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就是《洗髓經》、《易筋經》中描述的內家功夫,即以心行氣、河車運行、易筋易髓等。《洗髓經》、《易筋經》是天下第一個說出以心行氣、河車運行的,是第一個說出易筋易髓的內家功夫的,是第一個確定內家功夫的標準!
但是《洗髓經》、《易筋經》的作者顯然是將驚世駭俗的內家功夫故意假合強身壯體之術來寫的。
從這些寥寥的內容中,沒有習練過內家功夫的人是什麽也看不出來的,但是習練過內家功夫的人則可以從這些零零碎碎的隻言片語中看出其想要說明的整體內容:即用以心行氣將元氣周身傳簇運行及溝通任督二脈之間能量傳簇的河車運行與鵲橋運行,以獲得精氣神的能量。洗髓經描述的是洗髓的過程,即用以心行氣洗髓。洗髓經之中的內容,與丹道之學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以我們看來,《洗髓經》和《易筋經》的內容是不完整的,雖然在講百會與會陰部位的能量傳簇,水火相濟,可是不告訴大家怎麽生成這個周天能量傳簇,怎麽以心行氣。對如何生成水發昆侖巔,如何做到脅腹運尾閭隻字不提,沒有一定內家功夫基礎的人,是根本看不懂並且不知道如何習練的。隻有具備內家功夫的人才知道寫的是什麽以及應該如何習練。
不寫具體的習練方法,這是內家拳拳論傳承的通病。
有些人認為目前的《洗髓經》、《易筋經》是謬傳版本,這是不了解內家功夫所致。《洗髓經》明確提出了以心行氣、河車運行的概念和作用,《易筋經》明確寫出了漲筋騰膜的內家功夫的高級層次,這是空前絕後、驚世駭俗的,丹道之術與達摩老祖老家的瑜伽之術是無法達到漲筋騰膜的層次的。《洗髓經》和《易筋經》之於內家功夫的地位與作用是無法取代、不容置疑的!
易,改變、轉換的意思;筋,人體之經絡也。易筋,在內家拳來說就是換力的意思,即將肌肉緊張發力換為以心行氣發力。為什麽以心行氣發力會導致出現筋的概念?
《易筋經》說: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
用肌肉緊張發力時,是體會不到筋(即經絡)的,因為肌肉緊張發力時,無論是能量的產生還是傳輸,都是依靠肌肉的。
隻有用以心行氣發力,在肌肉不緊張的情況下,才能夠感覺並體會到筋的存在,因為以心行氣產生的能量在體內的運行路徑就是筋,就是經絡。並且,以心行氣的能量在體內傳簇時的感覺就是能量貫通身體形成一根筋,這根筋從頭頂百會到腳底湧泉,再到兩手勞宮,身體仿佛被這根筋牽動而運動。
所以,用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替代肌肉緊張發力的過程,就是易筋。
《洗髓經》和《易筋經》是純粹的道家功夫,或者說是純粹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的陰陽轉換、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等內容,都是道家獨有的功夫。所以大家不要以為這二經出於少林寺,就是達摩老祖所創了。
但是這其中依然有一個疑問。那達摩老祖的家鄉也有一種功夫,即瑜伽。那瑜伽所遵循的清淨、持戒、苦行、調息、攝心、凝神、入定而達到梵我歸一之境界,應該說是與二經並無不同的。尤其是瑜伽的外形動作,其實就是由易筋經的十二式演化的。隻不過那瑜伽流傳到現在,也是已經被謬傳了,如同我們的傳統武術一樣,隻剩下外形動作了,而把那具體的調息、攝心、凝神、入定而達到的梵我歸一的狀態,都簡單地歸結為“意念”了!尤其是那三摩地的境界,似乎全靠冥想而得。
冥想,就是內家拳中的意。如果你將冥想當成是一種“意念”,就大錯特錯了!對於身體生成的“意”的這個概念,在拳論或者學說之中是必須要使用文字表達出來的,那麽如果讓大家都去發揮想象力,去找出一個恰當的詞匯來表達身體對於以心行氣的感應和反應的這個“意”的意思的話,大家會使用什麽詞語?我們認為這個意字是最貼切的詞語!
那瑜伽要達到的三摩地的梵我歸一的狀態,其實也是讓身體去感知和體會的,隻不過這種身體在閉五行之後的狀態,似乎是由“意念”去感知身體的----------這就是一個原則的分水嶺:到底是用身體感知和體會能量,還是用意念!
那瑜伽習練的是什麽?
瑜伽習練的是梵我歸一。但是用什麽習練?
隻能用能量!這個宇宙的真理就是:沒有能量,就什麽也改變不了!能夠改變物質的,隻有能量!想要達到任何改變身體(包括健身)的目的,隻能夠用能量蓄發和運行來達到,絕無其他途徑!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夠明白那冥想,到底指的是身體本身的意,還是意念了!
意念永遠是一個與能量無關的概念。意,則是能量蓄發的關鍵!
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約束古人的詞語,但是正是因為古人的詞語,才把現在人迷惑了!
那瑜伽如果能夠將攝心與調息合一,其實也能夠習練出功夫!但可惜的是那瑜伽如同傳統武術一樣,被“意念”糟蹋得體無完膚了,都淪落到妄想以外形動作加意念來習練出高深的功夫或者來改變身體狀態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麽這洗髓經和易筋經到底是我們道家的產物,還是達摩老祖從家鄉帶來的?
現在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沒有考察必要的,更多的是牽涉到民族自尊心的事情了。但是我依然認為有必要說清楚這個事情。
瑜伽經之中的內容,相比較於二經,還是很膚淺的!
瑜伽經的內容,處於人們剛開始探索出人體內裏能量蓄發和運行的階段,剛剛認識到心髒對於人體的支配作用和能量,所以人們就發明了瑜伽這個功夫去加強習練人體內裏的能量。
但是同樣的事情,也在我們民族發生、進行著。
《漢武帝內傳》中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漢武帝的生存期間為公元前156年到87年。
更早,我們道家還有丹道之術,在秦朝的秦始皇之前就有了,在戰國初期的老子的年代就有了。那時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而瑜伽經的成書時間,世人普遍推測是公元前200年。
僅僅從“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這些文字來看,其概念就與瑜伽經有明顯的不同。但是對於習練方法的心與唿吸(攝心與調息)來說,二者並無不同。
但是對於二經中的功夫層次來說,已經遠遠比瑜伽經高深很多了。
所以,對於瑜伽來說,應該是我們丹道之術的一個傳承分支。
這樣就得出了一個與世人觀念相悖的一個結論,即達摩老祖不是將洗髓、易筋之術傳承到我們這裏,相反,是我們的丹道之術傳承到了達摩老祖的家鄉。
在我們已經將丹道之術發展到武學的層次之上時,瑜伽之術卻沒有任何發展。
最後一個問題是,《洗髓經》與《易筋經》明顯不是同一個人寫出來的,並且在《洗髓經》中還特意強調洗髓要在易筋之後習練,但在《易筋經》之中又明確說明要內外兼練。這些矛盾之處,大概作者有其難言之隱。
正確的習練方式是二經要同時習練,不可分開。
從二經內容來看,《洗髓經》處於將丹道之術向武學探索、發展的階段,而《易筋經》則已經將內家拳學成形了。
二經的內容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統一的。《易筋經》是對《洗髓經》的發展。理、筋、體用等概念是在《易筋經》中出現的,而在《洗髓經》中顯然還沒有這些有關武學的概念。但是《洗髓經》確實是注重於內裏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五行能量的,而《易筋經》是注重漲筋騰膜的功夫的。
基於此,我們大概地說《易筋經》是習練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洗髓經》是習練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但是嚴格來說,二經在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過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
對於易筋與易髓,沒有先後次序,大家也不要被這二個階段做截然的區分。“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中,易髓在易筋之先,而在內家拳論中,易筋在易髓之先。所以,易筋易髓隻是四個字而已,不要被這四個字困擾。習練內家拳時隻需習練以心行氣壓縮旋轉,就能夠達到漲筋騰膜的程度,所以不要嚴格區分易筋易髓的階段。功夫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不是靠易筋易髓的階段形成的。
但是《洗髓經》、《易筋經》的作者顯然是將驚世駭俗的內家功夫故意假合強身壯體之術來寫的。
從這些寥寥的內容中,沒有習練過內家功夫的人是什麽也看不出來的,但是習練過內家功夫的人則可以從這些零零碎碎的隻言片語中看出其想要說明的整體內容:即用以心行氣將元氣周身傳簇運行及溝通任督二脈之間能量傳簇的河車運行與鵲橋運行,以獲得精氣神的能量。洗髓經描述的是洗髓的過程,即用以心行氣洗髓。洗髓經之中的內容,與丹道之學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以我們看來,《洗髓經》和《易筋經》的內容是不完整的,雖然在講百會與會陰部位的能量傳簇,水火相濟,可是不告訴大家怎麽生成這個周天能量傳簇,怎麽以心行氣。對如何生成水發昆侖巔,如何做到脅腹運尾閭隻字不提,沒有一定內家功夫基礎的人,是根本看不懂並且不知道如何習練的。隻有具備內家功夫的人才知道寫的是什麽以及應該如何習練。
不寫具體的習練方法,這是內家拳拳論傳承的通病。
有些人認為目前的《洗髓經》、《易筋經》是謬傳版本,這是不了解內家功夫所致。《洗髓經》明確提出了以心行氣、河車運行的概念和作用,《易筋經》明確寫出了漲筋騰膜的內家功夫的高級層次,這是空前絕後、驚世駭俗的,丹道之術與達摩老祖老家的瑜伽之術是無法達到漲筋騰膜的層次的。《洗髓經》和《易筋經》之於內家功夫的地位與作用是無法取代、不容置疑的!
易,改變、轉換的意思;筋,人體之經絡也。易筋,在內家拳來說就是換力的意思,即將肌肉緊張發力換為以心行氣發力。為什麽以心行氣發力會導致出現筋的概念?
《易筋經》說: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
用肌肉緊張發力時,是體會不到筋(即經絡)的,因為肌肉緊張發力時,無論是能量的產生還是傳輸,都是依靠肌肉的。
隻有用以心行氣發力,在肌肉不緊張的情況下,才能夠感覺並體會到筋的存在,因為以心行氣產生的能量在體內的運行路徑就是筋,就是經絡。並且,以心行氣的能量在體內傳簇時的感覺就是能量貫通身體形成一根筋,這根筋從頭頂百會到腳底湧泉,再到兩手勞宮,身體仿佛被這根筋牽動而運動。
所以,用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替代肌肉緊張發力的過程,就是易筋。
《洗髓經》和《易筋經》是純粹的道家功夫,或者說是純粹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的陰陽轉換、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等內容,都是道家獨有的功夫。所以大家不要以為這二經出於少林寺,就是達摩老祖所創了。
但是這其中依然有一個疑問。那達摩老祖的家鄉也有一種功夫,即瑜伽。那瑜伽所遵循的清淨、持戒、苦行、調息、攝心、凝神、入定而達到梵我歸一之境界,應該說是與二經並無不同的。尤其是瑜伽的外形動作,其實就是由易筋經的十二式演化的。隻不過那瑜伽流傳到現在,也是已經被謬傳了,如同我們的傳統武術一樣,隻剩下外形動作了,而把那具體的調息、攝心、凝神、入定而達到的梵我歸一的狀態,都簡單地歸結為“意念”了!尤其是那三摩地的境界,似乎全靠冥想而得。
冥想,就是內家拳中的意。如果你將冥想當成是一種“意念”,就大錯特錯了!對於身體生成的“意”的這個概念,在拳論或者學說之中是必須要使用文字表達出來的,那麽如果讓大家都去發揮想象力,去找出一個恰當的詞匯來表達身體對於以心行氣的感應和反應的這個“意”的意思的話,大家會使用什麽詞語?我們認為這個意字是最貼切的詞語!
那瑜伽要達到的三摩地的梵我歸一的狀態,其實也是讓身體去感知和體會的,隻不過這種身體在閉五行之後的狀態,似乎是由“意念”去感知身體的----------這就是一個原則的分水嶺:到底是用身體感知和體會能量,還是用意念!
那瑜伽習練的是什麽?
瑜伽習練的是梵我歸一。但是用什麽習練?
隻能用能量!這個宇宙的真理就是:沒有能量,就什麽也改變不了!能夠改變物質的,隻有能量!想要達到任何改變身體(包括健身)的目的,隻能夠用能量蓄發和運行來達到,絕無其他途徑!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夠明白那冥想,到底指的是身體本身的意,還是意念了!
意念永遠是一個與能量無關的概念。意,則是能量蓄發的關鍵!
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約束古人的詞語,但是正是因為古人的詞語,才把現在人迷惑了!
那瑜伽如果能夠將攝心與調息合一,其實也能夠習練出功夫!但可惜的是那瑜伽如同傳統武術一樣,被“意念”糟蹋得體無完膚了,都淪落到妄想以外形動作加意念來習練出高深的功夫或者來改變身體狀態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麽這洗髓經和易筋經到底是我們道家的產物,還是達摩老祖從家鄉帶來的?
現在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沒有考察必要的,更多的是牽涉到民族自尊心的事情了。但是我依然認為有必要說清楚這個事情。
瑜伽經之中的內容,相比較於二經,還是很膚淺的!
瑜伽經的內容,處於人們剛開始探索出人體內裏能量蓄發和運行的階段,剛剛認識到心髒對於人體的支配作用和能量,所以人們就發明了瑜伽這個功夫去加強習練人體內裏的能量。
但是同樣的事情,也在我們民族發生、進行著。
《漢武帝內傳》中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漢武帝的生存期間為公元前156年到87年。
更早,我們道家還有丹道之術,在秦朝的秦始皇之前就有了,在戰國初期的老子的年代就有了。那時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而瑜伽經的成書時間,世人普遍推測是公元前200年。
僅僅從“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這些文字來看,其概念就與瑜伽經有明顯的不同。但是對於習練方法的心與唿吸(攝心與調息)來說,二者並無不同。
但是對於二經中的功夫層次來說,已經遠遠比瑜伽經高深很多了。
所以,對於瑜伽來說,應該是我們丹道之術的一個傳承分支。
這樣就得出了一個與世人觀念相悖的一個結論,即達摩老祖不是將洗髓、易筋之術傳承到我們這裏,相反,是我們的丹道之術傳承到了達摩老祖的家鄉。
在我們已經將丹道之術發展到武學的層次之上時,瑜伽之術卻沒有任何發展。
最後一個問題是,《洗髓經》與《易筋經》明顯不是同一個人寫出來的,並且在《洗髓經》中還特意強調洗髓要在易筋之後習練,但在《易筋經》之中又明確說明要內外兼練。這些矛盾之處,大概作者有其難言之隱。
正確的習練方式是二經要同時習練,不可分開。
從二經內容來看,《洗髓經》處於將丹道之術向武學探索、發展的階段,而《易筋經》則已經將內家拳學成形了。
二經的內容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統一的。《易筋經》是對《洗髓經》的發展。理、筋、體用等概念是在《易筋經》中出現的,而在《洗髓經》中顯然還沒有這些有關武學的概念。但是《洗髓經》確實是注重於內裏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五行能量的,而《易筋經》是注重漲筋騰膜的功夫的。
基於此,我們大概地說《易筋經》是習練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洗髓經》是習練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但是嚴格來說,二經在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過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
對於易筋與易髓,沒有先後次序,大家也不要被這二個階段做截然的區分。“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中,易髓在易筋之先,而在內家拳論中,易筋在易髓之先。所以,易筋易髓隻是四個字而已,不要被這四個字困擾。習練內家拳時隻需習練以心行氣壓縮旋轉,就能夠達到漲筋騰膜的程度,所以不要嚴格區分易筋易髓的階段。功夫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不是靠易筋易髓的階段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