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安邊之戰(一)
大明日不落,開門,自由貿易 作者:粵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山穀口處,叛軍簡易搭建的營寨內,正燒著明火,快活的吃著,從各地百姓家中搶奪而來的食物,一路上讓這些叛軍不斷的揮霍,這會到了這山穀,也已經所剩不多了。
叛軍本來就計劃好,在這山穀處伏擊一波明軍,如果明軍上當,那就接著往延安城卷土重來,趁其不備,來個迴首掏。
若是明軍不上當,不進山穀,而是繞道的話,他們就直接沿著山穀往定邊鎮退卻,尋找機會,直接退出塞外,讓明軍撲空。
哱拜這會就在山穀內等候著前方消息,他料定明軍一定會進山穀,因為他們這些‘義軍’,就在這山穀內,明軍不可能放任他們隨意離去,否則明廷一定會降罪於領兵之人。
既然明軍一定會入山穀,那麽哱拜就好辦了,山穀上,那些叛軍已經將各種大小不一的石頭固定好,就等著明軍入甕,然後給明軍來一個人造‘滑坡’,徹底的堵死明軍後退的道路。
到那時明軍就像是在寧夏前衛堡內城葫蘆口一樣,被哱拜當靶子射,戰鬥輕輕鬆鬆就能結束。
對於接下來的戰鬥,營內的韃子兵隨意的吃喝,哱拜也不在意,他以前在塞外時,就對於軍糧的規劃不甚在意,反正吃完了就去搶就是了。
這一戰隻要能打贏前來的明軍,就是沒糧了,大不了越過延安府直接去慶陽府,那裏可還沒被他們搜刮過,想來糧食不少。
隻要能贏,糧草不是問題,要是輸了,跑路的時候,糧食多了也是累贅。
山穀前官道上,明軍邁著步伐,前後縱隊的前來,先鋒團左右壓陣,防止有敵軍突然出現襲擾兩翼。
在有節奏的鼓聲帶動下,汾陽一師的士兵們,將火銃扛在肩膀上,目光堅定的朝前大踏步行進著,騎在戰馬上的麻貴等師團級指揮官們,混雜在隊伍中,戰馬慢步跟隨前方士兵腳步,發出塔塔響聲。
“停止前進!”
嘹亮的軍號聲悠長響起,在這聲軍號聲下,原本還在大踏步前進的士兵,原地踏步三下後,直接立定住,將火銃從肩膀上拿下,杵在地上。
動作整齊劃一,並各自朝右自動對齊軍列,麻貴騎著戰馬從各個軍陣之中往前行進,此地距離山穀口約有四十步遠。
將胸前的望遠鏡防塵蓋打開,舉起望了望後,麻貴朝傳令兵道,“迫擊炮營上前布置。”
“總座有令,迫擊炮營上前布置!”
笛子聲開始響起,軍鼓也加入其中,迫擊炮營的士兵扛著炮筒,齊步小跑向軍陣最前,在軍官指揮下,朝指定地點,一直溜排列。
‘叮當’一陣響聲,迫擊炮底座被直接用力砸向黃土地麵,牢牢穩固住,接著扛著炮筒的士兵上前,將前腳架掰開,對準底座插口就將炮筒給架了起來。
按照大明新軍操典規範條例,迫擊炮一個小隊有迫擊炮兩門,整營除了後勤兵外,一共有四十門60口徑迫擊炮,炮底座十斤重,炮筒二十斤重,單發榴彈標準五斤重,可根據射程疊加發射包。
這款60口徑迫擊炮標準三千米,最大誤差四千米,沒有裝備瞄準具,全靠小隊長根據望遠鏡測量後,調整炮身射程彈道表。
炮筒使用京師趙莊新研製的優質鋼鑽孔切削打造,理論射速十發每分,考慮到炮筒膛壓承受力,最多每分鍾不能超過十五發上限。
理論有效殺傷半徑十五米,測試數據為平均十二米,是明軍造辦監火器局設計定型的洪治二年60型迫擊炮,具有重量輕,機動高,殺傷大的特點,符合洪治帝提出的快速炮兵部署需求,故而北方各邊鎮皆陸續配發。
至於洛陽及南京兩個火器局,如今還依舊在生產造辦監下發的隆慶式迫擊炮,南方地區水網密布,且中原地區山路等較少,運輸方便,沒有北地邊軍那般急切需求輕便火炮。
各個小隊長在測量了山穀口叛軍營寨方位及距離後,向炮手下達了具體炮表密位後,在一聲聲‘放’的指揮聲下,一聲聲‘咚咚咚’悶響開始響起。
山穀口處的叛軍營寨,見遠處明軍停下不再上前,還以為明軍又是打算裹足不前,伸著手嘲笑著,就聽到一聲聲悶響響起,接著帶著怪異的嗚咽聲朝他們襲來。
“這大白天的,怎麽還打起雷來了?”
叛軍們看著明軍陣列,也沒有發現火炮發射後的火焰,他們也不知道迫擊炮這種東西存在,直到迫擊炮彈帶著嗚咽聲正中他們的營寨,並爆炸,將附近的那些圍觀叛軍撕裂當場,他們才驚恐的大叫起來。
這麽遠的距離,足足四十步,明軍竟然有無需發射的火炮,就能直接砸在他們頭上,這想想就讓土文秀感到頭皮發麻。
這會他哪裏還管得上這些亂跑亂叫的韃子兵,自個翻身上馬,就往山穀內跑去,邊跑還邊喊,“明軍來了!”
在每門迫擊炮射出十發之後,麻貴下達步兵前進的命令,各個隊率越過布置在前的迫擊炮,開始端銃朝前進發。
走在最後的軍樂隊軍鼓聲再次敲響,節奏分明,士兵們在激昂的軍鼓聲中前進,目光堅定的看著前方,任何出現在他們麵前的敵人,都將會被他們擊斃當場。
在前進的軍列踏步聲中,後方的迫擊炮再次響起標誌性的悶響聲,一發發60迫擊炮彈越過前進中的汾陽一師步兵頭頂,朝山穀口的叛軍砸去。
士兵們行進得不快,各自的率長已經將自己的佩刀拔出,刀背就靠著肩膀,隨時下達各種指令,這些率長除了擁有各自的雁翎刀外,還配發了六發轉輪手銃。
在明軍中,率長級別的軍官已經屬於是中級軍官,是有朝廷品級的軍官,軍銜一般都是中尉或者是上尉,每月軍餉有六圓五角錢,還享有兩圓每月的尉級軍官津貼。
率級以上的軍官,每三天夥食可多配發白酒五兩,屬於是軍官優待補給,像汾陽一師中,每一個率長,全都是入伍五年以上的老兵。
這些軍官,即便傷殘退伍,除了可以領取高額的傷殘退伍金外,轉業迴到原籍,也會被各個都府及地方按察所安排為地方巡捕高級警司,待遇與軍伍同。
叛軍本來就計劃好,在這山穀處伏擊一波明軍,如果明軍上當,那就接著往延安城卷土重來,趁其不備,來個迴首掏。
若是明軍不上當,不進山穀,而是繞道的話,他們就直接沿著山穀往定邊鎮退卻,尋找機會,直接退出塞外,讓明軍撲空。
哱拜這會就在山穀內等候著前方消息,他料定明軍一定會進山穀,因為他們這些‘義軍’,就在這山穀內,明軍不可能放任他們隨意離去,否則明廷一定會降罪於領兵之人。
既然明軍一定會入山穀,那麽哱拜就好辦了,山穀上,那些叛軍已經將各種大小不一的石頭固定好,就等著明軍入甕,然後給明軍來一個人造‘滑坡’,徹底的堵死明軍後退的道路。
到那時明軍就像是在寧夏前衛堡內城葫蘆口一樣,被哱拜當靶子射,戰鬥輕輕鬆鬆就能結束。
對於接下來的戰鬥,營內的韃子兵隨意的吃喝,哱拜也不在意,他以前在塞外時,就對於軍糧的規劃不甚在意,反正吃完了就去搶就是了。
這一戰隻要能打贏前來的明軍,就是沒糧了,大不了越過延安府直接去慶陽府,那裏可還沒被他們搜刮過,想來糧食不少。
隻要能贏,糧草不是問題,要是輸了,跑路的時候,糧食多了也是累贅。
山穀前官道上,明軍邁著步伐,前後縱隊的前來,先鋒團左右壓陣,防止有敵軍突然出現襲擾兩翼。
在有節奏的鼓聲帶動下,汾陽一師的士兵們,將火銃扛在肩膀上,目光堅定的朝前大踏步行進著,騎在戰馬上的麻貴等師團級指揮官們,混雜在隊伍中,戰馬慢步跟隨前方士兵腳步,發出塔塔響聲。
“停止前進!”
嘹亮的軍號聲悠長響起,在這聲軍號聲下,原本還在大踏步前進的士兵,原地踏步三下後,直接立定住,將火銃從肩膀上拿下,杵在地上。
動作整齊劃一,並各自朝右自動對齊軍列,麻貴騎著戰馬從各個軍陣之中往前行進,此地距離山穀口約有四十步遠。
將胸前的望遠鏡防塵蓋打開,舉起望了望後,麻貴朝傳令兵道,“迫擊炮營上前布置。”
“總座有令,迫擊炮營上前布置!”
笛子聲開始響起,軍鼓也加入其中,迫擊炮營的士兵扛著炮筒,齊步小跑向軍陣最前,在軍官指揮下,朝指定地點,一直溜排列。
‘叮當’一陣響聲,迫擊炮底座被直接用力砸向黃土地麵,牢牢穩固住,接著扛著炮筒的士兵上前,將前腳架掰開,對準底座插口就將炮筒給架了起來。
按照大明新軍操典規範條例,迫擊炮一個小隊有迫擊炮兩門,整營除了後勤兵外,一共有四十門60口徑迫擊炮,炮底座十斤重,炮筒二十斤重,單發榴彈標準五斤重,可根據射程疊加發射包。
這款60口徑迫擊炮標準三千米,最大誤差四千米,沒有裝備瞄準具,全靠小隊長根據望遠鏡測量後,調整炮身射程彈道表。
炮筒使用京師趙莊新研製的優質鋼鑽孔切削打造,理論射速十發每分,考慮到炮筒膛壓承受力,最多每分鍾不能超過十五發上限。
理論有效殺傷半徑十五米,測試數據為平均十二米,是明軍造辦監火器局設計定型的洪治二年60型迫擊炮,具有重量輕,機動高,殺傷大的特點,符合洪治帝提出的快速炮兵部署需求,故而北方各邊鎮皆陸續配發。
至於洛陽及南京兩個火器局,如今還依舊在生產造辦監下發的隆慶式迫擊炮,南方地區水網密布,且中原地區山路等較少,運輸方便,沒有北地邊軍那般急切需求輕便火炮。
各個小隊長在測量了山穀口叛軍營寨方位及距離後,向炮手下達了具體炮表密位後,在一聲聲‘放’的指揮聲下,一聲聲‘咚咚咚’悶響開始響起。
山穀口處的叛軍營寨,見遠處明軍停下不再上前,還以為明軍又是打算裹足不前,伸著手嘲笑著,就聽到一聲聲悶響響起,接著帶著怪異的嗚咽聲朝他們襲來。
“這大白天的,怎麽還打起雷來了?”
叛軍們看著明軍陣列,也沒有發現火炮發射後的火焰,他們也不知道迫擊炮這種東西存在,直到迫擊炮彈帶著嗚咽聲正中他們的營寨,並爆炸,將附近的那些圍觀叛軍撕裂當場,他們才驚恐的大叫起來。
這麽遠的距離,足足四十步,明軍竟然有無需發射的火炮,就能直接砸在他們頭上,這想想就讓土文秀感到頭皮發麻。
這會他哪裏還管得上這些亂跑亂叫的韃子兵,自個翻身上馬,就往山穀內跑去,邊跑還邊喊,“明軍來了!”
在每門迫擊炮射出十發之後,麻貴下達步兵前進的命令,各個隊率越過布置在前的迫擊炮,開始端銃朝前進發。
走在最後的軍樂隊軍鼓聲再次敲響,節奏分明,士兵們在激昂的軍鼓聲中前進,目光堅定的看著前方,任何出現在他們麵前的敵人,都將會被他們擊斃當場。
在前進的軍列踏步聲中,後方的迫擊炮再次響起標誌性的悶響聲,一發發60迫擊炮彈越過前進中的汾陽一師步兵頭頂,朝山穀口的叛軍砸去。
士兵們行進得不快,各自的率長已經將自己的佩刀拔出,刀背就靠著肩膀,隨時下達各種指令,這些率長除了擁有各自的雁翎刀外,還配發了六發轉輪手銃。
在明軍中,率長級別的軍官已經屬於是中級軍官,是有朝廷品級的軍官,軍銜一般都是中尉或者是上尉,每月軍餉有六圓五角錢,還享有兩圓每月的尉級軍官津貼。
率級以上的軍官,每三天夥食可多配發白酒五兩,屬於是軍官優待補給,像汾陽一師中,每一個率長,全都是入伍五年以上的老兵。
這些軍官,即便傷殘退伍,除了可以領取高額的傷殘退伍金外,轉業迴到原籍,也會被各個都府及地方按察所安排為地方巡捕高級警司,待遇與軍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