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寂靜,隻有這老臣聲音在迴蕩。


    有人心都揪了起來。


    陛下剛才說的已相當明白,你可真是頭鐵啊。


    這老臣名為唐濟,是都察院禦史,負責監督北方兩州,也算都察院的老人。


    “陛下春秋鼎盛,何必急於一時?”


    任誰都能感覺到,這位老臣並沒有其他意思,是真的為了國家。


    他說的也沒錯。


    農莊法推行隻在延州有成功經驗,那還是州牧李福曾是軍中將領手段特殊,才正常進行下去。


    換做其他地方,能成功嗎?


    不起禍端就不錯了。


    而陛下還年輕,完全沒必要著急,徐徐圖之即可。


    “朕知愛卿憂國之心,然大陸局勢緊張,我大寧跟梁國矛盾不可調和,又跟魏國起了爭執,朕一日不敢懈怠,推行農莊法是為國家積蓄,是為當麵臨戰爭時,能有應付之力……爾等可知朕的難處?”


    “臣惶恐。”


    禦史唐濟開口道:“臣自會為農莊法推行盡一份力。”


    他們都明白。


    跟梁國幾次起了戰爭衝突,根本無法調和。


    幾次落敗,必然會蓄謀報複,這一點毋庸置疑。


    原本跟魏國表麵關係維持的還算不錯,又有聯姻之好,可因去年打擊魏商之事,兩國關係也降到了冰點。


    說的沒錯。


    戰爭不知什麽時候就會到來。


    國家必須要有積蓄有準備。


    聽到這裏,朝臣們麵色都變得凝重了一些。


    他們能夠感同身受陛下的壓力。


    他背負的是整個國家!


    情也說了,理也說了。


    自然也沒有人再有異議了。


    “今日朝議之事形成紀要,通傳各州,把朕說的話原原本本傳出去!”


    基本都是他一人說,也沒有反對之聲。


    關寧其實都做好了要殺雞儆猴的準備。


    先解決一些阻力。


    可竟然很少有人諫言。


    現在朝臣官員們就這麽識趣嗎?


    關寧都有些驚奇。


    不過應承是應承,關鍵在於執行。


    他要的是結果。


    提高官員薪俸由吏部操辦,征兵一事由兵部負責。


    關寧主抓的就是推行農莊法一事。


    最早農莊法的構想其實是李福提出來的。


    他效仿自己在南方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上農的土地都收到了官府手中。


    這些土地成了公田,李福便把這些公田租給了老百姓,也就是老百姓成了官府的佃農。


    不過田租要比地主收的要低,得到的收益也高。


    官府不會剝削佃農。


    可李福發現老百姓對這種方式較為排斥,從事農耕的意願並不強烈,也就是說積極性不高。


    他又更改了模式。


    以簽訂協議的方式,把土地承包給了農戶。


    在承包期間,你享有這些田畝的耕種權,官府隻會收固定的份額糧食,超出的部分都由自己所得。


    產出的糧食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


    毫無疑問,這大大提高了農民從事農耕的積極性,他們付出的多,收獲的也多。


    在實行之初,分包出去的田畝都得到了豐收,而官府也得到了固定穩定的稅收。


    這讓李福見得其利,便加以推廣,並繼續改進。


    他把很多的田畝都集中起來,統一分包,讓原本沒有地的農民也有地耕種。


    單戶不行就多戶承包。


    總之是按勞分配。


    付出的多,收獲的就多。


    在這種方式之下,農戶們積極性大大提高,且幹勁也是相當的足。


    為了提高產量,集體農耕,集體勞作,還一起興修水利。


    這就像是一個農莊,因而被稱為農莊法!


    後來,李福又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他雇傭大批種莊稼的老農好手,專門傳授農耕技術,還實行統一耕種,在關寧看來,李福已經達到了科學種植的程度。


    他把種地的每一個流程細化,開墾,耕種,澆水,施肥……


    古代並沒有化學肥料,隻能用人或動物的糞便。


    他還安排了專人研究,怎麽能把糞便發揮出最大效用。


    什麽時候施肥,該施多少。


    都有細致的研究,有了成果以後再編寫成冊,教授給農民。


    一個統領幾萬人的將軍,卻在種地一道上做的如此精細。


    聽之實難想像。


    可這卻是真的,也是關寧底氣所在。


    李福的成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關寧認可這種製度,並結合自己的見識經驗,又進一步完善。


    實際上,這應該算是計劃經濟的一種。


    在生產力不發達時,計劃經濟其實相當實用。


    用現代的詞來解釋,農莊法的難處在於所有製的改變。


    將原本屬於個人的私田轉為了公田,以實現資源再分配。


    平均!


    是農莊法的核心!


    一個地主有一百畝良田,把他的田分給另外沒有地的十戶農民。


    這樣平均下來,每戶人家就有十畝地。


    在這個過程,必然會觸及到地主上農權貴勢要之家的利益。


    這也是矛盾所在。


    尤其是在全國範圍的推行情勢又不一樣……


    在關寧麵前擺放著一本文策,封麵上寫著論農莊法四個字。


    這是密倉府府丞楊俊才所寫。


    年前外巡去邊境之時,路過密倉府,關寧跟其提出農莊法一事。


    當時楊俊才提出了推行之難點,無需抵製,也無需陽奉陰違。


    隻需倍之。


    即可將農莊法完全破壞。


    所謂的倍之,其實是加倍處之。


    將原本要打擊的地主上農擴到中農,甚至再繼續擴大,那就會成為苛政。


    少數縉紳變為多數。


    農莊之法立可破!


    同理,任何政令都適用於此道。


    關寧詢問解決之法。


    楊俊才提出異地辦差之法,這樣就能阻斷地方勢力跟官員們勾結,能夠秉公辦理,把農莊法執行下去。


    可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古代交通不便,異地通行不暢,更為重要的是異地來的差吏不了解實際情況。


    又怎麽能順暢執行。


    關寧把這個問題交給了楊俊才,讓他寫一篇策論,等返迴京時交給他。


    楊俊才完成了。


    他走遍鄉野,問詢老農,實地查探,又去請教了諸多官員,寫出了這篇執行之策。


    關寧已經看過,覺得大有可為,尤其對於倍之破壞之法,有很強的針對性。


    不過他覺得還有些欠缺。


    應該再加一條他要用的方法,不從者殺之即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鎮北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香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香瞳並收藏鎮北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