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場戲,永遠都會有主角、配角,也必然有醜角、旦角、武生和老生的行當。否則,那場戲是枯燥的、是乏味的,是注定沒有多少觀眾的。
在劉行籌謀的這場精彩的大戲裏,信王這個大宋北朝自然是絕對的主角、文武兼備的主角。女真人,則被劉行定義成為反一號。
至於那個反一號會怎樣表現,謝奴隻是敲響開場鑼的第一個人,緊隨其後的便是整個金國必須按照既定出來的劇本去演好劇情。
而西夏、南朝以及蒙古,到底在會在這一幕將要作為碎天理、破天道重要一擊的大戲中扮演什麽角色,馬擴不知道、也猜不出來。真正知道內中詳情,並且仍然在做著劇情完善的就隻有劉行。
不知道,但還是想要發問。
馬擴在劉行的話說完後,皺眉微微思索了一下,開口問道:“太傅,黨項人想要到雁門故地應該很容易,可這些年來蒙古草原上一直混戰、內鬥,您確定可以讓他們也加入到這一幕大戲中來嗎?他們加入進來,您又想要蒙古人如何做呢?”
“這就是我要讓你接下去譴使去蒙古的主要原因了。”
馬擴的問出來,劉行馬上淡淡地詭笑道:“蒙古人長年都是牛羊肉,對我中原的糧食、絲綢、瓷器等物什一直都是垂涎三尺。可是如今呢,金狗橫檔在了蒙古與我朝之間,使得蒙古人想得到那些物什變成了一種奢望。即便得到,也隻能是從金狗那裏經過一層盤剝後。”
話到此處,詭笑中更多出了幾分陰冷。
稍一停頓後。劉行接著說道:“所以你要譴人去蒙古,跟他們言明蒙古人不該一直這樣被人口並不比他們多、戰力並不比他們強的女真人肆意欺淩,更不該一直將民族生存、發展任由其他民族來扼進咽喉。”
又一次停頓,劉行從袖子中抽出了一張紙、遞給了馬擴。
當馬擴接過去,打開開始看的時候。劉行繼續說道:“你譴使之人,主要就要做好三個勾當。第一個勾當,是說服蒙古各部都來雁門故地參與榷場貿易。第二個勾當,是幫助蒙古現今最強大的部落,徹底結束草原上的紛爭,使之重新成為一個完整、團結的草原民族。最後一個勾當。便是說服蒙古各部揭竿而起、誓與我朝一起將滅金作為民族唯一誌向。”
說服蒙古各部參與榷場,馬擴知道隻要蒙古人真的參與其中了,以劉行的智謀、隨時都可以設計出無數個計謀能在蒙古與金國人之間製造出可以導致兩族直接全麵開戰的“坑點”。
當然,馬擴所能想到“坑點”這個詞匯,也是出自劉行之口的新鮮詞。
同樣的這個新鮮詞。更是被劉行直接運用到了針對蒙古人的後續兩個勾當上。
結束蒙古大草原上的紛爭,必然會坑死很多弱小的部族,最終統一蒙古草原的隻會是某一個大的部族。
而一旦那個大部族完成蒙古大草原完全的統一之後,統一過程中的血流成河必然會給那個部族統一後的大草原隻留下一片蒼涼、人更稀少。
劉行說是支持某一個大部族去統一,其實就是在“坑”蒙古人。蠱惑、教唆蒙古人內鬥,這便是劉行第二個勾當中的“坑點”。
至於最後一步,馬擴其實也能想得出劉行的“坑點”藏在何處:誓與大宋一起將滅金作為民族唯一誌向,以劉行一貫行事風格、隻要將蒙古人思維真的拉進這個大坑裏去。那麽整個蒙古民族都將從此變作劉行股掌中的玩物了……
深知劉行的坑神本色,馬擴也不再多想。
當他一番深思之後,馬擴抬頭對劉行道:“若依太傅所言。我保薦兩人。以豫章羅從彥往蒙古,以婺源朱鬆使西夏。此二人都是我大宋名儒,且足智多謀、善於察言觀色和掌握細微之策。以此二人出使,定可圓滿完成太傅這計謀。”
“羅從彥、朱鬆?”聽到這兩個名字,劉行臉上忽然露出了笑容。
這一次的笑容笑得很燦爛,劉行笑著說道:“你不說。我怎的就忘了當日曾在嵩山書院被我燒了袍綬的羅先生,怎就忘了被我一針紮得笑了三天的朱先生呢!”
“太傅您曾在嵩山書院。受業於二位先生?”馬擴完全不知道劉行在嵩山書院時,都遇上過哪些當世的大儒名仕。所以聽到劉行這番話後頓時驚訝萬分地盯著了劉行。
側頭看了看他,劉行依然燦爛地笑道:“是呀、是呀!我十三歲那年,羅先生曾在嵩山書院遊學授課了兩年。那兩年裏,他是被我沒少捉弄。朱鬆是他的弟子對吧,當時也跟他一起進的嵩山書院。哈哈,師徒兩個善辯,卻經常被我說的啞口無言。不過以他二人的辯才、才學和智謀,還真是此次去出使西夏和蒙古的上佳人選呀!不過隻是不知,我的這二位先生,現在何處呀?”
聽完劉行這番話,馬擴整個人靠到了椅背上、恍然大悟道:“原來、原來太傅竟是二位先生的學生,這還真是讓我沒想到、沒想到呀!這若非太傅親口言出你這學生當日曾是如何不敬師長,怕是沒人相信您所言是真的呀!”
馬擴這話什麽意思?這是在說:哦,原來你是他們的學生,可是你怎麽都不像是兩個當世名儒的學生。
因為你太邪、太狂,太毒辣、太陰狠。要不是你自己說出來,當日是那樣對師長不尊重的話,怕是沒人相信兩位名儒會教出一個這樣邪狂當世無敵的“邪公子”來……
對於馬擴這樣的一番話,劉行卻是全然不在意。
我邪、我狂又怎樣?沒有這份邪、這種狂,小爺走不到今天。我毒辣、我陰狠又怎樣?在這人吃人、人命賤如草的時代裏,我不毒辣早死了、我不陰狠何來這信王的北朝。
因為不在乎,所以在馬擴怔怔而語時,劉行開口道:“快告訴我,二位先生現在何處呀?”
馬擴接到追問倏地收迴心神來,重新站起身對劉行道:“稟太傅,羅先生現任山西巡撫衙門參事曹、朱先生現任河南巡撫衙門參事曹。因二省初建,巡撫尚未到任,實際上正由二人主理兩省政務。”
參事曹,劉行新法中巡撫衙門的首席幕僚長。
聽到二人這樣的任職後,劉行的臉“刷”地黑了下去。
瞪著馬擴,劉行旋即說道:“你是怎麽辦事的?這樣兩位當時名儒,居然隻能做參事曹。他們沒有功名嗎?他們沒有才學嗎?還是他們曾在前朝做過貪贓枉法的事,有劣跡呀?為何、為何隻是參事曹呢?”
“這、這……”馬擴被劉行一連串的質問,問得一時不知該如何接話。
反倒是坐在旁邊半天沒說話的慧了,眼見此情此景忽然開了口。
冷冷地笑著,慧了道:“這事太傅怕是怪不得馬知事,因為他無法與宗帥、張帥二老對抗。我猶記得,當日我曾伏於窗前、聽到宗太師、張太保說過您這兩位先生。宗太師口中的羅先生是一個故弄玄虛、玩弄聖學的偽君子,張太保嘴裏朱先生是位道貌岸然的小人。”
慧了這些話說完,劉行頓時明白了、原來是兩位老元帥前些時日還未完全成為自己的布偶時,阻止了馬擴要讓兩位當世大儒做高官的決定。
文臣武將、和則國興,不和必然讓國家動蕩不堪。將相和的故事千古流傳,是文臣武將和舟共濟的寫實。曆代以來將相不和導致國家滅亡的事,更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
而在整個大宋朝,文人壓製武將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從趙匡胤篡奪柴家的江山開始,武將一直都是被文人壓著的。
張所、宗澤,雖然都是文人出身、算不上真正的武將。但他們久經軍旅,骨子裏都已經深深浸入了武將的精神。
加上他們自身也是儒生出身,一旦遇上那些名仕大儒、文人相輕的本性與武將悖逆的性格一結合,自然而然地就會將那些大儒名士視為眼中釘。
既然成為了二人的眼中釘,兩位老帥又怎麽肯讓馬擴將兩省巡撫之職給那二位先生呢?
這要是換做劉行,成為自己眼中釘的人就在自己手底下,怕是早已被劉行“坑死”還不知道怎麽死的了……
能夠理解文臣與武將之間這種根深蒂固的矛盾,在自己突然將文武平等化後,才使兩位看上去公忠報國的老帥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劉行也隻能是苦笑一下。
苦笑過後,劉行臉色一沉,正色道:“馬上傳我諭令,任命羅從彥為樞密院參知、兼授山西巡撫,即日以此職司出使蒙古。擢朱鬆為樞密郎中、兼授河南巡撫,即日以此職司出使西夏。”
兩位老帥做出了錯事,劉行不好去怪罪、畢竟二老現在對自己、最這個朝廷而言還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無奈的劉行,隻能馬上頒令、用正式出自自己的政令來給二位老帥“開屁股”。(未完待續)
在劉行籌謀的這場精彩的大戲裏,信王這個大宋北朝自然是絕對的主角、文武兼備的主角。女真人,則被劉行定義成為反一號。
至於那個反一號會怎樣表現,謝奴隻是敲響開場鑼的第一個人,緊隨其後的便是整個金國必須按照既定出來的劇本去演好劇情。
而西夏、南朝以及蒙古,到底在會在這一幕將要作為碎天理、破天道重要一擊的大戲中扮演什麽角色,馬擴不知道、也猜不出來。真正知道內中詳情,並且仍然在做著劇情完善的就隻有劉行。
不知道,但還是想要發問。
馬擴在劉行的話說完後,皺眉微微思索了一下,開口問道:“太傅,黨項人想要到雁門故地應該很容易,可這些年來蒙古草原上一直混戰、內鬥,您確定可以讓他們也加入到這一幕大戲中來嗎?他們加入進來,您又想要蒙古人如何做呢?”
“這就是我要讓你接下去譴使去蒙古的主要原因了。”
馬擴的問出來,劉行馬上淡淡地詭笑道:“蒙古人長年都是牛羊肉,對我中原的糧食、絲綢、瓷器等物什一直都是垂涎三尺。可是如今呢,金狗橫檔在了蒙古與我朝之間,使得蒙古人想得到那些物什變成了一種奢望。即便得到,也隻能是從金狗那裏經過一層盤剝後。”
話到此處,詭笑中更多出了幾分陰冷。
稍一停頓後。劉行接著說道:“所以你要譴人去蒙古,跟他們言明蒙古人不該一直這樣被人口並不比他們多、戰力並不比他們強的女真人肆意欺淩,更不該一直將民族生存、發展任由其他民族來扼進咽喉。”
又一次停頓,劉行從袖子中抽出了一張紙、遞給了馬擴。
當馬擴接過去,打開開始看的時候。劉行繼續說道:“你譴使之人,主要就要做好三個勾當。第一個勾當,是說服蒙古各部都來雁門故地參與榷場貿易。第二個勾當,是幫助蒙古現今最強大的部落,徹底結束草原上的紛爭,使之重新成為一個完整、團結的草原民族。最後一個勾當。便是說服蒙古各部揭竿而起、誓與我朝一起將滅金作為民族唯一誌向。”
說服蒙古各部參與榷場,馬擴知道隻要蒙古人真的參與其中了,以劉行的智謀、隨時都可以設計出無數個計謀能在蒙古與金國人之間製造出可以導致兩族直接全麵開戰的“坑點”。
當然,馬擴所能想到“坑點”這個詞匯,也是出自劉行之口的新鮮詞。
同樣的這個新鮮詞。更是被劉行直接運用到了針對蒙古人的後續兩個勾當上。
結束蒙古大草原上的紛爭,必然會坑死很多弱小的部族,最終統一蒙古草原的隻會是某一個大的部族。
而一旦那個大部族完成蒙古大草原完全的統一之後,統一過程中的血流成河必然會給那個部族統一後的大草原隻留下一片蒼涼、人更稀少。
劉行說是支持某一個大部族去統一,其實就是在“坑”蒙古人。蠱惑、教唆蒙古人內鬥,這便是劉行第二個勾當中的“坑點”。
至於最後一步,馬擴其實也能想得出劉行的“坑點”藏在何處:誓與大宋一起將滅金作為民族唯一誌向,以劉行一貫行事風格、隻要將蒙古人思維真的拉進這個大坑裏去。那麽整個蒙古民族都將從此變作劉行股掌中的玩物了……
深知劉行的坑神本色,馬擴也不再多想。
當他一番深思之後,馬擴抬頭對劉行道:“若依太傅所言。我保薦兩人。以豫章羅從彥往蒙古,以婺源朱鬆使西夏。此二人都是我大宋名儒,且足智多謀、善於察言觀色和掌握細微之策。以此二人出使,定可圓滿完成太傅這計謀。”
“羅從彥、朱鬆?”聽到這兩個名字,劉行臉上忽然露出了笑容。
這一次的笑容笑得很燦爛,劉行笑著說道:“你不說。我怎的就忘了當日曾在嵩山書院被我燒了袍綬的羅先生,怎就忘了被我一針紮得笑了三天的朱先生呢!”
“太傅您曾在嵩山書院。受業於二位先生?”馬擴完全不知道劉行在嵩山書院時,都遇上過哪些當世的大儒名仕。所以聽到劉行這番話後頓時驚訝萬分地盯著了劉行。
側頭看了看他,劉行依然燦爛地笑道:“是呀、是呀!我十三歲那年,羅先生曾在嵩山書院遊學授課了兩年。那兩年裏,他是被我沒少捉弄。朱鬆是他的弟子對吧,當時也跟他一起進的嵩山書院。哈哈,師徒兩個善辯,卻經常被我說的啞口無言。不過以他二人的辯才、才學和智謀,還真是此次去出使西夏和蒙古的上佳人選呀!不過隻是不知,我的這二位先生,現在何處呀?”
聽完劉行這番話,馬擴整個人靠到了椅背上、恍然大悟道:“原來、原來太傅竟是二位先生的學生,這還真是讓我沒想到、沒想到呀!這若非太傅親口言出你這學生當日曾是如何不敬師長,怕是沒人相信您所言是真的呀!”
馬擴這話什麽意思?這是在說:哦,原來你是他們的學生,可是你怎麽都不像是兩個當世名儒的學生。
因為你太邪、太狂,太毒辣、太陰狠。要不是你自己說出來,當日是那樣對師長不尊重的話,怕是沒人相信兩位名儒會教出一個這樣邪狂當世無敵的“邪公子”來……
對於馬擴這樣的一番話,劉行卻是全然不在意。
我邪、我狂又怎樣?沒有這份邪、這種狂,小爺走不到今天。我毒辣、我陰狠又怎樣?在這人吃人、人命賤如草的時代裏,我不毒辣早死了、我不陰狠何來這信王的北朝。
因為不在乎,所以在馬擴怔怔而語時,劉行開口道:“快告訴我,二位先生現在何處呀?”
馬擴接到追問倏地收迴心神來,重新站起身對劉行道:“稟太傅,羅先生現任山西巡撫衙門參事曹、朱先生現任河南巡撫衙門參事曹。因二省初建,巡撫尚未到任,實際上正由二人主理兩省政務。”
參事曹,劉行新法中巡撫衙門的首席幕僚長。
聽到二人這樣的任職後,劉行的臉“刷”地黑了下去。
瞪著馬擴,劉行旋即說道:“你是怎麽辦事的?這樣兩位當時名儒,居然隻能做參事曹。他們沒有功名嗎?他們沒有才學嗎?還是他們曾在前朝做過貪贓枉法的事,有劣跡呀?為何、為何隻是參事曹呢?”
“這、這……”馬擴被劉行一連串的質問,問得一時不知該如何接話。
反倒是坐在旁邊半天沒說話的慧了,眼見此情此景忽然開了口。
冷冷地笑著,慧了道:“這事太傅怕是怪不得馬知事,因為他無法與宗帥、張帥二老對抗。我猶記得,當日我曾伏於窗前、聽到宗太師、張太保說過您這兩位先生。宗太師口中的羅先生是一個故弄玄虛、玩弄聖學的偽君子,張太保嘴裏朱先生是位道貌岸然的小人。”
慧了這些話說完,劉行頓時明白了、原來是兩位老元帥前些時日還未完全成為自己的布偶時,阻止了馬擴要讓兩位當世大儒做高官的決定。
文臣武將、和則國興,不和必然讓國家動蕩不堪。將相和的故事千古流傳,是文臣武將和舟共濟的寫實。曆代以來將相不和導致國家滅亡的事,更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
而在整個大宋朝,文人壓製武將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從趙匡胤篡奪柴家的江山開始,武將一直都是被文人壓著的。
張所、宗澤,雖然都是文人出身、算不上真正的武將。但他們久經軍旅,骨子裏都已經深深浸入了武將的精神。
加上他們自身也是儒生出身,一旦遇上那些名仕大儒、文人相輕的本性與武將悖逆的性格一結合,自然而然地就會將那些大儒名士視為眼中釘。
既然成為了二人的眼中釘,兩位老帥又怎麽肯讓馬擴將兩省巡撫之職給那二位先生呢?
這要是換做劉行,成為自己眼中釘的人就在自己手底下,怕是早已被劉行“坑死”還不知道怎麽死的了……
能夠理解文臣與武將之間這種根深蒂固的矛盾,在自己突然將文武平等化後,才使兩位看上去公忠報國的老帥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劉行也隻能是苦笑一下。
苦笑過後,劉行臉色一沉,正色道:“馬上傳我諭令,任命羅從彥為樞密院參知、兼授山西巡撫,即日以此職司出使蒙古。擢朱鬆為樞密郎中、兼授河南巡撫,即日以此職司出使西夏。”
兩位老帥做出了錯事,劉行不好去怪罪、畢竟二老現在對自己、最這個朝廷而言還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無奈的劉行,隻能馬上頒令、用正式出自自己的政令來給二位老帥“開屁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