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麵,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是重慶最大的水運碼頭。明朝初期,重慶衛指揮使戴鼎擴建重慶舊城,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17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即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因此門隨東逝長江,麵朝天子帝都南京,於此迎禦差,接聖旨,故名“朝天門”。1891年重慶闢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撤除。


    朝天門左側嘉陵江納細流匯小川,縱流一千多米,於此注入長江。碧綠的嘉陵江水與褐黃色的長江激流撞擊,漩渦滾滾,清濁分明,形成“夾馬水”風景,其勢如野馬分鬃,十分壯觀。右側長江容嘉陵江水後,聲勢益發浩蕩,穿三峽,通江漢,一瀉千裏,成為長江上的“黃金水段”。


    時值抗日最艱難的時期,大批難民從各個方向湧入重慶,每天在這裏上下的難民和挑夫數以萬計。


    康禮夫沒有食言,第二天就在朝天門碼頭上支起十口大鍋,以重慶商貿協會的名義救濟難民。難民每人除了領到一身灰棉布衣裳外,還有兩塊響噹噹的大洋。一些民主人士不斷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唿籲“禦日寇於國外,拯萬民於水火”。


    受此影響,不少商家自願加入了慈善者的行列,難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社會秩序逐漸安定下來。正為重慶混亂不堪的局麵而頭疼的軍政府,頓時緩了一口氣。


    在林園深藏不露的蔣總裁得到這個消息後,對於那些為黨國出錢出力的商人,當即安排了一個表彰大會,對每個慈善家予以表彰。在耀眼的鎂光燈下,他握著康禮夫的手,久久捨不得放開。有這幫生意人相助,何愁國難不去,黨國不興?


    沒有人知道,這場聲勢浩大的慈善活動,居然是一個不問政治的考古學者逼出來的。


    所有事關慈善活動的報紙消息上,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苗君儒三個字。


    苗君儒當然不在乎那些虛名,他在乎的是,那東西怎麽會到了康禮夫的手中?


    劉大古董清楚地記得那外地人的樣子,是典型的藏族漢子,一頭濃密的頭髮下麵,是一張藏民特有的紫黑色國字臉,高挺的鼻樑,絡腮鬍,高大健壯的身軀,結實的肌肉,穿著一身對襟短褂,頭戴寬簷帽,腳穿厚底馬靴,腰裏似乎還別著硬傢夥。


    那天,那漢子進店來的時候,門口還站了兩個跟班。對於這樣的客人,夥計向來是不敢得罪的,便上前點頭招唿,問需要買點什麽東西。


    那漢子拿出20塊大洋放在櫃檯上,隻說要見一見劉大古董,有事情請教。


    在古董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請人幫忙看貨,應根據貨的貴賤程度和看貨人的威信,支付5塊到50塊現大洋的酬謝。


    夥計見那漢子也是懂規矩的,更加不敢怠慢,忙吩咐其他人通知掌櫃的,並將那漢子引到旁邊廂房的雅座間看茶。


    劉大古董來到廂房的雅座間,朝那漢子拱手後問道:“請問客官,要我看什麽貨?”


    那漢子起身關上門,低聲說道:“我知道你劉大掌櫃的威望,人稱火眼金睛,在重慶的古董界,你算是頭麵人物!”


    劉大古董謙虛道:“那都是同行們的抬愛,慚愧,慚愧!”


    那漢子從身上拿出一張紙來,鋪開,說道:“劉掌櫃,我要你幫忙看的貨在這裏!”


    劉大古董看了一眼紙上畫的圖案,見那畫著的東西有些像古代的銅鑰匙,形狀顯得有些怪異,便有些生氣地說道:“客官,你是在消遣我吧?看貨當以實物為準,哪有畫個草圖就請人看的?單憑紙上的圖案,如何看得明白?”


    那漢子說道:“劉掌櫃,貨物不在我的手上,我隻想請教一下,之前你見過這東西沒有?”


    劉大古董肯定地說道:“我看貨看了幾十年,什麽樣的東西都見過,就是沒有見過這張紙上畫的東西。如果你想知道那是什麽,可以等貨到手之後再來找我!”


    那漢子想了一下,從身上拿出四根金條,說道:“如果以後有人請你看這東西,無論花多大的代價,務必幫忙留下。如果這些錢不夠的話,就請你用竹竿在店門前挑一塊黃布條,自然會有人跟你聯繫的!”


    價值四根金條的古董並不多,劉大古董看著麵前那黃燦燦的金條,忍不住又朝紙上多看了幾眼,心中不免升起疑雲:那東西的形狀雖然怪異,可沒有看到實物,看不出珍貴之處。這漢子一出手就是四根金條,想必那東西確實珍貴至極,任是花多大的代價,都要弄到手了。


    他心中盤算著日後要真是見到那東西,怎麽樣從中穩穩賺上一大筆。他想了一會,問道:“萬一沒有人找我呢?”


    那漢子笑了笑:“隻要那東西在重慶,一定會來找你看貨的!”接著收起圖紙,說了一聲“打擾”,便起身快步離去。


    當時,劉大古董怎麽都沒有想到,三天後,他的老闆康禮夫就拿著那東西來見他,要他幫忙看看。就這樣一件造型奇特看似簡單的東西,任他看花了眼,都沒有看出是什麽來。不過有兩點他可以肯定,就是這東西的歷史很古老,而且材質堅硬異常,非玉非鐵。


    他出麵請了幾個古董界的高手來看,可那些人也看不出是什麽東西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藏地尋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學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學華並收藏藏地尋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