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概念,理、筋、膜。
《洗髓經》中說: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這個理,指的就是《易筋經》中的筋。《易筋經》中說: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
理、筋,指的就是身體中能夠傳簇能量的通道。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這就是說,元氣可以在周身運行,周身無處不可以傳簇能量。前輩大師的拳論中將元氣稱之為先天一氣,為陰;而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能量為後天之氣,為陽氣。陰生陽,故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技擊能量是元氣(先天一氣)所生。先天一氣與後天之氣陰陽合一就是真氣,真氣鼓蕩就是能量周身傳簇,周身充滿能量的意思。
以心行氣,就是用心髒控製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技擊能量;以氣運身,就是用心髒驅動能量周身傳簇,讓真氣在周身鼓蕩。
所以,筋不是一個物質概念,而是指能量傳簇的通道以及能量在通道內運行傳簇時作用於身體的感覺,即筋是由能量傳簇形成的;從筋的形成來說,筋是習練出來的,不是指人體中連接骨骼的筋,人無法控製這個連接骨骼的筋。
所以,能量是筋的基礎,沒有能量的存在和運行就不會形成筋。
根據一些科學研究,人體活著時能夠感覺到經絡的存在,但是死後的解剖卻無經絡痕跡,所以《易筋經》中對筋的概念是符合科學的。
明白了理、筋的概念,就會理解拳論中所說的易筋易髓的功夫。易筋就是換力,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替代每塊肌肉的緊張收縮蓄發能量,從而習練出在經絡中運行的一根筋,周身就靠這根能量筋蓄發能量和力量;易髓就是漲筋騰膜,讓筋的能量向內漲如骨髓而使得筋骨含力,向外擴張到皮毛之下而使得能量充滿周身。
《易筋經》中說: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這描述的就是漲筋騰膜。漲筋騰膜是內家功夫的極致!
內家拳是一種狀態拳,其追求的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一個發力過程。漲筋騰膜就是一種能量傳簇狀態,就是真氣鼓蕩,將精氣神的能量充滿周身,讓精氣神運行於骨肉之間,皮毛之下(就是膜),以達到蓄發合一,把周身習練成一個能量運行體。習練出這種狀態後,根節之力貫通周身梢節於皮毛之下,不發力而力自在,根本就不用蓄發能量和力量的過程與時間,所以總能夠後發而先至,時刻搶占先機先勢。由於周身能量貫通傳簇,整個身體就是一個能量導體,無論對手勁力多快,隻要接觸到我自身能量,我即或將對手勁力吞入自身,或與對手能量直接抗衡,隨心所欲,化打合一。
身體習練到漲筋騰膜、真氣鼓蕩的狀態,就意味著通過艱苦長期的習練,已經用以心行氣的方法改變了肌肉的功能,使得肌肉產生了二個特殊機能:通、滿。通就是身體能夠雙向傳簇能量,滿就是能量周身傳簇。
內家功夫的這種以心行氣的特殊發力方式,就造就了其特殊的技擊方式,就是不必花費自身能量去與對手打來的勁力硬頂,而是用“通”的功夫吞入並傳簇對手能量,與自身能量陰陽轉換合一,為我所用。能吞能打,能吐能呐,無論對手什麽樣的勁力都能夠被我接受,所以才有了形意拳的硬打硬進無遮攔和太極拳的應者立仆。
漲筋騰膜,就意味著真氣已經達於骨髓皮毛,筋骨含力,真氣鼓蕩,就已經是一種狀態了。在這種狀態下,周身就是一個能量運行體,身體時刻在與外界宇宙之間進行著能量的陰陽轉換,皮毛之下任何一個部位都有能量傳簇,都能夠與外界進行能量的陰陽轉換,即所謂周身處處有手眼,周身處處是丹田。此時身體已經習練出意,即拳意,在這種意的狀態下,人體根本就不用大腦指揮,皮毛之間傳簇的能量自己就會與對手打來的外力進行陰陽轉換,整個身體就是一架能夠自動理解與處理外力的機器,這就是懂勁的根基。
不漲筋,則內不堅,筋骨無力,無法騰膜;不騰膜,則外不固,內外不合,筋骨之力無法外泄,對手之力無法內引。漲筋騰膜,則力存於骨骼之間皮毛之下,心意一動力即發出,根本看不出外形動作,不需要蓄發能量和力量的空間距離,無形無式-------大家看看,內家功夫到底是什麽,內家拳的外形套路動作有沒有技擊作用?
內家功夫的本質,就是一種無形無式的以心行氣發力,就是漲筋騰膜,真氣鼓蕩,能量周身傳簇!
而用外形動作去解釋說明內家拳的所謂技擊“技法”的,是何等的悲哀!
第三個概念:中道,就是心以及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能量傳簇通道,位於人體任督二脈的中線上。
《易筋經》中描述的守中道為: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
胸腹之間就是中宮土的位置,即心髒。心髒乃存先天一氣之地,在內家功夫中就是用心髒的能量控製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守中道就是感覺並強大心力,以便讓心力去控製身體。內家功夫中所謂的內功,就是指的心法,就是守中道。
首先第一步要把中道找出來。找出來的意思不是找心髒的位置,而是找到能夠被身體感知的“元氣”,即心髒的能量。第二步就要讓心髒中的“元氣”運行並強大起來。
《易筋經》中找中道的方法就是“守”,守的方法就是“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這個守的方法就是用身體的各種感官器官去靜靜地、仔細地感覺體會。
《易筋經》中運行元氣並強大元氣的方法有二個,一個是揉,一個是利用十二式的外形動作去引導元氣運行。這種方法是與內家功夫習練以心行氣的方法不同的,因為《易筋經》追求的是內外堅固,雖然達到內外堅固的程度就能夠技擊,但需要的時間很漫長,要終其一生去習練,所以在《易筋經》之中是故意隱瞞了練拳的方法。而內家功夫習練以心行氣的方法就是以外練內,就如形意拳先用肌肉緊張發力打明勁一樣,達到外三合的程度時就能夠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和以心行氣心意抽合習練出來。形意拳這種習練方法,如果習練方法正確,至少也要三年時間才能夠習練出心意抽合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
《洗髓經》中說: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這個理,指的就是《易筋經》中的筋。《易筋經》中說: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
理、筋,指的就是身體中能夠傳簇能量的通道。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這就是說,元氣可以在周身運行,周身無處不可以傳簇能量。前輩大師的拳論中將元氣稱之為先天一氣,為陰;而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能量為後天之氣,為陽氣。陰生陽,故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技擊能量是元氣(先天一氣)所生。先天一氣與後天之氣陰陽合一就是真氣,真氣鼓蕩就是能量周身傳簇,周身充滿能量的意思。
以心行氣,就是用心髒控製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技擊能量;以氣運身,就是用心髒驅動能量周身傳簇,讓真氣在周身鼓蕩。
所以,筋不是一個物質概念,而是指能量傳簇的通道以及能量在通道內運行傳簇時作用於身體的感覺,即筋是由能量傳簇形成的;從筋的形成來說,筋是習練出來的,不是指人體中連接骨骼的筋,人無法控製這個連接骨骼的筋。
所以,能量是筋的基礎,沒有能量的存在和運行就不會形成筋。
根據一些科學研究,人體活著時能夠感覺到經絡的存在,但是死後的解剖卻無經絡痕跡,所以《易筋經》中對筋的概念是符合科學的。
明白了理、筋的概念,就會理解拳論中所說的易筋易髓的功夫。易筋就是換力,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替代每塊肌肉的緊張收縮蓄發能量,從而習練出在經絡中運行的一根筋,周身就靠這根能量筋蓄發能量和力量;易髓就是漲筋騰膜,讓筋的能量向內漲如骨髓而使得筋骨含力,向外擴張到皮毛之下而使得能量充滿周身。
《易筋經》中說: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這描述的就是漲筋騰膜。漲筋騰膜是內家功夫的極致!
內家拳是一種狀態拳,其追求的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一個發力過程。漲筋騰膜就是一種能量傳簇狀態,就是真氣鼓蕩,將精氣神的能量充滿周身,讓精氣神運行於骨肉之間,皮毛之下(就是膜),以達到蓄發合一,把周身習練成一個能量運行體。習練出這種狀態後,根節之力貫通周身梢節於皮毛之下,不發力而力自在,根本就不用蓄發能量和力量的過程與時間,所以總能夠後發而先至,時刻搶占先機先勢。由於周身能量貫通傳簇,整個身體就是一個能量導體,無論對手勁力多快,隻要接觸到我自身能量,我即或將對手勁力吞入自身,或與對手能量直接抗衡,隨心所欲,化打合一。
身體習練到漲筋騰膜、真氣鼓蕩的狀態,就意味著通過艱苦長期的習練,已經用以心行氣的方法改變了肌肉的功能,使得肌肉產生了二個特殊機能:通、滿。通就是身體能夠雙向傳簇能量,滿就是能量周身傳簇。
內家功夫的這種以心行氣的特殊發力方式,就造就了其特殊的技擊方式,就是不必花費自身能量去與對手打來的勁力硬頂,而是用“通”的功夫吞入並傳簇對手能量,與自身能量陰陽轉換合一,為我所用。能吞能打,能吐能呐,無論對手什麽樣的勁力都能夠被我接受,所以才有了形意拳的硬打硬進無遮攔和太極拳的應者立仆。
漲筋騰膜,就意味著真氣已經達於骨髓皮毛,筋骨含力,真氣鼓蕩,就已經是一種狀態了。在這種狀態下,周身就是一個能量運行體,身體時刻在與外界宇宙之間進行著能量的陰陽轉換,皮毛之下任何一個部位都有能量傳簇,都能夠與外界進行能量的陰陽轉換,即所謂周身處處有手眼,周身處處是丹田。此時身體已經習練出意,即拳意,在這種意的狀態下,人體根本就不用大腦指揮,皮毛之間傳簇的能量自己就會與對手打來的外力進行陰陽轉換,整個身體就是一架能夠自動理解與處理外力的機器,這就是懂勁的根基。
不漲筋,則內不堅,筋骨無力,無法騰膜;不騰膜,則外不固,內外不合,筋骨之力無法外泄,對手之力無法內引。漲筋騰膜,則力存於骨骼之間皮毛之下,心意一動力即發出,根本看不出外形動作,不需要蓄發能量和力量的空間距離,無形無式-------大家看看,內家功夫到底是什麽,內家拳的外形套路動作有沒有技擊作用?
內家功夫的本質,就是一種無形無式的以心行氣發力,就是漲筋騰膜,真氣鼓蕩,能量周身傳簇!
而用外形動作去解釋說明內家拳的所謂技擊“技法”的,是何等的悲哀!
第三個概念:中道,就是心以及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能量傳簇通道,位於人體任督二脈的中線上。
《易筋經》中描述的守中道為: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
胸腹之間就是中宮土的位置,即心髒。心髒乃存先天一氣之地,在內家功夫中就是用心髒的能量控製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守中道就是感覺並強大心力,以便讓心力去控製身體。內家功夫中所謂的內功,就是指的心法,就是守中道。
首先第一步要把中道找出來。找出來的意思不是找心髒的位置,而是找到能夠被身體感知的“元氣”,即心髒的能量。第二步就要讓心髒中的“元氣”運行並強大起來。
《易筋經》中找中道的方法就是“守”,守的方法就是“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這個守的方法就是用身體的各種感官器官去靜靜地、仔細地感覺體會。
《易筋經》中運行元氣並強大元氣的方法有二個,一個是揉,一個是利用十二式的外形動作去引導元氣運行。這種方法是與內家功夫習練以心行氣的方法不同的,因為《易筋經》追求的是內外堅固,雖然達到內外堅固的程度就能夠技擊,但需要的時間很漫長,要終其一生去習練,所以在《易筋經》之中是故意隱瞞了練拳的方法。而內家功夫習練以心行氣的方法就是以外練內,就如形意拳先用肌肉緊張發力打明勁一樣,達到外三合的程度時就能夠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和以心行氣心意抽合習練出來。形意拳這種習練方法,如果習練方法正確,至少也要三年時間才能夠習練出心意抽合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