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清殿外,大溱武陽侯秦業,與兵部尚書梅長卿聯袂而至。
自雍王來京又匆匆離去後,永寧城中也發生了大大小小不少令人瞠目結舌,茶餘飯後不斷談論的軼事。
也讓的大溱朝中,許多人越發謹慎言行,對今上聖意,有些揣摩不定。
其中武陽侯秦業從一閑職,直接調入三司之一的大理寺,且一舉高任大理寺少卿之位,這讓得許多人都是百思難解,瞠目結舌。
當然,無論市井間還是朝堂上,對武陽侯的罵聲和鄙夷聲,也是因此不絕於耳。
很多人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怯懦之輩,背信棄義之徒,忘了自己世為寧王府臣的忠義,轉而在此刻對泰和帝搖尾乞憐,媚上邀寵。
對此,武陽侯秦業,似是置若罔聞,自始至終未發一言,仍如往常一樣,深居簡出,每日侯府和大理寺衙署,兩點一線,不與任何人有額外的交集。
反倒是武陽侯世子秦旭,屢屢與人在城內城外打架鬥毆,互相叫罵,京兆府衙都進了七八次。
但即便如此,無論是武陽侯秦業,還是其他殘餘打架鬥毆那些紈絝的各家長輩,卻是一直無一人出麵,任由這些小輩,打個頭破血流,了不起派人往京兆府往家領人,便再無其他。
而除了武陽侯秦業,還有一新居高位,且備受矚目和議論的,便是新任兵部尚書梅長卿了。
梅長卿出身北江府,也是北四府人士,而且其原也是鎮北軍將領,甚至還是鎮北大將軍蒙鏊的女婿和弟子,曾經被天下人視為蒙鏊的接班人,於十二年前被調入京中。
其在此前隻是京城兵部司,任一司郎中而已,且也是一貫並不顯眼,一年有大半年都告假在家,對本司職事並不上心,也基本被架空了去,整個兵部司反以其下員外郎為首。
誰曾想,十年蜇伏一鳴驚人,這梅長卿直接一躍數級,直接成為了兵部首官。
且大改往日態度,自上任之初便展示出了自己鐵血強硬的手腕,大整兵部風氣,很快將整個兵部大小官吏,盡皆懾服,掌控在手。
這也讓得一眾大溱朝臣和京城百姓,再度想起這位十數年前的北地驍將。
雖是沒人再見那杆九寒梅花槍的鋒銳,卻也再無人敢於輕視這位新任兵部尚書。
而且在其掌握兵部之後,很快便有一部分近年來從北四府和鎮北軍調入京中的將校、勳貴等,向其身邊靠攏。
大溱朝堂上,儼然一股嶄新的勢力,正處於崛起之中。
對此,除了裴淵小有動作之外,朝中己方勢力,大多皆選擇暫時視而不見,避其鋒芒。
很多人都在等,等北地之戰結束,等寧王府最終的選擇和結果,更是在等泰和帝應旻明確的態度。
這些都尚未落定,他們便誰也不去當這個出頭的椽子。
都是朝中聽風弄潮的好手,多數人都知道眼下這朝局中,他們不需要有太多的聲音,聽清泰和帝的聲音,才是主要。
“賜座。”
武陽侯秦業和兵部尚書梅長卿被穆誠直接迎入紫清殿內。
泰和帝應旻在兩人見禮後,便命穆誠給兩人在案前看座。
待穆誠屏退殿內眾人,跟著退出後,泰和帝應旻也沒有廢話,直接將兩封遠來飛信,遞給二人看過。
“北地之事,乃朕有意放任,但並非不查,隻是時機未至,兩位愛卿以為如何。”
在兩人交換,皆看罷信中內容後,泰和帝淡淡開口道。
武陽侯秦業也沒和梅長卿有什麽交流的意思,直接開口道:“臣以為,有些晚了,也有些冒險。”
秦煜其實跟其父秦業,長得並不是特別像,反而更像其母多些,若是卸了戰甲,雖然也高大挺拔,不減男兒氣概,但卻更顯溫潤,似那如玉公子。
而武陽侯秦業這個老子,更加威猛許多,身高六尺,五大三粗,雖官袍肥大,亦不能遮掩其偉岸身軀半點兒,十分雄壯。
再加上那張冷肅的國字臉,黑臉膛,和那連鬢虯髯,實是有些讓人忘而生畏的。
即便眼下,當著泰和帝的聖顏在,其也是不假辭色,冷肅的大黑臉,反而更皺起些眉頭,更顯幾分冷沉冰寒。
其身旁的梅長卿,雖然沒有開口,可那張儒雅的麵孔上,也沒什麽好看的顏色。
不是他們城府太差,隻是信中所言,實在不是什麽能讓人淡定展顏的事兒。
說來,這從北地來的那封信,還與秦煜有關。
其上雖未盡數一個個人名,但其從崔氏手中得知的情況,卻是已然寫明,經行台轉呈京中。
事涉北江、濟北兩府三十二郡七十八縣之地,大小官吏一百六十五人,家族三十四個,其中有四個為當地郡望大族,更有一個與而今的穎原崔氏一樣,為北江府五大氏族之一。
其等沆瀣一氣,外通律朝,與蚩彥骨末英暗中往來,為律朝精騎假設戶籍、開具路引、隱藏行蹤。
除此之外,還有糧草、鹽、鐵交易等。
倒不是私下倒賣,而是更加惡劣的,為其精騎在大溱境內沿途供應、補給。
供其沿途向南所用。
而如此惡行,在他們這位陛下當麵,卻成了他這位大溱之主的有意放任。
這在兩位與北律打了半輩子,親眼目睹親身經曆無數將士和手足、子弟,在兩軍陣前戰死、身殘,乃至家破人亡的老將心頭,已是掀起了滔天駭浪。
盡管他們今日能坐在這裏,已經是知道了泰和帝的一部分布局和打算,卻也仍不由心底發寒。
然而泰和帝應旻,卻似乎對兩人的反應和麵色,感到頗為滿意。
其言道:“朕不會與蚩彥骨六如和北律有什麽交易,他們也不配來與朕交易。”
“此間事,朕之放任,隻是想看看,這些年朕到底在北四府,養出了些什麽東西罷了。”
說著,泰和帝看向秦業,目光炯炯道:“現在,你這個大理寺少卿,便該亮亮手腕了。明日動身,給朕肅清北四府的頑疾,上至行台,下至鷹揚,你無不可動。”
他讓秦業當這個大理寺少卿,可不是心血來潮。
即便似這信中等事,若是內府出身的官員前去,北地民眾雖也不會缺了喝罵和唾棄,但也同樣不會因為整治了這些人而心服,不覺得這是在針對,就不錯了。
而武陽侯府在北地還是有人望的,且秦業對北四府無論世家勳貴,還是民間百姓,也都是有了解的。
由他去在這時候,去收穩北地這片地域,正合適不過。
雖然這個壓力和非議,必將落到秦業頭上,甚至若有刺殺等事發生,也不足為奇。
但那就看秦業的能耐了,若其頂不住,撐持不下來,那也隻能說明他選錯了人。
而泰和帝應旻,自是不會相信自己此番會被打臉,他一直都是個極其自信的人,而今也是一樣。
同樣的,他也並不擔心秦業返歸寧王府帳下。
自秦業來京後,他便問過秦業一個問題。
那就是在他秦業心中,究竟是對寧王府的世代忠義重要,還是北地數千萬眾百姓的和樂安寧更重要。
若是前者,他當時便可準許武陽侯府迴返北寧。
但秦業選擇的,卻是後者。
如今,正是他兌現自己選擇和諾言的時候。
自雍王來京又匆匆離去後,永寧城中也發生了大大小小不少令人瞠目結舌,茶餘飯後不斷談論的軼事。
也讓的大溱朝中,許多人越發謹慎言行,對今上聖意,有些揣摩不定。
其中武陽侯秦業從一閑職,直接調入三司之一的大理寺,且一舉高任大理寺少卿之位,這讓得許多人都是百思難解,瞠目結舌。
當然,無論市井間還是朝堂上,對武陽侯的罵聲和鄙夷聲,也是因此不絕於耳。
很多人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怯懦之輩,背信棄義之徒,忘了自己世為寧王府臣的忠義,轉而在此刻對泰和帝搖尾乞憐,媚上邀寵。
對此,武陽侯秦業,似是置若罔聞,自始至終未發一言,仍如往常一樣,深居簡出,每日侯府和大理寺衙署,兩點一線,不與任何人有額外的交集。
反倒是武陽侯世子秦旭,屢屢與人在城內城外打架鬥毆,互相叫罵,京兆府衙都進了七八次。
但即便如此,無論是武陽侯秦業,還是其他殘餘打架鬥毆那些紈絝的各家長輩,卻是一直無一人出麵,任由這些小輩,打個頭破血流,了不起派人往京兆府往家領人,便再無其他。
而除了武陽侯秦業,還有一新居高位,且備受矚目和議論的,便是新任兵部尚書梅長卿了。
梅長卿出身北江府,也是北四府人士,而且其原也是鎮北軍將領,甚至還是鎮北大將軍蒙鏊的女婿和弟子,曾經被天下人視為蒙鏊的接班人,於十二年前被調入京中。
其在此前隻是京城兵部司,任一司郎中而已,且也是一貫並不顯眼,一年有大半年都告假在家,對本司職事並不上心,也基本被架空了去,整個兵部司反以其下員外郎為首。
誰曾想,十年蜇伏一鳴驚人,這梅長卿直接一躍數級,直接成為了兵部首官。
且大改往日態度,自上任之初便展示出了自己鐵血強硬的手腕,大整兵部風氣,很快將整個兵部大小官吏,盡皆懾服,掌控在手。
這也讓得一眾大溱朝臣和京城百姓,再度想起這位十數年前的北地驍將。
雖是沒人再見那杆九寒梅花槍的鋒銳,卻也再無人敢於輕視這位新任兵部尚書。
而且在其掌握兵部之後,很快便有一部分近年來從北四府和鎮北軍調入京中的將校、勳貴等,向其身邊靠攏。
大溱朝堂上,儼然一股嶄新的勢力,正處於崛起之中。
對此,除了裴淵小有動作之外,朝中己方勢力,大多皆選擇暫時視而不見,避其鋒芒。
很多人都在等,等北地之戰結束,等寧王府最終的選擇和結果,更是在等泰和帝應旻明確的態度。
這些都尚未落定,他們便誰也不去當這個出頭的椽子。
都是朝中聽風弄潮的好手,多數人都知道眼下這朝局中,他們不需要有太多的聲音,聽清泰和帝的聲音,才是主要。
“賜座。”
武陽侯秦業和兵部尚書梅長卿被穆誠直接迎入紫清殿內。
泰和帝應旻在兩人見禮後,便命穆誠給兩人在案前看座。
待穆誠屏退殿內眾人,跟著退出後,泰和帝應旻也沒有廢話,直接將兩封遠來飛信,遞給二人看過。
“北地之事,乃朕有意放任,但並非不查,隻是時機未至,兩位愛卿以為如何。”
在兩人交換,皆看罷信中內容後,泰和帝淡淡開口道。
武陽侯秦業也沒和梅長卿有什麽交流的意思,直接開口道:“臣以為,有些晚了,也有些冒險。”
秦煜其實跟其父秦業,長得並不是特別像,反而更像其母多些,若是卸了戰甲,雖然也高大挺拔,不減男兒氣概,但卻更顯溫潤,似那如玉公子。
而武陽侯秦業這個老子,更加威猛許多,身高六尺,五大三粗,雖官袍肥大,亦不能遮掩其偉岸身軀半點兒,十分雄壯。
再加上那張冷肅的國字臉,黑臉膛,和那連鬢虯髯,實是有些讓人忘而生畏的。
即便眼下,當著泰和帝的聖顏在,其也是不假辭色,冷肅的大黑臉,反而更皺起些眉頭,更顯幾分冷沉冰寒。
其身旁的梅長卿,雖然沒有開口,可那張儒雅的麵孔上,也沒什麽好看的顏色。
不是他們城府太差,隻是信中所言,實在不是什麽能讓人淡定展顏的事兒。
說來,這從北地來的那封信,還與秦煜有關。
其上雖未盡數一個個人名,但其從崔氏手中得知的情況,卻是已然寫明,經行台轉呈京中。
事涉北江、濟北兩府三十二郡七十八縣之地,大小官吏一百六十五人,家族三十四個,其中有四個為當地郡望大族,更有一個與而今的穎原崔氏一樣,為北江府五大氏族之一。
其等沆瀣一氣,外通律朝,與蚩彥骨末英暗中往來,為律朝精騎假設戶籍、開具路引、隱藏行蹤。
除此之外,還有糧草、鹽、鐵交易等。
倒不是私下倒賣,而是更加惡劣的,為其精騎在大溱境內沿途供應、補給。
供其沿途向南所用。
而如此惡行,在他們這位陛下當麵,卻成了他這位大溱之主的有意放任。
這在兩位與北律打了半輩子,親眼目睹親身經曆無數將士和手足、子弟,在兩軍陣前戰死、身殘,乃至家破人亡的老將心頭,已是掀起了滔天駭浪。
盡管他們今日能坐在這裏,已經是知道了泰和帝的一部分布局和打算,卻也仍不由心底發寒。
然而泰和帝應旻,卻似乎對兩人的反應和麵色,感到頗為滿意。
其言道:“朕不會與蚩彥骨六如和北律有什麽交易,他們也不配來與朕交易。”
“此間事,朕之放任,隻是想看看,這些年朕到底在北四府,養出了些什麽東西罷了。”
說著,泰和帝看向秦業,目光炯炯道:“現在,你這個大理寺少卿,便該亮亮手腕了。明日動身,給朕肅清北四府的頑疾,上至行台,下至鷹揚,你無不可動。”
他讓秦業當這個大理寺少卿,可不是心血來潮。
即便似這信中等事,若是內府出身的官員前去,北地民眾雖也不會缺了喝罵和唾棄,但也同樣不會因為整治了這些人而心服,不覺得這是在針對,就不錯了。
而武陽侯府在北地還是有人望的,且秦業對北四府無論世家勳貴,還是民間百姓,也都是有了解的。
由他去在這時候,去收穩北地這片地域,正合適不過。
雖然這個壓力和非議,必將落到秦業頭上,甚至若有刺殺等事發生,也不足為奇。
但那就看秦業的能耐了,若其頂不住,撐持不下來,那也隻能說明他選錯了人。
而泰和帝應旻,自是不會相信自己此番會被打臉,他一直都是個極其自信的人,而今也是一樣。
同樣的,他也並不擔心秦業返歸寧王府帳下。
自秦業來京後,他便問過秦業一個問題。
那就是在他秦業心中,究竟是對寧王府的世代忠義重要,還是北地數千萬眾百姓的和樂安寧更重要。
若是前者,他當時便可準許武陽侯府迴返北寧。
但秦業選擇的,卻是後者。
如今,正是他兌現自己選擇和諾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