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永紅的臉色瞬間變得嚴肅,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你放心吧張華,省紀委的專業性不容置疑,我們絕不會被任何人利用。
既然你強調自己的清白,那就拿出實際行動配合調查,別再質疑調查的公正性。
我也會盡快審查米雲提供的資料,同時也會跟進陳劍鋒那邊的調查進展。
你呢,忙完了就趕緊迴北原市,隨時準備接受詢問。”
與簡永紅結束完通話後,張華緩緩地將手機放在了茶桌上。
坐在一旁的李延海關切地問道:“怎麽了?北原市那邊又出什麽麻煩事了嗎?”
張華抬起頭,看著李延海,微微點了點頭,然後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是啊,李叔,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幹工作就是這樣,那些不願意做事的人總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幹擾那些積極做事的人。”
李延海微微皺眉:“張華啊,你這剛到北原市,就碰上這麽多糟心事。
不過,你說得對,幹事的人總會遇到各種阻礙。
這次到底是怎麽迴事?方便跟李叔說說嗎?”
張華也不隱瞞,便將事情從頭到尾講了一遍。
李延海和高長山聽完,也是對張華采取的這樣的手段感到擔心。
高長山皺起眉頭,語重心長地對張華說:“張華啊,我知道你的出發點是好的。
你這樣做既挽救了一些犯了錯誤的幹部,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財政的緊張狀況,這確實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但是,你要知道,你這樣做其實是在走鋼絲啊。”
他頓了頓,接著說:“現在有人故意將這件事放大,還專門對你提起了舉報。
這說明你的做法已經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而且他們可能對你心懷不滿。
不管怎樣,你總是要接受調查詢問的。這是不可避免的程序,你要有心理準備。”
李延海說道:“張華啊,你爸說的確實很有道理。
你這樣做雖然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北原市的發展和進步,但在程序上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才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機。
現在既然已經被人舉報了,我們就不能不引起重視了。
還好,是簡永紅對你發起的調查,她也會盡力幫你的。”
他頓了頓,然後繼續說道:“另外,我認為你有必要和陳劍鋒好好談一談。你們倆在實際工作中是不是還不夠果斷、強硬呢?
北原市的全體領導幹部們要想真正從思想上徹底改變過來,就絕對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了。
你們必須要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從而將他們進行轉變。
如果轉變不了的,那就可以考慮給他們調整崗位了。
但是對於那些不幹工作拖後腿的,還有這次寫舉報信的,那就不要留了,堅決清除出去,免得帶壞那些真正想做事的同誌。”
張華認真聽完李延海的話,點點頭:“李叔,您說得對,之前我確實在程序規範上有所疏忽,這次也算是給我敲響了警鍾。
至於和陳劍鋒的溝通,您提醒得及時,後續工作我們肯定會調整策略,加強管理力度。
那些不作為、拖後腿的幹部,絕不能再讓他們影響北原市的發展進程了。
我之前的確有點心軟,想著都好不容易走到這個級別崗位上了,一般情況下,能大麵上過的去,我就不想影響了他們的前途。
可是就是有那麽幾個人,視規矩如無物,把職權當兒戲,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顧北原市的整體利益。
這次舉報事件,盡管簡永紅剛剛沒有透露出來,我可以肯定的說就是他們幾個在背後搗的鬼,妄圖攪亂局麵,保住自己的‘安樂窩’。”
張華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懊悔與決絕,深吸一口氣,然後緩緩說道:
“再說了,他們就是將我毀掉,哪怕接著再將陳劍鋒毀掉,他們就能保證北原市的今後,就跟他們想象的一樣了?
省裏哪一個領導,尤其羅書記和茅省長,那是對加快發展北原市的決心很大的。
他們幾個還幻想著保住他們的享樂,不管北原市發展和死活,可能嗎?
我看啊,有些人也太給臉不知道要臉了。”
張華的聲音越來越大,他繼續說道:“我不能再這麽婦人之仁了,北原市等不起,老百姓更等不起。
不能讓這些人繼續阻礙北原市的發展了,我們必須要采取行動了。”
李延海靜靜地聽著張華的話,當張華說完後,李延海終於開口了,他的語氣十分嚴肅,卻又帶著一絲欣慰:“孩子,能這麽想就對了。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時候就得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該狠厲的時候就得不能留情。
你有這份覺悟,北原市就還有希望。”
此時身在北原市的陳劍鋒也得到了這個消息,是米雲打電話向他匯報的。
張華做的這件事陳劍鋒事先是知道的,那時他還在公示期,還沒有來北原市上任。
鑒於北原市的實際情況,陳劍鋒對張華做的這件事是理解的,他也知道張華肯定還會有下一步行動。
因為張華這個家夥,他的眼睛裏也是容不得半點沙子的。
按常理來說,他絕對不會容忍這麽多有問題的幹部繼續留在崗位上。
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簡單。
張華之所以還會留用這麽多有問題的幹部,並不是因為他現在學會了所謂的“中庸之道”,也不是因為他相信“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樣的說法。
實際上,他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形勢所迫。
那時的局勢讓張華別無選擇,他必須要考慮到武田縣山區老百姓的過冬問題。
這些老百姓們正麵臨著嚴寒的威脅,如果不能及時解決他們的過冬困難,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種情況下,張華隻能暫時放下對幹部問題的追究,選擇走一條“綏靖”的路線。
這條“綏靖”路線雖然看起來有些無奈,但卻是張華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決定。
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先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讓他們度過這個艱難的冬天。
同時,他也在暗中觀察這些有問題的幹部,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對他們進行處理。
盡管他還不清楚都是哪些幹部聯名舉報了張華,但他已經有了懷疑目標,不外乎是班子裏的個別同誌,無非再串聯幾個局委的領導幹部罷了。
就這件不算大的事想擊垮張華,想將張華從常務副市長的位置上趕走?
簡直癡人說夢!
既然你強調自己的清白,那就拿出實際行動配合調查,別再質疑調查的公正性。
我也會盡快審查米雲提供的資料,同時也會跟進陳劍鋒那邊的調查進展。
你呢,忙完了就趕緊迴北原市,隨時準備接受詢問。”
與簡永紅結束完通話後,張華緩緩地將手機放在了茶桌上。
坐在一旁的李延海關切地問道:“怎麽了?北原市那邊又出什麽麻煩事了嗎?”
張華抬起頭,看著李延海,微微點了點頭,然後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是啊,李叔,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幹工作就是這樣,那些不願意做事的人總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幹擾那些積極做事的人。”
李延海微微皺眉:“張華啊,你這剛到北原市,就碰上這麽多糟心事。
不過,你說得對,幹事的人總會遇到各種阻礙。
這次到底是怎麽迴事?方便跟李叔說說嗎?”
張華也不隱瞞,便將事情從頭到尾講了一遍。
李延海和高長山聽完,也是對張華采取的這樣的手段感到擔心。
高長山皺起眉頭,語重心長地對張華說:“張華啊,我知道你的出發點是好的。
你這樣做既挽救了一些犯了錯誤的幹部,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財政的緊張狀況,這確實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但是,你要知道,你這樣做其實是在走鋼絲啊。”
他頓了頓,接著說:“現在有人故意將這件事放大,還專門對你提起了舉報。
這說明你的做法已經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而且他們可能對你心懷不滿。
不管怎樣,你總是要接受調查詢問的。這是不可避免的程序,你要有心理準備。”
李延海說道:“張華啊,你爸說的確實很有道理。
你這樣做雖然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北原市的發展和進步,但在程序上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才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機。
現在既然已經被人舉報了,我們就不能不引起重視了。
還好,是簡永紅對你發起的調查,她也會盡力幫你的。”
他頓了頓,然後繼續說道:“另外,我認為你有必要和陳劍鋒好好談一談。你們倆在實際工作中是不是還不夠果斷、強硬呢?
北原市的全體領導幹部們要想真正從思想上徹底改變過來,就絕對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了。
你們必須要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從而將他們進行轉變。
如果轉變不了的,那就可以考慮給他們調整崗位了。
但是對於那些不幹工作拖後腿的,還有這次寫舉報信的,那就不要留了,堅決清除出去,免得帶壞那些真正想做事的同誌。”
張華認真聽完李延海的話,點點頭:“李叔,您說得對,之前我確實在程序規範上有所疏忽,這次也算是給我敲響了警鍾。
至於和陳劍鋒的溝通,您提醒得及時,後續工作我們肯定會調整策略,加強管理力度。
那些不作為、拖後腿的幹部,絕不能再讓他們影響北原市的發展進程了。
我之前的確有點心軟,想著都好不容易走到這個級別崗位上了,一般情況下,能大麵上過的去,我就不想影響了他們的前途。
可是就是有那麽幾個人,視規矩如無物,把職權當兒戲,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顧北原市的整體利益。
這次舉報事件,盡管簡永紅剛剛沒有透露出來,我可以肯定的說就是他們幾個在背後搗的鬼,妄圖攪亂局麵,保住自己的‘安樂窩’。”
張華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懊悔與決絕,深吸一口氣,然後緩緩說道:
“再說了,他們就是將我毀掉,哪怕接著再將陳劍鋒毀掉,他們就能保證北原市的今後,就跟他們想象的一樣了?
省裏哪一個領導,尤其羅書記和茅省長,那是對加快發展北原市的決心很大的。
他們幾個還幻想著保住他們的享樂,不管北原市發展和死活,可能嗎?
我看啊,有些人也太給臉不知道要臉了。”
張華的聲音越來越大,他繼續說道:“我不能再這麽婦人之仁了,北原市等不起,老百姓更等不起。
不能讓這些人繼續阻礙北原市的發展了,我們必須要采取行動了。”
李延海靜靜地聽著張華的話,當張華說完後,李延海終於開口了,他的語氣十分嚴肅,卻又帶著一絲欣慰:“孩子,能這麽想就對了。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時候就得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該狠厲的時候就得不能留情。
你有這份覺悟,北原市就還有希望。”
此時身在北原市的陳劍鋒也得到了這個消息,是米雲打電話向他匯報的。
張華做的這件事陳劍鋒事先是知道的,那時他還在公示期,還沒有來北原市上任。
鑒於北原市的實際情況,陳劍鋒對張華做的這件事是理解的,他也知道張華肯定還會有下一步行動。
因為張華這個家夥,他的眼睛裏也是容不得半點沙子的。
按常理來說,他絕對不會容忍這麽多有問題的幹部繼續留在崗位上。
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簡單。
張華之所以還會留用這麽多有問題的幹部,並不是因為他現在學會了所謂的“中庸之道”,也不是因為他相信“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樣的說法。
實際上,他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形勢所迫。
那時的局勢讓張華別無選擇,他必須要考慮到武田縣山區老百姓的過冬問題。
這些老百姓們正麵臨著嚴寒的威脅,如果不能及時解決他們的過冬困難,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種情況下,張華隻能暫時放下對幹部問題的追究,選擇走一條“綏靖”的路線。
這條“綏靖”路線雖然看起來有些無奈,但卻是張華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決定。
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先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讓他們度過這個艱難的冬天。
同時,他也在暗中觀察這些有問題的幹部,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對他們進行處理。
盡管他還不清楚都是哪些幹部聯名舉報了張華,但他已經有了懷疑目標,不外乎是班子裏的個別同誌,無非再串聯幾個局委的領導幹部罷了。
就這件不算大的事想擊垮張華,想將張華從常務副市長的位置上趕走?
簡直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