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堂,從太傅府中發出由劉錫全權負責對戰來侵西夏之敵命令這一刻開始,北朝的朝政真正、徹底地進入到劉行一言堂的時代。
這是劉行一直在努力想要得到的結果,對於這個結果劉行很滿意。
這個結果,也決定了劉行新法所倡導的君主憲政製具備了全麵定型的基礎。
對於自己所倡導的君主憲政製可以全麵展開,劉行很開心。於是乎當金奴帶著一千神霄兵、六千火槍兵趕到延安府後,劉錫領命的時候,劉行又是一輪新法頒行的政令接連不斷地發了出去。
第一道政令,劉行下令正式將信王地下起村、上至省的各級參議、諮議機構統一更名為諮議局。
這新的《諮議律》中,劉行將村級諮議重定為三人、鄉級重定為五人。而縣、府、省級的諮議,全部改為按照所在地區的戶籍數進行配額。
也是在這份《諮議律》中,劉行以律法形式、正式明確了禁止宗族黨係、師生派係、姻親關係的在同一地諮議局中擔任諮議。
然而當《諮議律》頒行後,讓劉行和宗澤、張所等人沒有想到的一種情況馬上便出現了。
舉國上下看到各地城門口告示牌上的告示一貼出去,律法全文一公開,各地讀書人頓時沸騰了。
讀書人為啥沸騰呢?原因有三:其一,禁止宗族、姻親等裙帶關係控製諮議局,這是個正確的選擇。可是那些儒生想不明白,為什麽劉行自己的兩個老師都已經當上巡撫了,卻不讓其他師生關係同地為官呢?
其二。按照戶籍數量確定各地諮議人數,那京畿有些縣、一個縣就有幾萬戶。可是一些偏遠的地區呢,一個府甚至還沒京城一個大縣城的戶數多。這樣的情況,注定在諮議這個事情上出現嚴重的輕重之分、懸殊的機構大小差別。
其三,就是在諮議的待遇上了。一個縣城的諮議。隻是參與監督地方施政、參與從前刑名師爺負責的司法審判等事物,平時根本不用坐班去守在衙門裏,還允許繼續從事經商等活動。這樣的一群人,劉行給出的報酬居然與所在縣城的縣令隻是稍低了一點點。
那些儒生們看到這一點時,是真正爆發的原因。許多地方的讀書人甚至站在城門前直接開罵:劉行這是搞的偽參政,先用豐厚報酬收買了那些諮議。所謂監督、彈劾地方官都是空口白話、糊弄鬼的……
好在民主那個詞匯還沒出現,當劉行得知許多城門前學子、老先生們已經在罵自己是在花錢買諮議、搞假參政後心頭先是這樣暗暗地想了一想。
這樣想過之後,劉行立即陷入沉思,思索起到底這樣做對不對、是不是該為了順應儒生群體的口味對諮議律加以強化。
然而當幾個時辰之後,劉行從深思中迴過神時。劉行卻做出了一個狠厲的決定。
這個決定也是通過一道政令、一部新律法去執行的,此律法名為《著論章》。
著作、論文對於劉行而言一點也陌生,其實對於當即這個時代的人也都不陌生。隻不過在封建社會裏,沒有人會去重視、或者可以說沒有多少人真有資格去重視。
為什麽這樣說呢?
很簡單,許多能寫出傳世之作的人,活著的時候想把他們的作品真的印刷成傳世之作隻有兩種渠道。第一種是官印,由朝廷和官府出錢、出力、出人手,將一些人的作品整理、收編後印刷出來。
譬如四書五經、六藝六書。譬如春秋三傳。那些都是曆代官方出錢去印出來某位先哲或者很多位先哲一起完成的作品。
這種官方印名儒的書,原作者生前有的會得到尊崇,卻也未必得到實惠。但更多的是在他們死了之後。其作品才被印刷出來、用作朝廷捆綁萬民思想工具的。
在這官方印書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史學家們往往生活並不富裕的一個原因了。像是司馬遷剛開始寫《史記》的時候、像是班固寫《漢書》,全都是自己出錢、自己寫,寫完以後自己去變成書傳播出去。
當然,在司馬遷和班固的那個時代裏,印書一說還不存在。因為那都是竹簡為書的時代。隻有刻、沒有印刷那一說……
官印書籍不給著作人分錢,隻拿去當奴役人民、捆綁萬民思想的工具用。劉行認為這很不厚道。用了人家的東西,就該給人家錢嘛!
私人著書很不靠譜。許多野史、雜史上記載的東西根本不可信,甚至許多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那些書籍流傳下去,隻會遺害萬年。
但是這些事都隻是劉行對文人的一種感同身受的鳴不平而已,劉行頒行《著輪章》的本意是想要通過一部章法來規定以後凡是寫出好文章、好詩詞的人,都能得到官方定下基本額度報酬用以養家糊口甚至富起來。
可是初衷上,劉行的定義是:你們這群臭儒生不是說我花錢買諮議是假參政嗎?你們罵街的原因不就是我諮議事上規定不讓師徒同地為諮議,使你們無法得到利益了嗎?
好哇,小爺就給你們利益。能寫出好東西,小爺出錢給你們著書立傳。但是前提是你們都得給小爺閉嘴、開口也隻能說對小爺有利的話……
可是儒生群體中,很多人都是那種“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人,劉行也想到了他們。
對於那些所謂寧折不彎的家夥,劉行也不會手軟。
《著論章》中明確給出了規定:凡妄議論朝政者抓、凡誹諂朝官者殺、凡妖言惑眾者殺完以後他們直係的親屬三代不得入學、參軍,還要不允許分田地給他們。
將“收買”進行到底的同時,劉行也正式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一般地用章法明確定義下來,以後言論由官府做主、儒生再敢亂叫就是違法。
隻要你敢亂說話,有事沒事再去站到城門口大罵朝廷,那等待你的隻有一個結果: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叫喚得最歡的結果會更慘、三代都別想再讀書,連吃飯都會成問題,唯一隻剩下去當奴做仆的生存希望。(未完待續)
這是劉行一直在努力想要得到的結果,對於這個結果劉行很滿意。
這個結果,也決定了劉行新法所倡導的君主憲政製具備了全麵定型的基礎。
對於自己所倡導的君主憲政製可以全麵展開,劉行很開心。於是乎當金奴帶著一千神霄兵、六千火槍兵趕到延安府後,劉錫領命的時候,劉行又是一輪新法頒行的政令接連不斷地發了出去。
第一道政令,劉行下令正式將信王地下起村、上至省的各級參議、諮議機構統一更名為諮議局。
這新的《諮議律》中,劉行將村級諮議重定為三人、鄉級重定為五人。而縣、府、省級的諮議,全部改為按照所在地區的戶籍數進行配額。
也是在這份《諮議律》中,劉行以律法形式、正式明確了禁止宗族黨係、師生派係、姻親關係的在同一地諮議局中擔任諮議。
然而當《諮議律》頒行後,讓劉行和宗澤、張所等人沒有想到的一種情況馬上便出現了。
舉國上下看到各地城門口告示牌上的告示一貼出去,律法全文一公開,各地讀書人頓時沸騰了。
讀書人為啥沸騰呢?原因有三:其一,禁止宗族、姻親等裙帶關係控製諮議局,這是個正確的選擇。可是那些儒生想不明白,為什麽劉行自己的兩個老師都已經當上巡撫了,卻不讓其他師生關係同地為官呢?
其二。按照戶籍數量確定各地諮議人數,那京畿有些縣、一個縣就有幾萬戶。可是一些偏遠的地區呢,一個府甚至還沒京城一個大縣城的戶數多。這樣的情況,注定在諮議這個事情上出現嚴重的輕重之分、懸殊的機構大小差別。
其三,就是在諮議的待遇上了。一個縣城的諮議。隻是參與監督地方施政、參與從前刑名師爺負責的司法審判等事物,平時根本不用坐班去守在衙門裏,還允許繼續從事經商等活動。這樣的一群人,劉行給出的報酬居然與所在縣城的縣令隻是稍低了一點點。
那些儒生們看到這一點時,是真正爆發的原因。許多地方的讀書人甚至站在城門前直接開罵:劉行這是搞的偽參政,先用豐厚報酬收買了那些諮議。所謂監督、彈劾地方官都是空口白話、糊弄鬼的……
好在民主那個詞匯還沒出現,當劉行得知許多城門前學子、老先生們已經在罵自己是在花錢買諮議、搞假參政後心頭先是這樣暗暗地想了一想。
這樣想過之後,劉行立即陷入沉思,思索起到底這樣做對不對、是不是該為了順應儒生群體的口味對諮議律加以強化。
然而當幾個時辰之後,劉行從深思中迴過神時。劉行卻做出了一個狠厲的決定。
這個決定也是通過一道政令、一部新律法去執行的,此律法名為《著論章》。
著作、論文對於劉行而言一點也陌生,其實對於當即這個時代的人也都不陌生。隻不過在封建社會裏,沒有人會去重視、或者可以說沒有多少人真有資格去重視。
為什麽這樣說呢?
很簡單,許多能寫出傳世之作的人,活著的時候想把他們的作品真的印刷成傳世之作隻有兩種渠道。第一種是官印,由朝廷和官府出錢、出力、出人手,將一些人的作品整理、收編後印刷出來。
譬如四書五經、六藝六書。譬如春秋三傳。那些都是曆代官方出錢去印出來某位先哲或者很多位先哲一起完成的作品。
這種官方印名儒的書,原作者生前有的會得到尊崇,卻也未必得到實惠。但更多的是在他們死了之後。其作品才被印刷出來、用作朝廷捆綁萬民思想工具的。
在這官方印書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史學家們往往生活並不富裕的一個原因了。像是司馬遷剛開始寫《史記》的時候、像是班固寫《漢書》,全都是自己出錢、自己寫,寫完以後自己去變成書傳播出去。
當然,在司馬遷和班固的那個時代裏,印書一說還不存在。因為那都是竹簡為書的時代。隻有刻、沒有印刷那一說……
官印書籍不給著作人分錢,隻拿去當奴役人民、捆綁萬民思想的工具用。劉行認為這很不厚道。用了人家的東西,就該給人家錢嘛!
私人著書很不靠譜。許多野史、雜史上記載的東西根本不可信,甚至許多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那些書籍流傳下去,隻會遺害萬年。
但是這些事都隻是劉行對文人的一種感同身受的鳴不平而已,劉行頒行《著輪章》的本意是想要通過一部章法來規定以後凡是寫出好文章、好詩詞的人,都能得到官方定下基本額度報酬用以養家糊口甚至富起來。
可是初衷上,劉行的定義是:你們這群臭儒生不是說我花錢買諮議是假參政嗎?你們罵街的原因不就是我諮議事上規定不讓師徒同地為諮議,使你們無法得到利益了嗎?
好哇,小爺就給你們利益。能寫出好東西,小爺出錢給你們著書立傳。但是前提是你們都得給小爺閉嘴、開口也隻能說對小爺有利的話……
可是儒生群體中,很多人都是那種“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人,劉行也想到了他們。
對於那些所謂寧折不彎的家夥,劉行也不會手軟。
《著論章》中明確給出了規定:凡妄議論朝政者抓、凡誹諂朝官者殺、凡妖言惑眾者殺完以後他們直係的親屬三代不得入學、參軍,還要不允許分田地給他們。
將“收買”進行到底的同時,劉行也正式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一般地用章法明確定義下來,以後言論由官府做主、儒生再敢亂叫就是違法。
隻要你敢亂說話,有事沒事再去站到城門口大罵朝廷,那等待你的隻有一個結果: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叫喚得最歡的結果會更慘、三代都別想再讀書,連吃飯都會成問題,唯一隻剩下去當奴做仆的生存希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