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折疊,即壓縮旋轉。身體之九曲皆能折疊。太極拳對外之能量蓄發,即發拳踢腿,皆由壓縮旋轉所發,絕非“打出拳、踢出腿”。此為拳腳往複須有折疊。

    太極拳之每一步之進退皆要有虛實、陰陽轉換,否則勁力則斷矣!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唿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太極拳外表極柔軟。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外形動作不似肌肉緊張發力那樣“有棱有角”並且需要空間距離,所以外表極柔軟。但內裏之能量蓄發及其剛強,比肌肉緊張發力更加強大!

    唿吸與心力合一,心力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合一,合一後就生成周身能量運行,故能靈活。

    氣,在太極拳中有唿吸之氣,有唿吸以踵之氣,有腳跟壓縮腳踝旋轉之氣,這些氣合一後即為周身整體之能量,周身能量漲筋騰膜後也會被身體感知為氣。所以,氣即為精氣神之能量也!

    精氣神之能量為在人體中軸所蓄發,故為直。

    養,養大也。

    直養,精氣神之能量在人體中軸上行運行,相互補充,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陰陽轉換合一,由後天之氣補養先天之氣,返璞歸真也。故氣以直養而無害。

    曲蓄,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周身折疊也!故勁以曲蓄而有餘。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心為周身統帥,啟動心力後則第一個就要拉動唿吸之氣,心力與唿吸之氣下行到腰,則將無形無式之心力陰陽轉換為實實在在的精的能量。單憑心力無法技擊實戰,隻有將心力陰陽轉換為精氣神的能量,將精氣神之能量從體內發出才能夠成為打擊勁力。

    太極拳先要使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外形動作引帶出心力,故先求開展。帶精氣神內斂後即為緊湊。

    長期習練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周身充斥能量,似乎能夠讓身體變得密集起來,體內之能量運行似乎一層一層地從足底至頭頂疊加起來,周身貫通一體,內有真氣鼓蕩之壓力,此為縝密。

    (縝密之文字意義為細致周全。但此處是在形容身體內裏之能量充斥狀態,有形容身體猶如氣球內裏之壓力之意。當然當做細致周全解釋也無妨。)

    (原文)十三勢行功心解歌訣:

    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

    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

    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

    刻刻留心在腰間

    腹內鬆靜氣騰然

    尾間正中神貫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

    屈伸開合聽自由

    意氣君來骨肉臣

    注釋:此歌訣對應上麵的十三式行功心解,但絕不是逐句對應。

    腰隙,兩腎也。此處為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之地,生精之地,河車運行之地,周身一體之地。故命意源頭在腰隙。

    虛實、陰陽轉換都要用意,轉換過程即能量蓄發過程。虛實的不斷轉換是太極拳連綿不斷的能量蓄發的關鍵所在。

    五行之力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力在周身運行而不可積存於某處,哪個地方積存能量,使能量不能流動,則此處斷矣!

    心力常在會陰炎腎水,腎水蒸騰為氣上行,此為靜極生動。身體之動為內裏五行之力所驅動,五行之力不顯其動,故動猶靜也。動靜之間的陰陽轉換,即內外的陰陽轉換。

    能量蓄發要隨敵情而蓄發,因外力而決定自身之能量運行,方能顯示神奇之處。

    能量蓄發、一招一式,均要以心行氣,周身要以壓縮旋轉之意配合以心行氣,心與意合。

    留心在腰間,心力在會陰煉腎之丹命,以達到心腎交合水火相濟,靜極生動,故不管心力與周身能量如何運行,會陰之處必要有一部分心力運行。

    腹內丹田之精的能量不可留於腹內,必須要讓其周身運化,能量周身運化即為氣騰然。如果將能量積存於腹內,則生孫祿堂先生腹內如鐵般堅硬之弊病。

    尾閭至百會之間為脊柱三關,為上下行能量運行之關鍵。隻有打通三關,上下貫通之力才能上行到百會,百會部位才會出現神的能量,此為神貫頂。

    上行的神的能量就是虛領頂勁,以神統領周身之力,則周身上下能量對拉拔長,滿身輕利。

    屈伸開合,即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屈即折疊,收身中定,蓄力,開也。伸即發力,出拳踢腿,合也。太極拳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表現形式就是屈伸、折疊、開合。發力時的出拳踢腿均非拳腳主動打出,而是拳腳隨周身整體的屈伸、折疊、開合而動,拳腳隻是周身整體之一部分,不可與周身整體分離而盲動。屈伸開合隨心力而動,即為聽自由。

    心與意合生成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氣,此為意與氣合。意氣為君,骨肉不可自己盲動,而必須要隨意氣而動。即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要隨內裏五行之力而動。沒有內裏五行之力,周身之動則還是肌肉緊張發力,無論多麽緩慢多麽輕柔,也還是肌肉緊張發力,與舞蹈無異。

    (原文)太極拳解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嗬成”、“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

    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

    以己黏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黏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複須分陰

    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能一往無敵;

    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麵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黏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內家拳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統太極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統太極拳並收藏內家拳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