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牧民,壯大江東
三國:我,孫仲謀,奸雄瞞不住了 作者:世家千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孫權遷都建業以來,已過去將近兩年的時間。
越來越多的百姓遷徙而來,匯聚在城外雜居。
張昭將每一個地塊,都規劃得井井有條。
土地、宅邸、沿街的商鋪,都成為江東重要的收入。
孫權連年出征,並沒有消耗太大的民力。
百姓在服徭役的同時,還能獲得一個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
因為江東的徭役,都是全包的,包吃、包住、包穿、包路費。
壯丁服徭役的確給百姓的家庭,帶來一定的勞動力損失。
可也相對地減少了一個人的口糧。
孫權之所以能這麽任性,是因為兩季稻的推廣。
江東財政收入,飛速地上漲。
再加上軍屯、民屯,官府不需要強勢地壓榨百姓,給了百姓喘息的機會。
“隨著建業人口的增加,城牆的問題需要盡快地解決。”
“否則等曹軍南下,將會造成百姓的惶恐。”
“近來江東致力於修建濡須塢,現在堡壘要塞已成,該著手營建建業了。”
張昭罕見地放下政務,陪孫權在城內到處走走逛逛。
“我每一次征戰歸來,江東都會有日新月異的變化,這都是張公的功績啊!”
“正如張公所憂慮的那樣,天下還沒有到太平之時。建造一座大城,能凝聚人心。”
“可為此勞民傷財,我的確不怎麽願意。不妨放緩速度,一年建造一麵城牆。”
孫權估摸著用四五年時間,建造一座容納三十多萬人的城池,能緩解江東的壓力。
“現在服徭役,管吃管住,百姓哪有不願意的。”
“農閑時他們沒事可幹,反倒更容易出現治安的問題。”
“合理地消耗民力,是主公應該學習的。”
張昭連年向孫權進諫,與民更始、輕徭薄賦。
現在竟說出這樣的一番話,實在讓孫權刮目相看。
這讓孫權聯想起商鞅的“馭民五術”,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暇顧及他事。
除了生活必須,剝奪餘銀餘財,人窮誌短。
這幾招,能夠極大地鞏固封建統治。
秦朝大肆征募徭役,修建馳道、長城等等,很可能是受到商鞅統治思想的影響。
即使到了現在,州牧州牧,牧的可不是牛羊,而是地方百姓。
曆史上,有很多牧民的記載。
“治國之道,牧民而已。牧民猶牧馬,必人安其馬,馬習其人。”
“夫郡守縣令,為牧民之官。”
“……”
孫權身為地方諸侯,稱得上是既得利益者。
他當然不會反對“牧民”,但他不會針對神州的百姓,而是山越、番人。
沒有勞動力,江南不可能發展。
孫權不可能在十年內,走完千年的道路。
所以他需要補充大量的勞動力,用來屯田、興修水利、建造大城等等。
就目前看來,潘璋和蔣欽的動作,還是太慢了。
如果有二三十萬勞動力,孫權想修建道路就修建道路,想建造大城就建造大城。
等擄掠超過百萬,江東修建奇觀也未嚐不可。
北方連年征戰,曹操仍舊大發徭役,修建運河、銅雀台等等。
孫權自上位以來,還沒有大興土木,為自己的享受而享受。
偶爾出去遊獵,或者舉辦酒宴,還會被張昭抓住小辮子批鬥。
孫權想了想,決定加快擄掠的進度,將目標放在扶南國上。
於是他乾綱獨斷,任命呂岱為統帥,龐統為軍師。
蔣琬、潘濬、陸績執掌後勤,潘璋、蔣欽、朱桓為爪牙。
調遣魏延、胡綜、徐詳三營六萬兵馬,進入交州。
加上能出戰的兩萬州兵,合計八萬大軍,攻討林邑、扶南。
交趾地區物阜民豐,水稻兩季成熟,因而府庫充盈。
由於路途遙遠,糧食運輸到前線,得不償失。
蒼梧郡、南海郡、鬱林郡等,還能通過靈渠轉運,安全係數很高。
交趾地區隻能走海運,船隻容易出現損毀。
這麽多糧食儲備,大都隻能用來釀酒。
然後轉運至荊州、揚州販賣,實在是可惜。
此次作戰,也正好給荊州一派營造聲勢,迅速地將龐統、蔣琬等人提拔起來。
如果能攻滅扶南,江東在勞動力上,也能獲得補充。
即使扶南能堅持下去,覆滅林邑也是手拿把掐之事。
孫權的決策,自然惹來很多反對的聲音。
畢竟勞師遠征,容易血本無歸。
但在一次次勝利的威望加持下,所有反對都是無效的。
孫權不想讓神州的百姓吃苦,那就隻能由番人承擔,戰爭非常有必要。
越來越多的百姓遷徙而來,匯聚在城外雜居。
張昭將每一個地塊,都規劃得井井有條。
土地、宅邸、沿街的商鋪,都成為江東重要的收入。
孫權連年出征,並沒有消耗太大的民力。
百姓在服徭役的同時,還能獲得一個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
因為江東的徭役,都是全包的,包吃、包住、包穿、包路費。
壯丁服徭役的確給百姓的家庭,帶來一定的勞動力損失。
可也相對地減少了一個人的口糧。
孫權之所以能這麽任性,是因為兩季稻的推廣。
江東財政收入,飛速地上漲。
再加上軍屯、民屯,官府不需要強勢地壓榨百姓,給了百姓喘息的機會。
“隨著建業人口的增加,城牆的問題需要盡快地解決。”
“否則等曹軍南下,將會造成百姓的惶恐。”
“近來江東致力於修建濡須塢,現在堡壘要塞已成,該著手營建建業了。”
張昭罕見地放下政務,陪孫權在城內到處走走逛逛。
“我每一次征戰歸來,江東都會有日新月異的變化,這都是張公的功績啊!”
“正如張公所憂慮的那樣,天下還沒有到太平之時。建造一座大城,能凝聚人心。”
“可為此勞民傷財,我的確不怎麽願意。不妨放緩速度,一年建造一麵城牆。”
孫權估摸著用四五年時間,建造一座容納三十多萬人的城池,能緩解江東的壓力。
“現在服徭役,管吃管住,百姓哪有不願意的。”
“農閑時他們沒事可幹,反倒更容易出現治安的問題。”
“合理地消耗民力,是主公應該學習的。”
張昭連年向孫權進諫,與民更始、輕徭薄賦。
現在竟說出這樣的一番話,實在讓孫權刮目相看。
這讓孫權聯想起商鞅的“馭民五術”,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暇顧及他事。
除了生活必須,剝奪餘銀餘財,人窮誌短。
這幾招,能夠極大地鞏固封建統治。
秦朝大肆征募徭役,修建馳道、長城等等,很可能是受到商鞅統治思想的影響。
即使到了現在,州牧州牧,牧的可不是牛羊,而是地方百姓。
曆史上,有很多牧民的記載。
“治國之道,牧民而已。牧民猶牧馬,必人安其馬,馬習其人。”
“夫郡守縣令,為牧民之官。”
“……”
孫權身為地方諸侯,稱得上是既得利益者。
他當然不會反對“牧民”,但他不會針對神州的百姓,而是山越、番人。
沒有勞動力,江南不可能發展。
孫權不可能在十年內,走完千年的道路。
所以他需要補充大量的勞動力,用來屯田、興修水利、建造大城等等。
就目前看來,潘璋和蔣欽的動作,還是太慢了。
如果有二三十萬勞動力,孫權想修建道路就修建道路,想建造大城就建造大城。
等擄掠超過百萬,江東修建奇觀也未嚐不可。
北方連年征戰,曹操仍舊大發徭役,修建運河、銅雀台等等。
孫權自上位以來,還沒有大興土木,為自己的享受而享受。
偶爾出去遊獵,或者舉辦酒宴,還會被張昭抓住小辮子批鬥。
孫權想了想,決定加快擄掠的進度,將目標放在扶南國上。
於是他乾綱獨斷,任命呂岱為統帥,龐統為軍師。
蔣琬、潘濬、陸績執掌後勤,潘璋、蔣欽、朱桓為爪牙。
調遣魏延、胡綜、徐詳三營六萬兵馬,進入交州。
加上能出戰的兩萬州兵,合計八萬大軍,攻討林邑、扶南。
交趾地區物阜民豐,水稻兩季成熟,因而府庫充盈。
由於路途遙遠,糧食運輸到前線,得不償失。
蒼梧郡、南海郡、鬱林郡等,還能通過靈渠轉運,安全係數很高。
交趾地區隻能走海運,船隻容易出現損毀。
這麽多糧食儲備,大都隻能用來釀酒。
然後轉運至荊州、揚州販賣,實在是可惜。
此次作戰,也正好給荊州一派營造聲勢,迅速地將龐統、蔣琬等人提拔起來。
如果能攻滅扶南,江東在勞動力上,也能獲得補充。
即使扶南能堅持下去,覆滅林邑也是手拿把掐之事。
孫權的決策,自然惹來很多反對的聲音。
畢竟勞師遠征,容易血本無歸。
但在一次次勝利的威望加持下,所有反對都是無效的。
孫權不想讓神州的百姓吃苦,那就隻能由番人承擔,戰爭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