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前往幽州,全在個人,誰也不知道去了以後是好還是不好。


    這種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趙霖也不會強求,招攬這些百姓,主要是為了擴充人口,增強幽州的繁榮程度。


    現在的幽州,以征戰開拓為主,土地擴張的速度遠超人口增長的速度千百倍。


    地廣人稀,說的就是如今的幽州。


    牛羊遍地的大草原,幽州遍地都是,都是這幾年大小征戰,從外族手裏搶來的。


    大漢十三洲的內戰才剛剛開始,短則數年,長則數十年。


    攻城掠地雖然是一時之事,但一個勢力的發展,卻是一世之事。


    趙霖現在要做的,就是爭奪人口。


    人口,才是勢力發展最重要的部分。


    沒有足夠的人口,誰來種地?誰來放牧?誰來經商?


    人口達不到一定程度,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會受到限製。


    若是不趁著現在多劃拉一些百姓,以後打仗傷亡多了,招募新兵都招不起來。


    洛陽百姓被迫遷都長安,此時肯定恨毒了董卓那個狗賊,趙霖正好趁機撈一把。


    有句名言說得好:忘掉一段感情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始一段新的感情。


    此時洛陽百姓就是如此,想要忘掉董卓對他們的迫害,就是找一個新家,開始新的生活。


    前往幽州,不正是最好的選擇嘛。


    不僅分房分地,而且戰火燒不到幽州土地上。


    這一點,沒人會懷疑,幽州以善戰揚名天下,不打別人就是好事。


    大漢眾多勢力,甚至幽州周圍的外族,誰也不會衝動到去招惹幽州。


    董卓雖然敢入主洛陽,挾持天子,但絕對不敢招惹幽州。


    膽子這麽大的勇士,墳頭草都快一人高了。


    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經過洛陽的動亂,這些人此刻最希望有一個能夠安穩生活的地方,不用再這麽顛沛流離的。


    饑寒交迫的洛陽百姓終於飽餐一頓,臉上也有了笑容,隨後就在幽州兵的護送下,一路向東而去。


    至於那兩車金銀財寶,早就被呂布的親信悄悄運走藏起來了。


    本來趙霖隻想給一車的,誰知道董卓這家夥搜刮了這麽多財富。


    給都給了,多給一車也無妨。


    反正呂布不是個過日子的人,一車珠寶還是兩車珠寶,無非就是花錢的時間長一點罷了。


    之前趙霖給呂布的評價很中肯,這家夥除了打仗以外,別的方麵幾乎都是個小白。別說爾虞我詐,陰謀詭計,就算是自己勢力的內政,呂布也不會處理。


    雖然處理內政都是文官謀士的活兒,但被別人叫一聲主公,總不能什麽都不懂吧?


    你可以偷懶不幹活,但絕對不能一問三不知,這是一個勢力之主最起碼的要求。


    否則下邊人忽悠你都看不出來,最後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呂布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有勢力之主的才能,卻有當家做主的野心。


    能力跟不上野心,遲早都要玩完。


    呂布注定不是當諸侯的料,玩不轉那個圈子,早晚都有走投無路那一天。


    隻不過,這一次是不是在白門樓,就不好說了。


    在路上足足走了三天時間,這幾十萬百姓重新迴到洛陽附近。


    之所以趕路速度加快這麽多,一是因為吃飽飯後有力氣趕路。二是因為多了不少代步工具。


    既然知道遷都路上百姓眾多,趙雲那邊也不能閑著。


    在趙霖和關羽西行追趕遷都隊伍的時候,趙雲和張飛就在洛水附近籌集馬車,牛車,驢車之類的東西,隨後全都派到官道上接送百姓。


    還有幽州軍最不缺的就是戰馬,一人雙馬的情況下,隨隨便便就能拉出上萬匹戰馬。


    如此來迴幾趟,老弱婦孺都被半路帶走,剩下的多半是四肢健全的青壯男女,趕路速度自然快了。


    洛陽城外的官道上,在幽州軍的控製下,這些百姓要進行最後的分流。


    願意去幽州開始新生活的,現場登記造冊,隨後登船即可。船上有足夠的吃喝,足夠到達幽州之用。


    至於具體到郡縣的安置,分房分地之類的事情,則是要下邊官府來安排好。


    至於那些不願意去幽州的,也不會難為他們,轉身離開便可。順著官道,不出一個時辰就會見到洛陽的東城門。


    也就半日時間,所有百姓分流完成,隻有三十六萬多百姓願意前往幽州,剩下的已經離開這裏返迴洛陽了。


    對於這個數字,趙霖並不意外。洛陽可是大漢京都,能住在這裏的人,很多都是小有資產的世家或商人之流。


    就是洛陽被董卓一把火燒了,但洛陽畢竟是大漢中心,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洛陽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


    世家大族和朝廷百官都離開了這裏,即便是斷壁殘垣般的洛陽,也是一塊大肥肉,若是能趁機分一杯羹,說不定可以再上一個台階。


    很多人都是抱著這種取巧的心思,想去洛陽碰碰運氣,萬一成功了呢?


    還有一部分人,就是單純念舊,也可以說是故土難離。


    他們祖祖輩輩世代生活在洛陽城,如今好不容易迴到了這裏,就算不是同甘共苦,也要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


    洛陽被董卓燒了,那他們就把洛陽給“救”迴來。


    不管什麽原因吧,總之六成左右的百姓選擇留在洛陽。


    對於這些人,趙霖還是挺佩服的,無論出於何種理由,他們都沒有丟下這座城,趙霖尊重他們的選擇。


    人不在多,在於心誠。


    剩下這三十六萬人,才是趙霖想要的。隻有他們想去幽州,才會有重新生活的動力。


    這是態度問題,一個主動,一個被動,效果完全不一樣。


    就像大夫看病救人,病人必須自己想活下去,才有恢複的可能。若是病人一副心如死灰的樣子,別說病人了,就算大夫的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


    想要真正在幽州紮根生活,最主要還是要靠百姓自己。官府隻能起到輔助作用,決定性的東西都在百姓自己身上。


    其實現在幽州人口太少,趙霖並不是很擔憂,百姓繁育子嗣,再將孩子養大成人,一二十年足矣。


    隻要給幽州百姓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空間,吃喝不愁,賦稅全免的情況下,人口的增長會很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三國,我的二叔是趙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徐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徐行並收藏穿越三國,我的二叔是趙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