    李希顏緊鎖眉頭,看了看朱標陰沉的臉色,開口製止眾人:“身為東宮賓客,太子諭德,連聽完他人說話的心氣、修養、耐性都沒有了嗎?都給我坐迴去!”


    梁貞、盧德明等人不敢與李希顏爭執,隻好退至一旁。


    朱標看向顧正臣,嚴肅地開口:“繼續說。”


    顧正臣微微點頭:“決定王朝之興衰,社稷之存亡的,是德政嗎?不是!是刑罰嗎?也不是。無論寬鬆還是嚴苛,都非是決定王朝國祚的關鍵。依我之見,大明的治國之道,就兩個字:吃飯!”


    噗!


    梁貞再次笑出聲來,忍不住譏笑:“吃飯,哈哈,可笑至極。敢問顧先生,誰讓你吃不起飯了?”


    張昌搖頭:“吃飯就是治國,真是貽笑大方。”


    盧德明嘖嘖兩聲:“治國之道,豈是如此粗鄙,顧先生若不懂什麽是治國,就不要談論,也省得徒增笑資。”


    李希顏瞳孔微微一凝,在眾人的諷刺聲中保持著冷靜的思考。


    他竟說治國之道是“吃飯”二字?


    李希顏似乎抓到了什麽,卻怎麽都不明晰。


    “吃飯,就是你的治國之道?”


    朱標止住了眾人的聒噪,皺眉問。


    顧正臣看向朱標,認真地點了點頭:“沒錯,這就是我心中的治國之道!民為國基、穀為民命。治國首要綱領,當以吃飯為大。須知天下萬民,所求不過是吃得起飯,吃得飽飯!若陛下能把天下人的飯碗填滿了,把天下人的肚子填飽了,他就是超越堯舜的帝王!”


    “翻遍史書,諸位應看到,曆朝曆代之中,沒有百姓參與的造反,成不了氣候。而迫使百姓造反的根源,就是沒飯吃!百姓不會在意君主采取的是寬仁還是嚴苛之策,他們在意的是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安穩過日子。隻要讓他們有飯吃,他們就認為皇帝是聖明的君主,是仁慈的君主!”


    “吃飯,就是治國最大的問題。解決了吃飯問題,無論是國富民強,還是巍巍盛世,威名遠播,不過是水漲船高,自然而來!諸位在此暢談仁政、德刑,不如多花點心思想想,如何讓百姓吃得起飯,如何讓百姓不餓肚子。”


    李希顏深吸一口氣,這個顧正臣不簡單啊,將複雜的治國之道,簡化為吃飯二字,雖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不得不承認,若當真讓所有百姓吃得飽飯,大部分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朱標肅然起身,微微點頭。


    顧正臣說得沒錯,吃飯才是最大的治國問題。


    想想自己老爹,他就是因為沒有飯吃才造反的!


    試想當年,若他能吃得飽飯,家人不一個個活活餓死,老爹還會造反嗎?


    不,不會!


    大部分能活得下去的人,不會冒險做活不下去的事。


    大明,就是一群吃不起飯的人,帶著一群赤貧的百姓,掀翻的元朝,開出來的新天地!


    可轉眼之間。


    朱標不得不承認,老百姓似乎被出賣了。


    除了最初跟著老爹打天下的人成為了新的貴族,吃得飽飯之外,還有無數人沒有飯吃。而新貴族之所以吃飽飯,是因為他們拿的是百姓家的糧食。


    不對,貴族不就應該欺壓百姓,百姓不就應該供養貴族嗎?


    又不對,若是如此,大明和元朝又有什麽區別?


    皇室、勳貴、官員都在吃百姓,百姓在啃土地,若土地裏啃不出來糧食,百姓就沒飯吃,他們沒飯吃,皇室、勳貴、官員也沒飯吃,煎迫,搜刮,拿走百姓的一切……


    這,這不就是元末的前車之轍?


    在這一刻,朱標的認知發生了碰撞,有了疑惑與不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寒門輔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梅驚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梅驚雪並收藏大明:寒門輔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