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話說得好,叫做說曹操曹操就到,剛剛說的沈七公子,轉眼之間,就到了麵前。
“趙兄,你還記得我嗎?”
趙雲川記得,是追著車跑的那傻白甜。
點點頭,友善的問好:“沈兄好!”
沈長安對趙雲川實在是太好奇了,這個男人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存在?
一個學問好的廚子?
一個真正學問好的人是不屑於當廚子的,而一個廚子,又如何做到學問如此好呢?
想不通,腦子想冒煙了都想不通。
沈長安也屬於那種沒心眼兒的,剛剛寒暄了幾句就暴露了自己的小心思,一個勁的問趙雲川問題,就跟查戶口似的。
“你是哪裏人?”
“成婚了嗎?”
“哪個夫子給啟蒙的?”
“成親有小孩了嗎?”
剛開始的時候,趙雲川還能耐著性子迴答,可這都問的什麽問題?侵犯隱私了都。
這人一點都不會聊天。
兩個人一問一答,分明是在尬聊,趙雲川沉默了,他不喜歡這種尷尬的社交氛圍,所以果斷地參加了群聊。
恰好此時,大家正在討論讀書的意義是什麽?
趙雲川:這題我會!
當然是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
這是他沒穿越之前的想法,即便他在社會上隻是一顆小螺絲釘,那也要恪盡職守,閃閃發光。
不過在這裏讀書的意義是什麽?
趙雲川陷入沉思,他對這個朝代並沒有太多的歸屬感,所以他沒想著報效朝廷、報效國家,他想的隻是互助自己想要護的人罷了。
恰好此時,嚴厲點到他的名字。
“趙雲川你說,你覺得讀書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麽?”
“最重要的意義……”
趙雲川輕輕重複了這幾個字,然後堅定地說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應該是在這個時代讀書最重要的意義吧。
這是標準答案,可是他還沒有那麽高的境界。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他現在還處於‘窮’的階段,能護好的也隻有自己和家人就不錯了。
等等……大家怎麽都不說話?
難道是他說錯了?
抬眼一看,就發現在場的所有人集體失聲,他們臉上的表情似震驚、似恍然大悟,甚至還有流眼淚的。
趙雲川:(⊙_⊙)
就算他說錯了,也不至於直接將人氣哭吧?心中默默歎氣,這個時空的讀書人,屬實是太脆弱了。
看來以後和他們打交道,還是得稍微注意一些,別一不小心,又把人給弄哭了。
“善、大善!”
嚴厲反應過來之後猛地站起身子,那模樣還有幾分的失態,目光灼灼的看著趙雲川,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不是他不想說,而是不知道如何開口。
他這一生也算是順風順水,讀書、科考、入仕、致仕,再到青山書院教書,雖然也會遇見一些小麻煩,但大的波折卻是沒有的。
他一直以為自己擁有高境界,擁有清醒的認知,可是到如今他才發現,他的悟性還不如一個年輕人,一個廚子。
他在欣賞趙雲川的同時,又隱隱的開始唾棄自己。
他可真沒有自知之明呀。
反觀其他人,有人哭泣有人高興,還有人神神叨叨的跟著趙雲川一起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哈哈哈哈,說得好!
趙兄,你是這個!”
說著,給趙雲川豎起了個大拇指。
陳旭則是一臉不可置信地看著趙雲川,怎麽可能?這個鄉下泥腿子怎麽能說出這麽振聾發聵的話呢?
他這樣的人,就應該目不識丁,應該在生活的裹挾下負重前行,而不是像如今這般,肆意張揚的活著。
看著真的很礙眼。
陳旭無法接受趙雲川比他優秀的事實,他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就已經把趙雲川當成自己的對照組了。
任何人都能比他優秀,但是趙雲川不行,絕對不行!
陳旭眼中閃過濃濃的憤恨,他緊緊地捏著手裏的扇柄,手背上青筋凸起,如果眼神能夠殺人,趙雲川大概已經被他殺死一千次、一萬次了吧。
察覺到不遠處的目光,趙雲川抬眼望了過去,隻是在目光接觸的那一瞬間,陳旭移開了眼,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一般。
趙雲川冷哼,慫貨!
嚴厲好不容易緩過來,他滿臉動容的對趙雲川說道:“沒想到你年紀輕輕竟有如此大的格局,有這麽高的境界和如此深的感悟。”
趙雲川:……
這些人是不是誤會了什麽?
他開口解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不是我自己的感悟,隻是我的讀書心得,但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眾人:……啥?
這是讀書心得?
大家麵麵相覷,唯一高興的就隻有陳旭了,哈哈哈哈哈,他就說嘛,趙雲川不過是個在廚房裏做菜的臭廚子,他的覺悟怎麽可能比自己這個童生還高?!
果然,一切都是誤會。
“的確是讀書心得,這四句話又稱為橫渠四句,出自於張載,人稱橫渠先生”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做的橫渠四句,因為思想境界高,言簡意賅,故曆代傳誦不衰。
在現代,也有不少人能直接背出橫渠四句。
周羨小心翼翼地問道:“趙兄,這個橫渠先生不會就是你自己吧?”
不怪他們懷疑,隻是這個趙雲川也太不可思議了點,不管是他之前說出的詩人還是此時說出的橫渠先生,他們都聞所未聞。
按理說,這些都是有大才之人,不可能泯然於眾人,他們一丁點風聲都沒聽到。
所以唯一可能的事,趙雲川所說的這些人壓根就不存在,全部都是他杜撰出來的。
而那些詩句也是趙雲川自己所作。
隻是……若是自己所做,為什麽又要放棄揚名立萬的機會,說是在古籍上看見的呢。
難道是不慕名利?
可若是真的不慕名利的人就會偏安一隅,而不是科考入仕。
啊啊啊啊啊啊!想不通,實在是太想不通了!
“趙兄,你還記得我嗎?”
趙雲川記得,是追著車跑的那傻白甜。
點點頭,友善的問好:“沈兄好!”
沈長安對趙雲川實在是太好奇了,這個男人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存在?
一個學問好的廚子?
一個真正學問好的人是不屑於當廚子的,而一個廚子,又如何做到學問如此好呢?
想不通,腦子想冒煙了都想不通。
沈長安也屬於那種沒心眼兒的,剛剛寒暄了幾句就暴露了自己的小心思,一個勁的問趙雲川問題,就跟查戶口似的。
“你是哪裏人?”
“成婚了嗎?”
“哪個夫子給啟蒙的?”
“成親有小孩了嗎?”
剛開始的時候,趙雲川還能耐著性子迴答,可這都問的什麽問題?侵犯隱私了都。
這人一點都不會聊天。
兩個人一問一答,分明是在尬聊,趙雲川沉默了,他不喜歡這種尷尬的社交氛圍,所以果斷地參加了群聊。
恰好此時,大家正在討論讀書的意義是什麽?
趙雲川:這題我會!
當然是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
這是他沒穿越之前的想法,即便他在社會上隻是一顆小螺絲釘,那也要恪盡職守,閃閃發光。
不過在這裏讀書的意義是什麽?
趙雲川陷入沉思,他對這個朝代並沒有太多的歸屬感,所以他沒想著報效朝廷、報效國家,他想的隻是互助自己想要護的人罷了。
恰好此時,嚴厲點到他的名字。
“趙雲川你說,你覺得讀書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麽?”
“最重要的意義……”
趙雲川輕輕重複了這幾個字,然後堅定地說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應該是在這個時代讀書最重要的意義吧。
這是標準答案,可是他還沒有那麽高的境界。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他現在還處於‘窮’的階段,能護好的也隻有自己和家人就不錯了。
等等……大家怎麽都不說話?
難道是他說錯了?
抬眼一看,就發現在場的所有人集體失聲,他們臉上的表情似震驚、似恍然大悟,甚至還有流眼淚的。
趙雲川:(⊙_⊙)
就算他說錯了,也不至於直接將人氣哭吧?心中默默歎氣,這個時空的讀書人,屬實是太脆弱了。
看來以後和他們打交道,還是得稍微注意一些,別一不小心,又把人給弄哭了。
“善、大善!”
嚴厲反應過來之後猛地站起身子,那模樣還有幾分的失態,目光灼灼的看著趙雲川,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不是他不想說,而是不知道如何開口。
他這一生也算是順風順水,讀書、科考、入仕、致仕,再到青山書院教書,雖然也會遇見一些小麻煩,但大的波折卻是沒有的。
他一直以為自己擁有高境界,擁有清醒的認知,可是到如今他才發現,他的悟性還不如一個年輕人,一個廚子。
他在欣賞趙雲川的同時,又隱隱的開始唾棄自己。
他可真沒有自知之明呀。
反觀其他人,有人哭泣有人高興,還有人神神叨叨的跟著趙雲川一起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哈哈哈哈,說得好!
趙兄,你是這個!”
說著,給趙雲川豎起了個大拇指。
陳旭則是一臉不可置信地看著趙雲川,怎麽可能?這個鄉下泥腿子怎麽能說出這麽振聾發聵的話呢?
他這樣的人,就應該目不識丁,應該在生活的裹挾下負重前行,而不是像如今這般,肆意張揚的活著。
看著真的很礙眼。
陳旭無法接受趙雲川比他優秀的事實,他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就已經把趙雲川當成自己的對照組了。
任何人都能比他優秀,但是趙雲川不行,絕對不行!
陳旭眼中閃過濃濃的憤恨,他緊緊地捏著手裏的扇柄,手背上青筋凸起,如果眼神能夠殺人,趙雲川大概已經被他殺死一千次、一萬次了吧。
察覺到不遠處的目光,趙雲川抬眼望了過去,隻是在目光接觸的那一瞬間,陳旭移開了眼,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一般。
趙雲川冷哼,慫貨!
嚴厲好不容易緩過來,他滿臉動容的對趙雲川說道:“沒想到你年紀輕輕竟有如此大的格局,有這麽高的境界和如此深的感悟。”
趙雲川:……
這些人是不是誤會了什麽?
他開口解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不是我自己的感悟,隻是我的讀書心得,但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眾人:……啥?
這是讀書心得?
大家麵麵相覷,唯一高興的就隻有陳旭了,哈哈哈哈哈,他就說嘛,趙雲川不過是個在廚房裏做菜的臭廚子,他的覺悟怎麽可能比自己這個童生還高?!
果然,一切都是誤會。
“的確是讀書心得,這四句話又稱為橫渠四句,出自於張載,人稱橫渠先生”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做的橫渠四句,因為思想境界高,言簡意賅,故曆代傳誦不衰。
在現代,也有不少人能直接背出橫渠四句。
周羨小心翼翼地問道:“趙兄,這個橫渠先生不會就是你自己吧?”
不怪他們懷疑,隻是這個趙雲川也太不可思議了點,不管是他之前說出的詩人還是此時說出的橫渠先生,他們都聞所未聞。
按理說,這些都是有大才之人,不可能泯然於眾人,他們一丁點風聲都沒聽到。
所以唯一可能的事,趙雲川所說的這些人壓根就不存在,全部都是他杜撰出來的。
而那些詩句也是趙雲川自己所作。
隻是……若是自己所做,為什麽又要放棄揚名立萬的機會,說是在古籍上看見的呢。
難道是不慕名利?
可若是真的不慕名利的人就會偏安一隅,而不是科考入仕。
啊啊啊啊啊啊!想不通,實在是太想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