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麻貴入陝
大明日不落,開門,自由貿易 作者:粵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依你之見,何人可為此次入陝之將?”
常文濟想都沒想就道,“平陽府之副將田濟,乃是新提拔,資曆不足以擔任入陝平叛之主將,汾州府處,山西副將麻貴此刻正在此地進行巡視!”
“臣以為,可由副將麻貴帶領兩師,火速入陝,平定叛亂!”
“嗯,”洪治帝對於常文濟的迴答,很是滿意,他因為需要處理的事務,實在是太多了,許多的將領功績如何,他都沒怎麽去牢記,隻是記住幾個大概有名將領,對於麻貴,洪治帝並沒有多少了解。
“將麻貴之履曆念來。”
“是,”邊上隨侍的小內侍往偏殿書房而去,在各種文檔之中,準確找出後軍都督府之將領文檔,按照洪治帝編寫的偏旁部首排序,很快就找到了麻貴那一頁。
“麻貴者,嘉靖十七年生人,原宣府總兵麻祿之次子,以舍人從軍隨父出征,累功升任都指揮僉事,任宣府遊擊將軍,隆慶五年,任大同副總兵,後多次擊退入寇之土蠻部韃靼,因功累遷為山西都府副將!”
“還是將門之後,”洪治帝聽了點了點頭,“如此便派遣他火速帶領汾州一師馳援延安城,再令平陽二師從潼關入陝,並底包抄而上延安府,防止叛軍四處裹挾,擴大局勢!”
“再令文山西都府姚達仁,命其將輜重等物,運往延安府城,一切軍需物資,不得拖延,違者朕定不輕饒!”
“臣等遵旨!”
“馮保而在!”
“奴婢在!”
“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梁繼璠失職不察,以致寧夏兵變,巡撫都指揮使二臣兵死,罰俸一年,削祿百戶!”
“遵旨!”
“五軍總督府張溶,身為總督,體察不慎,兵變之罪,乃有其由,罰俸三月,削祿百戶!”
“遵旨!”
氣惱歸氣惱,但洪治帝最後還是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正要將張溶和梁繼璠給奪職,洪治帝也還沒昏頭到那種地步。
此時正是軍政分家的關鍵時刻,不能太過打擊軍部這些人,至於兵部尚書戴才,軍權都沒得染指,他都自稱是‘後勤’尚書了。
出了事自然也就不能怪罪到他頭上。
“再令,山西副將麻貴為陝西代都指揮使,平叛期間,陝西治內一切衛所之兵,盡歸於其調度管轄,敢有違者,可當即處決!”
乾清宮內洪治帝的一道道聖旨,隨著宣旨內侍們出宮,一起被帶往各處,首先就是搭乘火車,沿著京真鐵路轉線,前往太原府,直達石州城,將後軍都督府的調令及洪治帝的任命聖旨,當麵宣讀。
另外一個信使,在石州城下火車後,沿著驛站,馬換人不換,以八百裏加急直奔榆林米脂各鎮,將右軍都督府之軍令下達,要其不得擅離鎮堡,已經出鎮前往延安府的,也被勒令速速退迴。
麻貴在接到後軍都督府升遷調令後,不敢遲疑,立馬將汾州一師八千五百人全部集齊,至於同樣駐紮在營寨內的炮兵團,因為此次疾馳之緣故,麻貴隻下令,將一個迫擊炮營帶上,其餘原地待命。
接著麻貴讓士卒帶齊所需之銃藥幹糧後,火速搭乘渡船,越過黃河,往綏德進發,一日急行軍達五十多裏。
延安府城外,哱拜大軍已經將延安城徹底的圍困住,這會的叛軍已經滾雪球般,膨脹到了三萬五千餘人,那些被哱拜用計騙開的鎮堡,其內的衛所兵皆被裹挾著一同南下,到了這延安城。
這些衛所兵,平日裏溫飽都是問題,遊擊們吃著空餉,還將軍糧拿到市集上淘換成了陳糧,給這些衛所兵當口糧吃。
叛軍來時,他們都是出工不出力,遊擊及其家丁一死,這些衛所兵就直接投了叛軍,抵抗者甚少。
因為哱拜喊出的口號是:投降給糧,管飽!
按照哱拜喊出的‘起義’原因,那就是朝廷各地官員貪汙腐敗,竟然克扣我等邊軍糧餉,此次起義,乃是為了讓朝廷知曉,我等邊軍,也不是好惹的!
不是我哱拜要‘起義’,而是朝廷有奸臣,蠱惑了陛下,我等邊軍,不能坐以待斃!
但這些衛所兵可不管你喊的口號震天響,你管飯,咱就跟著你幹,你不管飯咱就重新投降朝廷,反正那邊給吃的,咱就聽誰的。
延安城內,知府陸由期著急得嘴都冒泡了,遲遲等不來援軍,城外的叛軍卻覺著越聚越多,再不來援軍,隻怕延安城就得被叛軍給攻破了。
這會被圍得水泄不通,就是想再派遣人去求援,都出不去了。
陸由期不知道的是,他以為的城外叛軍越來越多,其實是哱拜的增灶之策,夜晚讓圍城的叛軍悄悄離開營地,等到白天就大張旗鼓的進入營寨內,企圖迷惑城內的守軍。
營造出城外叛軍越聚越多的假象,施加壓力給城內的守軍,企圖瓦解他們的抵抗意誌。
但其實這會哱拜也是難受得很,寧塞堡到現在都已經十幾天了,圍攻了這麽久,愣是打不下來,而延安城這,哱拜也試著進攻了幾次,全都被城頭的守軍,給趕了下來。
這會哱拜才知道,原來他娘的,攻城戰這般的難打,城內的守軍即便人數不足,依靠這青壯協助,還是將他們這些韃靼主力兵,給打得登城都費勁。
眼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延安城和寧塞堡就是打不下來,保安縣倒是被他給破了,但區區一個小縣城,能有多少糧草,幾萬大軍人吃馬嚼的,一天消耗就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寧塞堡不破,後路始終就被卡著,延安城拿不下,他們就沒有糧草接著往長安城而去,這就形成一個死局,繼續劫掠,各地的百姓,早已經跑離了此地。
而其餘的鎮堡,已經得到了消息,各個緊閉堡門,等待著長安都府衙門的調令和援軍前來。
這個時候,鎮堡不丟,就是大功,至於支援延安城,別鬧了,叛軍好幾萬呢。
就他們這些地方衛所,能湊齊個三四千人防守,已經是不錯了,出堡野戰,還是想想就好。
常文濟想都沒想就道,“平陽府之副將田濟,乃是新提拔,資曆不足以擔任入陝平叛之主將,汾州府處,山西副將麻貴此刻正在此地進行巡視!”
“臣以為,可由副將麻貴帶領兩師,火速入陝,平定叛亂!”
“嗯,”洪治帝對於常文濟的迴答,很是滿意,他因為需要處理的事務,實在是太多了,許多的將領功績如何,他都沒怎麽去牢記,隻是記住幾個大概有名將領,對於麻貴,洪治帝並沒有多少了解。
“將麻貴之履曆念來。”
“是,”邊上隨侍的小內侍往偏殿書房而去,在各種文檔之中,準確找出後軍都督府之將領文檔,按照洪治帝編寫的偏旁部首排序,很快就找到了麻貴那一頁。
“麻貴者,嘉靖十七年生人,原宣府總兵麻祿之次子,以舍人從軍隨父出征,累功升任都指揮僉事,任宣府遊擊將軍,隆慶五年,任大同副總兵,後多次擊退入寇之土蠻部韃靼,因功累遷為山西都府副將!”
“還是將門之後,”洪治帝聽了點了點頭,“如此便派遣他火速帶領汾州一師馳援延安城,再令平陽二師從潼關入陝,並底包抄而上延安府,防止叛軍四處裹挾,擴大局勢!”
“再令文山西都府姚達仁,命其將輜重等物,運往延安府城,一切軍需物資,不得拖延,違者朕定不輕饒!”
“臣等遵旨!”
“馮保而在!”
“奴婢在!”
“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梁繼璠失職不察,以致寧夏兵變,巡撫都指揮使二臣兵死,罰俸一年,削祿百戶!”
“遵旨!”
“五軍總督府張溶,身為總督,體察不慎,兵變之罪,乃有其由,罰俸三月,削祿百戶!”
“遵旨!”
氣惱歸氣惱,但洪治帝最後還是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正要將張溶和梁繼璠給奪職,洪治帝也還沒昏頭到那種地步。
此時正是軍政分家的關鍵時刻,不能太過打擊軍部這些人,至於兵部尚書戴才,軍權都沒得染指,他都自稱是‘後勤’尚書了。
出了事自然也就不能怪罪到他頭上。
“再令,山西副將麻貴為陝西代都指揮使,平叛期間,陝西治內一切衛所之兵,盡歸於其調度管轄,敢有違者,可當即處決!”
乾清宮內洪治帝的一道道聖旨,隨著宣旨內侍們出宮,一起被帶往各處,首先就是搭乘火車,沿著京真鐵路轉線,前往太原府,直達石州城,將後軍都督府的調令及洪治帝的任命聖旨,當麵宣讀。
另外一個信使,在石州城下火車後,沿著驛站,馬換人不換,以八百裏加急直奔榆林米脂各鎮,將右軍都督府之軍令下達,要其不得擅離鎮堡,已經出鎮前往延安府的,也被勒令速速退迴。
麻貴在接到後軍都督府升遷調令後,不敢遲疑,立馬將汾州一師八千五百人全部集齊,至於同樣駐紮在營寨內的炮兵團,因為此次疾馳之緣故,麻貴隻下令,將一個迫擊炮營帶上,其餘原地待命。
接著麻貴讓士卒帶齊所需之銃藥幹糧後,火速搭乘渡船,越過黃河,往綏德進發,一日急行軍達五十多裏。
延安府城外,哱拜大軍已經將延安城徹底的圍困住,這會的叛軍已經滾雪球般,膨脹到了三萬五千餘人,那些被哱拜用計騙開的鎮堡,其內的衛所兵皆被裹挾著一同南下,到了這延安城。
這些衛所兵,平日裏溫飽都是問題,遊擊們吃著空餉,還將軍糧拿到市集上淘換成了陳糧,給這些衛所兵當口糧吃。
叛軍來時,他們都是出工不出力,遊擊及其家丁一死,這些衛所兵就直接投了叛軍,抵抗者甚少。
因為哱拜喊出的口號是:投降給糧,管飽!
按照哱拜喊出的‘起義’原因,那就是朝廷各地官員貪汙腐敗,竟然克扣我等邊軍糧餉,此次起義,乃是為了讓朝廷知曉,我等邊軍,也不是好惹的!
不是我哱拜要‘起義’,而是朝廷有奸臣,蠱惑了陛下,我等邊軍,不能坐以待斃!
但這些衛所兵可不管你喊的口號震天響,你管飯,咱就跟著你幹,你不管飯咱就重新投降朝廷,反正那邊給吃的,咱就聽誰的。
延安城內,知府陸由期著急得嘴都冒泡了,遲遲等不來援軍,城外的叛軍卻覺著越聚越多,再不來援軍,隻怕延安城就得被叛軍給攻破了。
這會被圍得水泄不通,就是想再派遣人去求援,都出不去了。
陸由期不知道的是,他以為的城外叛軍越來越多,其實是哱拜的增灶之策,夜晚讓圍城的叛軍悄悄離開營地,等到白天就大張旗鼓的進入營寨內,企圖迷惑城內的守軍。
營造出城外叛軍越聚越多的假象,施加壓力給城內的守軍,企圖瓦解他們的抵抗意誌。
但其實這會哱拜也是難受得很,寧塞堡到現在都已經十幾天了,圍攻了這麽久,愣是打不下來,而延安城這,哱拜也試著進攻了幾次,全都被城頭的守軍,給趕了下來。
這會哱拜才知道,原來他娘的,攻城戰這般的難打,城內的守軍即便人數不足,依靠這青壯協助,還是將他們這些韃靼主力兵,給打得登城都費勁。
眼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延安城和寧塞堡就是打不下來,保安縣倒是被他給破了,但區區一個小縣城,能有多少糧草,幾萬大軍人吃馬嚼的,一天消耗就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寧塞堡不破,後路始終就被卡著,延安城拿不下,他們就沒有糧草接著往長安城而去,這就形成一個死局,繼續劫掠,各地的百姓,早已經跑離了此地。
而其餘的鎮堡,已經得到了消息,各個緊閉堡門,等待著長安都府衙門的調令和援軍前來。
這個時候,鎮堡不丟,就是大功,至於支援延安城,別鬧了,叛軍好幾萬呢。
就他們這些地方衛所,能湊齊個三四千人防守,已經是不錯了,出堡野戰,還是想想就好。