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之鑒、王安石變法作為一個失敗的前車之鑒放在那裏,當馬擴的話說完時劉行立即領悟到了他話中所藏的含義。
既知其意,也知道那些都是實情。朋黨、師生組成的派係以及各種親情和友情搭建起來的官場利益集團,劉行自知不可能眼下馬上將之一掃而光。
暫時掃不掉,但劉行也不會縱容、包庇那些派係林立的官場舊惡俗繼續在自己掌握的朝廷裏發展下去。
所以在馬擴的話說完後,劉行隻是短思一下後便正色道:“河工、鹽鐵上不是有許多空閑職司尚無人去上任嗎?裁汰下來那些官吏首先向那些職司上安置。如果那些職司還不夠,還可以轉去各地官督民辦的學政上去。”
官督民辦的學政,這也是劉行所推行一係列新法中最讓人眼睛一亮、卻生出很多擔憂的一項新政。
自大宋朝建立以來、自漢武帝以來,科舉取士、從來那都是朝廷隻管取,隻在各地象征性辦一些學塾的。從來沒有之前任何一個朝代,敢像如今劉行新法這樣將全民辦學理念徹底地深入到民間去的。
官督,每個地方州府、縣衙每年都要從衙門所征收的稅賦中設定出相當於當地一成半衙門收入的款項去做辦學,這是劉行官督民辦新政中最先推行下去的一條。
按照這個比例,拿河東南部一些州府來做比較的話,那裏每年官衙撥款至少可以讓一個五萬戶、三十萬人的州府所有孩童去上學。
但這還不夠,因為劉行深切地了解到,在很多地方不是沒有學上、而是孩子的父母本身思想上決定了他們不會讓家中所有的孩子都去讀書。
多子多福的思想在中華大地上已根深蒂固。許多父母生了一堆的子女,永遠都隻會是男娃上學、女娃在家。男娃出仕、女娃自小跟隨父母下田種地做女工去供養男娃。甚至有更多的家庭,會舍棄幾個男娃、重點培養其中一兩個男娃去讀書求功名……
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傳統,劉行知道自己無力立即將這種注定要製約華夏文明精進的傳統與習慣。
然而劉行卻仍然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哪怕將這種傳統和習俗改進一下。哪怕是一點點。都對華夏文明的高速發展是一種助推。
所以,在官督民辦搞學政上,劉行第二條法令當初就是明令讓所有適齡的孩童必須全部進入學堂、官塾去,至少讀上六年書才可以。
否則,那些孩童的家長將被治罪,輕則各地勞工營官役一兩年、重則直接扔到教化營去。
以法治學這是後世裏學來的。劉行也很清楚有些苛刻、且不近人情。
為了讓這種苛刻的感覺減弱一些,劉行在官督民辦的學政令中第三條就變成了一種好處、還利以民的好處:凡讀書超過六年的孩童、少年,無論男女其家中都能每年領到一定數額的糧食補貼。
這樣一來,那些父母們將孩子送進學堂、官塾裏去讀書,不但不會影響到自家生活。相反。還會得到很多補貼。孩子越多、讀書的孩子的越多,得到的補貼自然也就越多。
這筆補貼的來源,劉行實際上對戶部下達的指令卻並非真的全由戶部和各地衙門去撥款,是由肯定會有許多愚蠢的父母被抓去免費勞作的勞工營、教化營收入上去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的。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取之於學政、用之於學政。這個想法,直到慧了來到身邊劉行才意識到其實也算得上是一種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己隻是做了一項比從前曆代都能讓百姓在被朝廷“坑”的同時能感受到一種幸福感的事情而已……
在這一係列的官督民辦學這新體係中,如今隻是河東一地便在各級學政、官塾中有上萬個空缺官職。
雖然那些官職沒有太多的權利,但那些職務的收入卻要在一定程度上遠比當個縣令、做個州府和日後新官製中巡撫及有司衙門中幕僚的收入高一些。
之所以學政、官塾教授會比地方官收入高。那便是官督民辦中民辦的好處了。
劉行新法所定的這種民辦中,明確規定有三條:第一,凡是有縣學、鄉塾中秀才者,各地衙門會額外獎勵給秀才所就讀過的學堂。
凡是中了舉人者,由並路為省後的巡撫、布政司給重獎。凡是中了進士,從省一級到鄉村一級、各級學政都會有吏部和戶部直發的重獎。
這一條上。當日發出之前劉行在天樞閣的閣會上曾風趣地定義:“朝廷用錢跟那些地方上的學堂買人才,他們培養出的人才越多、收入也就越高。相反。培養不出來人才的學校,幾年以後我就讓他關門大吉……”
在這新學政的第二條中。劉行也將這種優勝劣汰的遊戲規則變得更加明晰化。凡秀才、舉人、進士多的學堂,各地官督商辦的商鋪、行當給各其撥款時自然就會多。培養不出人才的,隻能拿到很少的商款資助。
這一條中也直接確定了官督商辦中的商辦,主要資金來源都落到了各地的官督商辦產業上。如此一來,極大程度地穩定了學政所需款項。
作為對那些產業的迴報,劉行隨即明注了第三天。那就是中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學子,如果不願意做官、優先可以投到那些產業去做事。官者、商者之間,由這種學政和劉行新法倡導的全新體係相輔相成,從本質上徹底變得平等起來。
那些商人各個都精明到了家,當然能從劉行官督商辦這套學政新發的第三條中看出實際上劉行是暗中給了他們兩項從前他們不敢奢望的迴報。
第一種迴報是提高了他們的地位,讓他們不會再繼續在三教九流的排列中處於下三流的行列。
第二種迴報,那些商人們會明白、一定會有很多學子在考到功名後無法進入官場,或者是進入官場後出身低混不下去。而隻要讀過書、有了功名的人,永遠都比那些自小在店鋪裏當夥計的容易變成商界能人、牛人、甚至是神人。
這時代的人不懂什麽叫做知識就是生產力,更不懂人才就是競爭最大的資本那些道理。但商人們至少也懂得讀書人比店小二眼界寬、發展潛力大這個道理
正因為如此,劉行新學政一推行、才會非但沒被各地商家反對,反而變得異常興盛與紅火。隻是短短兩個月不到,如今在信王朝廷控製的地區內,如今已是村村有官塾、鄉鄉爭送子的景象了……
對於這些情況,馬擴自然也十分清楚。
對於劉行所言將裁汰下來那些官吏發配到學政上去內藏的真實用意,他也能猜得出來:劉行這是用高收入去堵住所有可能存在的派係首腦衝擊內閣,也是直接堵住了張所、宗澤等人閣老的嘴。
猜出這一層內中含義,馬擴在劉行的話說完之後皺眉又思索了一下,隨即說道:“那以下官拙見,不隻是學政可接納那些裁汰的官吏。鹽鐵、轉運、河工等項上,如今空缺的職司也實在太多,都可用作安置那些被裁汰的官吏。”
“就是嘛!”聽到馬擴補充性的建議後,劉行眉宇舒展開來、淡淡的笑道:“想要分流那些被裁汰的官吏,我朝那麽許多的空缺職司害怕不夠嗎?”
“分流?”聽到這樣一個新鮮詞匯,馬擴先是愕然一愣。
但很快地,他習慣了劉行嘴裏不斷蹦出新鮮詞,也不去追問、因為那個詞的字義已經十分明顯。
馬擴隻是皺著眉、低著頭又做了一番思考後,抬頭望著劉行提出了第三個問題來:“那麽請問太傅,這裁汰哪個、不裁汰哪個官吏,您準備用何種方法呢?選擇裁汰的標準,又是“這個勾當大師已在昨夜幫我想好了,各地州府及以下官吏以吏部、議事、禦史三重考
評什麽呢?”
聽到他這個問題,劉行笑容變得更加燦爛,側頭看了看一旁的慧了,接著對馬擴說道:作為基礎。將所有官吏過去全部做官的舊事拿出來,作為考評的基礎。”
言至此處,劉行的臉色沉了下去,接著說道:“有本事的、清廉、民聲好的,就算他現在是個八品縣令,小爺也要破格擢拔、讓他直升到撫司去。沒本事、貪贓、民生不好的,就算他曾是一路總管,小爺也馬上讓他丟官滾蛋。嚴重的,直接扔去教化營。”
能者上、庸者下,廉者升官、貪者丟官,民望高的受寵、失民心的遭殃。這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劉行自從執掌大權後都在堅持的用官原則,馬擴對此也是一點也不感覺到奇怪。
不過國士畢竟不是毒士,不會隻想著如何去坑人、用毒計幫助劉行推行新法和打擊贓官。國士所做的,更多是防微杜漸、從善乏流。
所以馬擴雖然不奇怪劉行對吏治上的冷酷決策,但他還是又說出一個疑慮來:“但若是真有過去的總管之官曾在前朝貪腐、魚肉百姓,到了我新朝卻變成了一個好官。太傅若一概處置,怕是仍會引起朝中不穩呀!”(未完待續)
既知其意,也知道那些都是實情。朋黨、師生組成的派係以及各種親情和友情搭建起來的官場利益集團,劉行自知不可能眼下馬上將之一掃而光。
暫時掃不掉,但劉行也不會縱容、包庇那些派係林立的官場舊惡俗繼續在自己掌握的朝廷裏發展下去。
所以在馬擴的話說完後,劉行隻是短思一下後便正色道:“河工、鹽鐵上不是有許多空閑職司尚無人去上任嗎?裁汰下來那些官吏首先向那些職司上安置。如果那些職司還不夠,還可以轉去各地官督民辦的學政上去。”
官督民辦的學政,這也是劉行所推行一係列新法中最讓人眼睛一亮、卻生出很多擔憂的一項新政。
自大宋朝建立以來、自漢武帝以來,科舉取士、從來那都是朝廷隻管取,隻在各地象征性辦一些學塾的。從來沒有之前任何一個朝代,敢像如今劉行新法這樣將全民辦學理念徹底地深入到民間去的。
官督,每個地方州府、縣衙每年都要從衙門所征收的稅賦中設定出相當於當地一成半衙門收入的款項去做辦學,這是劉行官督民辦新政中最先推行下去的一條。
按照這個比例,拿河東南部一些州府來做比較的話,那裏每年官衙撥款至少可以讓一個五萬戶、三十萬人的州府所有孩童去上學。
但這還不夠,因為劉行深切地了解到,在很多地方不是沒有學上、而是孩子的父母本身思想上決定了他們不會讓家中所有的孩子都去讀書。
多子多福的思想在中華大地上已根深蒂固。許多父母生了一堆的子女,永遠都隻會是男娃上學、女娃在家。男娃出仕、女娃自小跟隨父母下田種地做女工去供養男娃。甚至有更多的家庭,會舍棄幾個男娃、重點培養其中一兩個男娃去讀書求功名……
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傳統,劉行知道自己無力立即將這種注定要製約華夏文明精進的傳統與習慣。
然而劉行卻仍然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哪怕將這種傳統和習俗改進一下。哪怕是一點點。都對華夏文明的高速發展是一種助推。
所以,在官督民辦搞學政上,劉行第二條法令當初就是明令讓所有適齡的孩童必須全部進入學堂、官塾去,至少讀上六年書才可以。
否則,那些孩童的家長將被治罪,輕則各地勞工營官役一兩年、重則直接扔到教化營去。
以法治學這是後世裏學來的。劉行也很清楚有些苛刻、且不近人情。
為了讓這種苛刻的感覺減弱一些,劉行在官督民辦的學政令中第三條就變成了一種好處、還利以民的好處:凡讀書超過六年的孩童、少年,無論男女其家中都能每年領到一定數額的糧食補貼。
這樣一來,那些父母們將孩子送進學堂、官塾裏去讀書,不但不會影響到自家生活。相反。還會得到很多補貼。孩子越多、讀書的孩子的越多,得到的補貼自然也就越多。
這筆補貼的來源,劉行實際上對戶部下達的指令卻並非真的全由戶部和各地衙門去撥款,是由肯定會有許多愚蠢的父母被抓去免費勞作的勞工營、教化營收入上去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的。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取之於學政、用之於學政。這個想法,直到慧了來到身邊劉行才意識到其實也算得上是一種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己隻是做了一項比從前曆代都能讓百姓在被朝廷“坑”的同時能感受到一種幸福感的事情而已……
在這一係列的官督民辦學這新體係中,如今隻是河東一地便在各級學政、官塾中有上萬個空缺官職。
雖然那些官職沒有太多的權利,但那些職務的收入卻要在一定程度上遠比當個縣令、做個州府和日後新官製中巡撫及有司衙門中幕僚的收入高一些。
之所以學政、官塾教授會比地方官收入高。那便是官督民辦中民辦的好處了。
劉行新法所定的這種民辦中,明確規定有三條:第一,凡是有縣學、鄉塾中秀才者,各地衙門會額外獎勵給秀才所就讀過的學堂。
凡是中了舉人者,由並路為省後的巡撫、布政司給重獎。凡是中了進士,從省一級到鄉村一級、各級學政都會有吏部和戶部直發的重獎。
這一條上。當日發出之前劉行在天樞閣的閣會上曾風趣地定義:“朝廷用錢跟那些地方上的學堂買人才,他們培養出的人才越多、收入也就越高。相反。培養不出來人才的學校,幾年以後我就讓他關門大吉……”
在這新學政的第二條中。劉行也將這種優勝劣汰的遊戲規則變得更加明晰化。凡秀才、舉人、進士多的學堂,各地官督商辦的商鋪、行當給各其撥款時自然就會多。培養不出人才的,隻能拿到很少的商款資助。
這一條中也直接確定了官督商辦中的商辦,主要資金來源都落到了各地的官督商辦產業上。如此一來,極大程度地穩定了學政所需款項。
作為對那些產業的迴報,劉行隨即明注了第三天。那就是中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學子,如果不願意做官、優先可以投到那些產業去做事。官者、商者之間,由這種學政和劉行新法倡導的全新體係相輔相成,從本質上徹底變得平等起來。
那些商人各個都精明到了家,當然能從劉行官督商辦這套學政新發的第三條中看出實際上劉行是暗中給了他們兩項從前他們不敢奢望的迴報。
第一種迴報是提高了他們的地位,讓他們不會再繼續在三教九流的排列中處於下三流的行列。
第二種迴報,那些商人們會明白、一定會有很多學子在考到功名後無法進入官場,或者是進入官場後出身低混不下去。而隻要讀過書、有了功名的人,永遠都比那些自小在店鋪裏當夥計的容易變成商界能人、牛人、甚至是神人。
這時代的人不懂什麽叫做知識就是生產力,更不懂人才就是競爭最大的資本那些道理。但商人們至少也懂得讀書人比店小二眼界寬、發展潛力大這個道理
正因為如此,劉行新學政一推行、才會非但沒被各地商家反對,反而變得異常興盛與紅火。隻是短短兩個月不到,如今在信王朝廷控製的地區內,如今已是村村有官塾、鄉鄉爭送子的景象了……
對於這些情況,馬擴自然也十分清楚。
對於劉行所言將裁汰下來那些官吏發配到學政上去內藏的真實用意,他也能猜得出來:劉行這是用高收入去堵住所有可能存在的派係首腦衝擊內閣,也是直接堵住了張所、宗澤等人閣老的嘴。
猜出這一層內中含義,馬擴在劉行的話說完之後皺眉又思索了一下,隨即說道:“那以下官拙見,不隻是學政可接納那些裁汰的官吏。鹽鐵、轉運、河工等項上,如今空缺的職司也實在太多,都可用作安置那些被裁汰的官吏。”
“就是嘛!”聽到馬擴補充性的建議後,劉行眉宇舒展開來、淡淡的笑道:“想要分流那些被裁汰的官吏,我朝那麽許多的空缺職司害怕不夠嗎?”
“分流?”聽到這樣一個新鮮詞匯,馬擴先是愕然一愣。
但很快地,他習慣了劉行嘴裏不斷蹦出新鮮詞,也不去追問、因為那個詞的字義已經十分明顯。
馬擴隻是皺著眉、低著頭又做了一番思考後,抬頭望著劉行提出了第三個問題來:“那麽請問太傅,這裁汰哪個、不裁汰哪個官吏,您準備用何種方法呢?選擇裁汰的標準,又是“這個勾當大師已在昨夜幫我想好了,各地州府及以下官吏以吏部、議事、禦史三重考
評什麽呢?”
聽到他這個問題,劉行笑容變得更加燦爛,側頭看了看一旁的慧了,接著對馬擴說道:作為基礎。將所有官吏過去全部做官的舊事拿出來,作為考評的基礎。”
言至此處,劉行的臉色沉了下去,接著說道:“有本事的、清廉、民聲好的,就算他現在是個八品縣令,小爺也要破格擢拔、讓他直升到撫司去。沒本事、貪贓、民生不好的,就算他曾是一路總管,小爺也馬上讓他丟官滾蛋。嚴重的,直接扔去教化營。”
能者上、庸者下,廉者升官、貪者丟官,民望高的受寵、失民心的遭殃。這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劉行自從執掌大權後都在堅持的用官原則,馬擴對此也是一點也不感覺到奇怪。
不過國士畢竟不是毒士,不會隻想著如何去坑人、用毒計幫助劉行推行新法和打擊贓官。國士所做的,更多是防微杜漸、從善乏流。
所以馬擴雖然不奇怪劉行對吏治上的冷酷決策,但他還是又說出一個疑慮來:“但若是真有過去的總管之官曾在前朝貪腐、魚肉百姓,到了我新朝卻變成了一個好官。太傅若一概處置,怕是仍會引起朝中不穩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