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東一覺睡到了早上八點,起來精神好了很多,但心情還是很不美麗,懶洋洋的,連想棋的心思都沒有。


    吃罷早飯,新鳳蘭把眾人集合在一起,宣布了一個消息:“今天先不迴去了,我們搞一個團建活動。”


    “啊,在這兒?還是迴家搞吧,而且最好低調些,不然不知道的還以為咱們贏了慶功呢。”


    雷振東興致缺缺,他現在隻想趕快迴家,就像受傷的野獸隻想第一時間逃迴巢穴,默默的舔舐傷口。


    新鳳蘭否決了他的提議:“必須在這裏,而且隻能在這裏,我已經跟學校匯報過了,咱們延遲一天迴去,今天去一個地方。”


    “什麽地方?”


    鳳崗,莞城下一個平凡的小鎮,這裏除了獨特的客僑文化,還是著名的‘象棋之鄉’,這方水土,養育了象棋界的一代宗師——魔叔楊官璘。


    漫步在鳳崗,隨處可見與魔叔、與象棋有關的文化符號。


    這裏有全國第一個象棋文化主題廣場——楊官璘象棋廣場,以當年魔叔破解過的經典殘局為背景,西側豎立著一個高近四米的楊官璘銅像,看起來飽經滄桑,廣場四周還有五十多個石製棋盤,可以方便群眾在這裏以棋會友。


    新鳳蘭領著眾人參觀這裏的曆史博物館,裏麵裏麵有一個專門的‘楊官璘紀念展室’,收藏了楊老生前很多生活用品,書信文字,包括他獲得的獎杯獎牌證書等等等等,記錄了楊老生平的點點滴滴。


    漫步在這些展品之間,眾人仿佛穿越了時間,親眼看著魔叔是如何從鳳崗小鎮出發,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野棋王’,一步一步走向全國,成為萬眾敬仰的一代宗師。


    新鳳蘭是嶺南人,對魔叔的生平自然是如數家珍,此刻化身義務講解員,給大家講起了魔叔成名前的艱苦歲月。


    “楊老在五十年代稱霸全國,曾四次奪得全國個人賽冠軍,桃李滿天下,這些故事,相信你們都不陌生,但是在這之前,他所經受的磨難,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楊老生於民國亂世,鳳崗一個平凡普通的人家,成長於倭寇入侵,山河破碎之時,那是國家局勢最動蕩,百姓生活最困苦的時候。


    楊老小小年紀,就挑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擔,靠承接車衣為生,就是做裁縫,給人縫剪衣物。


    楊老做生意就跟他下象棋一樣,靠的是勤勤懇懇,老老實實,沒有八麵玲瓏的本事,再加上時局動蕩,生意很不好做。


    為了謀生,他不得不四處奔走,為了省錢,挨餓受凍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坐火車買的都是掛票,這樣省吃儉用,也隻能讓一家人勉強糊口,日子過得舉步維艱。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日子裏,楊老對象棋的熱愛也不曾稍減,每到一地,必定要向當地的好手虛心請教,稍有閑暇,就拿出棋子打譜複盤,或許這是當時唯一能讓他放鬆的事情吧。


    艱難困苦的生活,反過來造就了魔叔百折不撓的性格,這種性格體現棋盤上,就是意誌如鐵,每盤棋都要堅持到最後一步最後一秒,從不輕易言敗。


    鳳崗是個偏僻的小鎮,沒有什麽象棋名手,楊老又不擅長交際,自然也拜不上什麽名師。


    因此他十分珍惜每一次和高手較量的機會,賽前如果有條件,一定要仔細研究對手的棋譜,了解對手的棋風棋路,賽後無論勝負,都要認真的複盤拆解,對其中的關鍵招法反複琢磨。


    楊老沒有師承,他的棋藝進步完全靠這種日複一日的複盤拆棋。多日的番棋戰,他甚至可以徹夜不休的拆棋,頭天輸了,第二天就把場子找迴來,所以很多棋手贏他一次容易,但想贏他第二次就難上加難了。


    在日複一日的拆棋訓練中,魔叔養成了嚴謹細膩的棋藝風格,逐漸煉成了讓人聞風喪膽的‘鬼魅殘功’也是這樣慢慢煉成的,大家初時稱他為‘混世魔王’,後來都尊稱為‘魔叔’。


    當時的棋手,喜歡搜羅各種古譜,酷愛鑽研布局飛刀,一旦有所得,便當做家傳絕學,好似武林秘籍一般,敝帚自珍,絕不肯輕易示人。


    二十年代,棋壇總司令謝俠遜編纂《象棋譜大全》,竭盡全力的搜遺補缺,這本來是對象棋推廣功德無量的好事,卻仍有一些人反對,認為漏了底,砸了棋人的飯碗。


    魔叔和這些棋手根本的不同,是把係統性的複盤拆棋當做提高的最主要途徑,把賽前準備,賽後總結提高到戰略性的高度,把比賽當做一場戰爭來籌備,力爭做到‘知己知彼’。


    這些工作瑣碎枯燥,見效又慢,遠比不上一把布局飛刀學了就能用,一旦時間久了,還可以換個地方繼續用,一招鮮就能吃遍天。


    所以很多棋手都不願意下這樣的笨功夫,唯有魔叔堅持下來了。


    可以說魔叔這位當時的‘非職業棋手’,無意間建立了現代職業棋手的行為規範,把象棋這門競技藝術正規化,科學化,係統化,從此不再是街頭賣藝,坑蒙拐騙,難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兒。


    當然,這也是時代的潮流所向,不是一個人的功勞,但魔叔無疑起到了十分正麵的示範作用,我們所有的職業棋手,現在仍要向他學習。”


    “魔叔在1956年奪取了第一屆全國個人賽冠軍,正式加冕稱王,但是在這之前,他就已經遍遊南北,與各地名手都有過較量角逐,曆經大小數千戰,戰績彪炳,可以說所向無敵,已經是當時棋壇公認的第一人,享有‘無冕之王’的稱號。


    但是和他的人生經曆一樣,這個征戰過程絕不是一帆風順,甚至頗多挫折。


    其中最值得說道的,除了與好友華南神龍陳鬆順的兩次十局賽,就是他與當時的華東第一高手,四省棋王董文淵的糾纏較量。


    1950年,魔叔赴港島以棋謀生,在這裏奪取了他人生中第一個冠軍——港島象棋協會會員賽冠軍,他乘勢向當時最負盛名且剛好在港島的董文淵發出挑戰。


    董文淵曾經戰勝過‘九省棋王’周德裕,加上他自己的‘四省棋王’的稱號,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十三省棋王’,彼時棋藝正在巔峰。


    魔叔先前和董文淵曾有過較量,隻是淺嚐輒止,這一次卻是真刀真槍的擺明車馬,大打出手。


    可惜魔叔這時候初出江湖,‘魔功’還未大成,經驗也沒有董豐富,雖然苦戰力拚,最後還是為董所敗。


    魔叔遭此一挫,並不氣餒,迴家苦練內功,一年之後,卷土重來,這迴戰場轉移到了滬上,也是董文淵活動的老巢。


    當時的魔叔在嶺南港島已經打出名堂,但是在臥虎藏龍的上海灘卻是無名小卒一枚,無奈何又得重頭打起。


    魔叔在滬上設擂,先後與華東十多位高手較量,憑借高超的棋藝,橫掃群雄,擊敗了華東絕大多數頂尖棋手,其中包括驍將陳榮棠,老將竇國柱(胡司令的啟蒙恩師),和好友陳鬆順一起組成華南隊,戰敗了華東隊的何順安,朱劍秋。


    這兩位老前輩與董文淵並稱為‘華東三虎’,是當時滬上棋界的頭麵人物,董文淵正是華東三虎之首,棋藝最高。


    如此,魔叔挾連勝之勢,再度與董文淵較量,兩人作六局賽,一番苦戰,結果魔叔一勝兩負三和,再次敗下陣來。


    戰後,董文淵曾不無得意的對魔叔說道:‘自港島分別後,這一年你的棋藝大有長進。但在一兩年內,恐怕在我身上還占不了便宜。’


    魔叔默不作聲,打道迴府,潛心修煉,把與董文淵對賽的六盤棋大拆特拆,準備來年複仇。


    又過了一年,魔叔再次卷土重來,這一次更加來勢洶洶,他選擇了直接攻打董文淵坐鎮的米高揚舞廳象棋擂台。


    在當時,設立擂台,吸引觀眾,賣票分成,是頂尖棋手最主要的謀生方式。擂台賽的規則也很簡單——勝者為王敗者寇,擂主敗了,要麽撤台散夥,要麽直接下台把擂主之位讓給勝利者。


    關係到飯碗,董文淵自然要殊死一搏,二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十局大賽’,在當時可是萬人矚目,比賽現場更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新鳳蘭說到這裏戛然而止,惹得眾人紛紛追問,雖然已經知道結果,但是如今重提往事,仍然讓人忍不住心潮澎湃。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


    十局賽畢,魔叔以五勝二負三和的壓倒性優勢打敗了昔日的頭號強敵,董文淵則黯然讓出了米高揚象棋擂台台主的位置。


    董文淵戰敗後,仍不服氣,反過來又數次挑戰魔叔,結果都大敗而歸,他的棋路已經被魔叔拆透解透,而他本人又懶於探究棋藝,沒有什麽提高,這個結果也就不奇怪了。


    其實當時很多成名的棋手,剛開始水平都勝過魔叔,也各懷絕技,然而被魔叔鑽研透徹打敗之後,就再也不能東山再起,很多人甚至一勝難求,這裏麵不隻有天賦的問題,後天努力的因素更重要一些。


    若論勤奮刻苦,棋手裏沒一個能及得上魔叔,不止是當時,也包括後來,還有現在。”


    頓了一下,新鳳蘭又道:“其實董文淵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麵教材。


    此人確實天賦過人,他不隻是象棋國手,稱雄華東,還精通圍棋,曾參加過全國圍棋個人賽,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是名副其實的‘雙槍將’。


    然而此君人品棋品都頗值得商榷,斯人已逝,我也不好過多評判,但論及對象棋的虔誠熱愛,刻苦用功,他與魔叔相比,確實有天壤之別。


    所以我們不僅要學習魔叔的棋藝,更要學習他做人的品德,做事的態度。做人要謙遜低調,百折不撓,做事則勤勤懇懇,一絲不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象棋少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雷出地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雷出地奮並收藏象棋少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