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城外,喊殺聲震天,大批禁軍以及冀州、豫州軍的旗幟紛飛飄揚。
“將軍,他們的援軍來了。”
一名登上城樓的士卒吃驚地長大了嘴巴,指著城外人頭攢動的方向。
張唯聞聲望去,眼中閃過一絲驚慌。
京都城久攻不下已經拖垮了皖州軍,如今援軍已到自己就成了甕中之鱉。
想知道這裏,張唯隻能狠狠地一咬牙,對著被圍攻的秦鈺一指。
“拿下皇帝。”
隨著張唯話音落下,身邊的一眾皖州軍將士全都鼓起勁往前衝去。
可援軍到了的消息已經在京都傳開,不少禁軍都喜極而泣,迸發出一股強烈的求生欲。
而皇帝秦鈺此時也看到了支援而來的王猛和一眾冀州、豫州府兵,心中狂喜。
“眾將士,隨朕衝殺,捉拿賊寇。”
皖州軍與京都城內的守軍都各自爆發出一股悍勇,一時間城樓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
隨著時間推移,皖州軍一直吃不下禁軍這根硬骨頭,可城外的援軍已經逐漸打上城樓。
勝利的天平已經悄然傾斜,不少皖州軍士卒接連倒地,而對麵的守城禁軍卻愈戰愈勇。
“將軍,逃吧。”
隨著手下的一聲聲聲嘶力竭的唿喊,張唯有些愣神。
自皖州起兵以來,他便沒了退路可言,隨著援軍的到來,京都一時間已經無法拿下。
可自己若是逃了,帶著皖州這群殘兵敗將又能逃亡哪裏?
對於手下的勸諫,張唯一言不發,提著三尺長劍一步步走向衝殺前頭,迎上殊死抵抗的京都禁軍。
絞肉機般的戰場血沫橫飛,雙方都不斷有人倒下,可攻城的皖州軍一方麵臨兩麵夾擊已經出現敗勢。
攻守異形,張唯滿臉苦笑,圍攻京都已經失敗,之後就要付出他起兵的代價了。
看著不斷攻上城來的禁軍和冀州、豫州士卒,皖州軍已經無力迴天。
“逃吧,都逃吧。”
“起兵入京乃我一人貪念,與爾等無關。”
“我已是必死之人,你們還要好生保重。”
張唯顫巍巍地對著身邊跟來的一眾將士緩緩說著,情真意切的言語透露著一股別樣的淒涼。
可隨行的一眾將士聽著張唯的話,基本都沒有聽話獨自逃亡的,依舊繼續守護著自己的主公。
窮途末路之際,張唯看著身邊對自己不離不棄的一眾手下,突然有些悔恨。
若他沒有聽信讒言起兵造反,這些忠心的將士都不會死,都可以在偏僻的皖州過自己的太平日子。
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沒有如果,敗了就是敗了,他們都得付出相應的代價。
正在張唯愣神之際,皇帝秦鈺的聲音卻緩緩傳入自己耳中。
“張唯,起兵造反乃你一人之罪。”
“現在自裁我可放過你的皖州士卒。”
聽著秦鈺冰冷的話語,張唯卻突然覺得有種莫名的釋懷。
“若是自裁可保皖州將士無虞,要我這一條性命又有何妨?”
隨即張唯便一聲嘶吼,悍然拔劍自刎。
“將軍。”
一眾皖州軍將士見狀無不掩麵痛哭,甚至有不少人直接自殺追隨他們的將軍而去。
秦鈺看著眼前悲情的一幕,竟覺得張唯有些悲壯。
一介書生,獨掌大權。
可隨著天下紛爭不斷,膨脹的野心逐漸讓他被欲望吞噬,隻是可憐了他那些忠心耿耿的手下為他的一己之私埋單。
浮屍漂櫓,一將功成萬骨枯。
隨著一代梟雄張唯的身死,宛如鬧劇般的京都之亂就此落下帷幕。
隨著援軍的到來,圍攻京都的皖州軍被殺得丟盔卸甲,京都的城防也落到王猛率領的禁軍手裏。
那些前來支援的冀州、豫州兩地的府兵沒有進城,直接在城外駐紮,隻有兩州的督撫和一些位高權重的將領得以進京麵聖。
疏於清理的議事宮殿顯得頗為髒亂,秦鈺此時正端坐在正中的龍椅上,下麵是趕來支援的王猛和一眾外州武將。
“皖州叛亂已被平定,爾等勤王將領都是朕的肱骨之臣。”
“可天下依舊紛爭不止,諸位愛卿還當勉勵。”
“除卻皖州外,青州督撫呂耀良也在蠢蠢欲動。”
“今日起,冀州豫州當竭本州兵馬共同討伐,以令不臣。”
隨著秦鈺話音落下,下麵一眾外州武將開始小聲議論起來,王猛為首的禁軍一方卻是不為所動。
豫州督撫孟慶浩此時眼珠轉動,似乎是在心中謀算秦鈺話中深意,而冀州督撫夏誠麵無表情,好像一切都成竹在胸。
看著台下麵色各異的兩人,秦鈺隻是撐著下巴繼續端坐在龍椅上,等待著他們自己消化。
現在守備京都的是自己心腹的禁軍,局麵都在自己掌控之下,倒是不怕二人有什麽其他想法。
現在皖州張唯身死,京都南麵的皖州已經不能形成威脅,麵對朝廷的大義,控製住皖州六郡隻是時間問題。
可他並不想讓勤王有功的冀州、豫州分一杯羹,仗著功勞侵吞皖州土地。
此時他放出話去,便是給了他們討伐青州的理由,意思就是我給了你們征伐青州的權力,能否開疆拓土全憑你自己本事。
可現在任誰都知道,冀州、豫州境內現在民變四起,根本無力組織起兵力進行征伐。
這就像一張空頭支票,吊著手握兵權的孟、夏二人,可二人偏偏還沒有拒絕的理由。
豫州與皖州接壤,所以豫州督撫孟慶浩此番勤王也是抱有看看能否渾水摸魚入主皖州的機會。
可現在秦鈺在京都扛住了皖州軍的攻城,王猛的禁軍又一起趕到,自己已經失去了抗旨的資本。
而冀州的夏誠對此卻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首先冀州與皖州並不接壤,勤王也隻是單純為了不讓皖州有挾持天子的機會。
現在得到了秦鈺的一張空頭支票,倒是有些聊勝於無。
之後宣布退朝,殿內一眾武將都各自領兵而去,隻有秦鈺坐在龍椅上看著離去的眾人若有所思。
隨著皖州叛亂,整個大夏已經風雨飄搖經不起一絲折騰,而且南境各州陸續宣布自治已經讓整個國家在名義上分崩離析。
未來局勢怎樣,沒人可以看的透徹。
“將軍,他們的援軍來了。”
一名登上城樓的士卒吃驚地長大了嘴巴,指著城外人頭攢動的方向。
張唯聞聲望去,眼中閃過一絲驚慌。
京都城久攻不下已經拖垮了皖州軍,如今援軍已到自己就成了甕中之鱉。
想知道這裏,張唯隻能狠狠地一咬牙,對著被圍攻的秦鈺一指。
“拿下皇帝。”
隨著張唯話音落下,身邊的一眾皖州軍將士全都鼓起勁往前衝去。
可援軍到了的消息已經在京都傳開,不少禁軍都喜極而泣,迸發出一股強烈的求生欲。
而皇帝秦鈺此時也看到了支援而來的王猛和一眾冀州、豫州府兵,心中狂喜。
“眾將士,隨朕衝殺,捉拿賊寇。”
皖州軍與京都城內的守軍都各自爆發出一股悍勇,一時間城樓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
隨著時間推移,皖州軍一直吃不下禁軍這根硬骨頭,可城外的援軍已經逐漸打上城樓。
勝利的天平已經悄然傾斜,不少皖州軍士卒接連倒地,而對麵的守城禁軍卻愈戰愈勇。
“將軍,逃吧。”
隨著手下的一聲聲聲嘶力竭的唿喊,張唯有些愣神。
自皖州起兵以來,他便沒了退路可言,隨著援軍的到來,京都一時間已經無法拿下。
可自己若是逃了,帶著皖州這群殘兵敗將又能逃亡哪裏?
對於手下的勸諫,張唯一言不發,提著三尺長劍一步步走向衝殺前頭,迎上殊死抵抗的京都禁軍。
絞肉機般的戰場血沫橫飛,雙方都不斷有人倒下,可攻城的皖州軍一方麵臨兩麵夾擊已經出現敗勢。
攻守異形,張唯滿臉苦笑,圍攻京都已經失敗,之後就要付出他起兵的代價了。
看著不斷攻上城來的禁軍和冀州、豫州士卒,皖州軍已經無力迴天。
“逃吧,都逃吧。”
“起兵入京乃我一人貪念,與爾等無關。”
“我已是必死之人,你們還要好生保重。”
張唯顫巍巍地對著身邊跟來的一眾將士緩緩說著,情真意切的言語透露著一股別樣的淒涼。
可隨行的一眾將士聽著張唯的話,基本都沒有聽話獨自逃亡的,依舊繼續守護著自己的主公。
窮途末路之際,張唯看著身邊對自己不離不棄的一眾手下,突然有些悔恨。
若他沒有聽信讒言起兵造反,這些忠心的將士都不會死,都可以在偏僻的皖州過自己的太平日子。
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沒有如果,敗了就是敗了,他們都得付出相應的代價。
正在張唯愣神之際,皇帝秦鈺的聲音卻緩緩傳入自己耳中。
“張唯,起兵造反乃你一人之罪。”
“現在自裁我可放過你的皖州士卒。”
聽著秦鈺冰冷的話語,張唯卻突然覺得有種莫名的釋懷。
“若是自裁可保皖州將士無虞,要我這一條性命又有何妨?”
隨即張唯便一聲嘶吼,悍然拔劍自刎。
“將軍。”
一眾皖州軍將士見狀無不掩麵痛哭,甚至有不少人直接自殺追隨他們的將軍而去。
秦鈺看著眼前悲情的一幕,竟覺得張唯有些悲壯。
一介書生,獨掌大權。
可隨著天下紛爭不斷,膨脹的野心逐漸讓他被欲望吞噬,隻是可憐了他那些忠心耿耿的手下為他的一己之私埋單。
浮屍漂櫓,一將功成萬骨枯。
隨著一代梟雄張唯的身死,宛如鬧劇般的京都之亂就此落下帷幕。
隨著援軍的到來,圍攻京都的皖州軍被殺得丟盔卸甲,京都的城防也落到王猛率領的禁軍手裏。
那些前來支援的冀州、豫州兩地的府兵沒有進城,直接在城外駐紮,隻有兩州的督撫和一些位高權重的將領得以進京麵聖。
疏於清理的議事宮殿顯得頗為髒亂,秦鈺此時正端坐在正中的龍椅上,下麵是趕來支援的王猛和一眾外州武將。
“皖州叛亂已被平定,爾等勤王將領都是朕的肱骨之臣。”
“可天下依舊紛爭不止,諸位愛卿還當勉勵。”
“除卻皖州外,青州督撫呂耀良也在蠢蠢欲動。”
“今日起,冀州豫州當竭本州兵馬共同討伐,以令不臣。”
隨著秦鈺話音落下,下麵一眾外州武將開始小聲議論起來,王猛為首的禁軍一方卻是不為所動。
豫州督撫孟慶浩此時眼珠轉動,似乎是在心中謀算秦鈺話中深意,而冀州督撫夏誠麵無表情,好像一切都成竹在胸。
看著台下麵色各異的兩人,秦鈺隻是撐著下巴繼續端坐在龍椅上,等待著他們自己消化。
現在守備京都的是自己心腹的禁軍,局麵都在自己掌控之下,倒是不怕二人有什麽其他想法。
現在皖州張唯身死,京都南麵的皖州已經不能形成威脅,麵對朝廷的大義,控製住皖州六郡隻是時間問題。
可他並不想讓勤王有功的冀州、豫州分一杯羹,仗著功勞侵吞皖州土地。
此時他放出話去,便是給了他們討伐青州的理由,意思就是我給了你們征伐青州的權力,能否開疆拓土全憑你自己本事。
可現在任誰都知道,冀州、豫州境內現在民變四起,根本無力組織起兵力進行征伐。
這就像一張空頭支票,吊著手握兵權的孟、夏二人,可二人偏偏還沒有拒絕的理由。
豫州與皖州接壤,所以豫州督撫孟慶浩此番勤王也是抱有看看能否渾水摸魚入主皖州的機會。
可現在秦鈺在京都扛住了皖州軍的攻城,王猛的禁軍又一起趕到,自己已經失去了抗旨的資本。
而冀州的夏誠對此卻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首先冀州與皖州並不接壤,勤王也隻是單純為了不讓皖州有挾持天子的機會。
現在得到了秦鈺的一張空頭支票,倒是有些聊勝於無。
之後宣布退朝,殿內一眾武將都各自領兵而去,隻有秦鈺坐在龍椅上看著離去的眾人若有所思。
隨著皖州叛亂,整個大夏已經風雨飄搖經不起一絲折騰,而且南境各州陸續宣布自治已經讓整個國家在名義上分崩離析。
未來局勢怎樣,沒人可以看的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