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棗王】

    (一)

    中國是個紅棗的國度,占世界紅棗產量的百分之九十八。世界紅棗看中國,中國紅棗看陝北,陝北有個紅棗王。

    這個王不是自封的,是經聯合國正式加冕的。迄今,聯合國糧農組織共評定出世界農業遺產地三十六處,其中,中國有十一處,中國佳縣即是其中之一。但不是稻麥雜糧,而是紅棗。正式的桂冠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佳縣古棗園”。

    佳縣有個小村,名泥河溝,村前有座棗園,內有三百年以上的棗樹三百三十六株,其中三株已愈千年,更有一株被確認為一千四百年,高八米,要三人合抱,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棗王。

    今年8月我慕名去朝見棗王。正當盛夏,北京酷暑難熬。而泥河溝卻濃蔭蓋野,綠風蕩漾。小村前臨黃河,後靠群山。一條小支流從深山中蜿蜒而出,臨入黃河之時顧盼生輝,繞了六個小彎。每個彎中都攬著數戶人家,組成了一個村落,這就是泥河溝村。村前,滔滔黃河奔流而去,岸邊起伏的金色山崖點綴著油綠的棗林,黃綠交替,明暗生輝。更遠處千溝萬壑,奔來眼底,萬木蔥蘢。這裏便是棗王的王宮所在。背黃土高原之綠樹兮,麵大河奔騰之濤聲。它靜靜地擁坐在這一片園子裏。

    棗王雍容大度,體態龐大,主幹短粗,拔地而起,如堡壘鎮地。由於年深久遠,樹身由下向上開裂成數股,或寬或窄,都向左繞旋而上,力如拉絲、纏繩。樹身上的紋路跌蕩起伏,如虎豹,如斷崖,如亂雲。棗木本來就是暗紅色的,樹皮撕裂後炸出的細毛,或卷或豎,怒發衝冠。棗王就是一頭紅毛獅子,臥於園中,不言自重,威風凜凜。令我們這些隻不過數十年“人”齡的、細皮嫩肉的高級動物頓生幾分敬畏。而主幹之上,又順左旋之勢連發出三根大枝,都有水桶之粗。連卷帶擰,裹著青枝綠葉,唿嘯著向藍天探去。樹下三十多畝的棗林全是它的臣民,前唿後擁,枝繁葉茂,也都在數百年以上。但無論多老的樹,在陽光下一律閃爍著油亮的葉片,垂掛著沉甸甸的棗子。這時從河麵上吹過來一陣輕風,奔騰往複舞於林下,飄舉升降,搖枝弄葉,嘩嘩作響。快哉,大王之風。

    一棵棗樹的根可紮到方圓數裏之外,任你多麽貧脊、幹旱的土地,它都能像雷達掃描一樣,搜取石縫、土層中的那一點點的營養、水分。三十年前我當記者時采訪過一個棗樹研究所,他們在樹根下挖了一個很深的剖麵,裝上玻璃幕牆,觀察棗樹的生長。那細如蛛網的根係,天羅地網,連觀察者都被網入其中。現在,我背依棗王,腳踏大地,想象著這千年古棗園下,該是怎樣的一個網絡世界。

    我第二次去泥河溝,正好是九九重陽節的那一天,秋高氣爽。看萬山紅遍,星星點燈,落棗滿地,如紅毯迎賓。真的,毫不誇張,主人見有客來,先提一把掃帚,就像冬季掃雪一樣掃開落棗,為客人清出一條路來。我來到棗王身下,摘一顆紅棗細品著它酸甜綿長的味道,像是咀嚼著一部史書。一千四百年了,它守候在這裏,記錄著自然和人世的變化。就這樣一年一熟,薪火相繼,不避風雨。用它的年輪,用它的果實,周而複始地向人們傳遞著自然和社會的遺傳密碼。

    而當我們踏著紅棗鋪就的地毯登山一望時,風景又與八月來時大不相同。紅棗爛漫,黃河東去。人道是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而現在每個彎子的崖縫裏都填滿了正在晾曬的紅棗。大河起舞,紅綢飄動,織來繞去。好一幅黃河棗熟圖,一派王者之氣。

    (二)

    棗樹性堅、木硬、根深、果紅,其品質幾近完美。由於它是由野生酸棗進化而來,所以還保留了極強的野外生存能力。北方的果樹,如桃、李、杏、梨、蘋果等,遇有寒冷的年份都會凍死,而棗樹卻從未有聞。寒冷的冬夜,在棗樹下常可聽到劈啪的凍裂聲,它皮可裂、枝可斷,但就是不死。它的木質自帶紅色,硬而有光澤,製做家具或雕刻工藝品,效果絕佳。小時,我的家鄉,村裏人常用它做炕沿。人們每天上炕下炕,一副祖傳幾代的炕沿,蹬坐蹭摸,像紅緞子一樣閃閃發亮,那是主人家身份的象征。再配上雪白的窗紙、鮮紅的窗花、熱氣騰騰的爐灶,還有炕上的大花被、小炕桌,一幅典型的北方窯洞圖。

    棗樹從不占用正規農田,它艱難、倔強地長於溝底塄畔、坡邊懸崖。為了自衛,它渾身長刺。棗樹身形不直且多裂紋,它不怕風折、雨淋、畜啃,小外傷反而刺激生長。收獲時,有棗無棗三竿子。業界稱為:“體無完膚,枝無尺直。渾身有傷,遍體新枝。”若論外表,它既沒有鬆柏的挺拔,也沒有楊柳的柔美。但這種不平、不直、虯曲鉤連、渾身是刺、貌不驚人的樹卻很內秀。它幹生嫩枝,枝生“棗股”,股生“棗吊”,漸柔漸美。

    你單看這一尺來長的棗吊,她柔嫩得簡直就是楚王宮裏的細腰女子。真不敢相信這是從百年、千年老樹上發出的新枝。“棗吊”兩邊互生著如美人瓜子臉式的葉片,葉麵厚實,油綠如翡翠,背麵有三道紋線,如美女畫眉。這樣梳洗打扮一番後,她才開始靜心育棗。一到秋季,每個“棗吊”上都會吊著三五顆圓滾滾的果實。像一串串的紅燈籠,滿山遍野,迎風搖曳。

    (三)

    黃河是中華母親河,紅棗就是母親項鏈上的寶石。中國原生紅棗的分布帶基本上是沿著黃河兩岸的走向。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直到入海。當地老百姓說,棗樹一聽不到黃河的濤聲就不好好結棗了。專家解釋,是近岸土質適宜,河穀水分恰好。而最宜之處,是黃河中段的秦晉峽穀;秦晉之段,又以沿黃河八十二公裏的佳縣一段為好。所以棗王上下求索,最後終落戶於此。

    據史料記載,在陝北一帶,三千年前人們就開始種植棗樹。古人從野生酸棗中不斷地選育優化,繁體漢字的“棗”,就是“棘”字的上下變形。可見棗樹本為草莽出身,是從荊棘叢中一步步走來。泥河溝周邊的山窪裏至今仍有許多高大的酸棗樹,有幾株已六百年以上。

    離古棗園五裏處,有一個名“酸棗塌”的地方,竟有一座人工栽培的古酸棗園。“塌”者,陝北特有地貌,指山地向黃河邊的過渡。園中一百七十六棵老酸棗樹都已百年以上,合抱之粗。果實有將近山楂那麽大,我從來還沒有見過這麽大、這麽甜的酸棗。後帶了一把迴京,食者驚為神果。因風味獨特,籽可入藥,它的價格反而是紅棗的十倍。

    我在佳縣上高寨鄉還訪到一株更老的酸棗樹,已有一千三百年,數丈之高,要兩人合抱,應是棗王先祖的另一分支,有如類人猿。讓人吃驚的是,它秀麗挺拔,樹皮細膩,渾身布滿平整美麗的網紋,似已修煉成精。樹下有巨石,石上多洞,常有白蛇出沒。不知從何年起,這樹下就有了一座廟,當地人視之為神,年年祭拜。要知道,一般多年生的酸棗,也就隻有筷子粗細,而它卻成合抱之木。真是山中有佳樹,路遠人不知,獨自在這裏默默地為自然、為人類保存著品種基因。由此也可推知,這棗王譜係之純正,血統之高貴。

    連《同仁堂誌》都有記載:“葭(佳)州大紅棗,入藥可醫百病”。由酸到甜,由酸棗到紅棗,棗樹家族相伴人類走過了多麽漫長的路程。現在這份遺產全部集棗王於一身,備案於聯合國了。

    紅棗經世代選育優化,已成各色百態。有水分大的鮮食棗,有肉厚的製幹棗;有小如指肚的長棗,有大過一寸的駿棗。小時我家鄉的集市上,農民賣棗不帶秤,而是腰裏掖一把尺子。有人要買時,就將紅棗擺於地上,抽尺一量,七顆一尺。你說,要五尺還是一丈?以此來顯示棗的個頭之大。玩得就這種氣派,這個紅火。山西黃河邊有棗,上小下大,形如茶壺,就名壺瓶棗。寧夏黃河邊有一種棗,又大又圓又光,極像一個紅色的乒乓球。可當地老鄉不這麽叫,而名之曰“驢糞蛋”。現在的紅棗到底有多少個品種,一般人已很難說清。

    (四)

    如果說黃河是民族的乳汁,紅棗就是老百姓的幹糧。棗樹向來有鐵杆莊稼之稱。春蠶到死絲方盡,棗樹千年亦結果,而且它常會給你一個驚喜。不管多老的樹,都會突然從粗幹糙皮上發出一根嫩條,或在離主根的遠處鑽出一株小苗,當年就能掛果。民謠:“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言其誠懇、勤勞,如山中老農。

    棗樹好像天生就是為窮人準備的一道生命防線。無論怎樣地天打雷轟、風狂雨驟、雪霜加身,紅棗從不會絕收。它是如此巧妙地適應了自然。它的花期長達一月有餘,東方不亮西方亮,有足夠的時間受粉坐果,同時還為蜜蜂提供了最多的打工機會。這在其他果樹是幾乎沒有的。棗糧蔬間作種植模式不與糧食爭田。當豐年時,可蒸為棗饃、棗餅、棗糕;婚嫁時撒到炕上、被窩裏,寓早生貴子,為農家生活增加喜慶。而當年景不好時,可曬幹磨成棗炒麵,救荒渡災。專家考證,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紅棗就作為軍糧從軍行了。李自成起兵它也曾助一臂之力。

    遠的不說,1947年,毛澤東轉戰陝北,部隊打“沙家店等戰役”,缺少軍糧。老百姓拿出了全部堅壁清野的存糧,這其中就有相當數量的紅棗炒麵。那天,也是九九重陽這個日子,毛澤東餓著肚子熬夜工作。房東掀開門簾,送來一碗紅棗。第二天,警衛員收拾房間。

    小炕桌上一堆煙頭,一堆棗核,還有一篇瀚墨淋漓的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這在《毛澤東年譜》中有載。改朝換代,擁軍佑民,這紅棗是立了大功的。當地的紅棗專家說,你看這棗,花是金黃色的,呈五角形;果是鮮紅色的,紅得如血。這不就是共和國國旗的元素嗎?它應該被選為國樹。

    曆史翻過了一頁,現在當然不會以棗代糧充饑了。但它在黃河兩岸飄起了千裏紅綢,隨大河上下,起舞不休,紅遍了半個中國。紅棗已經成了一道旅遊的風景,也成了遊人心中的中國符號。

    所以,聯合國就在這個風景最佳處封了一個棗王。

    (原載2016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數理化通俗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衡並收藏數理化通俗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