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甲軍、陌刀營、十六衛精銳,這李寬要幹什麽啊?這很多都是犯忌諱的,大唐很多的軍事力量,隻能是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的。
而且,這些力量和各地府兵相配合,那隨時就能保證彈壓一些不安分的勢力。
但李寬卻很淡定的向李世民說出要求,他感覺自己心中很坦蕩,父子倆之間,沒什麽不能說的,但李世民會這麽去理解嗎?
常塗都感覺李世民先前的表現,很不像平時,要知道,這帝王威嚴,是不容侵犯的,即使這當兒子的也不行,其他的皇子,包括太子李承乾本人,都多多少少會有所畏懼。
唯獨你趙王李寬,卻沒這份畏懼,難道帝王之威,也無法撼動你心中的那份霸氣嗎?
李世民感覺眼前的兒子,似乎跟那隋亂時期的自己很像,因為那個時候,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就不斷的設想自己的戰略意圖。
無論是收瓦崗軍,戰竇建德,征劉武周,伐劉黑闥,一步步的去想去做,一步步的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但從大局觀上來看,李寬的想法,很有他自己的那一份道理,但李世民會給他機會嗎?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將近一萬匹戰馬,因為不光是是李寬要求的那九千匹,陌刀營很多輜重,一定要更多的馬來馱裝備,那戰甲,那陌刀都是很重的。
雖然,你李寬要求三千士兵的數量,那你萬一在征伐靺鞨室韋的同時,繼續招募士兵呢?如若真的讓你湊齊一萬騎兵呢?那這個軍事力量,就有些可怕了吧?
就算李世民手頭有帥才李靖、李績、李道宗,戰將秦瓊、尉遲恭、程咬金,那又怎麽樣呢?
你能發明新式弓箭,萬一再來個什麽特別的武器,配合這萬人騎兵,兵臨城下,那這皇帝該怎麽辦啊?
李寬出征的心思,一時間讓李世民把握不準,如果是李承乾想要這麽做,李世民就不會考慮這麽多,最起碼他是了解李承乾的。
但這李寬,思維太跳脫了,不是那麽好駕馭的。而李寬之所著急出征,那是因為他知道,在原本的曆史上,明年大唐就要出征突厥,自己如果沒趕上的話,那得多遺憾啊?
而且,無論從眼前的局麵來看,還是長久的計劃去分析,這三千兵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現在剛剛春季,馬上就是東北方向的暖流天氣,如果是冬天的冰天雪地,打死李寬也不去啊,那惡劣的自然環境,就足夠抵擋十萬大軍的了。
在隋朝三征高麗的時候,糧草和天氣,就是最致命的客觀條件。
隻要戰事進入膠著,那就會讓你的大軍原路返迴,高麗就是憑借這一點,就在遼東將隋朝的十萬軍隊牢牢困死,京觀之痛,讓隋唐兩朝的百姓都明白了,什麽叫親人骨埋他鄉。
“身既死矣,歸葬山陽。山何巍巍,天何蒼蒼。山有木兮,國有殤。魂兮歸來,以瞻河山。”
每當想起這些,李寬都感覺,這是一種恥辱,一種對靈魂的褻瀆。
李世民對自己的這個兒子,確實是沒有什麽有效的辦法,因為人家所說的,都基本在理,你反對,那你就是錯的。
你讚成,那你該怎麽去滿足他的要求呢?全部滿足?那以後再有其他皇子效仿呢?
不滿足,那人家李寬小朋友所說的那些道理,你就是沒“納諫”了。
人家沒用房謀杜斷常規的那些手段,更沒用那“魏人鏡”同誌的過激手段,李寬始終用他的微笑和一口大白牙,在跟李世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
但李世民為難的就是兵權,這要是有戰事,臨時將這兵權,交到李寬手上那還算說得過去。
那也得是其他大將軍沒合適的人選,去領兵的情況下,但眼前這還在為征突厥做準備呢?
萬一李寬過早的表現出戰略意圖,讓突厥方麵有了防備,那該怎麽辦啊?要不還是聽聽樞要大臣的意見?
一時間,李世民也拿不準主意了,而李寬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李寬先是恭敬的對李世民拱手,按理說這是沒必要的,但這一拱手,李世民感覺這小子,似乎又有什麽驚人的話語了。
李寬說道:“父皇,兒臣還想將這三千兵馬分為十隊,每隊有個統領,那統領嘛,就讓各位大將軍伯伯家的長子或次子來擔任,這樣也好互相製衡。
我們年輕人在一起,也算從戰爭中積累經驗,以後我大唐的官員,也得一代代的傳下去嘛。
就從這武將開始,另外,那些文臣也可將自己的子弟派出,做軍中的書記官,司馬,記室參軍之類的職務。
也好讓大唐的下一代去戰場上看看,領略一下自然風光的同時,也知道這戰爭的殘酷,不能做那溫室的花朵。
正所謂:不經曆風雨,怎麽見彩虹?沒準我們這些年輕的小將,會比那些大將軍伯伯們更加厲害,也說不定呢?”
本來李寬想擠眉弄眼的來個豐富的表情,但一想這是麵對自己的老爹,還是算了,嚴肅的對待吧,還是招牌微笑加大白牙好辦事。
結果這麽一聽,李世民是明白了,這是捆綁了很多人,也是讓各個大將軍或者李世民往這隊伍裏摻沙子,誰知道這些勳貴武將的子弟,哪個是李世民的親信啊?
就算你李寬有個什麽不同心思,那你得拉攏多少人啊?這也不是那些武將們允許的,他們肯定會囑咐自己的兒子,不許想那些沒用的事情,老實的做自己該做的事,心生異象,不可以。
而李世民也感覺,這要是正常派兵出征,那勳貴武將的子弟在其中也是好事,正好利用此事,看看大唐的官員子弟如何,沒準能發現幾個優秀的人才,也說不定呢?
但李寬也是知道,這是在給自己的皇帝老爹吃個定心丸,自己就一心想出征,也是為了大唐的未來著想,就看李世民的態度了,如果皇帝支持,其他人也沒辦法,但李世民呢?卻始終下不了這個決心啊。
麵對這樣僵持的局麵,李寬也是心知肚明,一時間很難讓李世民明白,這個決定將給大唐帶來什麽樣的結果。
李寬也沒想要速求到什麽,而是轉移了話題,說道:“父皇,兒臣本不該問的,但兒臣也是好奇,如果我大唐真的將突厥這個大問題解決了之後,那將如何安置這突厥子民呢?
羈縻州的製度,真的就適合在草原嗎?兒臣有點想法,但出於身份的原因,兒臣還是想聽聽父皇心中所想。”
這哪是你個皇子該問的話啊?一旁的常塗都感覺,這在挑戰李世民的敏感神經,但李世民何許人也,他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偉大的帝王。
那他的容人之量,更是其他人無法想象的,而且,這是關係到他的帝國,李唐江山的百年社稷,其實也是他作為一個皇帝,不斷在考慮的事情。
而且,這本來就不是什麽李寬想問李世民,李世民算是明白了,這李寬自己本來就已經有答案了,這是要告訴李世民他的建議啊。
聽還是不聽?這是個問題,是漠然的讓李寬迴他的武德殿去當小武癡?還是讓他再來個語出驚人的設想?
其實李世民已經做好了準備,從這半年多來,跟李寬的幾次對話,都感覺這孩子的有些想法,在給自己引導出一條新路。
但老爹聽兒子的,這似乎有點不合適,但李世民也曾經標榜,當年太原起兵,是自己建議李淵那麽做的,雖然,沒人知道那真實的成分,究竟占據多少比例。
但今天的李世民,是做好了聽李寬的話語,到底能否有點用處。
李世民向後靠了靠,這是準備長時間的,去聽李寬的話語,這個小動作,李寬自然明白,他也打算好好的說上一說。
李寬說道:“父皇,那不如讓兒臣猜一猜您的想法,兒臣就索性拋磚引玉算了。
那突厥目前的情況,我大唐將其滅之是一定的,但其子民一定會成為未來的隱患。
如果任由其自由發展,十幾年最短,幾十年最長,他們還是會重新發展起來的。
羈縻州似乎也不是長遠之計,兒臣感覺讓這草原人,去管理草原,就像讓那老貓看著鹹魚。
現在魚很鹹,它舔舔就算了,但主人一旦沒看住,那它還不咬上一口。
主人及時阻止,那也許還剩下個魚頭魚尾,如果主人沒時間去理睬它呢?
估計等主人騰出手來的話,那就剩下魚骨頭了,也說不定。
與其讓老貓去看著鹹魚,不如把貓跟魚分開,讓貓去看花草,偶爾給它一點甜頭。
沒準它還能幫主人,抓個老鼠什麽的,那魚嘛,還是主人自己來料理才好。”
聽著李寬這比喻,李世民也不斷的點頭,但李寬這比喻是比喻了,沒說具體該怎麽辦啊?
如何發揮這貓和鹹魚的全部功效,這才是李世民關心的問題啊?
李世民又前傾了身子,眯眼問道:“寬兒,那如果朕讓你來安排這戰後的後續工作,你將如何去做呢?
或者你給朕出個兩全其美的主意,你不是你有辦法嗎?”
李寬看了看李世民的小動作,這是著急了,身體前傾,是急於知道結果的表現,但李寬會讓他如願以償嗎?
李寬先是微笑,之後說道:“父皇,辦法有,但做起來比較難,確切的說,是很難把握其中的這個度,如果讓突厥子民直接去勞作呢?
讓他們遠離自己的家鄉去勞作,分批次的為我大唐做些辛苦的事情,首先,減輕我大唐百姓的勞役,這起碼我大唐的百姓會支持的。
就讓這些突厥子民,以戰俘的身份去修路,建城,耕種,疏通水道,牧羊,種植新的藩屬國進獻的各種種子。
但一定不能讓他們接近草原,中原腹地不適合他們,去開發嶺南和南三地,讓一些可以征戰的去遼東給高麗人施壓。
總之就是消耗他們,草原人沒在馬背上的話,就沒那麽彪悍了,也沒那麽可怕了,勞作十年為一期,兩期之後就恢複自由身。
而且,一定要讓他們穿我大唐服飾,說我大唐的語言,用我們的漢字,廢除突厥語,不出三代,那都是我大唐的自耕農,那對賦稅也是有好處的。異地安置,四字基本策略。”
聽到這裏,李世民感覺這是個路子,起碼比有些過激的大臣說,全部坑殺來的有意義,從肉體上消滅敵人可以,但從精神上摧毀對方,才是更厲害的。
李世民感覺今天的收獲夠他消化一陣的了,於是他就笑眯眯的對李寬說道:“寬兒,你看這天色也晚了,朕也要批閱奏疏了,你先迴武德殿去吧。
以後無論是開府之藩,那跟你的兄弟們相處的時間都會減少的,趁現在的多多來往,多多增進兄弟情誼,你們的年紀應該多讀書,也該多去玩一玩嘛,大人的事,你們先不用費心了。”
李寬一聽,啊?不是說之藩的事嗎?不是說出征的事嗎?這怎麽又要打發自己啊?這李世民似乎有點不夠意思啊?
而且,這些力量和各地府兵相配合,那隨時就能保證彈壓一些不安分的勢力。
但李寬卻很淡定的向李世民說出要求,他感覺自己心中很坦蕩,父子倆之間,沒什麽不能說的,但李世民會這麽去理解嗎?
常塗都感覺李世民先前的表現,很不像平時,要知道,這帝王威嚴,是不容侵犯的,即使這當兒子的也不行,其他的皇子,包括太子李承乾本人,都多多少少會有所畏懼。
唯獨你趙王李寬,卻沒這份畏懼,難道帝王之威,也無法撼動你心中的那份霸氣嗎?
李世民感覺眼前的兒子,似乎跟那隋亂時期的自己很像,因為那個時候,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就不斷的設想自己的戰略意圖。
無論是收瓦崗軍,戰竇建德,征劉武周,伐劉黑闥,一步步的去想去做,一步步的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但從大局觀上來看,李寬的想法,很有他自己的那一份道理,但李世民會給他機會嗎?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將近一萬匹戰馬,因為不光是是李寬要求的那九千匹,陌刀營很多輜重,一定要更多的馬來馱裝備,那戰甲,那陌刀都是很重的。
雖然,你李寬要求三千士兵的數量,那你萬一在征伐靺鞨室韋的同時,繼續招募士兵呢?如若真的讓你湊齊一萬騎兵呢?那這個軍事力量,就有些可怕了吧?
就算李世民手頭有帥才李靖、李績、李道宗,戰將秦瓊、尉遲恭、程咬金,那又怎麽樣呢?
你能發明新式弓箭,萬一再來個什麽特別的武器,配合這萬人騎兵,兵臨城下,那這皇帝該怎麽辦啊?
李寬出征的心思,一時間讓李世民把握不準,如果是李承乾想要這麽做,李世民就不會考慮這麽多,最起碼他是了解李承乾的。
但這李寬,思維太跳脫了,不是那麽好駕馭的。而李寬之所著急出征,那是因為他知道,在原本的曆史上,明年大唐就要出征突厥,自己如果沒趕上的話,那得多遺憾啊?
而且,無論從眼前的局麵來看,還是長久的計劃去分析,這三千兵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現在剛剛春季,馬上就是東北方向的暖流天氣,如果是冬天的冰天雪地,打死李寬也不去啊,那惡劣的自然環境,就足夠抵擋十萬大軍的了。
在隋朝三征高麗的時候,糧草和天氣,就是最致命的客觀條件。
隻要戰事進入膠著,那就會讓你的大軍原路返迴,高麗就是憑借這一點,就在遼東將隋朝的十萬軍隊牢牢困死,京觀之痛,讓隋唐兩朝的百姓都明白了,什麽叫親人骨埋他鄉。
“身既死矣,歸葬山陽。山何巍巍,天何蒼蒼。山有木兮,國有殤。魂兮歸來,以瞻河山。”
每當想起這些,李寬都感覺,這是一種恥辱,一種對靈魂的褻瀆。
李世民對自己的這個兒子,確實是沒有什麽有效的辦法,因為人家所說的,都基本在理,你反對,那你就是錯的。
你讚成,那你該怎麽去滿足他的要求呢?全部滿足?那以後再有其他皇子效仿呢?
不滿足,那人家李寬小朋友所說的那些道理,你就是沒“納諫”了。
人家沒用房謀杜斷常規的那些手段,更沒用那“魏人鏡”同誌的過激手段,李寬始終用他的微笑和一口大白牙,在跟李世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
但李世民為難的就是兵權,這要是有戰事,臨時將這兵權,交到李寬手上那還算說得過去。
那也得是其他大將軍沒合適的人選,去領兵的情況下,但眼前這還在為征突厥做準備呢?
萬一李寬過早的表現出戰略意圖,讓突厥方麵有了防備,那該怎麽辦啊?要不還是聽聽樞要大臣的意見?
一時間,李世民也拿不準主意了,而李寬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李寬先是恭敬的對李世民拱手,按理說這是沒必要的,但這一拱手,李世民感覺這小子,似乎又有什麽驚人的話語了。
李寬說道:“父皇,兒臣還想將這三千兵馬分為十隊,每隊有個統領,那統領嘛,就讓各位大將軍伯伯家的長子或次子來擔任,這樣也好互相製衡。
我們年輕人在一起,也算從戰爭中積累經驗,以後我大唐的官員,也得一代代的傳下去嘛。
就從這武將開始,另外,那些文臣也可將自己的子弟派出,做軍中的書記官,司馬,記室參軍之類的職務。
也好讓大唐的下一代去戰場上看看,領略一下自然風光的同時,也知道這戰爭的殘酷,不能做那溫室的花朵。
正所謂:不經曆風雨,怎麽見彩虹?沒準我們這些年輕的小將,會比那些大將軍伯伯們更加厲害,也說不定呢?”
本來李寬想擠眉弄眼的來個豐富的表情,但一想這是麵對自己的老爹,還是算了,嚴肅的對待吧,還是招牌微笑加大白牙好辦事。
結果這麽一聽,李世民是明白了,這是捆綁了很多人,也是讓各個大將軍或者李世民往這隊伍裏摻沙子,誰知道這些勳貴武將的子弟,哪個是李世民的親信啊?
就算你李寬有個什麽不同心思,那你得拉攏多少人啊?這也不是那些武將們允許的,他們肯定會囑咐自己的兒子,不許想那些沒用的事情,老實的做自己該做的事,心生異象,不可以。
而李世民也感覺,這要是正常派兵出征,那勳貴武將的子弟在其中也是好事,正好利用此事,看看大唐的官員子弟如何,沒準能發現幾個優秀的人才,也說不定呢?
但李寬也是知道,這是在給自己的皇帝老爹吃個定心丸,自己就一心想出征,也是為了大唐的未來著想,就看李世民的態度了,如果皇帝支持,其他人也沒辦法,但李世民呢?卻始終下不了這個決心啊。
麵對這樣僵持的局麵,李寬也是心知肚明,一時間很難讓李世民明白,這個決定將給大唐帶來什麽樣的結果。
李寬也沒想要速求到什麽,而是轉移了話題,說道:“父皇,兒臣本不該問的,但兒臣也是好奇,如果我大唐真的將突厥這個大問題解決了之後,那將如何安置這突厥子民呢?
羈縻州的製度,真的就適合在草原嗎?兒臣有點想法,但出於身份的原因,兒臣還是想聽聽父皇心中所想。”
這哪是你個皇子該問的話啊?一旁的常塗都感覺,這在挑戰李世民的敏感神經,但李世民何許人也,他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偉大的帝王。
那他的容人之量,更是其他人無法想象的,而且,這是關係到他的帝國,李唐江山的百年社稷,其實也是他作為一個皇帝,不斷在考慮的事情。
而且,這本來就不是什麽李寬想問李世民,李世民算是明白了,這李寬自己本來就已經有答案了,這是要告訴李世民他的建議啊。
聽還是不聽?這是個問題,是漠然的讓李寬迴他的武德殿去當小武癡?還是讓他再來個語出驚人的設想?
其實李世民已經做好了準備,從這半年多來,跟李寬的幾次對話,都感覺這孩子的有些想法,在給自己引導出一條新路。
但老爹聽兒子的,這似乎有點不合適,但李世民也曾經標榜,當年太原起兵,是自己建議李淵那麽做的,雖然,沒人知道那真實的成分,究竟占據多少比例。
但今天的李世民,是做好了聽李寬的話語,到底能否有點用處。
李世民向後靠了靠,這是準備長時間的,去聽李寬的話語,這個小動作,李寬自然明白,他也打算好好的說上一說。
李寬說道:“父皇,那不如讓兒臣猜一猜您的想法,兒臣就索性拋磚引玉算了。
那突厥目前的情況,我大唐將其滅之是一定的,但其子民一定會成為未來的隱患。
如果任由其自由發展,十幾年最短,幾十年最長,他們還是會重新發展起來的。
羈縻州似乎也不是長遠之計,兒臣感覺讓這草原人,去管理草原,就像讓那老貓看著鹹魚。
現在魚很鹹,它舔舔就算了,但主人一旦沒看住,那它還不咬上一口。
主人及時阻止,那也許還剩下個魚頭魚尾,如果主人沒時間去理睬它呢?
估計等主人騰出手來的話,那就剩下魚骨頭了,也說不定。
與其讓老貓去看著鹹魚,不如把貓跟魚分開,讓貓去看花草,偶爾給它一點甜頭。
沒準它還能幫主人,抓個老鼠什麽的,那魚嘛,還是主人自己來料理才好。”
聽著李寬這比喻,李世民也不斷的點頭,但李寬這比喻是比喻了,沒說具體該怎麽辦啊?
如何發揮這貓和鹹魚的全部功效,這才是李世民關心的問題啊?
李世民又前傾了身子,眯眼問道:“寬兒,那如果朕讓你來安排這戰後的後續工作,你將如何去做呢?
或者你給朕出個兩全其美的主意,你不是你有辦法嗎?”
李寬看了看李世民的小動作,這是著急了,身體前傾,是急於知道結果的表現,但李寬會讓他如願以償嗎?
李寬先是微笑,之後說道:“父皇,辦法有,但做起來比較難,確切的說,是很難把握其中的這個度,如果讓突厥子民直接去勞作呢?
讓他們遠離自己的家鄉去勞作,分批次的為我大唐做些辛苦的事情,首先,減輕我大唐百姓的勞役,這起碼我大唐的百姓會支持的。
就讓這些突厥子民,以戰俘的身份去修路,建城,耕種,疏通水道,牧羊,種植新的藩屬國進獻的各種種子。
但一定不能讓他們接近草原,中原腹地不適合他們,去開發嶺南和南三地,讓一些可以征戰的去遼東給高麗人施壓。
總之就是消耗他們,草原人沒在馬背上的話,就沒那麽彪悍了,也沒那麽可怕了,勞作十年為一期,兩期之後就恢複自由身。
而且,一定要讓他們穿我大唐服飾,說我大唐的語言,用我們的漢字,廢除突厥語,不出三代,那都是我大唐的自耕農,那對賦稅也是有好處的。異地安置,四字基本策略。”
聽到這裏,李世民感覺這是個路子,起碼比有些過激的大臣說,全部坑殺來的有意義,從肉體上消滅敵人可以,但從精神上摧毀對方,才是更厲害的。
李世民感覺今天的收獲夠他消化一陣的了,於是他就笑眯眯的對李寬說道:“寬兒,你看這天色也晚了,朕也要批閱奏疏了,你先迴武德殿去吧。
以後無論是開府之藩,那跟你的兄弟們相處的時間都會減少的,趁現在的多多來往,多多增進兄弟情誼,你們的年紀應該多讀書,也該多去玩一玩嘛,大人的事,你們先不用費心了。”
李寬一聽,啊?不是說之藩的事嗎?不是說出征的事嗎?這怎麽又要打發自己啊?這李世民似乎有點不夠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