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伏望了一眼那姑娘,果是水靈,一雙妙目漣漣,因那僧騷擾,正自不安。
“夜已深,寶殿要閉了,施主請迴。”
姑娘微喜,雙手合十行了一禮,逃也似地小跑去了。
那僧心下暗恨,麵上堆笑道:“方才一更天哩,大師不是要講到二更天方止。”
“漏了一物,卻是大士賜貧僧的錫杖,貧僧遊行講禪一日,有些疲了,勞你去貧僧房中取來。”
那僧不疑有他,便轉入後堂。蘇伏本識緊緊相隨,來到方丈邊上一間禪房,徑入去上燈,許久不曾尋到錫杖,不由滿臉晦氣罵道:“甚麽杖,莫不是拿話哄我?”
正待迴去問個清楚明白,豈料蘇伏已來到門外,他不由一怔,旋訕訕道:“大師不是疲了麽。”
蘇伏也不理會,止見臥榻矮幾各一張,一片黃蒲團,置在矮幾後的窗下,少許的月華落來,正照在矮幾上的一個金缽裏,泛著漣漣的微光。
“大師既已親自來取,小人便告退了……”那僧說著就要離開。
“慢著!”蘇伏雙目微閃,突地撤去障眼法,大手覆於其頂,微微吐力,便將其震暈過去。
玄靈引肆無忌憚地突入其識海,搜尋片刻,此處果是鬆濤住處,旁邊方丈,便是那老和尚住的,他沒有猜錯,乃此間住持。
旋將眼神落在那金缽上,內中有些許晶亮液體,本識掃過,並無異常,輕輕彈落一絲劍氣,極輕微地濺起一絲漣漪,落在指間,借著些微月色,竟如琥珀般透亮。
一股酒香頓時彌漫禪房。
“月下醉?”
蘇伏大是驚訝,這“月下醉”非是酒名,乃天工坊研製的一種酒具。它的妙用,初聞之人,皆要拍案叫絕。
此具在月華照射下,會緩緩生成酒液,無需任何作料,憑空生就。因汲取的月華精華,口感冰涼爽口,令人喝之難忘,傳聞喝它之人,還會成癮無法自拔,故稱之“月下醉”。
不過那酒具煉製之法,因煉製所需珍材,極為珍貴難尋,早已失傳千年,鮮少現於人前。
蘇伏不由生出一種錯謬感,莫非這鬆濤,表麵德高望重,暗裏則是個不守清規戒律的和尚?
想此他撚了一道天眼通,凝神望那金缽,果是一個酒樽模樣的器具。這鬆濤既將之幻化成金缽模樣,便是不欲被人發現其秘,望了望地上人事不知的和尚,突有一道殺人妙計湧上心頭。
他盤膝落座,十指紛飛點落,一道道玄靈引落在那僧識海處,每道玄靈引都附著道咒,因道咒乃是劍意所化,隨時也可化成劍意。
通讀其記憶,曉得其法名圓心。
半個時辰後,感應到出去遊玩的眾僧迴來,正聚在外廷,他止了動作,想了想,又撚決施法,落了一道青光下來,罩在圓心法體,不多時便融入,消失得了無痕跡。
青光落在其識海裏,玄靈引頓時壯大起來,將圓心本識擠到一處角落,玄靈引則操控其體,起身往外廷去,裝成他去與眾僧攀談。
本體則將禪房痕跡點點消去,直到連腳印都不見,方才隱身離去。
……
此後兩日,孔黎沒有迴來。他便借圓心觀察外堂眾人一舉一動。
首先是那老和尚,自第一日之後,連續兩日,隻出門半個時辰便迴來,成日閉在方丈內,也不知做什麽勾當。
圓心有些害怕老和尚。接著便是他最關心的鬆濤,果如他猜測,此人白日出行遊街講禪,一副道德高僧模樣,二更天迴來,不止兩次飲酒。金缽一直在,他可以趁其出門時觀察金缽裏的酒液是多是少。
還有一個極為意外的收獲,便是圓心的記憶之中,總算讀出了馬車之中所裝物的一些眉目。
記憶之中,圓心領著車隊往各大小城鎮去,隻在周邊轉悠。時不時有和尚送一些出來,隨意地扔置,他們則悄悄地裝入馬車。
與那些汙物接觸時,所有人都穿著特製的法袍。
他還有一些同門,與其不同路,去往極西之地,尚未歸轉。三年以來,他們每隔月餘便要出門一趟,每次出去都要二三月不等。令他微感遺憾的是,圓心並不知汙物是些什麽,也不知運送往何處去。
他關心的還是鬆濤,心中醞釀的計策,隻欠一個條件,鬆濤縱是能耐再大,也逃不過一死。如今卻有一個難題擺在麵前。那個老和尚大小不說,也是個菩薩境的禪師,他可沒有把握殺死鬆濤而不被發現。
兩人居所,不過數步之隔。
被老和尚發現,下場最慘不過逃走。可若想留在城中,就要下手殺死他,且是悄無聲息下。若一個不當心,引來城中數十個禪師……想想頭皮都發麻。
若是能跟蹤老和尚,查明他去向,每日出門做些什麽,說不定還有法可為。可他說什麽也不敢靠近鬆濤與老和尚十丈內,萬一玄靈引暴露,便萬事皆休。故這兩日,他都躲著兩人,不敢現身。
這時突地靈光一閃,又有計策湧上心頭。他冷笑一聲,暗忖:到時最不濟,殺死鬆濤便逃,至於法華隱秘,不去管它便是。
此為下下策,不過卻由著他進退自如,亦為上上策。
……
又候兩日,孔黎遲遲未來稟告消息,隻怕計劃遲滯。法會共七日,如今已過五日,再遲下去,隻怕鬆濤都殺不了。
這天午時許,正是老和尚離開方丈之時。本體潛入鬆濤禪房,將金缽收走,並利用《水幕天華》掩去所有氣息,潛伏在禪房外的牆根下。
想想又覺不甚安心,便依著龍吟瑤曾經教過他的,布了一個極為簡易,不著痕跡的聚靈陣。這聚靈陣搭在禪房周邊,使得左近靈氣稍微活躍一些,不引人起疑,又便於他藏身。
另有一分心神,操控早已候在鬆濤講禪之處左近的圓心,去往那處高台,在萬眾矚目下,悄悄在他耳旁耳語一陣。
鬆濤雙眸當即閃過一抹殺機,旋又恢複,對著眾位聽講的民眾溫言道:“貧僧想起一事,煩請諸位在此稍候。”
“夜已深,寶殿要閉了,施主請迴。”
姑娘微喜,雙手合十行了一禮,逃也似地小跑去了。
那僧心下暗恨,麵上堆笑道:“方才一更天哩,大師不是要講到二更天方止。”
“漏了一物,卻是大士賜貧僧的錫杖,貧僧遊行講禪一日,有些疲了,勞你去貧僧房中取來。”
那僧不疑有他,便轉入後堂。蘇伏本識緊緊相隨,來到方丈邊上一間禪房,徑入去上燈,許久不曾尋到錫杖,不由滿臉晦氣罵道:“甚麽杖,莫不是拿話哄我?”
正待迴去問個清楚明白,豈料蘇伏已來到門外,他不由一怔,旋訕訕道:“大師不是疲了麽。”
蘇伏也不理會,止見臥榻矮幾各一張,一片黃蒲團,置在矮幾後的窗下,少許的月華落來,正照在矮幾上的一個金缽裏,泛著漣漣的微光。
“大師既已親自來取,小人便告退了……”那僧說著就要離開。
“慢著!”蘇伏雙目微閃,突地撤去障眼法,大手覆於其頂,微微吐力,便將其震暈過去。
玄靈引肆無忌憚地突入其識海,搜尋片刻,此處果是鬆濤住處,旁邊方丈,便是那老和尚住的,他沒有猜錯,乃此間住持。
旋將眼神落在那金缽上,內中有些許晶亮液體,本識掃過,並無異常,輕輕彈落一絲劍氣,極輕微地濺起一絲漣漪,落在指間,借著些微月色,竟如琥珀般透亮。
一股酒香頓時彌漫禪房。
“月下醉?”
蘇伏大是驚訝,這“月下醉”非是酒名,乃天工坊研製的一種酒具。它的妙用,初聞之人,皆要拍案叫絕。
此具在月華照射下,會緩緩生成酒液,無需任何作料,憑空生就。因汲取的月華精華,口感冰涼爽口,令人喝之難忘,傳聞喝它之人,還會成癮無法自拔,故稱之“月下醉”。
不過那酒具煉製之法,因煉製所需珍材,極為珍貴難尋,早已失傳千年,鮮少現於人前。
蘇伏不由生出一種錯謬感,莫非這鬆濤,表麵德高望重,暗裏則是個不守清規戒律的和尚?
想此他撚了一道天眼通,凝神望那金缽,果是一個酒樽模樣的器具。這鬆濤既將之幻化成金缽模樣,便是不欲被人發現其秘,望了望地上人事不知的和尚,突有一道殺人妙計湧上心頭。
他盤膝落座,十指紛飛點落,一道道玄靈引落在那僧識海處,每道玄靈引都附著道咒,因道咒乃是劍意所化,隨時也可化成劍意。
通讀其記憶,曉得其法名圓心。
半個時辰後,感應到出去遊玩的眾僧迴來,正聚在外廷,他止了動作,想了想,又撚決施法,落了一道青光下來,罩在圓心法體,不多時便融入,消失得了無痕跡。
青光落在其識海裏,玄靈引頓時壯大起來,將圓心本識擠到一處角落,玄靈引則操控其體,起身往外廷去,裝成他去與眾僧攀談。
本體則將禪房痕跡點點消去,直到連腳印都不見,方才隱身離去。
……
此後兩日,孔黎沒有迴來。他便借圓心觀察外堂眾人一舉一動。
首先是那老和尚,自第一日之後,連續兩日,隻出門半個時辰便迴來,成日閉在方丈內,也不知做什麽勾當。
圓心有些害怕老和尚。接著便是他最關心的鬆濤,果如他猜測,此人白日出行遊街講禪,一副道德高僧模樣,二更天迴來,不止兩次飲酒。金缽一直在,他可以趁其出門時觀察金缽裏的酒液是多是少。
還有一個極為意外的收獲,便是圓心的記憶之中,總算讀出了馬車之中所裝物的一些眉目。
記憶之中,圓心領著車隊往各大小城鎮去,隻在周邊轉悠。時不時有和尚送一些出來,隨意地扔置,他們則悄悄地裝入馬車。
與那些汙物接觸時,所有人都穿著特製的法袍。
他還有一些同門,與其不同路,去往極西之地,尚未歸轉。三年以來,他們每隔月餘便要出門一趟,每次出去都要二三月不等。令他微感遺憾的是,圓心並不知汙物是些什麽,也不知運送往何處去。
他關心的還是鬆濤,心中醞釀的計策,隻欠一個條件,鬆濤縱是能耐再大,也逃不過一死。如今卻有一個難題擺在麵前。那個老和尚大小不說,也是個菩薩境的禪師,他可沒有把握殺死鬆濤而不被發現。
兩人居所,不過數步之隔。
被老和尚發現,下場最慘不過逃走。可若想留在城中,就要下手殺死他,且是悄無聲息下。若一個不當心,引來城中數十個禪師……想想頭皮都發麻。
若是能跟蹤老和尚,查明他去向,每日出門做些什麽,說不定還有法可為。可他說什麽也不敢靠近鬆濤與老和尚十丈內,萬一玄靈引暴露,便萬事皆休。故這兩日,他都躲著兩人,不敢現身。
這時突地靈光一閃,又有計策湧上心頭。他冷笑一聲,暗忖:到時最不濟,殺死鬆濤便逃,至於法華隱秘,不去管它便是。
此為下下策,不過卻由著他進退自如,亦為上上策。
……
又候兩日,孔黎遲遲未來稟告消息,隻怕計劃遲滯。法會共七日,如今已過五日,再遲下去,隻怕鬆濤都殺不了。
這天午時許,正是老和尚離開方丈之時。本體潛入鬆濤禪房,將金缽收走,並利用《水幕天華》掩去所有氣息,潛伏在禪房外的牆根下。
想想又覺不甚安心,便依著龍吟瑤曾經教過他的,布了一個極為簡易,不著痕跡的聚靈陣。這聚靈陣搭在禪房周邊,使得左近靈氣稍微活躍一些,不引人起疑,又便於他藏身。
另有一分心神,操控早已候在鬆濤講禪之處左近的圓心,去往那處高台,在萬眾矚目下,悄悄在他耳旁耳語一陣。
鬆濤雙眸當即閃過一抹殺機,旋又恢複,對著眾位聽講的民眾溫言道:“貧僧想起一事,煩請諸位在此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