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過去,蕭令明方緩緩道:“先帝朝王陽冰為禮部侍郎,曾言主司取與,皆以一場之善,登其科目,不盡其才。遂諫言科考當先責舊文,令舉人自通所工詩筆,先試一日,知其所長,然後依常式考核。事先請托,遂作不成文慣例,倘這兩人所舉薦者不出五服之親,尚有可攻訐處,如今舉薦者皆為不相幹之人,”他微微一笑,“孤說幾句現實利害之辭,身居清秘的學士們本就善言善書,侍郎倘拚死一搏,尚不能一擊而中,確不如此刻及時抽身。”
李度怔怔看向太子,思想有時,放下茶盞,沉聲道:“殿下所憂確非空口無憑,不過屆時定會有人聲援侍郎,想必朝會前陛下也會召殿下相詢此事。”
“不知殿下,可思量好了應對之詞?”盧照同李度先碰了碰目光,方憂心問道,蕭令明一笑:“兩位是想知曉倘是陛下問起此事該如何處置主考官,孤當如何應對罷?你們說,孤是該替侍郎求情,還是隻道全憑陛下做主?”
見太子宕開一筆,反問他倆人,盧照頓了一頓方應道:“臣不敢瞞殿下,其實此事一出,臣問過崔維之,他跟臣講了上古時期一個典故,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臣問他其意何在,他卻說,倘是說與殿下聽,以殿下機敏,定能領悟此典所指,殿下方才問臣,臣登時想起這事來了,他還說,不但此一事,日後諸多事宜,是一樣的道理,殿下倘是記準了此點,於陛下眼前便不會出太大差池。”
蕭令明卻已聽得心中詫異至極,問盧照道:“他平日都喜讀什麽書?”盧照一時不解,略作迴想答道:“崔氏乃經學世家,他皆有所涉,臣記得他曾提及頗喜《左傳》。”
“望表而知裏,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蕭令明微微一笑,“此人如此深諳政事三昧,金石之言,孤焉能不受教?”
這二人仍不得其解,見太子洞若觀火神態,李度不由問道:“殿下,崔維之此意何在?為何要說這個典故?日後諸多事宜又指的什麽?恕臣愚鈍。”
蕭令明卻起身朝案頭走去,抽出一張便箋,援筆寫字,一麵淡笑道:
“皋陶何人?堯為何人?卿言屆時定會有人出麵聲援侍郎,孤亦不疑心此點,隻是廟堂之上,文武百官皆可為侍郎開罪,唯孤不可助君言之。”
太子語音方落,盧照早豁然開朗,心底亦愈發佩服起崔維之來,神色頗為激動道:“臣這方更能體會殿下為何也勸家父勿出私書,殿下胸有懸鏡,秋毫皆察,臣慚愧。”蕭令明眉頭微皺,將筆輕輕置放,便箋上隻一行字:
枳棘非鸞鳳所棲,百裏亦大賢之路。
他折身遞與盧照,吩咐道:“交與侍郎,他自會懂孤的意思。”盧照畢恭畢敬接過,卻見正是太子最擅的拔鐙執筆法,方筆入尖筆出,而非其慣用正楷,一時愛不釋手,又覺這兩句氣象亦佳,真乃儲君風度,不由想起一則傳聞,竟脫口道:
“臣聽聞殿下喜作大字,非事筆,卷帛成書,不知臣何日有幸能得以觀之。”
自祁以降,乃至本朝,書寫大字者鮮矣,一則受製於紙張大小,唯一尺見方而已;一則世家視作大字為工匠事,不恥書。有祁一代,除成大司馬留下常作大字傳言,再無二人。蕭太子卻喜此道,亦善此道,卷帛蘸墨,書作顫筆曲之狀,遒勁如寒霜鬆竹。有好事者流傳為“撮襟書”,因太子素不習弄巧,用晦而明,得以見“撮襟書”者並無幾人,此刻盧照想起,待幾語道完,方覺冒昧,忙又補描道:“臣唐突殿下了,一時起興竟信口胡謅起來。”
蕭令明並無恃才自矜之意,亦無心炫技,隻是笑道:“不過閑來幾筆消遣,祁朝書法大家已盡善盡美,孤何足論哉。且老師囑咐過,既於此已有所成,不當溺之,仍當修德治禮為本,老師的話,孤總是要聽的。”
見太子撇開不提,盧照亦不好再言,雖略覺悻然,卻又深以為然。外麵天色漸晚,時辰既到,盧、李二人便起身告退,蕭令明親自送二人出來,他二人素知太子秉性,隻略推辭幾句亦不勉強。直到兩人再度施禮,蕭令明方看向盧照道:
“崔維之那裏,還望耀之提醒,有些話想必能與何人說,不可與何人說,他這般聰明,當一清二楚。”
待送走二人,蕭令明獨坐室內,手邊無酒無茶,然方才君臣對話足以供其品味斟酌,最值得把玩處,仍在那從未謀麵的崔姓年輕人之身,這樣的人物,竟蹉跎於錦繡年華,竟止步於高牆府門,倘他真誌在長林豐草,便自會行韜晦之計,倘他真誌在腰帶金紫,又為何在二十六歲的年紀仍蟄伏相府?
蕭令明將目光放得極遠,而無論如何努力,卻終出不了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的巍巍青宮,日頭傾曦,夕陽將一室映作火海,他一直都清楚,這具生而為人的軀體,不想在這人世的火海間焦枯,便隻有在這人世的火海間涅槃。
而春意殘了,落花無限數,他園中的落花實在太盛,白者翻銀滾雪,紅者傾地胭脂,吞天沃日,奢侈到極致,極致再極致,好似整個春日所綻之花,便於今日凋零殆盡,花上添錦,錦上添花,一如祁人詩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於是聰慧如斯的蕭太子,透過繽紛織就的錦簾,似乎看到了隱藏於崔相公身後那張同樣玲瓏透漏的深鎖麵孔。
隻是,然而,然而,這樣的人物,又要如何同漸囿於局的蕭太子風雲際會,於太子,於崔姓年輕人,在這清濁並升,泥沙俱下的當下,其意尚茫茫不得……
廊下月色甚佳,隻是風聲洶湧,如坐北邙雨,蕭令明略吃了幾口飯,一時燈昏酒盡,無可如何,翻了幾頁詩文,卻是如下一句:
長安道。人無衣,馬無草,何不歸來山中老。
他浩歎一聲,開窗視天,可惜他並無這樣的道路可走,深宮的月色一樣皎皎,一樣入目盡化冰清,便是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月色,亦可鼓清琴,傾綠蟻,莫議人間醒醉,浮生一日,蜉蝣一生,無論怎樣皆可熬過,又何必定要寄托深山?蕭令明緩緩起身,信步而出,就此撩衣坐於階下,宮人見狀忙過來相問:
“殿下,可需點燈?”
蕭令明微蹙眉道:“月下把火,為何總想著這等煞風景之事?”宮人猛地紅了臉,訕訕道了句“是”,又問道,“殿下,地上髒,奴婢去拿個鋪墊來?風也大,要給殿下多加件袍服嗎?”
蕭令明不由抬眸多看她兩眼,隻覺眼生,問道:“你是新來的?”宮人不過十五六歲年紀,月下輪廓亦不太清晰,一團麵目模糊:“迴殿下,奴婢是新來的。”
“你叫什麽?”蕭令明見她笨頭笨腦,卻又十分殷勤,笑著多問一句,目光停在她手中那盞點火內外紅的宮燈上。
“奴婢叫小青。”宮人不意得太子垂問,嘴角揚起,小心應道。
蕭令明點了點頭,自語道:“鋤藥顧老叟,焚香唿小青……”
宮人聽不懂他口中言辭,又不敢問,蕭令明已笑道:“你去罷,孤隻是想獨坐片刻。”
他便這樣靜靜坐了良久,仰麵看著那月輪,久而久之,又生恍惚,是了,馨香易銷歇,繁華會枯槁,唯有這月色千載不變,依然大可臨風送懷抱。這樣不就很好麽?這樣自然可作很好。
月下這張俊美至極,卻又寥落至極的青春麵孔,便在半明半晦的流光中,或隱,或現,直到遠處一點昏黃似接天上星河而來,他隱約聽見一陣低語交涉,不多時,便見小青奔來,迴道:
“葉良娣要見殿下。”
蕭令明心中並不痛快:“可說有何事?”
小青道:“良娣隻說想見殿下,奴婢已告訴良娣,殿下想一個人坐著,可良娣還是要見殿下。”小青頗為無奈又似忿忿,蕭令明想了想,歎道:“讓她過來。”
李度怔怔看向太子,思想有時,放下茶盞,沉聲道:“殿下所憂確非空口無憑,不過屆時定會有人聲援侍郎,想必朝會前陛下也會召殿下相詢此事。”
“不知殿下,可思量好了應對之詞?”盧照同李度先碰了碰目光,方憂心問道,蕭令明一笑:“兩位是想知曉倘是陛下問起此事該如何處置主考官,孤當如何應對罷?你們說,孤是該替侍郎求情,還是隻道全憑陛下做主?”
見太子宕開一筆,反問他倆人,盧照頓了一頓方應道:“臣不敢瞞殿下,其實此事一出,臣問過崔維之,他跟臣講了上古時期一個典故,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臣問他其意何在,他卻說,倘是說與殿下聽,以殿下機敏,定能領悟此典所指,殿下方才問臣,臣登時想起這事來了,他還說,不但此一事,日後諸多事宜,是一樣的道理,殿下倘是記準了此點,於陛下眼前便不會出太大差池。”
蕭令明卻已聽得心中詫異至極,問盧照道:“他平日都喜讀什麽書?”盧照一時不解,略作迴想答道:“崔氏乃經學世家,他皆有所涉,臣記得他曾提及頗喜《左傳》。”
“望表而知裏,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蕭令明微微一笑,“此人如此深諳政事三昧,金石之言,孤焉能不受教?”
這二人仍不得其解,見太子洞若觀火神態,李度不由問道:“殿下,崔維之此意何在?為何要說這個典故?日後諸多事宜又指的什麽?恕臣愚鈍。”
蕭令明卻起身朝案頭走去,抽出一張便箋,援筆寫字,一麵淡笑道:
“皋陶何人?堯為何人?卿言屆時定會有人出麵聲援侍郎,孤亦不疑心此點,隻是廟堂之上,文武百官皆可為侍郎開罪,唯孤不可助君言之。”
太子語音方落,盧照早豁然開朗,心底亦愈發佩服起崔維之來,神色頗為激動道:“臣這方更能體會殿下為何也勸家父勿出私書,殿下胸有懸鏡,秋毫皆察,臣慚愧。”蕭令明眉頭微皺,將筆輕輕置放,便箋上隻一行字:
枳棘非鸞鳳所棲,百裏亦大賢之路。
他折身遞與盧照,吩咐道:“交與侍郎,他自會懂孤的意思。”盧照畢恭畢敬接過,卻見正是太子最擅的拔鐙執筆法,方筆入尖筆出,而非其慣用正楷,一時愛不釋手,又覺這兩句氣象亦佳,真乃儲君風度,不由想起一則傳聞,竟脫口道:
“臣聽聞殿下喜作大字,非事筆,卷帛成書,不知臣何日有幸能得以觀之。”
自祁以降,乃至本朝,書寫大字者鮮矣,一則受製於紙張大小,唯一尺見方而已;一則世家視作大字為工匠事,不恥書。有祁一代,除成大司馬留下常作大字傳言,再無二人。蕭太子卻喜此道,亦善此道,卷帛蘸墨,書作顫筆曲之狀,遒勁如寒霜鬆竹。有好事者流傳為“撮襟書”,因太子素不習弄巧,用晦而明,得以見“撮襟書”者並無幾人,此刻盧照想起,待幾語道完,方覺冒昧,忙又補描道:“臣唐突殿下了,一時起興竟信口胡謅起來。”
蕭令明並無恃才自矜之意,亦無心炫技,隻是笑道:“不過閑來幾筆消遣,祁朝書法大家已盡善盡美,孤何足論哉。且老師囑咐過,既於此已有所成,不當溺之,仍當修德治禮為本,老師的話,孤總是要聽的。”
見太子撇開不提,盧照亦不好再言,雖略覺悻然,卻又深以為然。外麵天色漸晚,時辰既到,盧、李二人便起身告退,蕭令明親自送二人出來,他二人素知太子秉性,隻略推辭幾句亦不勉強。直到兩人再度施禮,蕭令明方看向盧照道:
“崔維之那裏,還望耀之提醒,有些話想必能與何人說,不可與何人說,他這般聰明,當一清二楚。”
待送走二人,蕭令明獨坐室內,手邊無酒無茶,然方才君臣對話足以供其品味斟酌,最值得把玩處,仍在那從未謀麵的崔姓年輕人之身,這樣的人物,竟蹉跎於錦繡年華,竟止步於高牆府門,倘他真誌在長林豐草,便自會行韜晦之計,倘他真誌在腰帶金紫,又為何在二十六歲的年紀仍蟄伏相府?
蕭令明將目光放得極遠,而無論如何努力,卻終出不了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的巍巍青宮,日頭傾曦,夕陽將一室映作火海,他一直都清楚,這具生而為人的軀體,不想在這人世的火海間焦枯,便隻有在這人世的火海間涅槃。
而春意殘了,落花無限數,他園中的落花實在太盛,白者翻銀滾雪,紅者傾地胭脂,吞天沃日,奢侈到極致,極致再極致,好似整個春日所綻之花,便於今日凋零殆盡,花上添錦,錦上添花,一如祁人詩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於是聰慧如斯的蕭太子,透過繽紛織就的錦簾,似乎看到了隱藏於崔相公身後那張同樣玲瓏透漏的深鎖麵孔。
隻是,然而,然而,這樣的人物,又要如何同漸囿於局的蕭太子風雲際會,於太子,於崔姓年輕人,在這清濁並升,泥沙俱下的當下,其意尚茫茫不得……
廊下月色甚佳,隻是風聲洶湧,如坐北邙雨,蕭令明略吃了幾口飯,一時燈昏酒盡,無可如何,翻了幾頁詩文,卻是如下一句:
長安道。人無衣,馬無草,何不歸來山中老。
他浩歎一聲,開窗視天,可惜他並無這樣的道路可走,深宮的月色一樣皎皎,一樣入目盡化冰清,便是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月色,亦可鼓清琴,傾綠蟻,莫議人間醒醉,浮生一日,蜉蝣一生,無論怎樣皆可熬過,又何必定要寄托深山?蕭令明緩緩起身,信步而出,就此撩衣坐於階下,宮人見狀忙過來相問:
“殿下,可需點燈?”
蕭令明微蹙眉道:“月下把火,為何總想著這等煞風景之事?”宮人猛地紅了臉,訕訕道了句“是”,又問道,“殿下,地上髒,奴婢去拿個鋪墊來?風也大,要給殿下多加件袍服嗎?”
蕭令明不由抬眸多看她兩眼,隻覺眼生,問道:“你是新來的?”宮人不過十五六歲年紀,月下輪廓亦不太清晰,一團麵目模糊:“迴殿下,奴婢是新來的。”
“你叫什麽?”蕭令明見她笨頭笨腦,卻又十分殷勤,笑著多問一句,目光停在她手中那盞點火內外紅的宮燈上。
“奴婢叫小青。”宮人不意得太子垂問,嘴角揚起,小心應道。
蕭令明點了點頭,自語道:“鋤藥顧老叟,焚香唿小青……”
宮人聽不懂他口中言辭,又不敢問,蕭令明已笑道:“你去罷,孤隻是想獨坐片刻。”
他便這樣靜靜坐了良久,仰麵看著那月輪,久而久之,又生恍惚,是了,馨香易銷歇,繁華會枯槁,唯有這月色千載不變,依然大可臨風送懷抱。這樣不就很好麽?這樣自然可作很好。
月下這張俊美至極,卻又寥落至極的青春麵孔,便在半明半晦的流光中,或隱,或現,直到遠處一點昏黃似接天上星河而來,他隱約聽見一陣低語交涉,不多時,便見小青奔來,迴道:
“葉良娣要見殿下。”
蕭令明心中並不痛快:“可說有何事?”
小青道:“良娣隻說想見殿下,奴婢已告訴良娣,殿下想一個人坐著,可良娣還是要見殿下。”小青頗為無奈又似忿忿,蕭令明想了想,歎道:“讓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