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到張揚真的發起狠來,曾煒浩想起了他調任途中拜謁劉錡時,劉錡曾經交代過他一個計劃的事情來。
那個計劃首先要保證的,就是他、曾煒浩能夠活著。隻要他活著,才能執行那個計劃。隻有他活著,才能讓劉行的大計劃順利執行。
所以看到張揚動了殺機,曾煒浩不再開口、隻是怒目圓睜地瞪住了張揚。
張揚見他的嗬斥奏效,也不根本不在意曾煒浩看他的眼神是怎樣的。
轉頭重新掃視向院子中那些各級將領,他重新開口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曾經劉行喊出來的話。如今他是出將入相、權傾朝野了。可是我呢、諸位呢?我等還都隻是草芥一般任由他擺布的棋子。”
“我張揚今日造反,真的無心與他劉行的大宋為敵,我隻想要帶著有著一腔抱負、卻一直被人壓著無法得以發揮的兄弟們去開創出一片新天地來,去盡展我等胸中抱負。各位都是有誌青年,還在猶豫著什麽?願意隨我前去的,王侯將相莫敢論、榮華富貴準共享。”又是一連串極具煽動性的話語到了此處,張揚微微做了下停頓。
接著他的臉上浮起了邪邪的笑容,聲音變得更加高亢道:“而且據西域來的商人所說,如今的西域女多男少。隻要大家隨我去那西域之地,我絕不做任何軍人不得擅自婚配之規製。搶錢、搶糧、搶江山,女人自然更是誰搶的歸誰。”
絕不做任何軍人不得擅自婚配之規定,張揚為何突然冒出這樣一句話來呢?
答案是就在一個月前,劉行下令頒行了幾項大宋新軍規。其中的一條,就是禁止年齡未滿十八歲、未能從武備學堂畢業的成年男子,未有戰功之前禁止婚配。
劉行為何突然在新軍規中增加出如此一項規定呢?原因是如今的大宋北朝。所有人家都看到了軍人與從前的待遇、地位上的變化。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那句民間俗語,在如今的大宋北朝變成了過去的老話。如今北朝境內是人人爭著、搶著讓自家的男孩進兵備、考武備。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一是現今北朝禁軍、邊軍的待遇。幾乎是徽欽二帝在位時的十倍計。
其二是隻要上了沙場,隻要立了功勞便一世無憂、且得重賞。
從前需要的是皇恩才能賞。領取犒賞時還經常被層層盤剝、到了立功將士手上的少得可憐。
以至於如今許多軍中低級兵士因身上有了戰功,每月給家中寄迴去、或者是由當地巡防使司衙門應士兵要求,直接送至各家的錢糧足以使那些兵士的家庭成為令人豔羨的富戶。
其三是從前的兵士戰死了,最多是朝廷一次性給一些補償、然後其家中父母與妻兒花光、用光那些補償後馬上沒了依靠,生活會迅速窘困下去。
如今呢?戰死了當時有撫恤田、生前有戰功的還有軍功田。在這些之外,因傷致殘的既有兵部直給、又有慈濟機構補貼的保障費。戰死的更是連其直係親屬都可得到許多保障,從而使其家人無需再因失孤而失助……
在這些大的環境因素之下,眼見到送自家兒子進入軍隊去各種好處多多。百姓自然爭相送子參軍。
同時呢,那學尋常百姓家中有女兒的小門小戶家庭也開始逐漸轉變、願意讓自家的女兒優先許配給正在當兵或者是退役且有戰功的兵士們。
事情永遠不可能隻好的一麵,小門小戶爭相嫁女給軍人,卻在前段時間接二連三引發了一些令劉行既憤恨、又很無奈的事。
一些小門小戶家的女子嫁給了軍人沒多久,在她們的男人剛剛立下一些微末的戰功後,便又害怕起日後會成為寡婦來。
於是乎,許多小娘子不斷哭求下。張憲一場大捷才結束,馬上就有兩三千剛剛立功沒多久的兵士申請退伍返鄉。
於是乎,吳玠的大軍才打進淮南西路,便有成群的新婚的兵士鬧著要轉去做巡防兵。於是乎。許多殿前司的禁軍也加入到了這種立功馬上求退的鬧劇中……
想要好待遇、想要富足的生活卻不肯付出,劉行氣的眼睛發藍。一氣之下,劉行便做出了一係列硬性規定來。
男子十六歲從軍、不滿五年不的退役。十八歲未立寸功者不得退役、更加不許婚配。不是兵備學堂、武備學堂的兵士。直接一刀切似地全都給扔到了立功機會極少的隊伍中去。
總之,劉行的想法就是一個:不再給那些心本不再從軍之人立功的機會,也不給那些能夠輕易被枕邊風吹得鬧退役的兵士任何立功的機會。
十六歲入伍,不到二十一歲敢鬧退伍的,直接投入教化營、依逃兵論處。如果是聚眾集體鬧退役的,直接移交兵部和軍法司、從嚴從重處置,絕不姑息……
而對於軍官而言,鬧退役的不多。但是長期以來,從紅巾軍開始、劉行的隊伍便一條鐵律:標統一下軍佐禁止家屬隨軍。
劉行的一係列雷霆手段。確實製止住了枕邊風形成的兵士請退潮。加上原本家屬隨營的標準,都是強化大宋王師戰力的規定。
卻未曾想到這些規則卻給了張揚這個黑廝如今這樣一個拉攏人心的大好機會。成了他此刻煽動人心、拉人跟他一起謀反的最好話柄。
那麽站在院子裏的軍官們,會被他這番話吸引到嗎?讓曾煒浩大跌眼鏡的是。許多方才還是怒目圓睜地瞪著張揚的將佐中,一聽到他這話、頓時便開始有人站出來表示願意跟隨張揚前往西域去了。
待一陣喧嘩過後,曾煒浩一清點、二百多將佐中竟有四分之一轉投到了張揚的麾下。
看到這個結果,曾煒浩的心底好生憋悶、暗暗地想到:太傅當初所言、男人都是用下體思考問題的那句話看來真沒錯呀!隻是一個女人誰搶了是誰的,竟瞬間讓五十多人背叛了他們最初的信仰、背叛了他們的家庭,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未完待續。)
那個計劃首先要保證的,就是他、曾煒浩能夠活著。隻要他活著,才能執行那個計劃。隻有他活著,才能讓劉行的大計劃順利執行。
所以看到張揚動了殺機,曾煒浩不再開口、隻是怒目圓睜地瞪住了張揚。
張揚見他的嗬斥奏效,也不根本不在意曾煒浩看他的眼神是怎樣的。
轉頭重新掃視向院子中那些各級將領,他重新開口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曾經劉行喊出來的話。如今他是出將入相、權傾朝野了。可是我呢、諸位呢?我等還都隻是草芥一般任由他擺布的棋子。”
“我張揚今日造反,真的無心與他劉行的大宋為敵,我隻想要帶著有著一腔抱負、卻一直被人壓著無法得以發揮的兄弟們去開創出一片新天地來,去盡展我等胸中抱負。各位都是有誌青年,還在猶豫著什麽?願意隨我前去的,王侯將相莫敢論、榮華富貴準共享。”又是一連串極具煽動性的話語到了此處,張揚微微做了下停頓。
接著他的臉上浮起了邪邪的笑容,聲音變得更加高亢道:“而且據西域來的商人所說,如今的西域女多男少。隻要大家隨我去那西域之地,我絕不做任何軍人不得擅自婚配之規製。搶錢、搶糧、搶江山,女人自然更是誰搶的歸誰。”
絕不做任何軍人不得擅自婚配之規定,張揚為何突然冒出這樣一句話來呢?
答案是就在一個月前,劉行下令頒行了幾項大宋新軍規。其中的一條,就是禁止年齡未滿十八歲、未能從武備學堂畢業的成年男子,未有戰功之前禁止婚配。
劉行為何突然在新軍規中增加出如此一項規定呢?原因是如今的大宋北朝。所有人家都看到了軍人與從前的待遇、地位上的變化。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那句民間俗語,在如今的大宋北朝變成了過去的老話。如今北朝境內是人人爭著、搶著讓自家的男孩進兵備、考武備。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一是現今北朝禁軍、邊軍的待遇。幾乎是徽欽二帝在位時的十倍計。
其二是隻要上了沙場,隻要立了功勞便一世無憂、且得重賞。
從前需要的是皇恩才能賞。領取犒賞時還經常被層層盤剝、到了立功將士手上的少得可憐。
以至於如今許多軍中低級兵士因身上有了戰功,每月給家中寄迴去、或者是由當地巡防使司衙門應士兵要求,直接送至各家的錢糧足以使那些兵士的家庭成為令人豔羨的富戶。
其三是從前的兵士戰死了,最多是朝廷一次性給一些補償、然後其家中父母與妻兒花光、用光那些補償後馬上沒了依靠,生活會迅速窘困下去。
如今呢?戰死了當時有撫恤田、生前有戰功的還有軍功田。在這些之外,因傷致殘的既有兵部直給、又有慈濟機構補貼的保障費。戰死的更是連其直係親屬都可得到許多保障,從而使其家人無需再因失孤而失助……
在這些大的環境因素之下,眼見到送自家兒子進入軍隊去各種好處多多。百姓自然爭相送子參軍。
同時呢,那學尋常百姓家中有女兒的小門小戶家庭也開始逐漸轉變、願意讓自家的女兒優先許配給正在當兵或者是退役且有戰功的兵士們。
事情永遠不可能隻好的一麵,小門小戶爭相嫁女給軍人,卻在前段時間接二連三引發了一些令劉行既憤恨、又很無奈的事。
一些小門小戶家的女子嫁給了軍人沒多久,在她們的男人剛剛立下一些微末的戰功後,便又害怕起日後會成為寡婦來。
於是乎,許多小娘子不斷哭求下。張憲一場大捷才結束,馬上就有兩三千剛剛立功沒多久的兵士申請退伍返鄉。
於是乎,吳玠的大軍才打進淮南西路,便有成群的新婚的兵士鬧著要轉去做巡防兵。於是乎。許多殿前司的禁軍也加入到了這種立功馬上求退的鬧劇中……
想要好待遇、想要富足的生活卻不肯付出,劉行氣的眼睛發藍。一氣之下,劉行便做出了一係列硬性規定來。
男子十六歲從軍、不滿五年不的退役。十八歲未立寸功者不得退役、更加不許婚配。不是兵備學堂、武備學堂的兵士。直接一刀切似地全都給扔到了立功機會極少的隊伍中去。
總之,劉行的想法就是一個:不再給那些心本不再從軍之人立功的機會,也不給那些能夠輕易被枕邊風吹得鬧退役的兵士任何立功的機會。
十六歲入伍,不到二十一歲敢鬧退伍的,直接投入教化營、依逃兵論處。如果是聚眾集體鬧退役的,直接移交兵部和軍法司、從嚴從重處置,絕不姑息……
而對於軍官而言,鬧退役的不多。但是長期以來,從紅巾軍開始、劉行的隊伍便一條鐵律:標統一下軍佐禁止家屬隨軍。
劉行的一係列雷霆手段。確實製止住了枕邊風形成的兵士請退潮。加上原本家屬隨營的標準,都是強化大宋王師戰力的規定。
卻未曾想到這些規則卻給了張揚這個黑廝如今這樣一個拉攏人心的大好機會。成了他此刻煽動人心、拉人跟他一起謀反的最好話柄。
那麽站在院子裏的軍官們,會被他這番話吸引到嗎?讓曾煒浩大跌眼鏡的是。許多方才還是怒目圓睜地瞪著張揚的將佐中,一聽到他這話、頓時便開始有人站出來表示願意跟隨張揚前往西域去了。
待一陣喧嘩過後,曾煒浩一清點、二百多將佐中竟有四分之一轉投到了張揚的麾下。
看到這個結果,曾煒浩的心底好生憋悶、暗暗地想到:太傅當初所言、男人都是用下體思考問題的那句話看來真沒錯呀!隻是一個女人誰搶了是誰的,竟瞬間讓五十多人背叛了他們最初的信仰、背叛了他們的家庭,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