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經陳國親吳派代表人士與蔡國人密謀後,行動開始了。
於是,公元前489年夏,已經明確了自己今後努力方向的孔子,即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危險!
這一天,孔子等人已經離開了蔡國,正走在去往楚國的路上。
一路上,孔子還在想著,無論楚王任用自己與否,自己首先要做的,是考察楚國民情,體驗楚國民意,再結合楚國實情,理出一整套治國理政方案。
如果要在楚國出仕,那得先為楚國作出貢獻。
無功真的不能受祿,自己這樣的外來戶,在楚國無根無基,如果沒有相當的功勳作為支撐,憑著楚王對自己的賞識而獲得高位與封地,那絕對是政壇上的巨大隱患。
而且,自己如果在楚國出仕,必須是在楚國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態下,也必須是在能夠接受儒學思想和禮教文化的前提下。
楚國政壇如果不如自己所願,那就沒有出仕的必要。
楚國如果不接納以周禮為核心的儒家學說,那自己更無在楚國出仕的必要。
自己到楚國的目的,應該不是出仕為官,而是宣揚禮教。
當自己有了大批的楚國弟子,那自己在楚國就有了廣泛的支持力量。
孔子將思路理得很清晰,一路上,眾弟子激烈討論著此時的國際局勢。
這些各具本事的孔門弟子,心係春秋江湖大勢,也是心係著自己的前途命運。
前麵,層巒疊嶂,蜿蜒的馬路將旁邊兩座大山隔開,居然是一片穀地。
大家進入穀地,繼續前行。孔子看了看此峽穀,穀深幽長,估計要走一段路才能出穀,看看天色將晚,便命仲由前出探路,同時吩咐眾弟子加快腳步。
估摸又走了一個時辰,前去探路的仲由折迴,臉露憂色道:“夫子,此穀甚長,弟子前出大半個時辰,仍不見盡頭。旁邊更無村莊,亦無可供歇腳之處。天色已晚,南方多蛇蟲野獸,不宜前行了,不若就地而歇。”
孔子歎了口氣,遂吩咐眾弟子搭起帳篷歇腳。幸虧穀中有溪潤,溪水清澈,大家離開葉邑時都帶著可供兩日的幹糧。
山路跋涉,人困馬乏,一路疲憊,大家吃了些幹糧後,倒頭便睡,很快就進入夢鄉。
第二天清晨,眾人簡單收拾一下,準備繼續趕路。
猛然,大家感覺哪裏有些不對!
是的,有人!而且不止一人,印在大家眼簾的,是很多人!
很多人,一個個手持武器,擋在前路,緊緊盯著孔子等人,臉眼不善!
此處,果然有盜賊!
孔子大驚,眾弟子中不少更是驚慌失色。早就聽聞因戰亂不斷,占山為盜者甚眾,誰想今日居然讓自己等人碰到了盜賊?
孔子強作鎮定,整了整衣冠,上前一步,衝著盜賊施禮道:“吾乃魯人孔丘,今過此地,借道前行,請眾俠士行個方便,吾等不甚感激。”
沒人答話,當然也不可能有人讓路。盜賊們緊緊盯著孔子,將手中的武器握得更緊了。
孔子命人將錢糧取出一部分,堆於前,又施了一禮道:“吾等乃窮遊書生,身上無甚錢財,區區薄禮,不成敬意,望俠士笑納。”
終於,一位帶頭大哥模樣的向前走近了兩步,指了指地上的錢糧,沉聲對孔子道:“就這點?打發叫花子?”
孔子無奈,正欲再取錢糧,仲由上前一步,低聲對孔子道:“夫子,來者不善,且絕非為財。否則,夜間趁吾等熟睡,早就殺人劫財了。弟子年輕時亦仗劍行走江湖,與盜賊亦打過交道。盜亦有道,然絕非這些人般,對吾等攔路卻不劫財。”
孔子驚道:“對方既不取財,那豈非要命?”
仲由道:“夫子勿用擔心,弟子觀之,對方既不為財,亦不殺人!”
孔子細思了一番,點點頭,輕聲問仲由:“依子路所言,不謀財,不害命,這又是何類盜賊?”
仲由沉聲道:“非盜也!”
一語驚醒夢中人,孔子頓時明白過來,這些人絕非盜賊,而是裝扮成盜賊樣,衝著自己而來!
那要自己做什麽?
很顯然,對方攔著路,就是不讓自己等人通過。
也就是說,對方不想讓自己等人去楚國!
為何對方不想讓自己去楚國?那是擔心自己為楚國效力,赴楚國出仕為官。
自己赴楚國出仕為官,影響到了誰的利益,以致於讓人假扮盜賊阻攔?
孔子很快理清了思路,在目前的局勢下,阻撓自己的應該是兩種人,一是楚國的敵人,如吳國、蔡國,二是反對自己在楚國出仕為官的楚國人!
楚國,有人反對孔子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反對的人很多,尤其是為楚國立下大功的令尹子西,更是不希望孔子在楚國出仕。
甚至,原本對孔子有著極大好感的葉公沈諸梁,也不再欣賞孔子的理論。
就在孔子等人離開葉邑再赴蔡國時,葉公沈諸梁也離開了葉邑去求見楚昭王。
葉公不希望楚王曾經說過要封賞孔子七百裏地的事成為現實,他知道楚國令尹子西一直反對孔子,所以就先去見了子西。
兩位楚國政壇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就阻撓孔子在楚國出仕一事,不但達成了共識,更有了具體的對策。
此時的楚昭王,正率楚軍駐紮在陳楚交界的城父,與吳軍對峙。
城父,又名夷邑,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七十裏城父集,早先曾為許國國都,許國遷至楚國後,夷邑就成了楚國地盤。
楚國在楚靈王時期就開展加強城父的城防建設,楚平王時期已將城父建設成為一座可征兵千乘的大城。
城父城高牆堅,已經恢複了元氣的楚軍兵強馬壯,與同樣兵威甚強的吳軍在城父一帶對峙。
吳軍一時不敢向城父發起進攻,同樣,楚軍也無與吳軍決戰必勝的把握。
根據楚昭王的戰術,吳軍遠道而來,輜重不足,對峙幹耗,最終吳軍勢必被耗死。
楚昭王一邊率軍與吳軍對峙,一邊思考著楚國大國重新崛起的國家戰略。此時的楚昭王,真的非常渴求人才。
早在去年,當楚昭王得知名震列國諸侯的孔子帶著數十弟子正居於陳國時,楚昭王就對令尹子西商議,欲以七百裏封邑,誠邀孔子赴楚國出仕。
令尹子西知道,少年經曆亡國苦難的楚昭王,全身心撲在富國強兵上。為了楚國再次崛起於春秋江湖,為了徹底將世仇吳國給滅了,楚昭王耗盡了心血。
所以,當楚昭王說,不惜以七百裏食邑為封賞條件,意欲將孔子及一眾弟子留在楚國時,子西絲毫不覺得過分。
這是自己的楚王,對富國強兵的無限渴望!
於是,公元前489年夏,已經明確了自己今後努力方向的孔子,即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危險!
這一天,孔子等人已經離開了蔡國,正走在去往楚國的路上。
一路上,孔子還在想著,無論楚王任用自己與否,自己首先要做的,是考察楚國民情,體驗楚國民意,再結合楚國實情,理出一整套治國理政方案。
如果要在楚國出仕,那得先為楚國作出貢獻。
無功真的不能受祿,自己這樣的外來戶,在楚國無根無基,如果沒有相當的功勳作為支撐,憑著楚王對自己的賞識而獲得高位與封地,那絕對是政壇上的巨大隱患。
而且,自己如果在楚國出仕,必須是在楚國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態下,也必須是在能夠接受儒學思想和禮教文化的前提下。
楚國政壇如果不如自己所願,那就沒有出仕的必要。
楚國如果不接納以周禮為核心的儒家學說,那自己更無在楚國出仕的必要。
自己到楚國的目的,應該不是出仕為官,而是宣揚禮教。
當自己有了大批的楚國弟子,那自己在楚國就有了廣泛的支持力量。
孔子將思路理得很清晰,一路上,眾弟子激烈討論著此時的國際局勢。
這些各具本事的孔門弟子,心係春秋江湖大勢,也是心係著自己的前途命運。
前麵,層巒疊嶂,蜿蜒的馬路將旁邊兩座大山隔開,居然是一片穀地。
大家進入穀地,繼續前行。孔子看了看此峽穀,穀深幽長,估計要走一段路才能出穀,看看天色將晚,便命仲由前出探路,同時吩咐眾弟子加快腳步。
估摸又走了一個時辰,前去探路的仲由折迴,臉露憂色道:“夫子,此穀甚長,弟子前出大半個時辰,仍不見盡頭。旁邊更無村莊,亦無可供歇腳之處。天色已晚,南方多蛇蟲野獸,不宜前行了,不若就地而歇。”
孔子歎了口氣,遂吩咐眾弟子搭起帳篷歇腳。幸虧穀中有溪潤,溪水清澈,大家離開葉邑時都帶著可供兩日的幹糧。
山路跋涉,人困馬乏,一路疲憊,大家吃了些幹糧後,倒頭便睡,很快就進入夢鄉。
第二天清晨,眾人簡單收拾一下,準備繼續趕路。
猛然,大家感覺哪裏有些不對!
是的,有人!而且不止一人,印在大家眼簾的,是很多人!
很多人,一個個手持武器,擋在前路,緊緊盯著孔子等人,臉眼不善!
此處,果然有盜賊!
孔子大驚,眾弟子中不少更是驚慌失色。早就聽聞因戰亂不斷,占山為盜者甚眾,誰想今日居然讓自己等人碰到了盜賊?
孔子強作鎮定,整了整衣冠,上前一步,衝著盜賊施禮道:“吾乃魯人孔丘,今過此地,借道前行,請眾俠士行個方便,吾等不甚感激。”
沒人答話,當然也不可能有人讓路。盜賊們緊緊盯著孔子,將手中的武器握得更緊了。
孔子命人將錢糧取出一部分,堆於前,又施了一禮道:“吾等乃窮遊書生,身上無甚錢財,區區薄禮,不成敬意,望俠士笑納。”
終於,一位帶頭大哥模樣的向前走近了兩步,指了指地上的錢糧,沉聲對孔子道:“就這點?打發叫花子?”
孔子無奈,正欲再取錢糧,仲由上前一步,低聲對孔子道:“夫子,來者不善,且絕非為財。否則,夜間趁吾等熟睡,早就殺人劫財了。弟子年輕時亦仗劍行走江湖,與盜賊亦打過交道。盜亦有道,然絕非這些人般,對吾等攔路卻不劫財。”
孔子驚道:“對方既不取財,那豈非要命?”
仲由道:“夫子勿用擔心,弟子觀之,對方既不為財,亦不殺人!”
孔子細思了一番,點點頭,輕聲問仲由:“依子路所言,不謀財,不害命,這又是何類盜賊?”
仲由沉聲道:“非盜也!”
一語驚醒夢中人,孔子頓時明白過來,這些人絕非盜賊,而是裝扮成盜賊樣,衝著自己而來!
那要自己做什麽?
很顯然,對方攔著路,就是不讓自己等人通過。
也就是說,對方不想讓自己等人去楚國!
為何對方不想讓自己去楚國?那是擔心自己為楚國效力,赴楚國出仕為官。
自己赴楚國出仕為官,影響到了誰的利益,以致於讓人假扮盜賊阻攔?
孔子很快理清了思路,在目前的局勢下,阻撓自己的應該是兩種人,一是楚國的敵人,如吳國、蔡國,二是反對自己在楚國出仕為官的楚國人!
楚國,有人反對孔子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反對的人很多,尤其是為楚國立下大功的令尹子西,更是不希望孔子在楚國出仕。
甚至,原本對孔子有著極大好感的葉公沈諸梁,也不再欣賞孔子的理論。
就在孔子等人離開葉邑再赴蔡國時,葉公沈諸梁也離開了葉邑去求見楚昭王。
葉公不希望楚王曾經說過要封賞孔子七百裏地的事成為現實,他知道楚國令尹子西一直反對孔子,所以就先去見了子西。
兩位楚國政壇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就阻撓孔子在楚國出仕一事,不但達成了共識,更有了具體的對策。
此時的楚昭王,正率楚軍駐紮在陳楚交界的城父,與吳軍對峙。
城父,又名夷邑,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七十裏城父集,早先曾為許國國都,許國遷至楚國後,夷邑就成了楚國地盤。
楚國在楚靈王時期就開展加強城父的城防建設,楚平王時期已將城父建設成為一座可征兵千乘的大城。
城父城高牆堅,已經恢複了元氣的楚軍兵強馬壯,與同樣兵威甚強的吳軍在城父一帶對峙。
吳軍一時不敢向城父發起進攻,同樣,楚軍也無與吳軍決戰必勝的把握。
根據楚昭王的戰術,吳軍遠道而來,輜重不足,對峙幹耗,最終吳軍勢必被耗死。
楚昭王一邊率軍與吳軍對峙,一邊思考著楚國大國重新崛起的國家戰略。此時的楚昭王,真的非常渴求人才。
早在去年,當楚昭王得知名震列國諸侯的孔子帶著數十弟子正居於陳國時,楚昭王就對令尹子西商議,欲以七百裏封邑,誠邀孔子赴楚國出仕。
令尹子西知道,少年經曆亡國苦難的楚昭王,全身心撲在富國強兵上。為了楚國再次崛起於春秋江湖,為了徹底將世仇吳國給滅了,楚昭王耗盡了心血。
所以,當楚昭王說,不惜以七百裏食邑為封賞條件,意欲將孔子及一眾弟子留在楚國時,子西絲毫不覺得過分。
這是自己的楚王,對富國強兵的無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