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源嘿嘿一笑,道:“生鐵的確會炸膛,但是用鋼冶煉就不會炸了。”


    老何頭依然不屑道:“那你還得先用炒鋼法將生鐵變成熟鐵,再進行鍛打熟鐵才能得到鋼,你想用這個辦法鑄成八門炮,時間上同樣不可能。光是鍛打所需要的那些鋼材,你都不止一個月時間。”


    趙源見這老頭還真的什麽都懂,多少有些意外,道:“沒想到前輩竟然還懂得冶煉。”


    老何頭擺了擺手,道:“你知道的也不比我這個老頭子少,但是既然你都清楚,又何必叫我來。”


    趙源沉吟道:“還請前輩知曉,我已經發明出大規模快速煉鋼的辦法,想要冶煉出這八門炮所使用的鋼,頂多隻需要一天時間而已。”


    一門劈山炮撐死了四五百斤重,這還是因為使用的熟鐵緣故,為了確保不炸膛,不得不增厚炮膛厚度,但如果用質地更加堅韌的鋼來製造相同口徑的劈山炮,估計隻需要三百斤鋼,這樣一來八門炮也就隻需要兩千四五百斤鋼,用轉爐煉鋼法一次能冶煉七百斤,大概四爐就夠了,也就是隻需要半天時間。


    這就是工業時代大規模煉鋼所帶來的偉大力量。


    老何頭就跟看瘋子一般看趙源,他喃喃道:“看你這娃的樣子,也沒有瘋啊,怎麽淨說一些瘋話……你若是能在一天內冶煉出這麽多鋼,老頭子就陪你走這麽一遭!”


    “那就一言為定。”


    趙源當即答應了下來,他直接帶著老何頭去看了轉爐煉鋼——之所以不擔心泄密,是因為一方麵沒有實際接觸過的人,根本發現不了其中的關鍵,另一方麵也是因為趙誌能將老何頭送來,那就說明有信心掌控此人。


    一開始老何頭還有些不以為然,可是當他看到一爐鋼水煉出來後,整個人都仿佛看到了鬼一樣,他驚訝道:“不對,這些雜質是怎麽去除的?爐溫為何能這麽高?”


    他一邊搖著頭,一邊想要上去近距離觀察一下,卻被弗蘭克給攔住了。


    趙源笑道:“老何頭,現在你總算相信了吧。”


    “相信了相信了……”


    老何頭當即滿懷信心道:“能用這麽好的鋼來鑄炮,使用鐵模造炮自然沒有問題……”


    盡管鐵模鑄炮法才出現沒有幾年時間,但其中的關鍵並不複雜,像老何頭這種炮匠自然都擅長。


    鐵模造炮法的具體步驟是先用泥做出泥炮,再將泥炮分成四節,每一節則再分成左右兩瓣,接著再對應每一瓣做出泥範來,並在外麵留上相應的把手,以及將各瓣連合在一起的榫卯,這樣就可以將鐵水灌入每一瓣內外泥範中,做成相對應的鐵範。


    等到所有的鐵範做好後,在將它用榫卯結構扣合起來,在外麵用鐵箍固定好,還需要在裏麵刷上防止粘連的漿液,接著便可以插入炮芯,將鐵水灌進去,等到冷卻以後,就可以將鐵範的外瓣一塊塊剝下去,等到炮身還紅熱的時候就可以打磨修整表麵,緊接著就可以清理泥芯,以及旋磨內膛。


    別看這些步驟複雜,但實際上真正複雜的隻有鐵範,等到鐵範製成以後,再造炮就很簡單,隻需要將鋼水灌進去就行了。


    用這個辦法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造出更多的火炮,還能節省大量的炮工銀,像過去用泥範造炮需要反複經曆造泥範的過程,炮工銀子少數也得上百兩,而眼下這種方式卻隻需要幾兩銀子就足夠了。


    由於人工和物料都已經準備妥當,趙誠很快就將炮樣送了過來,包括劈山炮的略圖、尺寸、重量和炮身銘文,因為這一次造的炮必須要有相對應的身份,需要填補過往的空缺才行,因此即便是炮身上的銘文字樣都要一致。


    趙源簡單看了一下上麵的銘文,頓時嚇了一跳,裏麵最年輕的一位鑄造時間都到康熙十年以前了。


    “老何頭,這些細節部分就靠你來把控了,可千萬不能有半點錯漏。”


    趙源擔心這個老頭子老眼昏花,到時候寫錯了銘文,專門叮囑了一番。


    老何頭擺了擺手,露出了一口稀缺的黃牙,笑道:“嘿,咱老何什麽人?這事能給你辦稀碎咯?你就等好吧。”


    有了老何頭把總,鑄炮一事的進程得到大大加快,他很快就指揮好工匠做出了泥炮,然而便開始造鐵範,而這邊有了液態鋼以後,自然不需要再用生鐵來造,直接將鋼水灌進去,很快就得到了一個個鋼範。


    趙源對這件事也很上心,畢竟將來要做大事,大炮便是其中的關鍵——不過他看了劈山炮以後,就對這種落後的火炮失去了興趣,直接找到了弗裏德,想要了解這個時代西方的火炮情況。


    根據弗裏德的介紹,早期西方火炮製造技術要遠遠落後於中國,直到15世紀西方逐漸掌握生鐵的冶煉和鑄造技術,火炮製造技術才逐漸趕了上來。


    等到16世紀到17世紀時,西方的火炮技術便已經超越了中國,這個極端歐洲的火炮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其中包括鏜孔工藝的改進,身管的加長,管壁厚度的減小,以及給炮身加上炮耳和瞄準具,這個革新也使得東方開始引進歐洲的火炮,當時經過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傳入中國的‘紅夷大炮’和‘佛郎機炮’便是當時西方的主流技術。


    弗裏德介紹道:“實際上,這個階段的前裝滑膛炮的技術水平很成熟,在接下來的二百年時間裏,火炮的基本構造原理和形製性能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於是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彈藥、管壁等細節。”


    在這個年代,中西方火炮發射的流程基本沒有區別,都是先根據射程的需求,將一定的火藥從炮口倒入膛底,然後再用鐵杵或木棍將裝入的火藥搗實,再把球形炮彈從炮口裝入,完成這一步後,接下來就將少量的引火藥放在火門內,再將火繩杆插進去,最終完成點火。


    沒有根本的區別,而鴉片戰爭中所展現的區別在於雙方火炮本身的質量,再加上炮兵自身的素質。而英國人在鴉片戰爭時期也僅僅采用了燧石點火技術,其他的程序則是依然如故。


    此外,這個時代裏,歐洲火炮的有效射程並不遠,通常野炮的有效射程隻有1400碼或1500碼,加農炮的有效射程則隻有600碼至1500碼,相當於後世的550米至1370米之間,且火炮的精準度極低,殺傷力很有限。


    同時期大清的火炮水平也差不多,在鴉片戰爭中犧牲的關天培曾經說過一段話,即虎門炮台裏五千斤以下炮位,炮子及遠自一百餘丈至二三百丈不等,力量尚薄,必須六千斤以上大炮,方能致遠摧堅。


    三百丈大概也就是960米,比起歐洲火炮的射程並沒有短多少,屬於同時代沒有代差的產品。


    弗裏德微微歎息了一聲,道:“技術層麵想要得到發展實在太難了……”


    的確,足足二百年時間,火槍技術好歹從火繩槍進步到燧發槍,眼看著還要從前膛槍朝著後膛槍邁進,可是火炮並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倘若非說有一定的變化,那麽主要的變化就體現在雙方的火炮都朝著改進機動性的方向努力,從而確保將來陸戰時能夠迅速轉移。


    趙源忽然感覺不對勁,道:“既然沒有技術代差,那麽鴉片戰爭中清軍火炮和英軍火炮的實際表現差異為何那麽大呢?”


    弗裏德頓時笑了,道:“趙,你理解錯了,我說得沒有代差是指技術原理層麵,但是在實際的應用層麵上,清軍火炮技術本身存在著重大的缺陷。”


    這一下趙源算是聽明白了,就好比兩個小學生,大家拿到的教材都是小學課本,但問題是這個叫英吉利的學生能考個九十分,而一旁這個叫中國的學生,卻隻考了六十分不到。


    弗裏德進一步解釋道:“原本我還不是非常了解,但是我在看過你們的這個所謂劈山炮的炮樣以後,這才明白了過來.......你們的製造工藝太粗糙了。”


    當然,弗裏德指的是原來的製炮工藝落後,嚴重影響了火炮所能發揮的性能。


    在弗裏德看來,清軍火炮有一個嚴重的共同缺點,那就是炮形極大,但是炮口內徑尺寸卻很小,這也就導致清軍火炮發射的彈丸也很小,相比起英軍相同重量和體積的火炮,威力卻弱了不止一籌,自然會被對方壓製。


    這一點在英軍攻占吳淞炮台後有佐證,他們當時對清軍的火炮進行了記錄:“吳淞炮台一共配備有253門大炮,其中有43門是銅炮。有一些炮很大,炮身長達11英尺,重達7280磅。這種炮和我們的68磅彈炮一樣重,而他們的炮彈大約隻有24磅重。”


    眾所周知,火炮在發射實心彈時,所能造成的殺傷效果完全取決於實心彈飛出炮口後所具動能的大小,因此在保證了炮彈飛出的初速下,炮彈的重量越大,那麽它的打擊效果自然就越好。


    這一點也讓清軍跟英軍的碰撞中吃了大虧,簡單來說就是當時西方的戰艦甲板和舷側護板,通常是按照抵抗68磅實心彈衝擊的標準射擊,而清軍所有的實心彈中,最大的也才37磅,自然無法對英國戰艦造成較大的威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清184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南煙雨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南煙雨秀並收藏逆清184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