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蒼頭,原名張老駒,係張家的一名老仆。


    張須陀打小便是由他照顧生活起居,無微不至,對張家忠心耿耿自是不說,再加上頗有功夫卻低調沉默、深藏不露,故軍中都尊稱他為駒伯。


    南陽張家,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家族。


    先祖東漢張恆、張溫。


    張恆,驚才絕豔,有通天徹地之才、鬼神莫測之功。天文地理、風水堪輿、陰陽術算無所不通,更有驚世駭俗的發明可參天地造化、陰陽交互,獲天封半聖。


    張溫,是張須陀的十三世祖。文武兼修,官至東漢司空太尉。


    在恆、溫二人之後,南陽張家雖然未出過什麽不世之才。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偌大一個氏族,自是根源綿長、底蘊深厚,不僅人丁興旺,且能人輩出。


    自三國兩晉及南北朝以來,天下刀兵不止,戰亂無休,各地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惟南陽受牽連較少,與張氏一脈庇佑不無影響。


    張須陀祖父張思,便曾被封為南陽郡開國公。他們在家族勢力支持下,頗能保境安民、護一方平安。


    此時正值隋煬帝楊廣登基後不久。


    數年前,隋文帝楊堅垂垂老矣,一代開國雄主已是風燭殘年。


    野心爆棚的晉王楊廣為奪太子之位機關算盡,兩麵三刀、陽奉陰違、不惜以種種手段陷害皇兄楊勇。


    奪其太子之位後,竟斬草除根,弑兄欺嫂。甚至還有謀弑父皇、霸占母妃等種種敗壞綱紀人倫的傳聞。


    隋文帝病逝後楊廣順利登基,卻留下了許多讓世人詬病的傳說。


    為堵天下悠悠眾口,煬帝楊廣對內采取高壓政策,排除異己,大肆屠殺對其不滿的元勳重臣,對舊太子一黨進行了無情的清算。


    在朝堂之上,楊廣聽信並重用奸臣,魚肉百姓,驕奢淫逸,大興土木,搜刮民財。


    光是修建運河一項,便強征民夫數百萬,因病、累、餓、凍而死在工地的民夫便達數十萬之眾。


    對外,楊廣窮兵黷武,不惜血本攻打高國。對待西北各國,也是刀兵相向。


    剛經曆過南北朝動蕩歲月穩定下來的天下再也負荷不起煬帝天馬行空的肆意折騰。


    彼時,民變沸騰、烽煙四起。


    門閥重臣怨言累累、各懷異心。


    地方豪強擁兵自重、靜觀時變。


    外圍高國、突國、遼國、夏國、金國、蒙國、蕃國等迅速崛起,虎視中原。


    妖族、龍族也是大兵壓境,對人族虎視眈眈,而作為人族第一強國,隋國更是首當其衝。


    大隋國已如一鍋正逐步加熱的粥水暗流湧動。


    張須陀少時不喜詩經史籍,自幼修習武學,好刀槍騎射,喜讀兵書。


    後被道家太乙門掌教、其二叔太乙真人張若虛帶至中原桐柏山太乙頂修行,習得一身驚人的藝業。


    學成下山後,張須陀先是行俠於江湖,後見世道漸亂,便糾集了一幫南陽子弟崛起草莽、守土家園、無人敢犯。


    再後來,張須陀終被朝廷相中收編,先隨大隋名將史萬歲從軍,嶄露頭角。


    後被權臣楊素相中,收在麾下,屢立戰功。


    如今張須陀已升至驃騎將軍。


    煬帝楊廣為保天下,對其大加籠絡,特許張須陀“募兵平亂”之權,在張家軍內可“生殺予奪、便宜行事”。


    張須陀每次部屬減員,首選便到南陽募兵。


    南陽子弟兵亦如南陽張家一般,已在隋末亂世創出了偌大聲名,卻不知朝中奸佞對其大加利用的險惡用心。


    張須陀麵相威凜、殺氣十足,但對待下屬和百姓卻慈悲心腸,這在大隋國同階層的將軍中實在是少有的。


    即使是平亂、也往往是追究首惡分子,張須陀也從不濫殺無辜,對於被迫造反確有悔改的忠義之士廣開接納收編之門。


    秦叔寶、羅士信等一幹將士正是通過此種途徑被收入麾下,他們均十分感念,每每聊至此處,對須陀將軍無不敬慕有加,感激涕零。


    令叔寶、士信他們十分不解的是須陀將軍家的獨苗、這位羽少爺失憶也太嚴重了,不僅連自己的父親和軍中的兄弟們都不認識了,連這個時代和現實世界的常識都好像丟了。


    還好,一切都有失憶這個幌子作為遮掩,大家都不會對他喋喋不休的盤問生出太多的疑惑。


    即使是諸多細節都反襯出張羽與這個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他們都先入為主地認為是負傷失憶使然。


    張羽內心一邊接受著這些信息給他內心帶來的衝擊,一邊默默地記憶和消化著。


    幸虧張羽在現代是個好讀書尤好讀史的少年,雖不說對古代曆史有過專門的精研和通曉,但他對隋唐史籍多少有所涉獵,也囫圇吞棗地看過幾本俠客傳奇和英雄演義小說。


    所謂“千古少年俠客夢”、“不想當英雄的少年不是好少年”,張羽和很多熱血少年一樣,心中很為哪些白衣飄飄金戈鐵馬的年代和揮斥方遒氣吞萬裏的英雄所激蕩,所謂“心向往之”。


    現在來到了這個與他“誌趣相投”的時代和環境,適應起來相對還不是格格不入,反而顯露超出了這個年齡階段的成熟與自然。


    再迴到現代定是無望,他怎麽來到此時此地更是個謎,誰能給他解開?


    更不能給張須陀他們解釋真相,誰會相信和懂得一個現代人穿越到古代的天方夜譚。


    還是算了吧,既來之、則安之。


    隋末可是個風雲激蕩、瞬息萬變的大亂世,能否保住小命都是個未知數。


    首先,還得好好活下去,這是一個人麵臨絕境所激發的本能。


    此時,他多麽痛恨自己在現代蹉跎了大好時光、沒有多看幾本書增加知識儲備、不然無論穿越到哪個朝代也可以多幾分應對的把握和勝算。


    “書到用時方恨少”,張羽內心嘀咕著,“古聖人說得沒錯,誠不我欺......”


    從駒伯他們那裏得知,自己身為張須陀獨子,本是出身名門、骨根不凡,可惜福薄緣淺,天生為孤絕早夭之命數,以致自幼體弱多病。


    張羽不適宜修煉張家霸道的蕩寇訣和破陣錐,隻能修煉張家的養生真氣之類入門氣功以強身自保。


    傳說蕩寇訣和破陣錐為張氏先祖張溫於沙場征戰中所悟,實乃真刀真槍拚殺中錘煉而出。


    此兩大功法蘊含滔天殺氣和無窮戰機,非得有強橫的體質才能修煉和駕馭。


    身體孱弱之人修煉會反噬其身,必須天然破相、經曆一次血光之災後才能修習,此事已在張氏子孫中多有應驗。


    羽公子自幼便因命數和身體不好在張家常常處於“被保護者”的境地,頗受長輩女眷諸如祖母及姑姨娘嬸之類疼惜,不讓其習武從軍。


    加上張羽生性頑劣,又不喜讀書,所以至今文不成、武不就。


    而羽公子也是有特長,便是倚仗長輩們的寵溺在張氏家族乃至南陽城“無法無天”,整日無所事事、不學無術。


    平素裏,張羽不是提籠架鳥、飛鷹走狗,便是鮮衣怒馬、混跡歡場,小到府內的丫鬟女婢,大到各大青樓的舞姬歌妓,無不混了個通熟。


    “羽大少”的聲名在南陽城的煙花酒巷那是顯赫的很哪。


    “羽大少”在南陽城那一幫子公子哥們圈內也時有爭風吃醋、打架鬥毆之舉,雖然沒有幹逼良為娼、謀財害命、欺男霸女之類喪天害理之事,但也是個麻煩不斷、小錯連連的禍害。


    自秦朝始皇帝焚書坑儒後至隋朝之前,聖夏大陸才氣受損,變得異常稀薄,學文不僅難以晉升文位,求才封聖之途更是難於上青天。


    許多讀書人一生皓首窮經也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相反,習武或從軍門檻較低,加上江湖武鬥和各國戰亂較多,隻要能殺敵,便能提升武級和自身實力名聲,發展反而較為順利。


    立下軍功,更能晉升武級,故後世選擇習武或從軍的人愈加增多。這種社會習慣和風尚一直延綿至大隋,但也在大隋開始有了一些改觀,這源於大隋開始采取“科舉取士”的政策,但選擇習武或從軍的人還是不少。


    張須陀對大隋忠心耿耿,一心早就想帶著張氏子弟到軍中曆練、殺敵立功。


    即便是馬革裹屍也視同殊榮,開口閉口就是“大丈夫當如何如何”之類所雲,就算是獨子張羽也概莫能外。


    這次頂著家裏那幫老太太們的反對,強行把兒子帶來軍中練兵,便遭遇了“彌天大禍”,須陀正愁沒法給家中一個交代。


    還好張羽福大命大,不僅沒有丟掉小命,反而因禍得福,突破了麵相關。此種機緣,讓張須陀喜不自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聖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度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度劫並收藏隋唐聖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