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中是總督,河北、山西、遼南和綏遠四省的人力、物力他隨意調配是其職內事。
在他發出盡啟地方留守兵馬加入到對前方轉運保障事中去命令時,錦州城的東麵、大海邊。
張憲看完樞密院發來的加急通傳令,並未立即下達出擊的命令。
他側轉身、望向遠處那波瀾壯闊,正在泛起陣陣波濤的大海,陷入到了短暫的沉思中。
高麗、那個“白衣民族”原本是華夏分支,隻是從商周時期其祖先遠走後,才逐漸與各處土著混雜而生變成了一個全新的民族。
對於那個民族,張憲最早是通過兩個故事有所了解的,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相傳很早以前,長白山下住著從小就失去父母的兄妹倆。二人砍柴、種地艱難度日、相依為命。
那時朝廷橫征暴斂、欺壓百姓;地方官吏也巧取豪奪,魚肉鄉民。真是天災**,民不聊生,而且官府年年選美女用以祭天。
這一年妹妹不幸被官府選中,將要去祭天。妹妹舍不得離開哥哥,哥哥也不忍心眼睜睜地看著妹妹白白去送命,但是沒有辦法,兄妹二人隻好逃進深山。
祭天之日已逝,官兵包圍了山林,連日搜山不停。當兄妹二人無路可逃時,一位銀須白發老人,給了他倆兩件寶物:一匹白馬和一把寶劍,讓他們趕快逃命。
鄉親們也正為兄妹倆著急,一見兄妹倆騎著白馬、拿著寶劍正在和官兵搏鬥也都操起家夥趕來幫忙。
在兄妹倆的帶領下,打敗了圍山的官兵。又衝進了官府。打開了糧倉。分了糧。誰知惹了大禍,朝廷聞訊派了重兵來鎮壓。
官兵殺死了妹妹和白馬,又把哥哥吾花大綁押迴鄉裏,斬首示眾。一路上哥哥頂著風冒著雪地走著,被打得皮開肉綻的身體鮮血淋漓。一步一個血紅的腳印,印滿了懸崖、山崗。
最後哥哥還沒有走到家,就在山穀裏死去了。
不久,就在哥哥走過的山崗。印著血印的土地上,到處生出了許多奇異的山花,粉紅的顏色飄溢著芬芳。
這花性情剛烈,專門在寒冷的冰雪中頂風怒放。因為它獨占春光傲群芳,所以備受長白山區人民,尤其是朝鮮族同胞的喜愛。
人們神情地稱這花為“長白金達萊”,把它當作春天的使者。一直到現在,人們一看到它便想起那段悲壯的往事。
於是高麗人便把金達萊看做是堅貞、頑強的民族精神,又是美好、幸福、吉祥的象征。因而朝鮮族男女老少崇敬金達萊的深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對於那個故事裏官府選美祭天。張憲很清楚一個道理:傳說就是傳說,許多傳說都不是真正發生過的。
但與此同時。張憲更清楚另外一個曆史上真實發生的事、那就是從秦漢到隋唐,中原王朝曆朝曆代事實上都有強令或者威逼高麗人將他們的貴族女人送往中原。或是做妃、或是為妾。
那是強娶人家貴族的女人,自然就會讓高麗人心中世代有了一種被壓迫的感覺。
誰人無父母,誰人無姐妹?換做是自家的姐妹和親人,世代都要被強迫去給人做妃為妾,又有誰不會去奮起反抗。
所以最喜歡強行霸占女人的隋煬帝遠征過高麗,正史上寫的滿是洋溢著濃重造神味道的李世民也遠征過高麗。
在張憲的心底裏,那些戰爭真正的起因絕對不會是單純的政治原因、卻也一定脫離不了政治因素。
根本的原因就是隋唐兩代的皇帝都想拉攏那些常年生活在白山黑水間、飽受各組欺淩壓迫變得很驍勇、愛鬥狠的民族,所以才會強令人家把自家的公主送往長安。
隋唐兩代的皇帝是想要借人家的女兒、姐妹套牢高麗人。結果弄巧成拙,把高麗推向了敵對的陣營後,他們才不得已不去發兵、勞民傷財地為了其卑劣目的和個人**買單……
“金達萊花應該正是綻放的時候,太傅卻讓我屠滅那些高麗兵。那樣一群世代都在曆代中原王朝壓製下的倔強民族,會那麽好屠滅嗎?”想到此處,張憲忍不住輕聲自語了一句。
“將軍何須如此擔憂?”張憲話音才落,身後傳來了一個聲音,讓他立即迴頭循聲看了過去。
“李參使,你說太傅此法真的可行嗎?將高麗殘軍驅逐到遼東去,那些高麗人不會變成一群殊死抵抗的頑徒嗎?”張憲望著來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來人是誰呢?他是伴隨著劉行對錦州各部重新整理之後,將一些有了戰功、以宗欣為首的人調走後,被宗澤派來出任張憲參軍使的李若虛。
這李若虛是何方神聖,能讓宗澤親自點將、譴他來給張憲做參軍使呢?
李若虛其實原本沒什麽名氣,才學一般、隻是善做管勾雜事,原本是汴京城戶部衙門裏混了好幾年才混到個從三品的文官。
但是呢,他的弟弟很出名、至少連劉行都對其弟弟的品格風尚讚賞尤嘉。
他的弟弟又是誰呢?他弟弟叫李若水。那個李若水早年在太學讀書,進士及第後曆任元城尉、平陽府司錄、濟南教授等職。
當時徽宗昏庸無能,朝政由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把持,對北方日漸強大的金國采取妥協投降戰略。“主和”派占據上風,李若水對此極為憤慨,多次上書皇帝深中時病,條陳興國治邦良策。
靖康元年宋欽宗一繼位,馬上便加封李若水為禮部尚書。李若水十分謙遜,不接受那任命,宋欽宗隻好改任命他去做了吏部侍郞。
靖康二年金兵大舉南侵、二帝被俘,備受羞辱。李若水仗義執言,怒斥金國大太子粘罕不講信義。粘罕見李若水忠勇可嘉,想收買留用、便許以高官厚祿。
當時粘罕對李若水說:“今日順從於我,明天你就可以得到更多榮華富貴!”
李若水嚴辭拒絕,粘罕又命仆從勸慰李若水,說:“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李若水厲聲叱道:“忠臣事君,不複顧家矣!”
李若水大義凜然、罵聲不絕,粘罕無奈隻能命人割下李若水舌頭。李若水不能用口罵,便怒目而視、以手相指。
粘漢一見他連話都說不了還在有自己為敵,氣的當即下令將李若水挖目斷手,最後寸磔、也就是淩遲處死。(未完待續。)
在他發出盡啟地方留守兵馬加入到對前方轉運保障事中去命令時,錦州城的東麵、大海邊。
張憲看完樞密院發來的加急通傳令,並未立即下達出擊的命令。
他側轉身、望向遠處那波瀾壯闊,正在泛起陣陣波濤的大海,陷入到了短暫的沉思中。
高麗、那個“白衣民族”原本是華夏分支,隻是從商周時期其祖先遠走後,才逐漸與各處土著混雜而生變成了一個全新的民族。
對於那個民族,張憲最早是通過兩個故事有所了解的,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相傳很早以前,長白山下住著從小就失去父母的兄妹倆。二人砍柴、種地艱難度日、相依為命。
那時朝廷橫征暴斂、欺壓百姓;地方官吏也巧取豪奪,魚肉鄉民。真是天災**,民不聊生,而且官府年年選美女用以祭天。
這一年妹妹不幸被官府選中,將要去祭天。妹妹舍不得離開哥哥,哥哥也不忍心眼睜睜地看著妹妹白白去送命,但是沒有辦法,兄妹二人隻好逃進深山。
祭天之日已逝,官兵包圍了山林,連日搜山不停。當兄妹二人無路可逃時,一位銀須白發老人,給了他倆兩件寶物:一匹白馬和一把寶劍,讓他們趕快逃命。
鄉親們也正為兄妹倆著急,一見兄妹倆騎著白馬、拿著寶劍正在和官兵搏鬥也都操起家夥趕來幫忙。
在兄妹倆的帶領下,打敗了圍山的官兵。又衝進了官府。打開了糧倉。分了糧。誰知惹了大禍,朝廷聞訊派了重兵來鎮壓。
官兵殺死了妹妹和白馬,又把哥哥吾花大綁押迴鄉裏,斬首示眾。一路上哥哥頂著風冒著雪地走著,被打得皮開肉綻的身體鮮血淋漓。一步一個血紅的腳印,印滿了懸崖、山崗。
最後哥哥還沒有走到家,就在山穀裏死去了。
不久,就在哥哥走過的山崗。印著血印的土地上,到處生出了許多奇異的山花,粉紅的顏色飄溢著芬芳。
這花性情剛烈,專門在寒冷的冰雪中頂風怒放。因為它獨占春光傲群芳,所以備受長白山區人民,尤其是朝鮮族同胞的喜愛。
人們神情地稱這花為“長白金達萊”,把它當作春天的使者。一直到現在,人們一看到它便想起那段悲壯的往事。
於是高麗人便把金達萊看做是堅貞、頑強的民族精神,又是美好、幸福、吉祥的象征。因而朝鮮族男女老少崇敬金達萊的深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對於那個故事裏官府選美祭天。張憲很清楚一個道理:傳說就是傳說,許多傳說都不是真正發生過的。
但與此同時。張憲更清楚另外一個曆史上真實發生的事、那就是從秦漢到隋唐,中原王朝曆朝曆代事實上都有強令或者威逼高麗人將他們的貴族女人送往中原。或是做妃、或是為妾。
那是強娶人家貴族的女人,自然就會讓高麗人心中世代有了一種被壓迫的感覺。
誰人無父母,誰人無姐妹?換做是自家的姐妹和親人,世代都要被強迫去給人做妃為妾,又有誰不會去奮起反抗。
所以最喜歡強行霸占女人的隋煬帝遠征過高麗,正史上寫的滿是洋溢著濃重造神味道的李世民也遠征過高麗。
在張憲的心底裏,那些戰爭真正的起因絕對不會是單純的政治原因、卻也一定脫離不了政治因素。
根本的原因就是隋唐兩代的皇帝都想拉攏那些常年生活在白山黑水間、飽受各組欺淩壓迫變得很驍勇、愛鬥狠的民族,所以才會強令人家把自家的公主送往長安。
隋唐兩代的皇帝是想要借人家的女兒、姐妹套牢高麗人。結果弄巧成拙,把高麗推向了敵對的陣營後,他們才不得已不去發兵、勞民傷財地為了其卑劣目的和個人**買單……
“金達萊花應該正是綻放的時候,太傅卻讓我屠滅那些高麗兵。那樣一群世代都在曆代中原王朝壓製下的倔強民族,會那麽好屠滅嗎?”想到此處,張憲忍不住輕聲自語了一句。
“將軍何須如此擔憂?”張憲話音才落,身後傳來了一個聲音,讓他立即迴頭循聲看了過去。
“李參使,你說太傅此法真的可行嗎?將高麗殘軍驅逐到遼東去,那些高麗人不會變成一群殊死抵抗的頑徒嗎?”張憲望著來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來人是誰呢?他是伴隨著劉行對錦州各部重新整理之後,將一些有了戰功、以宗欣為首的人調走後,被宗澤派來出任張憲參軍使的李若虛。
這李若虛是何方神聖,能讓宗澤親自點將、譴他來給張憲做參軍使呢?
李若虛其實原本沒什麽名氣,才學一般、隻是善做管勾雜事,原本是汴京城戶部衙門裏混了好幾年才混到個從三品的文官。
但是呢,他的弟弟很出名、至少連劉行都對其弟弟的品格風尚讚賞尤嘉。
他的弟弟又是誰呢?他弟弟叫李若水。那個李若水早年在太學讀書,進士及第後曆任元城尉、平陽府司錄、濟南教授等職。
當時徽宗昏庸無能,朝政由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把持,對北方日漸強大的金國采取妥協投降戰略。“主和”派占據上風,李若水對此極為憤慨,多次上書皇帝深中時病,條陳興國治邦良策。
靖康元年宋欽宗一繼位,馬上便加封李若水為禮部尚書。李若水十分謙遜,不接受那任命,宋欽宗隻好改任命他去做了吏部侍郞。
靖康二年金兵大舉南侵、二帝被俘,備受羞辱。李若水仗義執言,怒斥金國大太子粘罕不講信義。粘罕見李若水忠勇可嘉,想收買留用、便許以高官厚祿。
當時粘罕對李若水說:“今日順從於我,明天你就可以得到更多榮華富貴!”
李若水嚴辭拒絕,粘罕又命仆從勸慰李若水,說:“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李若水厲聲叱道:“忠臣事君,不複顧家矣!”
李若水大義凜然、罵聲不絕,粘罕無奈隻能命人割下李若水舌頭。李若水不能用口罵,便怒目而視、以手相指。
粘漢一見他連話都說不了還在有自己為敵,氣的當即下令將李若水挖目斷手,最後寸磔、也就是淩遲處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