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總算是熬過了三年的自然災害,生活迴歸正常。劉百成和肖千羽就又開始注釋拳論。
(原文)武禹襄太極拳論: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邊轉虛實也。
發勁須沉著鬆淨,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麵。
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
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撲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有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複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唿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注釋:太極拳在前輩大師眼中,不是套路動作,而是一種能量蓄發之功夫,此能量蓄發即為十三式:即棚捋擠按踩冽肘靠八勁及與其配合的進退顧盼定五種身法。
在武禹襄先生之前,對於內家拳功夫的描述語言是易筋易髓。
這易筋易髓是從五行之力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力合一產生的周身整體的能量在周身運行時產生的感覺而說的。即周身能量在人體經脈中運行,這個能量運行的路徑會被人體感知為一根連續存在的能量筋,身體被這根能量筋拉動而生成外形動作。而身體從肌肉緊張發力轉換成為以能量筋發力的過程,就叫易筋。易,轉換也;筋,能量筋也。易筋,就是描述一個身體能量蓄發轉換的過程。
易筋之能量筋的能量強大後,會產生漲筋騰膜的能量運行,在人體經脈中運行的筋的能量會向周圍擴張,內斂入骨,外張至骨肉之間、皮毛之下,此時身體就會形成一種能量充斥周身的狀態,能量蓄發達到了若有若無,若即若離,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意無意之程度,人體仿佛脫胎換骨,周身勁力仿佛是從骨頭之內發出,故將此階段稱之為易髓。易髓,也是能量蓄發方式的轉換,從有意、刻意而為的易筋的能量蓄發,轉換到有意無意而為的易髓的能量蓄發。
即易筋易髓是從身體對於體內能量蓄發的感受而描述的內家功夫。
但是由於“易筋易髓”這四個字所形容的能量蓄發不容易被習練內家拳之人理解,故武禹襄先生運用智慧發明出來了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這八個字來描述內家功夫的能量蓄發。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這八個字是從能量運行方式來描述內家功夫的能量蓄發的。從這八個字之中我們就能夠看出來,內家功夫的能量蓄發,是從心力啟動、控製而生成的能量蓄發。換句話說,內家功夫之一切都要隨心力運行而蓄發、運行,內家功夫的內外六合,最終都要與心力相合,合於心。周身合於心力,就實現了心力對周身能量蓄發的控製。
從這個方麵來說,太極拳的陰陽轉換與陰陽合一之目的,最終就是通過身體各個部位之間能量運行的陰陽轉換,進而達到讓周身與心力合一之目的。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這句話是武禹襄先生太極拳論之精髓。
沉著,即心力下行以進行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能量蓄發,也指心力一直下行到足底,唿吸以踵。總之,心力務令下行。即以心行氣即為心力下行,唿吸以踵。
心力下行則驅動周身整體生成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內裏心力與外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能量合一下行到足底,即為內外合一。這內外合一的下行能量就是內家拳能夠蓄發出比肌肉緊張發力更加強大的能量和力量的原因。
下行能量使得身體獲得地麵給予的上行反作用力,即上下貫通之力。這上下貫通之力之中的大部分本身就是從腿骨、胯骨、脊柱這一支撐身體上下的骨架中運行上來的。但是身體腿骨、胯骨、脊柱對於這個上行能量,最開始是不熟悉、不適應的,此時的身體這個腿骨、胯骨、脊柱組成的骨架對於上行能量的運行,隻是相當於一根木頭對兩端能量的傳導而已,即隻是用“死”的方式傳導能量。當周身整體生成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時,隻是周身肌肉在進行壓縮旋轉,而周身骨骼、關節卻沒有進行壓縮旋轉,或者說此時周身骨骼、關節所進行的壓縮旋轉隻是肌肉進行的壓縮旋轉所附帶的運動。因為下行能量不是經過骨骼、關節蓄發出來的,所以在習練下行能量時是不會習練到骨骼、關節的。
這周身骨骼、關節的壓縮旋轉,就隻能依靠上行上下貫通之力來實現。因為上下貫通之力天生就是要在骨骼、關節之中上行的。
上下貫通之力的上行,在經過骨骼、關節之時,會不斷地衝擊、壓縮骨骼關節,迫使骨骼關節生成旋轉。那腿骨、胯骨,因為骨骼長而大,關節少,所以這腿骨、胯骨的壓縮旋轉很好習練,甚至在習練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蓄發時,就能夠習練到腿骨、胯骨的壓縮旋轉了。那腰腹折疊,其實就是胯骨部位在進行壓縮旋轉。那腳跟壓縮、腳踝腳麵旋轉,也是在習練腳部骨骼關節的壓縮旋轉。那膝蓋是死的,不能單獨壓縮旋轉,所以膝蓋的壓縮旋轉是膝蓋與上下的大小腿骨共同以螺旋運動的方式做壓縮旋轉的。
這脊柱的壓縮旋轉是最難以習練的,尤其是脊柱三關之處,因為脊柱的骨骼關節是最多的。必須要使用上下貫通之力打通脊柱三關,讓脊柱三關生成壓縮旋轉,才能夠將脊柱三關從“一根死木頭”改變為“一條活鞭子”。一跟死木頭隻能僵死地將上下貫通之力傳導上來,而脊柱一旦習練成為一條活鞭子,就能夠將上下貫通之力彈、甩上來,就將上下貫通之力變“活”了!隻有“活”的能量和勁力才能夠使用到技擊實戰上去!
而脊柱三關,以及腿骨、胯骨都習練會壓縮旋轉了,就能夠隨心所欲地使用和控製上下貫通之力了---------這時,身體就感覺到能量收斂入骨了。
以上就是“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這句話之意。
但是,這句話隻說明了周身能量的上下運行,即以心行氣、唿吸以踵隻能夠在身體隻能生成上下行之能量蓄發和運行,還不能讓這周身上下運行的能量達於四梢以應用於技擊實戰。
所以,要想讓周身上下運行之能量達於四梢,讓周身都能夠發出打擊勁力,就必須要: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原文)武禹襄太極拳論: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邊轉虛實也。
發勁須沉著鬆淨,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麵。
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
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撲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有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複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唿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注釋:太極拳在前輩大師眼中,不是套路動作,而是一種能量蓄發之功夫,此能量蓄發即為十三式:即棚捋擠按踩冽肘靠八勁及與其配合的進退顧盼定五種身法。
在武禹襄先生之前,對於內家拳功夫的描述語言是易筋易髓。
這易筋易髓是從五行之力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力合一產生的周身整體的能量在周身運行時產生的感覺而說的。即周身能量在人體經脈中運行,這個能量運行的路徑會被人體感知為一根連續存在的能量筋,身體被這根能量筋拉動而生成外形動作。而身體從肌肉緊張發力轉換成為以能量筋發力的過程,就叫易筋。易,轉換也;筋,能量筋也。易筋,就是描述一個身體能量蓄發轉換的過程。
易筋之能量筋的能量強大後,會產生漲筋騰膜的能量運行,在人體經脈中運行的筋的能量會向周圍擴張,內斂入骨,外張至骨肉之間、皮毛之下,此時身體就會形成一種能量充斥周身的狀態,能量蓄發達到了若有若無,若即若離,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意無意之程度,人體仿佛脫胎換骨,周身勁力仿佛是從骨頭之內發出,故將此階段稱之為易髓。易髓,也是能量蓄發方式的轉換,從有意、刻意而為的易筋的能量蓄發,轉換到有意無意而為的易髓的能量蓄發。
即易筋易髓是從身體對於體內能量蓄發的感受而描述的內家功夫。
但是由於“易筋易髓”這四個字所形容的能量蓄發不容易被習練內家拳之人理解,故武禹襄先生運用智慧發明出來了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這八個字來描述內家功夫的能量蓄發。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這八個字是從能量運行方式來描述內家功夫的能量蓄發的。從這八個字之中我們就能夠看出來,內家功夫的能量蓄發,是從心力啟動、控製而生成的能量蓄發。換句話說,內家功夫之一切都要隨心力運行而蓄發、運行,內家功夫的內外六合,最終都要與心力相合,合於心。周身合於心力,就實現了心力對周身能量蓄發的控製。
從這個方麵來說,太極拳的陰陽轉換與陰陽合一之目的,最終就是通過身體各個部位之間能量運行的陰陽轉換,進而達到讓周身與心力合一之目的。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這句話是武禹襄先生太極拳論之精髓。
沉著,即心力下行以進行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能量蓄發,也指心力一直下行到足底,唿吸以踵。總之,心力務令下行。即以心行氣即為心力下行,唿吸以踵。
心力下行則驅動周身整體生成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內裏心力與外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能量合一下行到足底,即為內外合一。這內外合一的下行能量就是內家拳能夠蓄發出比肌肉緊張發力更加強大的能量和力量的原因。
下行能量使得身體獲得地麵給予的上行反作用力,即上下貫通之力。這上下貫通之力之中的大部分本身就是從腿骨、胯骨、脊柱這一支撐身體上下的骨架中運行上來的。但是身體腿骨、胯骨、脊柱對於這個上行能量,最開始是不熟悉、不適應的,此時的身體這個腿骨、胯骨、脊柱組成的骨架對於上行能量的運行,隻是相當於一根木頭對兩端能量的傳導而已,即隻是用“死”的方式傳導能量。當周身整體生成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時,隻是周身肌肉在進行壓縮旋轉,而周身骨骼、關節卻沒有進行壓縮旋轉,或者說此時周身骨骼、關節所進行的壓縮旋轉隻是肌肉進行的壓縮旋轉所附帶的運動。因為下行能量不是經過骨骼、關節蓄發出來的,所以在習練下行能量時是不會習練到骨骼、關節的。
這周身骨骼、關節的壓縮旋轉,就隻能依靠上行上下貫通之力來實現。因為上下貫通之力天生就是要在骨骼、關節之中上行的。
上下貫通之力的上行,在經過骨骼、關節之時,會不斷地衝擊、壓縮骨骼關節,迫使骨骼關節生成旋轉。那腿骨、胯骨,因為骨骼長而大,關節少,所以這腿骨、胯骨的壓縮旋轉很好習練,甚至在習練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蓄發時,就能夠習練到腿骨、胯骨的壓縮旋轉了。那腰腹折疊,其實就是胯骨部位在進行壓縮旋轉。那腳跟壓縮、腳踝腳麵旋轉,也是在習練腳部骨骼關節的壓縮旋轉。那膝蓋是死的,不能單獨壓縮旋轉,所以膝蓋的壓縮旋轉是膝蓋與上下的大小腿骨共同以螺旋運動的方式做壓縮旋轉的。
這脊柱的壓縮旋轉是最難以習練的,尤其是脊柱三關之處,因為脊柱的骨骼關節是最多的。必須要使用上下貫通之力打通脊柱三關,讓脊柱三關生成壓縮旋轉,才能夠將脊柱三關從“一根死木頭”改變為“一條活鞭子”。一跟死木頭隻能僵死地將上下貫通之力傳導上來,而脊柱一旦習練成為一條活鞭子,就能夠將上下貫通之力彈、甩上來,就將上下貫通之力變“活”了!隻有“活”的能量和勁力才能夠使用到技擊實戰上去!
而脊柱三關,以及腿骨、胯骨都習練會壓縮旋轉了,就能夠隨心所欲地使用和控製上下貫通之力了---------這時,身體就感覺到能量收斂入骨了。
以上就是“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這句話之意。
但是,這句話隻說明了周身能量的上下運行,即以心行氣、唿吸以踵隻能夠在身體隻能生成上下行之能量蓄發和運行,還不能讓這周身上下運行的能量達於四梢以應用於技擊實戰。
所以,要想讓周身上下運行之能量達於四梢,讓周身都能夠發出打擊勁力,就必須要: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