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永遠是瞬息萬變、令人無法真正做到隨時掌控的。
然而似乎自從鬼麵紅巾軍從河東崛起,自從劉行這樣一個天外飛仙來到這個時代開始,一切便都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曾幾何時,從五台到代州,從忻州到太原。劉行計謀頻出,血戰頻捷。劉行的計策,一次又一次讓女真人慘敗铩羽,一次次讓金國的名將折戟伏沙。
這一次,東路折可大、中路張憲和西路的折彥直,雙龍出海、一龍出關。從開始似乎就已經注定了劉行的“兩肋插刀”計策要給實際已如夕陽一般沉淪中的金國再送上重重地一擊,將其那搖搖欲墜的王朝擊潰得更加飄搖與動蕩。
折可大率先出兵了,在誓師的時候,折可大是這樣對他麾下的將士們說的:無論是府州同來山東的兄弟,還是在這齊魯故地投入我軍的手足,我希望這次都能用你們最大的本事向世人證明我軍敢戰、能戰、善戰。
無論是家人死在金狗鐵蹄下的,還是曾經被迫蟄伏於金狗的。我都希望此番可以將你等的心洗滌幹淨,隻留下一種念想、那就是殺敵建功。為國雪恥,為親人報仇。
話到最後,折可大突然率先吟唱起了劉行寫詞、王命德譜曲的歌曲來:“好男兒、上沙場,不滅韃虜不還鄉。好男兒,奮戰強,永遠前進不迷茫……”
“好男兒、上沙場,不滅韃虜不還鄉……”
六萬名將士附和著高聲吟唱起這樣的歌來,在歌聲中六萬人踏上了山東寧海軍的戰船出海了。
當第一波風浪迎麵撲來時,六萬人齊齊迴望岸邊的故鄉。每一個人的心底裏都下定了一個決心:此一去,不滅韃虜不還鄉。此一去,不搗黃龍不歸家。妻兒父老,等待我等建功立業、凱旋而歸吧!到那時,舉杯共祝飲歡暢……
折可大揮師出海。吳璘卻也在其後出了海。不過身為山東提督的他,不是也去參戰、而是奉劉行的密令護送著山東巡撫胡寅出海前往高麗。
胡寅不是胡定國的兒子、那個前任的內閣六尚書之一嗎?劉行為何會想到讓他一個大儒去高麗做說客,他能說服人家高麗王出兵來幫忙嗎?
答案在劉行的心底裏,早已有了十足的定數。
胡寅去高麗,是可能不如馬擴去更有效。但高麗國和東海之上的另外一個國家一樣,自唐朝起便對中原文化及其仰慕。
基於這一點。作為大宋朝著名的學者,胡寅去了至少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被人家冷嘲熱諷、甚至幹脆連人家國王的麵都見不到。
而不苟言笑的胡寅,實際上在劉行的認知中,他是一個典型的心思縝密、詭計良多,臨機性強、超級腹黑的家夥。
讓這樣一個腹黑男去高麗。相信高麗王再如何,也到最後隻能被他牽著鼻子走。
當然,選擇胡寅去,劉行還是看重了他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他是胡定國的兒子。
為何劉行會看重他這一種身份呢?原因很簡單,汴京城裏的舊勢力在陰謀反叛那些事,劉行已經知道了。
一旦種師中真的醒來,一旦以種診為首的自家師門中人集體反叛,一旦全天下前朝遺老遺少們一起鬧起來。劉行需要一個能幫助自己在道德上搶占製高點。最大程度去反擊那些叛黨的人。
武將方麵,宗澤自然是搶占製高點的不二人選。因為即便是種師中真醒來,在武夫群體中他的號召力也遠不及宗澤。
若是在拉上胡定國這樣一位當世第一大儒。一楊時、趙鼎等人做配合,劉行才敢確保自己在儒林中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既然想用人家來幫自己,劉行自然不會吝嗇。怎麽不吝嗇呢?那就是封爵。
之前楊沂中不是封了大宋第一伯嗎?好,胡寅剛剛無奈地接下去高麗的活,劉行便讓吳璘將一封密詔打了開來。
這密詔上寫的是什麽呢?是以天樞院名義正式封胡寅為大宋朝儒林第一個伯爵、三等文遠伯。
這是何意呢?意思很明了,劉行這就是在告訴“一門四傑”的胡家一句話:跟緊小爺好好幹。你敢幫小爺出頭,小爺就讓你一家全都封侯拜相、封疆受寵。
儒林第一位爵爺。當胡定國和他其他兩個兒子得知出海之前,胡寅已經成為大宋朝儒林第一位爵爺的消息後。果不其然地那父子三人做起事來也是更加賣力氣命了……
武有折可大、文有胡寅。兩肋插刀這計策中,看上去似乎是山東的東路占了上風、要出盡了風頭。
可是事實上,在劉行確定要執行這個計策時,心中卻早有了分寸、不可能真讓山東一家獨大、將功勞和風頭全都攬了去。
那誰來製衡呢?顯然隻是一個折彥直還不夠,恰恰楊沂中耐不住軟磨硬、最終選擇的張憲正是劉行攘外同時安內,搞平衡的最佳人選。
折可大也好、折彥直也罷,論武力、帶兵能力上都與張憲不相上下,而且聲望其實遠比張憲高。
可是偏偏折家叔侄都沒進過講武堂,沒被劉行耳提麵授過,對火器為主的新軍如何指揮作戰上遠不及張憲。
胡寅是當今天下“一門四傑”的儒林名人,可張憲呢?人家老子雖然現在因泄密被劉行下令抓了起來,可張家業是書香門第、世代孔孟傳家的。
張憲也有文采,頗具邊塞詩那些大家的真傳,最近一段時間寫了不少讓人熱血沸騰、鬥誌昂揚的詩詞來,正送去請王命德給譜成歌曲。
可以說,張憲實際上是武能上馬定乾坤、文能提筆安天下這麽一個角色。一個文壇新秀,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正是劉行一個棋子博弈兩家的最佳選擇……
想法永遠都要事實來證明,劉行的想法確實很好,那麽事實怎樣呢?
事實就是軍務上折家叔侄早於張憲出發,但整個“兩肋插刀”計策中真正第一場大勝仗,偏偏就給後發先至的張憲給打了出來。
張憲帶兵一渡過大海,趁著夜色在水族的霧障掩護下悄無聲息地一登陸,立即便衝向了曷蘇館路的首府建安城。
說是首府,實際上兵力早被吳乞買調走了七七八八。建安城在被張憲圍住開打的時候,全城實際上隻有不到三千的金兵。
六萬打三千,六十門神武大炮、三百架神火飛鴉,四百五十架火箭筒。這樣的兵力、裝備懸殊的差異,使得張憲隻用了半個時辰便將建安城內的金兵轟死了兩千二。剩下的七八百人一見根本擋不住,隻好乖乖地開城投降。(未完待續)
然而似乎自從鬼麵紅巾軍從河東崛起,自從劉行這樣一個天外飛仙來到這個時代開始,一切便都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曾幾何時,從五台到代州,從忻州到太原。劉行計謀頻出,血戰頻捷。劉行的計策,一次又一次讓女真人慘敗铩羽,一次次讓金國的名將折戟伏沙。
這一次,東路折可大、中路張憲和西路的折彥直,雙龍出海、一龍出關。從開始似乎就已經注定了劉行的“兩肋插刀”計策要給實際已如夕陽一般沉淪中的金國再送上重重地一擊,將其那搖搖欲墜的王朝擊潰得更加飄搖與動蕩。
折可大率先出兵了,在誓師的時候,折可大是這樣對他麾下的將士們說的:無論是府州同來山東的兄弟,還是在這齊魯故地投入我軍的手足,我希望這次都能用你們最大的本事向世人證明我軍敢戰、能戰、善戰。
無論是家人死在金狗鐵蹄下的,還是曾經被迫蟄伏於金狗的。我都希望此番可以將你等的心洗滌幹淨,隻留下一種念想、那就是殺敵建功。為國雪恥,為親人報仇。
話到最後,折可大突然率先吟唱起了劉行寫詞、王命德譜曲的歌曲來:“好男兒、上沙場,不滅韃虜不還鄉。好男兒,奮戰強,永遠前進不迷茫……”
“好男兒、上沙場,不滅韃虜不還鄉……”
六萬名將士附和著高聲吟唱起這樣的歌來,在歌聲中六萬人踏上了山東寧海軍的戰船出海了。
當第一波風浪迎麵撲來時,六萬人齊齊迴望岸邊的故鄉。每一個人的心底裏都下定了一個決心:此一去,不滅韃虜不還鄉。此一去,不搗黃龍不歸家。妻兒父老,等待我等建功立業、凱旋而歸吧!到那時,舉杯共祝飲歡暢……
折可大揮師出海。吳璘卻也在其後出了海。不過身為山東提督的他,不是也去參戰、而是奉劉行的密令護送著山東巡撫胡寅出海前往高麗。
胡寅不是胡定國的兒子、那個前任的內閣六尚書之一嗎?劉行為何會想到讓他一個大儒去高麗做說客,他能說服人家高麗王出兵來幫忙嗎?
答案在劉行的心底裏,早已有了十足的定數。
胡寅去高麗,是可能不如馬擴去更有效。但高麗國和東海之上的另外一個國家一樣,自唐朝起便對中原文化及其仰慕。
基於這一點。作為大宋朝著名的學者,胡寅去了至少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被人家冷嘲熱諷、甚至幹脆連人家國王的麵都見不到。
而不苟言笑的胡寅,實際上在劉行的認知中,他是一個典型的心思縝密、詭計良多,臨機性強、超級腹黑的家夥。
讓這樣一個腹黑男去高麗。相信高麗王再如何,也到最後隻能被他牽著鼻子走。
當然,選擇胡寅去,劉行還是看重了他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他是胡定國的兒子。
為何劉行會看重他這一種身份呢?原因很簡單,汴京城裏的舊勢力在陰謀反叛那些事,劉行已經知道了。
一旦種師中真的醒來,一旦以種診為首的自家師門中人集體反叛,一旦全天下前朝遺老遺少們一起鬧起來。劉行需要一個能幫助自己在道德上搶占製高點。最大程度去反擊那些叛黨的人。
武將方麵,宗澤自然是搶占製高點的不二人選。因為即便是種師中真醒來,在武夫群體中他的號召力也遠不及宗澤。
若是在拉上胡定國這樣一位當世第一大儒。一楊時、趙鼎等人做配合,劉行才敢確保自己在儒林中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既然想用人家來幫自己,劉行自然不會吝嗇。怎麽不吝嗇呢?那就是封爵。
之前楊沂中不是封了大宋第一伯嗎?好,胡寅剛剛無奈地接下去高麗的活,劉行便讓吳璘將一封密詔打了開來。
這密詔上寫的是什麽呢?是以天樞院名義正式封胡寅為大宋朝儒林第一個伯爵、三等文遠伯。
這是何意呢?意思很明了,劉行這就是在告訴“一門四傑”的胡家一句話:跟緊小爺好好幹。你敢幫小爺出頭,小爺就讓你一家全都封侯拜相、封疆受寵。
儒林第一位爵爺。當胡定國和他其他兩個兒子得知出海之前,胡寅已經成為大宋朝儒林第一位爵爺的消息後。果不其然地那父子三人做起事來也是更加賣力氣命了……
武有折可大、文有胡寅。兩肋插刀這計策中,看上去似乎是山東的東路占了上風、要出盡了風頭。
可是事實上,在劉行確定要執行這個計策時,心中卻早有了分寸、不可能真讓山東一家獨大、將功勞和風頭全都攬了去。
那誰來製衡呢?顯然隻是一個折彥直還不夠,恰恰楊沂中耐不住軟磨硬、最終選擇的張憲正是劉行攘外同時安內,搞平衡的最佳人選。
折可大也好、折彥直也罷,論武力、帶兵能力上都與張憲不相上下,而且聲望其實遠比張憲高。
可是偏偏折家叔侄都沒進過講武堂,沒被劉行耳提麵授過,對火器為主的新軍如何指揮作戰上遠不及張憲。
胡寅是當今天下“一門四傑”的儒林名人,可張憲呢?人家老子雖然現在因泄密被劉行下令抓了起來,可張家業是書香門第、世代孔孟傳家的。
張憲也有文采,頗具邊塞詩那些大家的真傳,最近一段時間寫了不少讓人熱血沸騰、鬥誌昂揚的詩詞來,正送去請王命德給譜成歌曲。
可以說,張憲實際上是武能上馬定乾坤、文能提筆安天下這麽一個角色。一個文壇新秀,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正是劉行一個棋子博弈兩家的最佳選擇……
想法永遠都要事實來證明,劉行的想法確實很好,那麽事實怎樣呢?
事實就是軍務上折家叔侄早於張憲出發,但整個“兩肋插刀”計策中真正第一場大勝仗,偏偏就給後發先至的張憲給打了出來。
張憲帶兵一渡過大海,趁著夜色在水族的霧障掩護下悄無聲息地一登陸,立即便衝向了曷蘇館路的首府建安城。
說是首府,實際上兵力早被吳乞買調走了七七八八。建安城在被張憲圍住開打的時候,全城實際上隻有不到三千的金兵。
六萬打三千,六十門神武大炮、三百架神火飛鴉,四百五十架火箭筒。這樣的兵力、裝備懸殊的差異,使得張憲隻用了半個時辰便將建安城內的金兵轟死了兩千二。剩下的七八百人一見根本擋不住,隻好乖乖地開城投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