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村長得到的指示是監督右派分子勞動改造,勞動之餘學習社會主義理論等著作,不允許他們幹其他的事。但是薑村長通過與各位右派談話交流,發現他們每個人的社會主義理論功底都比他深厚,故早已不好意思督促他們學習,加之每日勞動疲乏,就隨他們愛幹什麽就幹什麽了。
這就給了劉百成注釋拳論的機會。他將注釋拳論的事情跟肖千羽和李進說了,二人都表示應該繼續這個工作,於是三人每日閑暇之時就在一起一邊注釋拳論,一邊談拳論道。
劉百成道:“陳長興先生的太極拳論我已經注釋完了,下麵我們就注釋武禹襄先生的太極拳論吧!”
肖千羽道:“好啊,這武禹襄先生之太極拳論是太極拳中最好的拳論了,其起始兩篇是張三豐與王宗嶽太極拳論,那張三豐太極拳論自不必說,但是那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我想大概是武禹襄先生假借王宗嶽之名寫出來的吧!”
劉百成道:“對啊,我也是如此想的,這可謂是君子所見略同啊!來,我們開始注釋。李進,我與肖千羽口述,你來記錄!”
武禹襄太極拳論之張三豐太極拳論:
(原文)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麵,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注釋: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輕靈者,非肌肉緊張發力之蠻拙之力也,外三合之狀即輕靈。
尤須貫串,貫串即通也,內外合一之力在周身三節之中運行,使得身為九曲珠。拳節、腕節、肘節、肩節、脊節、腰節、胯節、膝節、踝節如身體九曲之珠,五行之力要貫通九曲,才能周身合一。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氣,唿吸之氣與身體在腳跟壓縮而獲得的上下貫通之力之合一的能量也。神,氣之能量經脊柱三關上行至百會之能量也。
漲筋騰膜後,氣之上行能量向內內斂入骨,向外擴張至皮毛之下,即氣宜鼓蕩,神宜內斂。氣之鼓蕩與神之內斂在身體內外形成對拉拔長,陰陽轉換。氣無鼓蕩則懈,神不內斂則散。骨內之神與骨外之氣之間之部位,即為太極拳能量吞吐之處,從這個方麵來說,太極拳是在習練體內骨肉之間的“空間距離”,在自身體內習練出能量吞吐之空間,即沾連粘隨就是在與對手接觸上後,用自身體內的神、氣之間的空間做陰陽轉換,以氣吞吐,以神運化。
但不可拘泥於以上所說,以上所說隻是在介紹個人之感覺。太極拳習練到高層次後會有各種感覺,但是這些感覺均來源於周身內外合一的能量蓄發,所以大家隻可追求能量蓄發而不可追求以上所說,功到自然成。
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缺陷、凹凸、斷續之處,即為外表顯現出來的發力之態。太極拳的能量蓄發在周身上下內外運化,周身鼓漲圓潤,如有缺陷、凹凸之處,則為能量積存於此處而刻意發力,或能量運化不及於此處,此處即為能量運化的斷續之處,周身則不能貫串。周身能量不能貫串,有缺陷、凹凸、斷續之處,則周身散架,一旦遇到外力則隻能使用肌肉緊張發力硬頂而不能運化。氣貫九曲,則周身骨架擴張圓潤。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此乃氣貫九曲之勢,即能量周身運化也!
勁力起於根節腳,而根節腳不會無緣無故就會生成能量,根節之力乃是心力下行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下行之力合一壓縮地麵而使身體獲得地麵給予之上行反作用力也!
根節能量自然通過腿骨上行,故為發於腿。
主宰於腰。此句並非指根節能量運行到腰後而由腰主宰,而是說腰胯部位乃五行之力下行而將人體心力之先天一氣通過河車運行被陰陽轉換為精的能量生成之地,為腰腹折疊、心胸開合生成之地,為周身上下一體結合之地,為先天一氣與後天之力合一而先天後天陰陽轉換之地,故主宰於腰。
行於手指。周身能量運化到梢節,是功夫最難以習練之處。要驅動周身能量運化到各處,首先必要在身體各部位之間生成對拉拔長,隻有能量之間的對拉拔長才能夠生成能量的流動運行。故隻是挺齊四梢是不行的,如果內家功夫僅僅在於挺齊手指,則能量一輩子也不會行於手指。必須要在挺齊手指的同時用心力抽合手心,使得整個手臂被三心歸聚的內縮能量與挺齊四梢之外張能量兩奪對拉,形成對拉拔長,才能夠使得能量在手臂之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能量運行的氣圈,才能夠將上下貫通之力行於手指。
這樣將上下貫通之力從腳經過腿、腰而行於手指,即為完整一氣。
由此可以看出,以弓馬步站立而無內裏五行之力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隻是以胳膊胡亂劃拉之“彈抖”,絕非完整一氣也!彈抖,乃是周身一氣之瞬間鼓蕩也,不著於形,周身而發,不顯於勢也!
隻有周身一氣了,則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得機得勢,並非於敵人之前得自身之機勢,乃是說自身周身一氣之機勢,周身一氣了則瞻前顧後均是能量運化使然,以不變應萬變,總得先機先勢。即機勢在於自身也!
如果不能周身一氣,則為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周身一氣不能上下貫通,則必要從生成下行能量之腰與運行上行能量之腿處找到不能周身一氣之原因。不能周身一氣,就隻能使出蠻拙之力,以蠻拙之力與對手之力硬頂。而使出蠻拙之力的原因,就是周身不能生成心力與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故而不能獲得上下貫通之力,而腰,為周身能量蓄發的主宰。所以腰部的精的能量蓄發為病根,不能在腰部生成精的能量,則亦不能習練出由精的能量陰陽轉換出來的氣和神的能量了。周身沒有精氣神的能量,就不能周身一氣,就隻能使用蠻拙之力。
這就給了劉百成注釋拳論的機會。他將注釋拳論的事情跟肖千羽和李進說了,二人都表示應該繼續這個工作,於是三人每日閑暇之時就在一起一邊注釋拳論,一邊談拳論道。
劉百成道:“陳長興先生的太極拳論我已經注釋完了,下麵我們就注釋武禹襄先生的太極拳論吧!”
肖千羽道:“好啊,這武禹襄先生之太極拳論是太極拳中最好的拳論了,其起始兩篇是張三豐與王宗嶽太極拳論,那張三豐太極拳論自不必說,但是那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我想大概是武禹襄先生假借王宗嶽之名寫出來的吧!”
劉百成道:“對啊,我也是如此想的,這可謂是君子所見略同啊!來,我們開始注釋。李進,我與肖千羽口述,你來記錄!”
武禹襄太極拳論之張三豐太極拳論:
(原文)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麵,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注釋: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輕靈者,非肌肉緊張發力之蠻拙之力也,外三合之狀即輕靈。
尤須貫串,貫串即通也,內外合一之力在周身三節之中運行,使得身為九曲珠。拳節、腕節、肘節、肩節、脊節、腰節、胯節、膝節、踝節如身體九曲之珠,五行之力要貫通九曲,才能周身合一。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氣,唿吸之氣與身體在腳跟壓縮而獲得的上下貫通之力之合一的能量也。神,氣之能量經脊柱三關上行至百會之能量也。
漲筋騰膜後,氣之上行能量向內內斂入骨,向外擴張至皮毛之下,即氣宜鼓蕩,神宜內斂。氣之鼓蕩與神之內斂在身體內外形成對拉拔長,陰陽轉換。氣無鼓蕩則懈,神不內斂則散。骨內之神與骨外之氣之間之部位,即為太極拳能量吞吐之處,從這個方麵來說,太極拳是在習練體內骨肉之間的“空間距離”,在自身體內習練出能量吞吐之空間,即沾連粘隨就是在與對手接觸上後,用自身體內的神、氣之間的空間做陰陽轉換,以氣吞吐,以神運化。
但不可拘泥於以上所說,以上所說隻是在介紹個人之感覺。太極拳習練到高層次後會有各種感覺,但是這些感覺均來源於周身內外合一的能量蓄發,所以大家隻可追求能量蓄發而不可追求以上所說,功到自然成。
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缺陷、凹凸、斷續之處,即為外表顯現出來的發力之態。太極拳的能量蓄發在周身上下內外運化,周身鼓漲圓潤,如有缺陷、凹凸之處,則為能量積存於此處而刻意發力,或能量運化不及於此處,此處即為能量運化的斷續之處,周身則不能貫串。周身能量不能貫串,有缺陷、凹凸、斷續之處,則周身散架,一旦遇到外力則隻能使用肌肉緊張發力硬頂而不能運化。氣貫九曲,則周身骨架擴張圓潤。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此乃氣貫九曲之勢,即能量周身運化也!
勁力起於根節腳,而根節腳不會無緣無故就會生成能量,根節之力乃是心力下行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下行之力合一壓縮地麵而使身體獲得地麵給予之上行反作用力也!
根節能量自然通過腿骨上行,故為發於腿。
主宰於腰。此句並非指根節能量運行到腰後而由腰主宰,而是說腰胯部位乃五行之力下行而將人體心力之先天一氣通過河車運行被陰陽轉換為精的能量生成之地,為腰腹折疊、心胸開合生成之地,為周身上下一體結合之地,為先天一氣與後天之力合一而先天後天陰陽轉換之地,故主宰於腰。
行於手指。周身能量運化到梢節,是功夫最難以習練之處。要驅動周身能量運化到各處,首先必要在身體各部位之間生成對拉拔長,隻有能量之間的對拉拔長才能夠生成能量的流動運行。故隻是挺齊四梢是不行的,如果內家功夫僅僅在於挺齊手指,則能量一輩子也不會行於手指。必須要在挺齊手指的同時用心力抽合手心,使得整個手臂被三心歸聚的內縮能量與挺齊四梢之外張能量兩奪對拉,形成對拉拔長,才能夠使得能量在手臂之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能量運行的氣圈,才能夠將上下貫通之力行於手指。
這樣將上下貫通之力從腳經過腿、腰而行於手指,即為完整一氣。
由此可以看出,以弓馬步站立而無內裏五行之力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隻是以胳膊胡亂劃拉之“彈抖”,絕非完整一氣也!彈抖,乃是周身一氣之瞬間鼓蕩也,不著於形,周身而發,不顯於勢也!
隻有周身一氣了,則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得機得勢,並非於敵人之前得自身之機勢,乃是說自身周身一氣之機勢,周身一氣了則瞻前顧後均是能量運化使然,以不變應萬變,總得先機先勢。即機勢在於自身也!
如果不能周身一氣,則為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周身一氣不能上下貫通,則必要從生成下行能量之腰與運行上行能量之腿處找到不能周身一氣之原因。不能周身一氣,就隻能使出蠻拙之力,以蠻拙之力與對手之力硬頂。而使出蠻拙之力的原因,就是周身不能生成心力與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故而不能獲得上下貫通之力,而腰,為周身能量蓄發的主宰。所以腰部的精的能量蓄發為病根,不能在腰部生成精的能量,則亦不能習練出由精的能量陰陽轉換出來的氣和神的能量了。周身沒有精氣神的能量,就不能周身一氣,就隻能使用蠻拙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