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裏,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都將是嚴重消耗其國力最為重要的根本。
兵貴於精、兵貴於器,吳玠和嶽飛聽到劉行的口中蹦出這樣的話來一點也不稀奇。
當今這大宋皇家部隊,人數上的確是曆朝曆代以來最多的了。可是真正在沙場之上能夠充當強軍的,無論是吳玠、嶽飛曾經所帶的部隊,還是劉錡、劉錫、劉子羽等人所率之兵。其中能夠真正稱得上強軍的,不過十分之一而已。
千萬人的兵員數量中,事實上隻有百萬人無堅不摧。那麽剩下的八九百萬人是什麽?多數都是負責輜重轉運、後勤補給,甚至是拿著軍餉跟隨大軍四處遊蕩、無關緊要的兵。
那些人一年消耗掉的財力,如果如劉行言簡意賅八個字中所說的“兵貴於器”那一點去想,將那些錢糧節省下來完全可以讓真正主戰的百萬大軍憑借兵器的犀利更加戰無不勝。
所以當二人聽到那八個字的未來大方針後,誰都沒有提出質疑來。
見他倆沒有提出新的疑問,劉行卻是又一次淡淡地一笑,隨即說出了一番令嶽飛和吳玠眼界大開、豁然開朗,一切明了、更加不存疑問的理論來。
這一番理論的核心,劉行就是圍繞在一個國家該擁有多少兵力展開的。在這一係列的理論中,劉行認為一個國家的總丁口是控製軍隊人數的根本指數。
一個上億丁口的國家不應該隻有數千軍隊,而一個數十萬人的國家不應該有數萬軍隊.一般認為,天下太平之時軍隊總數在丁口的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五之間都該算作是合理的。
當然,還有很多因素影響著軍隊人數.這些印象軍隊人數的地一點是國家經濟實力,一個是與總經濟量有關,一個是和人均生活水平有關。
比如過去的大宋由於丁口數量較多,人均收入較低。所以應該將更多的國內生產總值用於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所以軍費比例應該相對較低。
可是時代進步了、社會發展了,如今的大宋朝國家強大起來了、百姓也富足起來了。從前大宋的一百二十萬禁軍之上,是完全可以擴增一些、使大宋可以以強大的軍力不戰而威懾群夷。
但是這個比例、劉行認為不該單純去以人數為定義,而是應該以其戰力作為基本定理。基本的戰力之中,兵器消耗的財力不弱於養將練兵的消耗。
與其一味地養將練兵,不如將大部分錢財用到強化兵器上去。那樣未來再有新的戰事開打時,才可以做到犧牲最少的人、換取最大的勝利。
而這一切的成本投入上應該控製住兵員占據丁口總量的額度、控製好每年朝廷淨餘收入投入到軍費開銷上去的比例……
圍繞這該有多少兵這核心問題,第二個要點就是一個國家是怎樣的一個戰略意圖。
比如從前的大宋戰略意圖上是隻求自保、不求開疆拓土的,那麽英宗士氣的一百二十萬禁軍就足夠用了。畢竟地方上還有廂軍、鄉兵等補備之兵。
可是如今的情況不同了,草原是大宋的、塞北是大宋的。吐蕃全被並入到了大宋的版圖中、南朝大理主動歸順讓大宋增設出了兩個大省,還有未來勢必要全盤控製的西域和安南。
如此廣闊疆域的大宋王朝,未來若仍然隻是一百二十萬主戰之兵,那是顯然不夠用的。那麽多少兵力,才能在未來確保大宋如此廣闊的河山萬年永固呢?劉行給出的明確定義是千萬戶時、丁口總數應該達到了至少五千萬之眾。
五千萬的丁口,那麽劉行定義出的常備之兵總數,在草原、塞北、吐蕃、大理以及安南和西域沒有徹底完成歸化之前,至少要保有總丁口百分之五、也就是兩百五十萬人上下的兵力。
待那些新征服的土地上,那些異族之民徹底完成歸化、那些地方不再需要用強大的武力去震懾、彈壓當地各族人的時候,就可以適當開始逐漸裁汰、使兵員數量占據丁口數量的比例降低到了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五那種程度了……
在以上的亮點之外,還有一個核心點、那就是兵器技術水平和兵器裝備水平.保證同樣的戰力。當裝備水平相對較高時,就可以減少軍隊人數,即所謂的“精兵”政策。
兵貴於精、兵貴於器那八個字,劉行已經完整、簡練的闡述和定義清楚了這一點,說到此處時也就沒有再多做贅詞。
到了最後一點,劉行很明白地說出了一個最為基礎的核心問題,那就是一個國家有多少兵力更多的時候不是單純隻從內部環境考慮,還要從大周邊的環境去考慮。
若是如今的大宋未來成為萬國來朝、新的天可汗之國,四海之內無任何一個番邦敢於挑戰和影響到大宋的威嚴與利益了。那大宋隻要迴到宋英宗時期的常備軍數量、一百二十萬到一百五十萬人就足夠用了。
可是那些番邦之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包括正在草原上追著人家蒙兀國主父子三人死纏爛打的王楷在內,劉行不認為他們能長久地屈服於大宋之下、遲早還是會為了個人的利益,為了其國家的利益或是為了其國內民眾的利益來與大宋開戰的。
為長久計、為江山永固念,劉行確定隻有長期保有二百萬人以上的兵力、才可能遇上隨時突發的番邦不願臣服,甚至兩國全麵開戰的局麵時不因倉促而貽誤戰機……
“未雨綢繆常備二百萬之兵,隻要我朝大軍不是直朝遠番天竺、大食衝殺過去,我相信足以穩固如今的版圖、守好現有的江山了。”一連串的闡述之後,劉行說道此處微微停了聽。
端起茶碗、一口氣將碗中的茶水全都倒入口中。
放下茶碗後,劉行又意味深長地說道:“然則不排除隻要任我執掌朝政三任期、二十年征戰間打出更多的江山。地盤大了、兵員自然也要增加,但一切以國內生產總值、丁口基數為準這一個根本原則是此後莫要改變的了。”(未完待續。)
兵貴於精、兵貴於器,吳玠和嶽飛聽到劉行的口中蹦出這樣的話來一點也不稀奇。
當今這大宋皇家部隊,人數上的確是曆朝曆代以來最多的了。可是真正在沙場之上能夠充當強軍的,無論是吳玠、嶽飛曾經所帶的部隊,還是劉錡、劉錫、劉子羽等人所率之兵。其中能夠真正稱得上強軍的,不過十分之一而已。
千萬人的兵員數量中,事實上隻有百萬人無堅不摧。那麽剩下的八九百萬人是什麽?多數都是負責輜重轉運、後勤補給,甚至是拿著軍餉跟隨大軍四處遊蕩、無關緊要的兵。
那些人一年消耗掉的財力,如果如劉行言簡意賅八個字中所說的“兵貴於器”那一點去想,將那些錢糧節省下來完全可以讓真正主戰的百萬大軍憑借兵器的犀利更加戰無不勝。
所以當二人聽到那八個字的未來大方針後,誰都沒有提出質疑來。
見他倆沒有提出新的疑問,劉行卻是又一次淡淡地一笑,隨即說出了一番令嶽飛和吳玠眼界大開、豁然開朗,一切明了、更加不存疑問的理論來。
這一番理論的核心,劉行就是圍繞在一個國家該擁有多少兵力展開的。在這一係列的理論中,劉行認為一個國家的總丁口是控製軍隊人數的根本指數。
一個上億丁口的國家不應該隻有數千軍隊,而一個數十萬人的國家不應該有數萬軍隊.一般認為,天下太平之時軍隊總數在丁口的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五之間都該算作是合理的。
當然,還有很多因素影響著軍隊人數.這些印象軍隊人數的地一點是國家經濟實力,一個是與總經濟量有關,一個是和人均生活水平有關。
比如過去的大宋由於丁口數量較多,人均收入較低。所以應該將更多的國內生產總值用於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所以軍費比例應該相對較低。
可是時代進步了、社會發展了,如今的大宋朝國家強大起來了、百姓也富足起來了。從前大宋的一百二十萬禁軍之上,是完全可以擴增一些、使大宋可以以強大的軍力不戰而威懾群夷。
但是這個比例、劉行認為不該單純去以人數為定義,而是應該以其戰力作為基本定理。基本的戰力之中,兵器消耗的財力不弱於養將練兵的消耗。
與其一味地養將練兵,不如將大部分錢財用到強化兵器上去。那樣未來再有新的戰事開打時,才可以做到犧牲最少的人、換取最大的勝利。
而這一切的成本投入上應該控製住兵員占據丁口總量的額度、控製好每年朝廷淨餘收入投入到軍費開銷上去的比例……
圍繞這該有多少兵這核心問題,第二個要點就是一個國家是怎樣的一個戰略意圖。
比如從前的大宋戰略意圖上是隻求自保、不求開疆拓土的,那麽英宗士氣的一百二十萬禁軍就足夠用了。畢竟地方上還有廂軍、鄉兵等補備之兵。
可是如今的情況不同了,草原是大宋的、塞北是大宋的。吐蕃全被並入到了大宋的版圖中、南朝大理主動歸順讓大宋增設出了兩個大省,還有未來勢必要全盤控製的西域和安南。
如此廣闊疆域的大宋王朝,未來若仍然隻是一百二十萬主戰之兵,那是顯然不夠用的。那麽多少兵力,才能在未來確保大宋如此廣闊的河山萬年永固呢?劉行給出的明確定義是千萬戶時、丁口總數應該達到了至少五千萬之眾。
五千萬的丁口,那麽劉行定義出的常備之兵總數,在草原、塞北、吐蕃、大理以及安南和西域沒有徹底完成歸化之前,至少要保有總丁口百分之五、也就是兩百五十萬人上下的兵力。
待那些新征服的土地上,那些異族之民徹底完成歸化、那些地方不再需要用強大的武力去震懾、彈壓當地各族人的時候,就可以適當開始逐漸裁汰、使兵員數量占據丁口數量的比例降低到了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五那種程度了……
在以上的亮點之外,還有一個核心點、那就是兵器技術水平和兵器裝備水平.保證同樣的戰力。當裝備水平相對較高時,就可以減少軍隊人數,即所謂的“精兵”政策。
兵貴於精、兵貴於器那八個字,劉行已經完整、簡練的闡述和定義清楚了這一點,說到此處時也就沒有再多做贅詞。
到了最後一點,劉行很明白地說出了一個最為基礎的核心問題,那就是一個國家有多少兵力更多的時候不是單純隻從內部環境考慮,還要從大周邊的環境去考慮。
若是如今的大宋未來成為萬國來朝、新的天可汗之國,四海之內無任何一個番邦敢於挑戰和影響到大宋的威嚴與利益了。那大宋隻要迴到宋英宗時期的常備軍數量、一百二十萬到一百五十萬人就足夠用了。
可是那些番邦之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包括正在草原上追著人家蒙兀國主父子三人死纏爛打的王楷在內,劉行不認為他們能長久地屈服於大宋之下、遲早還是會為了個人的利益,為了其國家的利益或是為了其國內民眾的利益來與大宋開戰的。
為長久計、為江山永固念,劉行確定隻有長期保有二百萬人以上的兵力、才可能遇上隨時突發的番邦不願臣服,甚至兩國全麵開戰的局麵時不因倉促而貽誤戰機……
“未雨綢繆常備二百萬之兵,隻要我朝大軍不是直朝遠番天竺、大食衝殺過去,我相信足以穩固如今的版圖、守好現有的江山了。”一連串的闡述之後,劉行說道此處微微停了聽。
端起茶碗、一口氣將碗中的茶水全都倒入口中。
放下茶碗後,劉行又意味深長地說道:“然則不排除隻要任我執掌朝政三任期、二十年征戰間打出更多的江山。地盤大了、兵員自然也要增加,但一切以國內生產總值、丁口基數為準這一個根本原則是此後莫要改變的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