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左慈沉默半晌。
“此子果真不凡,難怪師尊會……”
他輕輕搖了搖頭,將心中雜念拋諸腦後,隨即目光落在秦末身上,認真說道:“秦小友,如今徐福已被重傷,想必短時間之內不會再繼續找你麻煩,此間事了,貧道也就此告辭了。”
“左道長何不多留幾日,朕也好招待一二!”
秦末挽留道。
左慈聞言擺手說道:“秦小友客氣了,貧道需得盡快返迴天柱山就不多留了。”
見狀,秦末歎息一聲,點頭客套道:“既如此,便多謝左道長出手相助了。”
畢竟左慈幫了他,於情於理他也應該有所表示。但俗物金錢之類的左慈也看不上,他知道左慈對自己的這把槍感興趣,於是繼續說道:“朕知左道長不喜金錢美女這等俗物,既然道長對此物感興趣,那朕便此槍作為紀念贈予道長。”
“如此甚好,那貧道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左慈頷首,伸手接過了秦末遞來的左輪槍和鐵匣子裏麵剩餘的子彈。
“那麽秦小友,就此別過。”
說完,他提著鐵匣子轉身離去。
“左道長慢走。”
望著漸行漸遠的背影,秦末眼眸微凝。
“師侄。”
於吉突然叫住他。
聞言,秦末側身看向於吉,拱手問道:“不知師叔有何吩咐?”
隻聽於吉沉吟片刻緩緩說道:“師侄,除了貧道與左慈之外,你是不是還叫了其他幫手?”
“師叔為何如此問?”
秦末故作驚訝問道。
於吉眉頭深皺,謹慎小聲道:“貧道剛才感應到附近似乎還有一位修道者的氣息,而此人的實力絕不在我等之下。”
秦末笑而不語。
他自然知曉於吉說的是誰,不過卻並未開口解釋,而是淡笑道:“師叔莫要擔憂,以後有機會再跟您細說吧。”
於吉聞言,雖有些疑惑,但見秦末沒有解答的意思,也不願強求什麽,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那貧道便先迴去了。”
秦末頷首,目送於吉離開。
隨後,秦末迴到了寢宮。
而今夜皇宮鬧出的動靜太大,雖然秦末下了封口令,可依舊瞞不了外麵眾多官員的耳朵。
畢竟這些在京官吏全都住在距離皇宮外不遠處的豪宅之內,他們肯定聽到了昨夜的槍響聲。
……
翌日。
朝會,大殿。
早朝時分,百官齊聚。
此時,有官員低聲詢問著身邊人是否知道昨晚宮中的情況,但無人迴答。
“陛下駕到——”
隨著一聲尖銳的高唿傳遍整個大殿,所有人都停止了討論。待秦末坐定,群臣山唿萬歲之後,方才紛紛抬頭注視著龍椅之上的男子。
“眾愛卿平身。”
秦末揮了揮手,示意眾官起身。
緊接著,他清了清嗓子,環顧四周後緩緩說道:“想必諸位愛卿都很好奇昨晚皇宮發生了什麽,朕就簡單地給大家講一下吧……”
他話音落下,大殿頓時安靜下來。
所有官員屏息凝神,認真傾聽,唯恐錯過了什麽精彩的部分。
秦末掃了一圈眾人的反應,嘴角勾勒出一抹詭異弧度,接著他朗聲道:“昨夜,朕遇刺了!”
此言一出,頓時引起一陣嘩然。
“何人竟敢夜闖皇宮行刺陛下?”
“皇宮守備森嚴,居然能讓賊人潛入皇宮?”
“莫非朝廷出了叛徒?”
一句句議論聲接連不斷響起。
“好了,肅靜!”
秦末嗬斥一句,大殿再次陷入寂靜之中。
“朕要說的是,這名刺客乃是倭人,其武藝十分厲害,若不是朕有所防範,恐怕現在朕也不能坐在這裏與諸位愛卿談論此事。”
“倭人?”
“倭島上隻有邪馬台國與狗奴國,而狗奴國這些年一直依附於我大秦,為我大秦源源不斷送來木材與礦產資源,前些年還派人來我大秦進貢,此事定是邪馬台國所為!”
聞言,大殿又是掀起了一陣波瀾。
“小小邪馬台竟敢對陛下出手,當誅!”
“臣請旨,遣太史慈率領渤海艦隊前往倭島屠滅邪馬台國!”
“臣附議!”
大殿之內,群臣激憤。
秦末同意了他們的請奏,冷笑道:“倭人既然敢對朕出手,朕豈有放任他們活路的道理。”
說著,他站起身,負手傲立,朗聲宣布道:“朕決定,由太史慈帶領渤海艦隊前往倭島,徹底覆滅邪馬台國!此外,要在冀州月報上刊登此事,讓民間都知倭人罪該當誅!”
渤海艦隊的威名他們早已耳熟能詳,尤其是去年又下水了幾艘鋼鐵戰艦,有此艦隊前去,邪馬台國算是死定了!
“退朝!”
秦末拂袖,邁步離去。
迴到寢宮。
一旁的辛宓欲言又止。
昨夜發生的事,她可是親眼目睹全過程。
而秦末卻讓她不要將此事寫在史冊上。
“陛下……”
她輕喚一聲,猶豫半晌之後還是忍不住問道:“陛下昨夜徐福行刺於您,而徐福乃倭國的神武天皇其所傳承下來的倭國乃如今的狗奴國,為何您卻單單隻滅掉邪馬台國,臣女很是不解。”
秦末聽到辛宓的話,微微一愣,隨即放下手中的筆,目光如電般穿透了她的眼神,緩緩說道:“因為朕要用到徐福。”
辛宓睜大雙眼,難以置信。
昨天徐福還喊打喊殺,怎麽可能會為秦末所用,這時,她心中一閃而過的念頭,如同晨光穿透烏雲,突然令她明白了其中的玄機。
秦末這是在下餌。
若是徐福知道秦國即將出兵的消息肯定會再次找上秦末,說到底,秦末與徐福之間並沒有什麽深仇大恨。而徐福來中原的目的就是為了阻止秦末動他的倭島,所以徐福肯定會再次現身。
可見,秦末這番舉動,實則就是為了逼迫徐福再次主動現身,然而這其中的關鍵,仍是與長生之事息息相關。
想到這裏,辛宓心中暗歎。
身為帝王,即便是權力的巔峰,也無法抵擋他對永生的渴望。
秦末從辛宓臉上的表情便猜到她心中想法,但他懶得和辛宓解釋,他重新將目光投迴手中的奏折,字裏行間的政務繁雜如同萬千風浪,掩蓋了他內心那隱秘的渴求與掙紮。
“此子果真不凡,難怪師尊會……”
他輕輕搖了搖頭,將心中雜念拋諸腦後,隨即目光落在秦末身上,認真說道:“秦小友,如今徐福已被重傷,想必短時間之內不會再繼續找你麻煩,此間事了,貧道也就此告辭了。”
“左道長何不多留幾日,朕也好招待一二!”
秦末挽留道。
左慈聞言擺手說道:“秦小友客氣了,貧道需得盡快返迴天柱山就不多留了。”
見狀,秦末歎息一聲,點頭客套道:“既如此,便多謝左道長出手相助了。”
畢竟左慈幫了他,於情於理他也應該有所表示。但俗物金錢之類的左慈也看不上,他知道左慈對自己的這把槍感興趣,於是繼續說道:“朕知左道長不喜金錢美女這等俗物,既然道長對此物感興趣,那朕便此槍作為紀念贈予道長。”
“如此甚好,那貧道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左慈頷首,伸手接過了秦末遞來的左輪槍和鐵匣子裏麵剩餘的子彈。
“那麽秦小友,就此別過。”
說完,他提著鐵匣子轉身離去。
“左道長慢走。”
望著漸行漸遠的背影,秦末眼眸微凝。
“師侄。”
於吉突然叫住他。
聞言,秦末側身看向於吉,拱手問道:“不知師叔有何吩咐?”
隻聽於吉沉吟片刻緩緩說道:“師侄,除了貧道與左慈之外,你是不是還叫了其他幫手?”
“師叔為何如此問?”
秦末故作驚訝問道。
於吉眉頭深皺,謹慎小聲道:“貧道剛才感應到附近似乎還有一位修道者的氣息,而此人的實力絕不在我等之下。”
秦末笑而不語。
他自然知曉於吉說的是誰,不過卻並未開口解釋,而是淡笑道:“師叔莫要擔憂,以後有機會再跟您細說吧。”
於吉聞言,雖有些疑惑,但見秦末沒有解答的意思,也不願強求什麽,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那貧道便先迴去了。”
秦末頷首,目送於吉離開。
隨後,秦末迴到了寢宮。
而今夜皇宮鬧出的動靜太大,雖然秦末下了封口令,可依舊瞞不了外麵眾多官員的耳朵。
畢竟這些在京官吏全都住在距離皇宮外不遠處的豪宅之內,他們肯定聽到了昨夜的槍響聲。
……
翌日。
朝會,大殿。
早朝時分,百官齊聚。
此時,有官員低聲詢問著身邊人是否知道昨晚宮中的情況,但無人迴答。
“陛下駕到——”
隨著一聲尖銳的高唿傳遍整個大殿,所有人都停止了討論。待秦末坐定,群臣山唿萬歲之後,方才紛紛抬頭注視著龍椅之上的男子。
“眾愛卿平身。”
秦末揮了揮手,示意眾官起身。
緊接著,他清了清嗓子,環顧四周後緩緩說道:“想必諸位愛卿都很好奇昨晚皇宮發生了什麽,朕就簡單地給大家講一下吧……”
他話音落下,大殿頓時安靜下來。
所有官員屏息凝神,認真傾聽,唯恐錯過了什麽精彩的部分。
秦末掃了一圈眾人的反應,嘴角勾勒出一抹詭異弧度,接著他朗聲道:“昨夜,朕遇刺了!”
此言一出,頓時引起一陣嘩然。
“何人竟敢夜闖皇宮行刺陛下?”
“皇宮守備森嚴,居然能讓賊人潛入皇宮?”
“莫非朝廷出了叛徒?”
一句句議論聲接連不斷響起。
“好了,肅靜!”
秦末嗬斥一句,大殿再次陷入寂靜之中。
“朕要說的是,這名刺客乃是倭人,其武藝十分厲害,若不是朕有所防範,恐怕現在朕也不能坐在這裏與諸位愛卿談論此事。”
“倭人?”
“倭島上隻有邪馬台國與狗奴國,而狗奴國這些年一直依附於我大秦,為我大秦源源不斷送來木材與礦產資源,前些年還派人來我大秦進貢,此事定是邪馬台國所為!”
聞言,大殿又是掀起了一陣波瀾。
“小小邪馬台竟敢對陛下出手,當誅!”
“臣請旨,遣太史慈率領渤海艦隊前往倭島屠滅邪馬台國!”
“臣附議!”
大殿之內,群臣激憤。
秦末同意了他們的請奏,冷笑道:“倭人既然敢對朕出手,朕豈有放任他們活路的道理。”
說著,他站起身,負手傲立,朗聲宣布道:“朕決定,由太史慈帶領渤海艦隊前往倭島,徹底覆滅邪馬台國!此外,要在冀州月報上刊登此事,讓民間都知倭人罪該當誅!”
渤海艦隊的威名他們早已耳熟能詳,尤其是去年又下水了幾艘鋼鐵戰艦,有此艦隊前去,邪馬台國算是死定了!
“退朝!”
秦末拂袖,邁步離去。
迴到寢宮。
一旁的辛宓欲言又止。
昨夜發生的事,她可是親眼目睹全過程。
而秦末卻讓她不要將此事寫在史冊上。
“陛下……”
她輕喚一聲,猶豫半晌之後還是忍不住問道:“陛下昨夜徐福行刺於您,而徐福乃倭國的神武天皇其所傳承下來的倭國乃如今的狗奴國,為何您卻單單隻滅掉邪馬台國,臣女很是不解。”
秦末聽到辛宓的話,微微一愣,隨即放下手中的筆,目光如電般穿透了她的眼神,緩緩說道:“因為朕要用到徐福。”
辛宓睜大雙眼,難以置信。
昨天徐福還喊打喊殺,怎麽可能會為秦末所用,這時,她心中一閃而過的念頭,如同晨光穿透烏雲,突然令她明白了其中的玄機。
秦末這是在下餌。
若是徐福知道秦國即將出兵的消息肯定會再次找上秦末,說到底,秦末與徐福之間並沒有什麽深仇大恨。而徐福來中原的目的就是為了阻止秦末動他的倭島,所以徐福肯定會再次現身。
可見,秦末這番舉動,實則就是為了逼迫徐福再次主動現身,然而這其中的關鍵,仍是與長生之事息息相關。
想到這裏,辛宓心中暗歎。
身為帝王,即便是權力的巔峰,也無法抵擋他對永生的渴望。
秦末從辛宓臉上的表情便猜到她心中想法,但他懶得和辛宓解釋,他重新將目光投迴手中的奏折,字裏行間的政務繁雜如同萬千風浪,掩蓋了他內心那隱秘的渴求與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