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古代,如春秋時期,還是在當代,錢雖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孔子也一樣,他需要生活,生活需要物質支撐。
魯國國老孔子,應該會得到什麽樣的生活待遇呢?
要知道,他在衛國就拿著高薪,到了魯國,難道還差你孔子一點薪水?
孔子是否會享受高規格的俸?,這個魯國國君魯哀公做不了主,全魯國,唯有季孫肥可以作主。
魯國,從現實意義上講,是季氏的魯國。
甚至,如果不是季孫肥點頭同意,你孔老夫子想迴魯國都隻能是做做夢。
但孔子對季孫肥這樣的晚輩小子真的很不對眼,尤其是當季孫肥強勢推行一項所謂的富國政策,更令孔子反感。
但現在,季孫肥向孔子拋來了橄欖枝,熱情邀請孔子迴魯國,而且,給出了一個“國老”的待遇。
在季孫肥看來,你孔老夫子應該要對自己表示出感恩戴德。那要如何表現?你都迴魯國了,那還不帶來來自其他國家的土特產什麽的來見見老子?
至少,這是一個態度。而且是一種反映你孔老夫子政治覺悟的態度,你孔老夫子是聰明人,知道該怎麽做吧?
雖然政見得不到認同,但孔子走到任何一個國家,其國君基本上是尊重孔子的。尤其是在衛國,孔子雖然沒有當官,但卻獲得了極高的級別地位,成為衛國少數俸?千石的人。
孔子之所以受要尊重,關鍵的一點在於他堅持著自己的原則,這個原則的基礎就是禮儀。
守禮,走遍天下。
無禮,寸步難行。
如今,迴到了魯國,孔子當然是要表示自己的謝意的。他要感謝的對象,當然是國君,魯哀公!
冉求知道自己今天很關鍵,因為他要陪著老師去見魯國執政上卿季孫肥。
魯國,是季孫肥說了算的魯國。隻要老師對季孫肥客氣一點,哪怕是虛與委蛇,隻要場麵上過得去,季孫肥一高興,就可能會給出讓老師今後無憂的生活待遇!
甚至,在符合季氏利益的前提下,還極有可能讓老師參與政事,讓老師實現畢生的抱負,為魯國人民和整個大周王朝作出不朽的貢獻!
十餘年來,老師顛沛流離,吃盡了苦頭,自己作為弟子,理應努力為老師爭取幸福晚年生活。
聽說冉求來見,孔子非賞高興,他命人將冉求迎進門,師徒兩人八年未見,此番相見,自然都非賞激動。
孔子很清楚,自己這位得意弟子在魯國通過努力,獲得了魯國上至國君下至百姓的認可,成了魯國英雄級別的大人物。
孔子更清楚,冉求努力再努力,除了實現冉求自己的理想抱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正是為了自己能順利迴到魯國而在努力。
為人足夠優秀,功勳足夠卓著,自然就有更大的發言權。在冉求、端木賜以及那位年輕的武城英雄有若,甚至自己曾經看不慣的孟氏家族的仲孫何忌和仲閱的努力下,自己迴魯居然成了現實!
看著冉求,孔子一陣溫暖,在魯國政壇曆經八年的磨礪,冉求明顯瘦了,也更精神了。
噓寒問暖之後,就是冉求來見孔子的關鍵意圖:說服老師去見見季孫肥。
冉求道:“夫子迴國,季孫大人非賞高興,昨日與弟子講,有意會見夫子。故今弟子備了禮物一份,有意陪同夫子去見見季孫大人。”
孔子皺了皺眉,良久未語,隻是微微歎了口氣,冉求心裏一緊,心道壞了,老師不會還是那個臭性子吧?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正是老師的自性子。
老師,你不會還在記恨著季氏吧?
孔子倒並不是記恨季氏,他隻是不認同魯國有季氏這種家族淩駕於國君之上,成為現實中的魯國掌權者。
畢生追求禮儀的孔子,怎麽可能會認同全天下最非禮的人和事的存在?
雖未竊國,但如同竊國。雖未奪位稱君,但如同一國之君。這樣的人,與自己是道不同不相與謀!
但今天,冉求,自己最得意的一位弟子,居然來建議自己主動去見季孫肥這種全天下最無禮的人,這種委屈求全,咱老孔年輕時就不幹,何況如今都這一把歲數了?
見孔子這個樣子,冉求小心翼翼道:“夫子,無論如何,季孫大人乃魯國重臣,且此番夫子迴國,全賴季孫大人一手促成。故弟子認為,夫子前去見一見季孫大人,一則是表謝意,二則是表親近,如此而已。”
孔子沉思了一會,問冉求道:“難道我們魯國,此時的國君是季氏了?”
冉求大驚,這才恍然大悟,在孔子眼裏,你季氏權勢再大,隻要魯國國君尚在,哪怕是一尊傀儡,在禮法上也應該比你季孫肥要尊貴。
在禮法上,我孔丘既被尊為國老,唯有國君同意方可得此殊榮。我孔丘在外漂泊十餘年,唯奉國君之命方可順利迴國。
我孔丘要感激的人很多,但國君是理所當然的第一位。而且,從臣禮上講,我孔丘曾經作為魯國大司寇,如今既然迴到了魯國,那當然要求見國君了。
冉求不敢再多話,他知道孔子的脾性,也知道孔子的道理那是走遍天下都講得通的大道理。
君君臣臣,上上下下,各有名份,不可顛倒。為臣子的,當然要先拜見國君,而不是先求見卿大夫!
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複禮啊。
隻是,如今的魯國,不,如今的大周王朝治下,到底還有多少人在恪守禮儀?
老師啊老師,魯國的情況,與諸侯列國真的完全不同啊,老師您如此拘泥古禮,歸魯何以立身?
您老,唉,為何就不會稍稍變通一點呢?這些年過來,您為何處處碰壁?難道非得一定要堅守周禮麽?周禮難道一定是符合現實的麽?
時代不同了啊,老師,唯與時俱進,方適應新時代,唯適應新時代,方有時勢造就英雄!
老師您那麽崇高的理想抱負,隻需要獲得季氏的支持,就可以在魯國推行。
老師難道忘了,想當年,您之所以步步高升,並在魯國推行改革,關鍵的關鍵,是得到了季氏的全力支持啊。
孔子看著冉求,見冉求麵露難色,知道這位德才能俱佳的得意弟子,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心頭也是一陣不忍。
孔子走上前,拍了拍冉求的肩,柔聲道:“子有,走吧,就陪為師去拜見國君吧。”
冉求在內心歎了百十來個氣,最後當然是遵師命,駕車載孔子往魯宮而去。
孔子也一樣,他需要生活,生活需要物質支撐。
魯國國老孔子,應該會得到什麽樣的生活待遇呢?
要知道,他在衛國就拿著高薪,到了魯國,難道還差你孔子一點薪水?
孔子是否會享受高規格的俸?,這個魯國國君魯哀公做不了主,全魯國,唯有季孫肥可以作主。
魯國,從現實意義上講,是季氏的魯國。
甚至,如果不是季孫肥點頭同意,你孔老夫子想迴魯國都隻能是做做夢。
但孔子對季孫肥這樣的晚輩小子真的很不對眼,尤其是當季孫肥強勢推行一項所謂的富國政策,更令孔子反感。
但現在,季孫肥向孔子拋來了橄欖枝,熱情邀請孔子迴魯國,而且,給出了一個“國老”的待遇。
在季孫肥看來,你孔老夫子應該要對自己表示出感恩戴德。那要如何表現?你都迴魯國了,那還不帶來來自其他國家的土特產什麽的來見見老子?
至少,這是一個態度。而且是一種反映你孔老夫子政治覺悟的態度,你孔老夫子是聰明人,知道該怎麽做吧?
雖然政見得不到認同,但孔子走到任何一個國家,其國君基本上是尊重孔子的。尤其是在衛國,孔子雖然沒有當官,但卻獲得了極高的級別地位,成為衛國少數俸?千石的人。
孔子之所以受要尊重,關鍵的一點在於他堅持著自己的原則,這個原則的基礎就是禮儀。
守禮,走遍天下。
無禮,寸步難行。
如今,迴到了魯國,孔子當然是要表示自己的謝意的。他要感謝的對象,當然是國君,魯哀公!
冉求知道自己今天很關鍵,因為他要陪著老師去見魯國執政上卿季孫肥。
魯國,是季孫肥說了算的魯國。隻要老師對季孫肥客氣一點,哪怕是虛與委蛇,隻要場麵上過得去,季孫肥一高興,就可能會給出讓老師今後無憂的生活待遇!
甚至,在符合季氏利益的前提下,還極有可能讓老師參與政事,讓老師實現畢生的抱負,為魯國人民和整個大周王朝作出不朽的貢獻!
十餘年來,老師顛沛流離,吃盡了苦頭,自己作為弟子,理應努力為老師爭取幸福晚年生活。
聽說冉求來見,孔子非賞高興,他命人將冉求迎進門,師徒兩人八年未見,此番相見,自然都非賞激動。
孔子很清楚,自己這位得意弟子在魯國通過努力,獲得了魯國上至國君下至百姓的認可,成了魯國英雄級別的大人物。
孔子更清楚,冉求努力再努力,除了實現冉求自己的理想抱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正是為了自己能順利迴到魯國而在努力。
為人足夠優秀,功勳足夠卓著,自然就有更大的發言權。在冉求、端木賜以及那位年輕的武城英雄有若,甚至自己曾經看不慣的孟氏家族的仲孫何忌和仲閱的努力下,自己迴魯居然成了現實!
看著冉求,孔子一陣溫暖,在魯國政壇曆經八年的磨礪,冉求明顯瘦了,也更精神了。
噓寒問暖之後,就是冉求來見孔子的關鍵意圖:說服老師去見見季孫肥。
冉求道:“夫子迴國,季孫大人非賞高興,昨日與弟子講,有意會見夫子。故今弟子備了禮物一份,有意陪同夫子去見見季孫大人。”
孔子皺了皺眉,良久未語,隻是微微歎了口氣,冉求心裏一緊,心道壞了,老師不會還是那個臭性子吧?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正是老師的自性子。
老師,你不會還在記恨著季氏吧?
孔子倒並不是記恨季氏,他隻是不認同魯國有季氏這種家族淩駕於國君之上,成為現實中的魯國掌權者。
畢生追求禮儀的孔子,怎麽可能會認同全天下最非禮的人和事的存在?
雖未竊國,但如同竊國。雖未奪位稱君,但如同一國之君。這樣的人,與自己是道不同不相與謀!
但今天,冉求,自己最得意的一位弟子,居然來建議自己主動去見季孫肥這種全天下最無禮的人,這種委屈求全,咱老孔年輕時就不幹,何況如今都這一把歲數了?
見孔子這個樣子,冉求小心翼翼道:“夫子,無論如何,季孫大人乃魯國重臣,且此番夫子迴國,全賴季孫大人一手促成。故弟子認為,夫子前去見一見季孫大人,一則是表謝意,二則是表親近,如此而已。”
孔子沉思了一會,問冉求道:“難道我們魯國,此時的國君是季氏了?”
冉求大驚,這才恍然大悟,在孔子眼裏,你季氏權勢再大,隻要魯國國君尚在,哪怕是一尊傀儡,在禮法上也應該比你季孫肥要尊貴。
在禮法上,我孔丘既被尊為國老,唯有國君同意方可得此殊榮。我孔丘在外漂泊十餘年,唯奉國君之命方可順利迴國。
我孔丘要感激的人很多,但國君是理所當然的第一位。而且,從臣禮上講,我孔丘曾經作為魯國大司寇,如今既然迴到了魯國,那當然要求見國君了。
冉求不敢再多話,他知道孔子的脾性,也知道孔子的道理那是走遍天下都講得通的大道理。
君君臣臣,上上下下,各有名份,不可顛倒。為臣子的,當然要先拜見國君,而不是先求見卿大夫!
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複禮啊。
隻是,如今的魯國,不,如今的大周王朝治下,到底還有多少人在恪守禮儀?
老師啊老師,魯國的情況,與諸侯列國真的完全不同啊,老師您如此拘泥古禮,歸魯何以立身?
您老,唉,為何就不會稍稍變通一點呢?這些年過來,您為何處處碰壁?難道非得一定要堅守周禮麽?周禮難道一定是符合現實的麽?
時代不同了啊,老師,唯與時俱進,方適應新時代,唯適應新時代,方有時勢造就英雄!
老師您那麽崇高的理想抱負,隻需要獲得季氏的支持,就可以在魯國推行。
老師難道忘了,想當年,您之所以步步高升,並在魯國推行改革,關鍵的關鍵,是得到了季氏的全力支持啊。
孔子看著冉求,見冉求麵露難色,知道這位德才能俱佳的得意弟子,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心頭也是一陣不忍。
孔子走上前,拍了拍冉求的肩,柔聲道:“子有,走吧,就陪為師去拜見國君吧。”
冉求在內心歎了百十來個氣,最後當然是遵師命,駕車載孔子往魯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