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令孔子微微臉紅的是,仲由貌似察覺到了自己的私心!
自己毅然決定暫時放棄自己的教育事業,前去齊國,最直接的想法其實正如仲由所說:抓住機會,在魯昭公麵前表現一番,讓魯昭公重視自己!
在國君最需要人支持的時候,自己堅決站在國君一邊,那以後國君迴國重新坐到國君寶座上時,當然會想到自己,從而重用自己!
孔子曾經對學生講過,學而憂則仕,他鼓勵學生們好好學習,有了真本事,就要為國家效力,為國君盡忠。
在當時,這需要一個平台,這個平台當然就是出仕為官。
孔子辦學,一開始隻是一個形式。他需要的是通過辦學,推廣自己的禮教思想,從而引起當政者的注意,從而獲得出仕為官的機會。
但是,魯國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家並非是國君的國家,而是三桓尤其是季氏家族的國家。
孔了的思想,其核心之一就是忠君。
季氏需要的是什麽?
忠於季氏!
這注定了孔子的思想得不到季氏的重視,所以孔子隻能將一開始的形式當成內容來操作,即安安心心辦好學校,繼續推廣禮教思想。
現在,魯國內亂,魯昭公被驅逐,孔子似乎發現了一個天大的機會!
因為孔子堅信,季氏如此倒行逆施,一定會被天子懲罰,天子一定會號召列國諸侯來幹涉魯國的內政,到時驅逐的一定是季氏家族。
這樣,魯昭公必定會迴到魯國。
如果季氏被驅逐了,那迴歸的魯昭公必然會牢牢掌握整個魯國。
如果這個時候,孔子選擇追隨魯昭公,這個政治投資產生的效益大了去了。
這是孔子一天一夜不食不休所思考的結果。
但是,當他將想法拋出來時,眾弟子議論紛紛,有的弟子所言,確實是孔子一開始考慮不周的。
如果這個時候,自己公然叫囂去追隨國君,那說不定季氏的大棒直接就掄了下來!還沒你等孔子出曲阜城門,說不定就被一把拍死在曲阜的大街上!
要知道,這個時期的魯國,可謂是白色恐怖時期。那些個忠心護主的大家族,要麽被迫流亡國外,要麽在國內被壓製得喘不過氣來!
那怎麽辦?
曲線救主!
孔子想到了好辦法!
這就是孔子喝斥仲由時所說的話,孔子並不直接赴魯昭公暫居的鄆邑,他要去的是齊國都城臨淄!
所謂曲線救主,就是自己想方設法在齊國出仕,然後憑自己的努力,影響齊國的政策,達到幫助魯昭公迴國的目的。
但此時的國際形勢貌似非常明朗,因為齊國已經明確表達要支持魯昭公,而且齊景公已經出了一次兵,攻占了魯國的鄆邑,並將鄆邑送給魯昭公作為根據地。
你孔子還要去影響毛線齊國政策?
但孔子認為,一個國家的政策是隨著形勢發展而不斷變化著的。一旦自己在齊國出仕,至少自己可以想方設法維護目前的齊國對魯政策。
而且,隻要自己有機會出仕為官,憑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在齊國一展身手,積攢大筆的政治資本。
一旦自己成名了,以後迴到魯國就可以直接為官。
唯有自己當上官了,才可以真正實現胸中抱負!恢複周禮,以德治國,以禮施政,以仁安民,以孝持家!
這正是自己倡導的儒家禮教文化的抱負!
那,就去齊國吧,不要猶豫了!
公元前517年秋,孔子將曲阜闕裏的學校交給弟子顏路和冉耕等人管理,在仲由的陪同下前往齊國。
路上,仲由一直想著,老師無非就是那個時候的一教書先生,雖名聲在外,但要想在齊國出仕為官,談何容易?
對了,老師必定是要先去見國君,畢竟國君在老師得子時曾經向老師送過鯉魚,如果得到國君推薦,老師一定可以在齊國出仕為官了。
想到什麽,就說什麽,這正是仲由的性格。
仲由對孔子道:“夫子,此番去齊國,應該先去鄆邑,見國君後再赴臨淄吧?”
誰料孔子搖搖頭,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吩咐仲由道:“子路,直接去臨淄。”
仲由不解,問孔子道:“夫子,你不去鄆邑,怎麽得到國君的推薦,從而在齊國出仕為官?”
孔子道:“子路,為人處世不可糊塗。國君落難,身邊自有一幹臣子相伴。
吾若去見國君,即投奔國君,國君自然歡迎,但這也意味著吾向全天下宣告了自己的政治站位。
維護禮製,忠於國君,當然是吾之追求。但情況複雜,君子須有自知之明,並善謀而動。
國君乃魯之國君,豈有向他國推薦人才之理?故吾苦直接投奔國君,國君必留用之,從此吾必失在齊國出仕為官機會。
吾之誌,在於展平生所學,行忠君愛國之事。故吾有意在齊國出仕為官,以助國君成功迴國。
國君得吾一人之助,與國君得齊之相助,孰輕孰重?子路,汝應該知道。
國君身邊,自有賢臣,多吾一人不多,少吾一人不少。
但齊國於國君,雖有齊侯表態支持,但形勢多變,若吾在齊侯身邊,則可以經常提醒齊侯知義守信,不改初心,以助國君順利迴國。”
仲由心悅誠服,師徒二人統一了思想,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在齊國出仕為官了。
仲由問道:“夫子欲出仕齊國,那得有人推薦吧?不知夫子欲投何人?齊國名臣,有梁丘據、晏嬰等人為齊侯身邊紅人,夫子是想去投奔此二人吧?”
孔子搖搖頭,道:“梁丘據性貪,乃小人也,非重賄不得接近,吾甚恥其為人,故不投;晏子德高,乃君子也,然輕易不改其誌,吾難以說服之,亦不投。”
仲由急道:“那夫子選擇何人相投?”
孔子微微笑道:“卿大夫高張也。高氏家族與國氏家族乃齊國兩大世襲卿大夫家族,且受天子敕封,地位何其尊貴。
但受崔氏、慶氏專權,已然落魄,曾經還失去了卿位。
如今的齊侯,雄才大略,一舉平定了崔、慶兩氏專權,重新起用了國、高兩氏,兩氏皆為齊國卿大夫家族。
但由於鮑氏、田氏兩大家族力量過於強大,故國、高兩氏雖入卿,勢力去非常薄弱,此時正需要廣招人才。吾若投奔,必得重用。”
仲由恍然大悟,道:“弟子知矣!夫子欲投高氏,再由高氏向齊侯推薦。一旦夫子在齊國出仕,憑夫子之學識,必得齊侯重用。
夫子一旦得到重用,必可為國君尋得一個強大的支持力量。夫子深謀遠慮,弟子佩服至極。”
仲由很少直接拍孔子的馬屁,這話說出來,雖然不是刻意在拍孔子的馬屁,但確實聽著令人愉快。
孔子不免有些得意,又與仲由交談了一些為政之道。
坐在前往齊國的馬車上,馬路雖崎嶇坎坷,但師徒二人心情愉快,感覺前路很輕鬆。
仲由也將馬車趕得飛快,意欲快些到達齊國。
此番入齊,孔子並沒有選擇直接向北再折東赴臨淄,而是先向東再向北的路線。
兩條路都要沿泰山腳下而行,直接向北的路,要通過泰山隘口。
由於前番齊國出兵攻取了魯國的鄆邑送給魯昭公,所以通過泰山隘口的路在齊魯邊境成了兩國交戰影響區,魯國加強了戰備。
且季孫意如為防止魯國士大夫投奔魯昭公,重重設立關卡,加強盤查。所以孔子和仲由隻好先向東行,再北上莒國轉而入齊。
很快,孔子就出了魯國,到達了莒國境內。
自己毅然決定暫時放棄自己的教育事業,前去齊國,最直接的想法其實正如仲由所說:抓住機會,在魯昭公麵前表現一番,讓魯昭公重視自己!
在國君最需要人支持的時候,自己堅決站在國君一邊,那以後國君迴國重新坐到國君寶座上時,當然會想到自己,從而重用自己!
孔子曾經對學生講過,學而憂則仕,他鼓勵學生們好好學習,有了真本事,就要為國家效力,為國君盡忠。
在當時,這需要一個平台,這個平台當然就是出仕為官。
孔子辦學,一開始隻是一個形式。他需要的是通過辦學,推廣自己的禮教思想,從而引起當政者的注意,從而獲得出仕為官的機會。
但是,魯國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家並非是國君的國家,而是三桓尤其是季氏家族的國家。
孔了的思想,其核心之一就是忠君。
季氏需要的是什麽?
忠於季氏!
這注定了孔子的思想得不到季氏的重視,所以孔子隻能將一開始的形式當成內容來操作,即安安心心辦好學校,繼續推廣禮教思想。
現在,魯國內亂,魯昭公被驅逐,孔子似乎發現了一個天大的機會!
因為孔子堅信,季氏如此倒行逆施,一定會被天子懲罰,天子一定會號召列國諸侯來幹涉魯國的內政,到時驅逐的一定是季氏家族。
這樣,魯昭公必定會迴到魯國。
如果季氏被驅逐了,那迴歸的魯昭公必然會牢牢掌握整個魯國。
如果這個時候,孔子選擇追隨魯昭公,這個政治投資產生的效益大了去了。
這是孔子一天一夜不食不休所思考的結果。
但是,當他將想法拋出來時,眾弟子議論紛紛,有的弟子所言,確實是孔子一開始考慮不周的。
如果這個時候,自己公然叫囂去追隨國君,那說不定季氏的大棒直接就掄了下來!還沒你等孔子出曲阜城門,說不定就被一把拍死在曲阜的大街上!
要知道,這個時期的魯國,可謂是白色恐怖時期。那些個忠心護主的大家族,要麽被迫流亡國外,要麽在國內被壓製得喘不過氣來!
那怎麽辦?
曲線救主!
孔子想到了好辦法!
這就是孔子喝斥仲由時所說的話,孔子並不直接赴魯昭公暫居的鄆邑,他要去的是齊國都城臨淄!
所謂曲線救主,就是自己想方設法在齊國出仕,然後憑自己的努力,影響齊國的政策,達到幫助魯昭公迴國的目的。
但此時的國際形勢貌似非常明朗,因為齊國已經明確表達要支持魯昭公,而且齊景公已經出了一次兵,攻占了魯國的鄆邑,並將鄆邑送給魯昭公作為根據地。
你孔子還要去影響毛線齊國政策?
但孔子認為,一個國家的政策是隨著形勢發展而不斷變化著的。一旦自己在齊國出仕,至少自己可以想方設法維護目前的齊國對魯政策。
而且,隻要自己有機會出仕為官,憑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在齊國一展身手,積攢大筆的政治資本。
一旦自己成名了,以後迴到魯國就可以直接為官。
唯有自己當上官了,才可以真正實現胸中抱負!恢複周禮,以德治國,以禮施政,以仁安民,以孝持家!
這正是自己倡導的儒家禮教文化的抱負!
那,就去齊國吧,不要猶豫了!
公元前517年秋,孔子將曲阜闕裏的學校交給弟子顏路和冉耕等人管理,在仲由的陪同下前往齊國。
路上,仲由一直想著,老師無非就是那個時候的一教書先生,雖名聲在外,但要想在齊國出仕為官,談何容易?
對了,老師必定是要先去見國君,畢竟國君在老師得子時曾經向老師送過鯉魚,如果得到國君推薦,老師一定可以在齊國出仕為官了。
想到什麽,就說什麽,這正是仲由的性格。
仲由對孔子道:“夫子,此番去齊國,應該先去鄆邑,見國君後再赴臨淄吧?”
誰料孔子搖搖頭,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吩咐仲由道:“子路,直接去臨淄。”
仲由不解,問孔子道:“夫子,你不去鄆邑,怎麽得到國君的推薦,從而在齊國出仕為官?”
孔子道:“子路,為人處世不可糊塗。國君落難,身邊自有一幹臣子相伴。
吾若去見國君,即投奔國君,國君自然歡迎,但這也意味著吾向全天下宣告了自己的政治站位。
維護禮製,忠於國君,當然是吾之追求。但情況複雜,君子須有自知之明,並善謀而動。
國君乃魯之國君,豈有向他國推薦人才之理?故吾苦直接投奔國君,國君必留用之,從此吾必失在齊國出仕為官機會。
吾之誌,在於展平生所學,行忠君愛國之事。故吾有意在齊國出仕為官,以助國君成功迴國。
國君得吾一人之助,與國君得齊之相助,孰輕孰重?子路,汝應該知道。
國君身邊,自有賢臣,多吾一人不多,少吾一人不少。
但齊國於國君,雖有齊侯表態支持,但形勢多變,若吾在齊侯身邊,則可以經常提醒齊侯知義守信,不改初心,以助國君順利迴國。”
仲由心悅誠服,師徒二人統一了思想,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在齊國出仕為官了。
仲由問道:“夫子欲出仕齊國,那得有人推薦吧?不知夫子欲投何人?齊國名臣,有梁丘據、晏嬰等人為齊侯身邊紅人,夫子是想去投奔此二人吧?”
孔子搖搖頭,道:“梁丘據性貪,乃小人也,非重賄不得接近,吾甚恥其為人,故不投;晏子德高,乃君子也,然輕易不改其誌,吾難以說服之,亦不投。”
仲由急道:“那夫子選擇何人相投?”
孔子微微笑道:“卿大夫高張也。高氏家族與國氏家族乃齊國兩大世襲卿大夫家族,且受天子敕封,地位何其尊貴。
但受崔氏、慶氏專權,已然落魄,曾經還失去了卿位。
如今的齊侯,雄才大略,一舉平定了崔、慶兩氏專權,重新起用了國、高兩氏,兩氏皆為齊國卿大夫家族。
但由於鮑氏、田氏兩大家族力量過於強大,故國、高兩氏雖入卿,勢力去非常薄弱,此時正需要廣招人才。吾若投奔,必得重用。”
仲由恍然大悟,道:“弟子知矣!夫子欲投高氏,再由高氏向齊侯推薦。一旦夫子在齊國出仕,憑夫子之學識,必得齊侯重用。
夫子一旦得到重用,必可為國君尋得一個強大的支持力量。夫子深謀遠慮,弟子佩服至極。”
仲由很少直接拍孔子的馬屁,這話說出來,雖然不是刻意在拍孔子的馬屁,但確實聽著令人愉快。
孔子不免有些得意,又與仲由交談了一些為政之道。
坐在前往齊國的馬車上,馬路雖崎嶇坎坷,但師徒二人心情愉快,感覺前路很輕鬆。
仲由也將馬車趕得飛快,意欲快些到達齊國。
此番入齊,孔子並沒有選擇直接向北再折東赴臨淄,而是先向東再向北的路線。
兩條路都要沿泰山腳下而行,直接向北的路,要通過泰山隘口。
由於前番齊國出兵攻取了魯國的鄆邑送給魯昭公,所以通過泰山隘口的路在齊魯邊境成了兩國交戰影響區,魯國加強了戰備。
且季孫意如為防止魯國士大夫投奔魯昭公,重重設立關卡,加強盤查。所以孔子和仲由隻好先向東行,再北上莒國轉而入齊。
很快,孔子就出了魯國,到達了莒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