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忠,何為忠?
如果此時劉行在場,一定會出言來反問種雁翎這樣一句話。
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大好河山是老祖宗留給所有人的,卻為何總是被某個家族占據著、控製著,讓那個家族淩駕於所有人之上去作威作福。
如果掌握天下的那個家族,其是真正能夠做到愛民如子、時刻將萬民的生活與福祉放在新生,處處都會先天下之憂的話。對他們有忠誠,還說得過去。
可是趙宋王朝,除了趙匡胤初篡大權之初,還能真正為百姓多做些事之外。試問在其之後,又有哪一個趙家的皇帝真是為人之君、恤民保民護民的?
都是一群吸血鬼,吸幹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血。對內夠狠,對外卻是一味退讓、妥協和不思進取。
結果呢?才有連年不斷的黨項、契丹寇邊,才使得民不聊生、流民四野的景象變成了常態。
既然趙家人不知道憐惜百姓,那為何還要對其有所謂的忠誠?誰為天下蒼生計,誰來做主。誰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富足安康,誰就該滾下台去……
不仁,劉行若是在場,絕對也會把種雁翎辯得啞口無言。
撒兵寇蕩南朝,起因是什麽?是南朝與北朝為敵,居然勾結到了幽冥鬼道中人來譴諜刺探。起因是什麽?是趙構賊心不死,無時不刻在利用一切手段來抨擊、構陷北朝。
起因是什麽?還不是那些南朝被趙構蒙蔽住的百姓,正在做著趙構最強有力的支持者。如果沒有那些人的支持,趙構怎敢接連被教訓了三次後,還來與北朝這裏沒事找事?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所謂仁,隻該對自己身邊的人講仁。誰若是對敵人講究仁,那首先就已經失去了對身邊的人那份仁。
劉行不會讓跟隨自己開創這大好新局麵的萬民重新變作趙家王朝的奴隸,更不會讓康王有任何機會可以重新迴到汴京城。因為那樣,劉行可能對南朝現今那些百姓是有仁義了。卻對北朝如今三千萬軍民失了仁……
不孝,在劉行的思想裏,孝是有的。隻是與忠誠一樣,任何的孝道都該有基本的理智,而不該是盲目的順從。
凡是盲目順從的孝道,其後果就是一個人即便長到七老八十。他也還是沒斷奶的孩子。
這一種思想是劉行在來到這時空前就已經形成,而且根深蒂固的。
因為在後世裏,太多的女人為了所謂的孝道,催生了房地產行業高歌猛進的,使得中華的光棍數量甚至看了一抵上西方某個國家總人口。
因為在後世裏。許多口中喊著自強自立、奮鬥不息的人,借著孝道卻在做著啃老的事。事業成功的時候,他們拋下父母和孩子。讓老人變成了空巢老人、讓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的不管,小的還要扔給老的,那就是孝道嗎?
至少在劉行的心中,那不是孝道。是自己喝完父母的血,還要帶上自己的孩子繼續去榨幹父母的骨髓。
可是一旦他們所謂的奮鬥失敗了呢?
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龜縮迴到父母身邊。
為何要迴到父母身邊去呢?原因很簡單。大多數老人都有退休金,他們是去重新啃老、喝老人血的……
那就是孝道嗎?那些人倒是真聽從了父母的話,衝出去、奮鬥了。可是天倫不能享。反要讓兒行千裏母擔憂。
到最後又有幾個人能真正成功,將他們的父母帶出家鄉,去享受富貴榮華的呢?答案是不會超過萬分之一。
大多數拋棄父母、用父母該有的天倫之樂去換取所謂奮鬥的機會,到最後灰頭土臉地還要迴頭去靠父母接濟苟延殘喘。
做人該有理想,但確定那是理想而非夢想的人,長輩隻能是輔佐、不能作為主導。因為誰的本事有多大。真正心知肚明的不是他們身邊的人,而是他們自己。
沒有金剛鑽。卻要攬瓷器活。好高騖遠,為了達成所謂父母的期盼就去闖、就去“奮鬥”。在從前那個時空裏對於劉行而言都是虛偽的、荒謬的、騙人的。
即便是婚姻上,很多男人也打著為盡孝旗號在婚前榨幹父母終生的積蓄去繼續催生地產泡沫。
許多男人甚至拉著父母一起老來不能安養晚年,還要陪著他們一起做房奴,隻是為了不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事情發生在他們的身上。
前世裏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卻層出不窮因為這種所謂“成就父母夙願,就是盡孝”而衍生出那些事實事例赤果果放在劉行麵前。
這使得劉行已經形成一種思想:要做野馬,就永遠別去主動要韁繩。要想奮鬥,就請永遠別給父母帶去擔憂和負累。要想成家,先斷奶、真正做個獨立的人時才有資格去向……
劉行的這種思想換到如今這個時代裏,便隻會是更加不屑於那種所謂“孝道”。
想一想種師中,他骨子裏都是愚忠。君權神授,在他的思想裏早已如病毒一般使他病入膏肓。
這種病毒讓他即便看到趙家這大宋王朝的種種*、種種孱弱時,仍然愚蠢地相信所謂君權神授,去信守那所謂的忠誠。
可是劉行不一樣,劉行十分清楚封建王朝君主製終將被終結。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不是真正在位黎民蒼生、為所有百姓謀幸福的。
讓劉行對種師中盡孝,其結果是怎樣的呢?隻會是一種情況:劉行雲遊四方、邊走邊看,潛心修行、然後在趙家人有難的時候和豹林穀許多前輩們一樣衝出去,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
然後不知道未來的哪一天,趙家哪一個皇帝忽然間一個不高興。自己的終身的主題曲變成了悲歌,自家子孫的未來隻有斷頭台……
何為仁義與孝道?種雁翎的思想決定了她在這個問題上因不在同一個層次和高度上,不在同一個角度上形成的天壤之別,早早地埋下了愛人反目的禍根。(未完待續)
如果此時劉行在場,一定會出言來反問種雁翎這樣一句話。
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大好河山是老祖宗留給所有人的,卻為何總是被某個家族占據著、控製著,讓那個家族淩駕於所有人之上去作威作福。
如果掌握天下的那個家族,其是真正能夠做到愛民如子、時刻將萬民的生活與福祉放在新生,處處都會先天下之憂的話。對他們有忠誠,還說得過去。
可是趙宋王朝,除了趙匡胤初篡大權之初,還能真正為百姓多做些事之外。試問在其之後,又有哪一個趙家的皇帝真是為人之君、恤民保民護民的?
都是一群吸血鬼,吸幹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血。對內夠狠,對外卻是一味退讓、妥協和不思進取。
結果呢?才有連年不斷的黨項、契丹寇邊,才使得民不聊生、流民四野的景象變成了常態。
既然趙家人不知道憐惜百姓,那為何還要對其有所謂的忠誠?誰為天下蒼生計,誰來做主。誰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富足安康,誰就該滾下台去……
不仁,劉行若是在場,絕對也會把種雁翎辯得啞口無言。
撒兵寇蕩南朝,起因是什麽?是南朝與北朝為敵,居然勾結到了幽冥鬼道中人來譴諜刺探。起因是什麽?是趙構賊心不死,無時不刻在利用一切手段來抨擊、構陷北朝。
起因是什麽?還不是那些南朝被趙構蒙蔽住的百姓,正在做著趙構最強有力的支持者。如果沒有那些人的支持,趙構怎敢接連被教訓了三次後,還來與北朝這裏沒事找事?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所謂仁,隻該對自己身邊的人講仁。誰若是對敵人講究仁,那首先就已經失去了對身邊的人那份仁。
劉行不會讓跟隨自己開創這大好新局麵的萬民重新變作趙家王朝的奴隸,更不會讓康王有任何機會可以重新迴到汴京城。因為那樣,劉行可能對南朝現今那些百姓是有仁義了。卻對北朝如今三千萬軍民失了仁……
不孝,在劉行的思想裏,孝是有的。隻是與忠誠一樣,任何的孝道都該有基本的理智,而不該是盲目的順從。
凡是盲目順從的孝道,其後果就是一個人即便長到七老八十。他也還是沒斷奶的孩子。
這一種思想是劉行在來到這時空前就已經形成,而且根深蒂固的。
因為在後世裏,太多的女人為了所謂的孝道,催生了房地產行業高歌猛進的,使得中華的光棍數量甚至看了一抵上西方某個國家總人口。
因為在後世裏。許多口中喊著自強自立、奮鬥不息的人,借著孝道卻在做著啃老的事。事業成功的時候,他們拋下父母和孩子。讓老人變成了空巢老人、讓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的不管,小的還要扔給老的,那就是孝道嗎?
至少在劉行的心中,那不是孝道。是自己喝完父母的血,還要帶上自己的孩子繼續去榨幹父母的骨髓。
可是一旦他們所謂的奮鬥失敗了呢?
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龜縮迴到父母身邊。
為何要迴到父母身邊去呢?原因很簡單。大多數老人都有退休金,他們是去重新啃老、喝老人血的……
那就是孝道嗎?那些人倒是真聽從了父母的話,衝出去、奮鬥了。可是天倫不能享。反要讓兒行千裏母擔憂。
到最後又有幾個人能真正成功,將他們的父母帶出家鄉,去享受富貴榮華的呢?答案是不會超過萬分之一。
大多數拋棄父母、用父母該有的天倫之樂去換取所謂奮鬥的機會,到最後灰頭土臉地還要迴頭去靠父母接濟苟延殘喘。
做人該有理想,但確定那是理想而非夢想的人,長輩隻能是輔佐、不能作為主導。因為誰的本事有多大。真正心知肚明的不是他們身邊的人,而是他們自己。
沒有金剛鑽。卻要攬瓷器活。好高騖遠,為了達成所謂父母的期盼就去闖、就去“奮鬥”。在從前那個時空裏對於劉行而言都是虛偽的、荒謬的、騙人的。
即便是婚姻上,很多男人也打著為盡孝旗號在婚前榨幹父母終生的積蓄去繼續催生地產泡沫。
許多男人甚至拉著父母一起老來不能安養晚年,還要陪著他們一起做房奴,隻是為了不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事情發生在他們的身上。
前世裏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卻層出不窮因為這種所謂“成就父母夙願,就是盡孝”而衍生出那些事實事例赤果果放在劉行麵前。
這使得劉行已經形成一種思想:要做野馬,就永遠別去主動要韁繩。要想奮鬥,就請永遠別給父母帶去擔憂和負累。要想成家,先斷奶、真正做個獨立的人時才有資格去向……
劉行的這種思想換到如今這個時代裏,便隻會是更加不屑於那種所謂“孝道”。
想一想種師中,他骨子裏都是愚忠。君權神授,在他的思想裏早已如病毒一般使他病入膏肓。
這種病毒讓他即便看到趙家這大宋王朝的種種*、種種孱弱時,仍然愚蠢地相信所謂君權神授,去信守那所謂的忠誠。
可是劉行不一樣,劉行十分清楚封建王朝君主製終將被終結。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不是真正在位黎民蒼生、為所有百姓謀幸福的。
讓劉行對種師中盡孝,其結果是怎樣的呢?隻會是一種情況:劉行雲遊四方、邊走邊看,潛心修行、然後在趙家人有難的時候和豹林穀許多前輩們一樣衝出去,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
然後不知道未來的哪一天,趙家哪一個皇帝忽然間一個不高興。自己的終身的主題曲變成了悲歌,自家子孫的未來隻有斷頭台……
何為仁義與孝道?種雁翎的思想決定了她在這個問題上因不在同一個層次和高度上,不在同一個角度上形成的天壤之別,早早地埋下了愛人反目的禍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