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低頭一看,天吶!樹下悄無聲息地聚集著數不清的花背天鼠。怎麽下樹這一小會兒工夫就來了這麽多?但是為時已晚我一隻腳已經著地了,我慢慢向外趟出去,心裏怕得發毛。一群孩子聚在你身邊你可以當孩子王,可是一群老鼠聚在你身邊,你願意當老鼠王嗎?


    花背天鼠被我用腳一隻隻挑到一邊,慢慢往外走,可是每動一步,老鼠都會今貼著圍過來,我腳下一片毛茸茸的感覺,這是在內心裏有中不可名狀的難受充斥在我的內心裏。這個時候一隻老鼠猶猶豫豫地突然對著我的棉靴就是一口。


    “我靠!”我驚得跳起來。慕少淵幾腳踢飛外圍的花背天鼠趕來拉著我的胳膊就往外跑,成群的花背天鼠就在我們屁股後頭追,剛才看像一朵朵黃花,現在看就像一隻隻蝗蟲。


    跑了很遠它們才不見了,不知道是把它們甩掉了還是它們不願意再追了。我和慕少淵相對望著,臉色鐵青,大家心裏都明白可誰也不願意說出來。為什麽他去就沒事而我去就被發現了呢?為什麽老鼠不理他而我就被咬了呢?因為我比他多一樣——我中了樹神的毒!它們肯定和樹神還有那群神秘的青山派有些關聯。


    第二十一章 製作利箭


    更新時間2013-4-25 7:19:45 字數:2540


    我和慕少淵臉色鐵青的迴到了木屋,老人看在眼裏輕輕地問了一句:“用給你們帶點路上的吃食嗎?”走也沒有用到哪裏都被發現,而且我們大傷都沒痊癒,索性住在這裏等著算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吧!我們又住下了,繼續慕少淵的造箭計劃。


    箭包括箭頭、箭杆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製,杆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古代箭頭的形製很多,不同的箭頭決定了箭的作用。用於射魚的箭頭,叫五齒魚叉箭。還有一種叫做弋射(古人射鳥,有的人在箭頭上綁上繩子,便於迴收箭,成為弋射)箭頭,箭頭的前端有一個小孔是用於綁線的,也可以用這種箭射魚。


    鏤空的箭頭是在箭頭內裝上易燃物而發送到敵方陣營中的燃燒箭。為了提高箭的殺傷力,古人還採取將箭鏃塗以毒藥的辦法。被射中的人馬立時唿吸困難、全身癱軟。就連軀體碩大的野獸中箭之後,也往往走不了幾步就仆地斃命或被麻醉。


    當然還有毒箭頭,其箭頭毒槽或者毒孔,可以放置毒藥,還有一種放置毒藥的方式是將浸過毒藥汁液的棉線纏繞在箭頭後邊,一旦射中獵物就釋放毒液。古人的毒箭使用的是烏頭鹼,存在於草烏、川烏的汁液中。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鳴鏑,鳴鏑不是匈奴單於發明,但是由其發揚光大的。在冒頓於月氏國做人質時從月氏人那裏學會製作鳴鏑。在歸國後將鳴鏑作為信號箭,類似與今天的信號彈。規定鳴鏑射向哪裏,其部下就要將箭射向哪裏。並由此建立了權威,得到了王位。鳴鏑一般是由銅、木、骨或者角製成。鳴鏑前麵有風槽與風孔,當氣流經孔進入鳴鏑內的空腔時空氣發生震動而成聲。


    因生產條件所限,民間的箭頭多為鍛造箭頭。把鐵條加熱燒紅後變軟,此時趁熱打鐵就是熱煆。箭頭這種小的器物也可以不經加熱就煆,此時稱為冷鍛。箭頭是戰鬥部,箭杆是平衡部,箭羽則是調節部。一枝好的箭首先應該做到箭杆直、箭羽順、羽形符合箭的用途、箭頭份量適中。箭的重心位置一般要求在整隻箭的前五分之二的地方,重心太靠前箭容易甩尾,太靠後箭容易翻滾。


    慕少淵為製作箭砍了一顆樺樹,還準備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工具。我問:“做箭也需要這麽費事嗎?”


    “當然了,這可是個細緻活。”


    我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軍隊箭都是以百萬計。如果這麽費事那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武裝起一支部隊?現在各國諸侯混戰,參戰的動不動就是十幾萬大軍,你總不能和別人約定好五個月以後開打,這段時間造弓箭?慕少淵看出了我的疑惑,說:“天機閣製作的總要細緻一些,軍隊需求量大當然不能這麽講究了。”


    “你做的真是細緻活,你做好以後我要留著幾支用。”


    “這還算細緻?在以前我都是造插接的箭杆,這樣方便調節箭杆的重心,前邊是重的胡桃木,後邊是輕的雪鬆木。現在這裏沒有,我隻能勉強用樺木了。”


    “我記得別人造箭都是用樺木。”


    “恩,對於普通人做的弓箭來說,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杆,樺木無疑是最好的材料。箭杆的要求是韌而不軟,硬而不重。其實箭在射出去時都是搖擺著前進的,所以好的箭杆應該是硬而不彎,這樣才能飛行穩定,準確度高,不易折斷。箭杆的硬度不但要高,而且要求箭杆旋轉一圈的硬度都是一致的。箭杆的左邊硬度低,而右側硬度度高的話,在釋弦瞬間箭杆是像左彎曲的,必然偏移。”


    我看他拿了一個很奇怪的工具把箭杆放進去打磨,我看著像刨子,但是並不是一弄到底而是弄一段到了中間就停下來,換個方向再弄一段中間再停下來,看著中間的部位比兩端要高一些很像梭鏢。我不明白了,“你手裏是什麽工具,為什麽不一次弄到底呢?”


    “這個呀叫箭杆刨,專門打磨箭杆用的。我之所以讓他們不整齊,是因為這樣做更有利於保持精準度。樺木質地硬,表麵光滑,但易變彎翹。這種方法是我的一個前輩從西域大食國那裏學來的,大食那邊把這種箭叫土耳其飛箭,我也不知道這個土耳其代表什麽。我們起名叫它掏檔子箭,因為箭杆中間粗,兩頭細,箭速要比頭尾一致的杆高,飛行也更加穩定。因為其箭杆中間是粗的,從而不改變箭的硬度。”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征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金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金鍚並收藏我在征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